1. 拼音的拼音怎么写
拼音的拼音是:[pīn yī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现代标准汉语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撰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扩展资料
中国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激发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1923年8月,教育部召开国语统一筹备会,决议组织“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
1925年9月在北京的部分委员和一些语言学者自动组织“数人会”,提出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
2. 上的拼音怎么写
上的拼音:shàng 、shǎng
上读音:shàng、shǎng,注音:ㄕㄤˋ 、ㄕㄤˇ
释义:
上shàng(ㄕㄤˋ)
1、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上。上边。
2、次序或时间在前的:上古。上卷。
3、等级和质量高的: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4、由低处到高处:上山。上车。上升。
5、去,到:上街。
6、向前进:冲上去。
7、增加:上水。
8、安装,连缀:上刺刀。上鞋(亦作“绱鞋”)。
9、涂:上药。
10、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上课。上班。
11、拧紧发条:上弦。
12、登载,记:上账。
上shǎng(ㄕㄤˇ)
〔上声〕汉语声调之一,普通话上声(第三声)。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上面[shàng miàn]
位置较高的地方。
2、上衣[shàng yī]
上身穿的衣服。
3、头上[tóu shàng]
头的上方;头顶。
4、向上[xiàng shàng]
朝上。
5、跟上[gēn shàng]
在成就或物质的获取上,与同时代的人相配。
3. “下”字的拼音怎么写
“下”字的拼音是xià。
一、下的具体含义
1.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层。~款。
2.等级低的:~级。~品。~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
3.方面,方位:两~都同意。
4.次序或时间在后的:~卷。~次。~限。
5.由高处往低处,降落:~山。~车。~马。~达。
6.使降落:~半旗。~棋。
7.进入:~海。
8.投送:~书。
9.到规定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班。~课。
10.谦辞:在~。~官。
11.颁布:~令。
12.攻克:攻~。
13.卸掉:~货。把他的枪~了。
14.用,投入精力:~工夫。
15.退让:争执不~。
16.做出判断:~结论。
17.量词,指动作次数:打三~。
18.用在名词后边(a.表示在里面,如“心~”、“言~”;b.表示当某个时节,如“节~”、“年~”)。
19.用在动词后边(a.表示关系,如“教导~”、“培养~”;b.表示完成或结果,如“打~基础”;c.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或继续,如“走~去”、“停~来”)。
20.少于:不~二百人。
21.动物生产:鸡~蛋。
二、下的常用词组
1.足下[zú xià] 对同辈、朋友的敬称,古时也用于对上。
2.乡下[xiāng xia] 乡里,广大农村。
3.下去[xià qù] 由高处到低处去。
4.低下[dī xià] 向前或向下弯曲(身体的一部分)。
5.下午[xià wǔ] 一天当中中午到日落的一段时间。
6.下手[xià shǒu] 动手,着手。
7.水下[shuǐ xià] 水面以下。
8.下巴[xià ba] 下颌的通称。
9.下级[xià jí] 较低的级别。
4. 学的拼音怎么写
学,拼音:xué。
1.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生。~徒。~习。~业。~友。~者。~阀。~制。~历。~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
2. 传授知识的地方:~校(简称“学”或“校”)。~院。~府。中~。大~。上~。
3. 掌握的知识:~问(简称“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位。~士(a.学位名,大学毕业生;b.古代官名)。才~。治~。~识。博~多才。
4.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说。哲~。数~。小~(a.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b.现指初等学校)。
5. 需要拼音怎么写
需要拼音:xūyào
英文:demand
词性:动词,名词
褒贬:中性词
解释:应该有;必须有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基本要求。
扩展资料:
甲骨文的“需”本没有雨字头,字形是人身上往下滴水。这个人身上湿漉漉的,可能是淋了雨,也有可能是刚沐浴完回来。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即今所用濡沥字。”马叙伦、李镜池等学者都认为需是“濡”的本字,意为濡湿。
徐中舒指出,“儒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存在了,甲骨文中作需字,即原始的儒字”“整个字象以水冲洗沐浴濡身之形”。认为这是古代儒士主持礼仪前浴身斋戒,体现出儒者的神职特征。其实儒字从需是取由本义“沾湿”而引申出来的“柔软”义,故需字不是“儒之初文”。儒字从人从需,表示柔顺软弱之人。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需要
百度百科-需
6. 三的拼音怎么写
三,读音:[sān]
写做:sān
汉字笔画数:3
笔画:一、一、一。
名称:横、横 、横。
笔画数:3
部首:一
结构:单一结构
词性:数词、名词
三峡 [sān xiá]
三昧 [sān mèi]
三副 [sān fù]
三伏 [sān fú]
相关的谚语: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意思是: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2、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意思是:只有经历了磨难才能练就一身胆。
相关成语:
昼日三接:一日之间三次接见。形容深受宠爱礼遇。
至再至三:指一而再,再而三。
遮三瞒四:谓说话、做事多方掩饰,不爽快。
余声三日:语出《列子·汤问》:“(韩娥)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后因以“余声三日”形容乐声余韵无穷,不绝于耳。
言三语四: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事不过三:谓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参考资料
李新.常用词语大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