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字的草书怎么写
“德”字草书写法: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其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始于汉初。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等。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字字区别,不相纠连;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不拘章法,笔势秀丽流畅,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擅长今草;
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字文》、怀素《自叙帖》等,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草书自狂草起开始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
扩展资料:
草书十二条用笔细节
1、草书不见横画。行草书有横线条的尽量短些,要有纵向感。可用虚、细线替代。
2、忌由快产生的平拖、干笔、粗细一样的现象,行处皆留,留处皆行。
3、墨淡无神。重新起笔用浓墨,浓墨字的笔画要交代清楚。
4、忌单字中的“眼”,防止“眼子”太多。
5、中间一行是作品重点。一作品中,要有几个突出、精彩、有个性的字。这也叫“书眼”。
6、长线条字很重要,收笔时要谨慎,一般笔势结束时用干笔。
7、笔墨重的字不能面积相等,字的重轻要有过渡,忌团状。
8、细笔要有韧性,粗笔要结实。要有铁划银沟的粗笔,又要有行云流水的细笔。
9、墨干时速度稍慢,湿时略快,粗时略慢,细时略快。行草有楷意,楷书要行写。
10、交笔时,起讫分明,每笔要交代清楚。
11、讲究提按:齐而不齐,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着笔向下按”。
12、中侧并用,八面出锋,细处用中,厚处用侧。
2. 香字的草书怎样写
“香”字的草书写法如下:
基本字义:
1、芬芳的气味。
【组词】:「书香」、「粉香」、「花香」。
2、气味美好的。
【组词】:「香水」、「香甜可口」。
3、舒服的。
【组词】:「她睡得真香。」
4、比喻女子或与女子有关的。
【组词】:「香汗」、「香闺」、「怜香惜玉」。
5、受人重视、欢迎。
【组词】:「现在健康食品很吃香。」
6、以香料制成用来祭拜鬼神或驱除蚊虫的东西。
【组词】:「线香」、「烧香」。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
文言版《说文解字》:香,芳也。从黍,从甘。《春秋传》曰:“黍稷馨香。”凡香之属皆从香。
白话版《说文解字》:香,芳息。字形采用“黍、甘”会义。《春秋传》上说:“黍稷馨香。”所有与香相关的字,都采用“香”作边旁。
词语解释:
1、香蕉 [ xiāng jiāo ]
释义: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假茎浓绿,被白粉。叶子长而大,有长柄。果实长而弯,果肉软而甜,供食用。中国南部广为栽培。也指这种植物的果实。
2、香水 [ xiāng shuǐ ]
释义:用香料、酒精和蒸馏水等制成的化妆品。
3、香料 [ xiāng liào ]
释义:在常温下能挥发出香味的物质的统称。按其来源,可分天然香料与合成香料两大类。天然香料如茉莉、白兰、桂花浸膏以及麝香、玫瑰油等;合成香料是利用化工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而生产的,如香兰素、苯乙醇、紫罗兰酮等。
4、香气 [ xiāng qì ]
释义:芬香的气味。
5、香精 [ xiāng jīng ]
释义:也叫调合香料。由数种乃至数十种天然香料与合成香料调配而成。按用途,分为化妆、皂用、食用、烟用四大类,直接用于日用化学工业和食品工业生产中。
3. 君的草书怎么写
君的草书写法如下:
君的字义解释:
1、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
例:尧舜之君、欺君罔上、贤君、暴君、昏君、国君
2、封建制度的一种尊号,尤指君主国家所封的称号或封号。
例:平原君、春申君、武安君
3、引申为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
例:落花时节又逢君。——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译文: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您这位老相熟。
4、夫妇之间的尊称。
例:夫君、君姑(古时妻子称丈夫的母亲)、君舅(古时妻子称丈夫的父亲)
5、主体。
例:君声(指五音中的宫声。据《礼记》所载: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
6、姓。“君”姓为台湾罕见姓氏之一。君在作姓氏时读音作jùn,不可读作jūn。
7、住在,统治。
例:君火(中医称主宰神明之火
相关组词:
君王 、君子、君主 、国君 、君临 、昏君、灶君、帝君 、暴君、储君、君权、亡君、道君
扩展资料
君的隶书写法:
词语解释:
1、君侧
读音:jūncè
解释: 原指在君主身边,后指亲信。
2、君临
读音:jūnlín
解释:
(1)原指君主统辖,后泛指统治。
(2)来临。
例句:在黑暗君临的前一刻,整个世界显得那样静谧。
3、君子
读音: jūnzǐ
解释:
(1)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2)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3)对别人的尊称。
4、君子协定
读音: jūnzǐ xiédìng
解释:
(1)口头契约,或虽由书面作出但未盖印的契约;没有载入裁判记录的契约。
(2)一种由参加者名誉担保的协定。
5、悫君
读音:què jūn
解释:诚实,谨慎。
6、君子之交
读音:jūn zǐ zhī jiāo
没事: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出处:战国庄子《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译文:君子之间的交情淡得像水一样清澈(纯洁)不含杂质,小人之间的交往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之交虽然平淡,但心地亲近,小人之交虽然过于亲密、甜蜜,但是容易(因为利益)断交 。
用 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
例句: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不需要通过物质做基础来开始和维持友情,更不需要相互有利益挂钩。
7、谦谦君子
读音:qiān qiān jūn zǐ
解释: 指谦虚谨慎、能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
出处:周姬昌《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译文:彬彬有礼的君子,以谦恭的态度加强自我修养。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很谦虚的人;褒贬两用词。
例句:他品学兼优,虚怀若谷,很有些谦谦君子之风。
4. 豹的草书怎么写
先练楷体,再练行书(行楷),最后你就学会了草书
草书
(1)简介: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 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年内草三大阶段。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 章草是 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 今草,是章草去尽 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 大草或狂草。
(2)代表人物:
A: 草圣-- 张芝
后汉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勤学好古,淡于仕进。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自为张有道。好书法,最擅章草。张芝曾临池学书,池水为黑,家中衣帛书而后练,于此可见其功力之深 。被后人称赞 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尊为草圣。 张芝在书坛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 杜度、崔瑷。龙 豹变,青出于蓝。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张旭、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
B:张旭
生于唐上元三年(675),卒于玄宗天宝九年(750),张旭苏州人,字伯高,一字季明。 善草书。时以李白诗歌,裴 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为人桀骜狂放,精善草书,不治他技,为人豁达,嗜酒,世号张颠。明瓒《云林集》谓张旭草书《春草帖》锋颖纤悉,可寻其源。而麻纸桦煤,古意溢目,真足为唐人书法之冠。
C:怀素
怀素字藏真,今湖南长沙人。俗姓钱。自幼出家为僧。生于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唐代明僧,为玄奘三藏法师之门人。于经禅之暇,颇好笔翰,尤好草书,自言得草书三昧。于故里零陵,广种芭蕉,以蕉叶代纸挥毫作书,因名所居曰绿 天庵。好饮,酒酣兴发,到处挥毫,人称为醉僧。以草书著名。是继张旭之后又一位狂草 艺术家。唐吕总《续书评》云: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宣和书楷》卷十九 谓:怀素草书,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任何一种书体都有这种草化的结晶,如篆草,章草,今草, 行草,狂草,从狭义而言,是解散隶法,用以赴急的结果。
5. 教你如何写草书
——给书法学校同学简谈写草书问题篆、隶、楷、行、草,草是最难写的一种书体。
我国书法艺术是线条艺术,不断演变,产生了今草书,草书体则达到了线条美的极致。草书之难,在于草书将篆隶楷行诸体之笔意融会贯通浑然一体,却又不可得见端倪。
对此,刘熙载说得好:“草书之笔划,要无一可移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草书之难,又在于点划与点划、结体与结体、此行与他行有着连绵不断地紧密呼应关系,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草书之难,还在于一字数体,或同体异字,其变化“似无定则”,而又“毫厘必辨”,有着严格变化的限度。如“知、去”等。
草书之最难者,还是在于通过线条所组成的形体,表达书者的素养、人品、气质、阅历和思想感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表达的越深刻、越强烈,艺术的境界就愈高。
草书之难甚多,蔡希综《法书论》中说草书尤难。包世臣曾“自谓于书道颇尽其秘”也说“惟草书至难”。
草书自身正其律,篆书备其骨,楷书规其法,还要做学问、立人品,确实很难。面对这些尤难、至难,我们是退避三舍?还是知难勇进?“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认为只要肯于、敢于、恒于实践和探索,一定会达到理想的黄金彼岸。
今天不打算深谈学术方面的理论,只想就我们初学草书一些实际问题和简括知识性问题谈一点看法。一、欲学草书,应先识草书。
草书分章草、今草、狂草。今草是从章草演变而成的。
章草和今草各有着自身的规律。今天主要讲讲今草。
今草(包括狂草)有两个基本要领①楷书的法度。②草书的自身规律。
楷书的法度,简说之,就是依照楷书的点划结体意识去写草书,把简化了的草书点线笔笔交待清楚,使人看了一点一线既相互连带,又各自独立的形状。草书的自身规律,一是线条长使转盘旋幅度大,有独立之字,有连绵之字,有的甚至数字相连。
二是“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严格界定。三是相互借用,上字之终而为下字之始,有的运用符号代替,如‘し’可以代替“言、イ、ㄔ、水”等偏旁。
草书规矩只准竖连,不准横连等等。如果不先摸清这一规律,匆忙落笔,超出规范,便成天书。
盘旋使转幅度大小掌握不住,便成为另外之字,如“知、去”。“鹭影不来秋瑟ワ,苇花伴宿路瀼瀼”,“ワ”就是符号,这些符号可写成“ワ、ン、゛”。
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其书字符号的两点之末,便被“不”借为开始。
“旋转幅度大如仙”,如果‘仙’字不以楷则完成,便会写成‘心’字。类似了‘心’字。
于右任先生说过:“余中年学草,每日仅记一字,二三年间,可以执笔”。今日我们可以借鉴此法,更以边学边识,边学边记,找出规律,熟悉面貌,谨记法度,乃为学草者第一要务。
怎样识。①先将所临之帖的字去识。
②识所临范本的文词大意,了解他书写时特定的背景,分析其思想情怀和艺术构思。③识使转大小,收与放的程度。
如果临前不识,就会像孙过庭所说:“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二、欲学草书,先背草帖。
草书特点是笔意连绵,一气呵成,使干、湿、浓、淡合理分布,揖让有度,顾盼生情,萦绕盘旋,气韵贯通,下笔果断,才能神生纸上。前人法帖往往如是,我们临写时宜得如是安排,才能达到入帖手段。
临习草书与临习其它书体不尽同者,章法与点划结体是同步进行的。这是因为草书连绵不断,迂回曲折,变化多端,意到笔随所决定的,它有着易见的整体感。
由于这些点、线的忽长忽短,骤提骤按,急转又折,方虚即实的瞬间变化,和连绵不断的态势,一着笔便要果敢进行,不允许片刻思考,若不先读熟记内容及这些变化,怎能落笔果敢,进入碑帖,再出碑帖之目的呢?背什么?①背内容。②背字的态势和字与字牵连的摇摆动势,将其体察所得,默记在心,把范本上‘静’的笔划,演练成动的形质。
③既背墨划的使转成字,也要背这些墨划之间所呈现的空白。使转大小和空白留法,往往形成这个书家的面貌。
古人所说的“细玩熟观”、“学而思,思而学”的经验是可取的。力求从字间、行间、整篇布白的深入理解,加强记忆,可获四美:即线条美、结体美、节奏美、意境美。
清代姚孟起说:“古碑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笔始入神”。是临帖可贵的经验谈。
三、写草书要乍徐忽疾,骤提即顿的互换用笔。草书要先立大调子,强调韵律和节奏感。
在一幅字内,其跃动现象,时而如大海波涛,时而如平湖微波,因而在用笔上就不能像其它书体用力均匀。有时则须大起大落以通身之力送之,有时则轻提出笔偶相带过。
有的则速到迅雷不及掩耳连绵不绝。如张旭《古诗四帖》中“难之以万年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
有的则缓以会心,笔断意连。如“王子复清旷,区中实譁嚣喧”。
乍徐忽疾,瞬间即换的用笔同时,还要骤提即顿的迅速交替,方能达到体意连绵,笔意奔放,有旋律和节奏的特色来,如果提高到创作上来说,才能使你的笔墨淋漓尽致的抒发情怀,表达个性。疾徐的交替和提顿的转是随着字的态势和连绵起伏的气势以及感情的变化而不断进行的,只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