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桔字的拼音
“桔”字的拼音是jié和 jú简体部首: 木 ,部外笔画: 6 ,总笔画: 10释义〔~梗〕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暗蓝色或紫色,供观赏。
根可入药。“橘”俗作copy“桔”。
组词桔梗 jiégěng(1) 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叶子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暗蓝色或暗紫白色(2) 桔梗的根,可入药,有止咳祛痰的作用小桔灯 xiǎo jié dēng散文。冰心作。
桔柣 jú dié春秋郑远郊城门名。桔桀 jú jié高峻的样子。
桔槔烽 jié gāo fēng桔槔上置烽火,作为传递警告敌人来袭的高塔。造句1, 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
2, 八九个小小黄色的桔子瓣,它们像小饺子一样,又像同胞兄弟一样弯腰抱在一起,正在做着香甜的美梦。3, 桔子树爸爸赐给他们,已经藏了多年的桔黄色晚礼服。
4, 成长是桔子,从开花到蒂落,风霜给了他花的芬芳,雨水给了它滋润,而秋zhidao就给了他信心让他蒂落。最后尝起来还有点酸。
5, 立三老爹,在他那干枯皱缩得像一个风干桔子似的脸上。
2. 桔子的拼音声调怎么标
桔子拼音声调jú zi,橘(jú)和桔(jú)都是现代汉语规范字,然而桔作橘子一义时,为橘的俗写。桔子一般指橘子。
橘子中的维生素A还能够增强人体在黑暗环境中的视力和治疗夜盲症。橘子不宜食用过量,吃太多会患有胡萝卜素血症,皮肤呈深黄色,如同黄疸一般。若因吃太多橘子造成手掌变黄,只要停吃一段时间,就能让肤色渐渐恢复正常。
一般说来,柑的果形正圆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431376635,黄赤色,皮紧纹细不易剥,多汁甘香;橘的果形扁圆,红或黄色,皮薄而光滑易剥,味微甘酸。柑和橘虽有区别,但在日常语言中常混用,如广柑也说广橘,蜜橘也说蜜柑。
扩展资料
桔子种类介绍
1、青见柑橘
青见柑橘(异于春见柑橘)系日本园艺试验场1949年以特罗维塔甜橙(华脐的实生变种)与温州蜜柑杂交育成。1979年登记注册。主要性状:树势强,叶片狭长、枝条披垂;果实扁圆形,果大,一般重200克左右;果面光滑、橙色,富光泽;果皮薄,包着较紧,但仍易剥皮品种。
2、丑橘
即丑桔、丑柑,学名不知火,又称凸顶柑、丑八怪、丑橙等,是由日本农水省园艺试验场于1972年以清见柑橘与中野3号椪柑杂交育成。不知火柑橘的外形凸顶而果皮粗,四川蒲江县早些年卖不知火时注册一个商标名丑柑,后来成了不知火在中国的代名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桔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见柑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丑橘
3. 桔的笔顺怎么写
笔顺:横、竖、撇、点、横、竖、横、竖、横折、横、
笔画数 10
部首 木
多音字。
读音:jié jú
桔 jié
1.〔~梗〕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暗蓝色或紫色,供观赏。根可入药。
2.桔槔。古代的一种井上汲水工具,是架在水边的杠杆,一端挂水桶,一端坠大石块
3.直木。
桔,直木。——《说文》
● 桔 jú
◎ “橘”俗作“桔”。
《韵会》吉屑切,音结。《说文》桔梗,药名。《战国策》求柴胡、桔梗于沮泽,则累世不得一焉。
又桔橰,井上辘轳也。《庄子·天运篇》桔橰者,引之则俯,舍之则仰。
又《史记·信陵君传》北境传举烽。《文颖注》作高木橹,橹上作桔橰,以薪置其中,有则燃之,谓之烽。
又《集韵》奚结切,音缬。义同。
相关词组:
桔梗、桔槔、桔皋、桔柣、桔桀、锁桔、桄桔、橙黄桔绿、桔柏渡、桔槔烽
词语解释举例:
桔梗 jié gěng:植物名。桔梗科桔梗属。叶椭圆,花五瓣,色紫或白,观赏用。根可入药,有止咳袪痰的功用。
桔槔 jié gāo:汲水的工具。以绳悬横木上,一端系水桶,一端系重物,使其交替上下,以节省汲引之力。
橙黄桔绿 chéng huáng jú lǜ:橙子黄熟,桔子还绿。指秋天宜人的景色。
4. “桔梗”的“桔”字怎么读
一、“桔梗”的“桔”字的拼音是 [ jié ],桔是一个多音字。
二、基本释义
[ jú ]
“橘”俗作“桔”。
[ jié ]
〔桔梗〕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暗蓝色或紫色,供观赏。根可入药。
三、组词有桔梗、桔槔、锁桔、桄桔、桔皋、桔桀、桔饼、桔柣、桎桔等。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1、小桔灯
[xiǎo jú dēng]
散文。冰心作。1957年发表。作者结识一个贫苦的小姑娘,她的父亲为给爱国学生送信而“失踪”。
2、桔柏渡
[jú bǎi dù]
古渡名。在四川省昭化县境内白水江 与嘉陵江合流处。
3、桄桔
[guàng jú]
指连枷之类的谷物脱粒农具。
4、桔槔
[jié gāo]
也叫吊杆。中国传统提水工具。一根横杆中间吊起,一端系水桶,另一端系石头,利用杠杆原理,使提水省力。槔(gāo)。
5、桔梗
[jié gěng]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长卵形或披针状,边缘有锯齿。花钟状,蓝紫色或白色。根入药,有祛痰、利咽、排脓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