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籍的作者简介怎么写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
白俄罗斯作家,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曾做过记者。她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她曾多次获奖,包括瑞典笔会奖(1996)、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8)、法国“世界见证人”奖(1999)、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等。2013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入围最终决选名单。目前她的作品已在19国出版,并创作有21部纪录片脚本和3部戏剧(曾在法国、德国、保加利亚演出)。
2. 小说作者简介怎么写
1、简介2、从事的事业3、特长4、贡献5、作品
例子:
司晶,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福源心理咨询所所长,北京SJS(司晶学堂)家庭教练。出生9个月时患麻痹症,周身瘫痪仅左手健全,经70余次大小手术,靠体内3根钢棍和5根钢丝支撑身躯。童年时期被寄养在落后的农村,饱受歧视、欺凌和折磨。
司晶数十年来,以体验各种痛苦为代价,以超人的毅力全身心地奉献于他人和社会。她从事义务心理咨询20年,拖着病残的身躯走遍全国30多个城市,巡回演讲400余场,帮助无数
迷茫困惑的人找回了自我,振作了精神,坚定了信念。
司晶17岁时从糊在墙上的旧报纸认识第一个字,仅两个月就读懂长篇小说,靠自学获两所高校的文凭。她一生笔耕不辍,聘为多家刊物的专栏主持人。曾3次登上北大讲坛,其演讲被北大师生评为“北大最震憾人心的演讲”。
司晶深受苦难却洞察大千世界,救助芸芸众生。被誉为“精神巨人”、“心灵天使”、“真善美的化身”。并被评为黑龙江省十大女杰、十大杰出青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人物。
3. 书籍的作者简介
叶千华(身高172公分,体重74公斤) 男,汉族,1961年12月生,籍贯江苏溧阳,祖籍湖北随州,原名叶全树,字清林,号山水情人、读月楼主,曾用名叶乾华,笔名山水、野夫等,人称山水先生(诗禅),又称千先生。
毕业于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曾在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创作班、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中西比较文学师资培训班学习,务过农、打过工、做过戏曲器乐伴奏和革命群英谱的编撰工作,先后从事教育教学和编辑策划管理等工作三十余年。
历任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特约编辑,湖南徐特立教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研究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当代诗人大辞典》编委,中国当代诗人诗歌学会理事,中国乡土作家协会理事,第十一、十二届市政协委员,《发现》杂志社理事、特约编审,江南诗友书社社长、总编辑,中国传统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诗书画联谊会常务副主席,研究院名誉院士兼客座教授,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指导教师,企业策划管理顾问等。主编出版《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1—4卷)等书籍。
作品多次荣获等级奖、优秀奖、佳作奖和文艺创作成果奖。传略(业绩)及作品载入全国数十部大型文献和辞书。
4. 一本书的内容简介怎么写
就是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当你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能用简练的语言把它的主要内容说出来,它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学写梗概,能帮助学习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怎样才能掌握住写梗概的要领,提高概括能力①认真阅读,把握原文的内容。②理清作者的表达思路,知道每一部分写了什么,确定重点内容。③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重点可从方法上引导。比如说可把对人物语言的描写概括成叙述性的话;可将动作描写进行筛选后,概括成简明的叙述性语言,学会分析、归纳与概括,为写原文的“梗概”做好准备工作。④把各部分主要内容连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除此以外,还可以采用中心提问法来写文章的“梗概”。具体做法如下:先就文章的内容提出问题,再用简练的语言回答这些问题,接着把上面回答问题的各部分内容连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总之,写文章的梗概要尊重原文,不能改变原文的意思。
5. 告诉我这些书的作者简介、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鲁迅(1880~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日(1881年9月25日)生,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
生于破落士大夫家庭。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鲁迅在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痛感与治疗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肉体病痛,便改行提倡文艺运动。1909年回国,在杭州、绍兴任中学教员。
1918年参加了《新青年》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后又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并撰写大量杂文、散文,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成为新文化的倡导者之一。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
鲁迅在翻译外国文学和整理中国古籍方面也成绩卓著。 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 [编辑本段]简介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
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又反映封建不良反应思想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于1927年出版。[编辑本段]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6. 这本书的作者的简介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1876年发表的代表作品,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叶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
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敢于探险、追求自由、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小说的时代在南北战争前,写的虽是圣彼得堡小镇,但该镇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缩影小说。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汤姆·索亚历险记》以其浓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对人物敏锐观察,一跃成为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一首美国“黄金时代”的田园牧歌。
7. 作文写什么和书的作者、书名、简介
在这里,有爱存在的痕迹提笔,落泪。
晶莹的泪竖直落下,在苍白的纸上留下一圈圈的水痕。是谁?缔造出这火热而又无与伦比的美丽。
——题记没有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亦没有黛玉的“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才情,一个平凡的女人,何来能力缔造美丽呢?因为她有这一个特殊的身份——母亲。这个“伟大”的代名词。
烈日下,当你从中考考场里走出时,是谁为你递来一杯沁凉的水,而你是否发现她干裂的嘴唇。当你将余下的水递给她时,她一定会哑着嗓子告诉你:“我不渴,你全喝光吧!”这便是她的第一个谎言当你吵嚷着家里太热,要买台空调时,她犹豫了。
于是你发起闷气,躲在房间里独自看书。他悄声走到你身边,就那样一下一下的用扇子扇着,含笑看着你,而你并没有注意到汗水早已浸透她的背心,好似谁的眼泪,绝望而孤独……第二天,她让工人将买来的唯一的一台空调安装在你的书房里或许可以说是你的卧室。
于是,每晚你都平静的睡下,丝毫察觉不到夏天的酷暑。可你那曾发现,当你半夜上厕所时,她还在辗转反侧,忍受着暑意的折磨。
他一声不吱,只用扇子随意的摆摆,直到困乏之时,才可睡去。当她顶着黑眼圈为你做早餐时,你惊异地问:“昨天很热,没睡好吗?”她笑着摇了摇头答道:“没有啊!”这是她的第二个谎言。
停笔,驻足。她笑颜如花,倾世,倾城。
无悔,无叹,却有情。在这里,有爱。
——后记 犬夜叉暖风夹杂着些许春天的味道。在这一抹风中,竟感觉有她身上特有的香气,淡淡的不可捕捉,不觉已有笑意从脸上溢出。
但那一瞬间的觉醒,似是在嘲笑我的无能为力,无法抓住或留下什么。心中淡淡的惆怅,那一瞬还以为……她回来了,明明不可能,却反复期翼。
双手无力的垂下,妄图挣扎,只是徒劳。这是不是他们所说的“命运的羁绊”。
远处的村庄冒着丝丝缕缕的炊烟,眼中突然闪过一丝光亮,不想去慢慢的暗淡“我会一直陪着你”脑中盘旋着她的这句活,嘴角的弧度逐渐变得苦涩。失望的将头低下,额前的刘海遮住了眼睛,只能看到发下大片大片的阴影,身后的夕阳将那孤影拉的斜长。
漫无目的的走着,那路似乎也没了尽头,只是那一口井——食古井。在此缘起亦在此缘灭。
似乎又看到了她,推着那个无数次被他“蹂躏”的单车,巧笑嫣然的坐在井沿上,微笑着冲他招手“犬夜叉,我回来了”。再一眨眼,却又消失了。
只剩下凝固在脸上的笑容以及未说出的“戈薇……”用手轻抚着井沿,遂跳下井,奇迹并未发生,没有回到属于她的那个时代,仍然是着干枯的井底,一片凄凉。什么也没有改变,变的只是井中人更加绝望的心情。
对着井底就那样喊着她的名字,什么都不再顾及,一遍两遍……然后在一遍,但回答他的只有沉寂,死一般的沉寂。风吹散了娇艳的樱花,花瓣在空中飞旋了两圈然后缓缓落下。
风中思念的味道似乎更浓了一些,花瓣飞至手中,竟又好像看到了她的身影,一遍一遍的叫着她的名字犬夜叉 犬夜叉无论樱花是否散乱,无论你是否已经离去,再或是你离去太久,面容已萧索,始终是忘不掉,放不下。欲离开,却不想听到熟悉的声音“我回来了”,身形猛的一震,缓缓回头……暖风中淡淡的香甜,是她的味道……话题作文1. 以“流行语”为话题,我给你一篇现成的文 红色袈裟话说当年取完经后,老孙我被封为斗战胜佛,心里那个美呀!还真不是我吹,这几百年来,我潜心钻研精妙武学,功力倒也提升了不少。
正在打坐,门外传来了沉重的脚步声,人到生已到,大喊:“猴哥,猴哥!老猪我来看你了!都几百年了,你个没良心的也没说去看看师弟我!师傅快过生日了。走,过几天去给师傅祝寿!来人毫不客气地推开了门,“哐”的一声,真的让我很不爽!我气得跳了起来,整了整衣衫,揪着他的大耳朵,骂道:“呆子!我这可是楠木门,撞坏了你赔得起吗?就你那点工资,还不给猴哥我打一次牙祭呢!至于师傅生日,做徒儿的当然会去的。”
过生日,一定是要带礼物的,送什么呢?嗯,师傅是高僧,对了,“袈裟”,师傅一定高兴。我去了当时最富盛名的袈裟店,叫什么“心魔”,推开门,那个光头店主热情的走上前来,道“大圣,欢迎光临本店,需要我帮忙吗?心魔心属于你,而你属于心魔---------。
“别嘟囔了,说正事,你这里有没有高级的、漂亮的、款式好的袈裟?”“有啊有啊,我给你找。”他在一堆衣物中翻找着,:“大圣,找着了,你看这款红色袈裟可是我店的镇店之宝,别人我不告诉他。”
我拿到手里颠了颠,面料还可以,做工也不错,就问:“多钱”,“酱紫,看你第一次来,给你打六折,一万二,咋样?”我顿时瞪大了眼睛,:“啥?”“大圣,你不知道行情,现在凡间的那个凤姐,就是披了一下这件袈裟,红火起来的,别看人长得丑,人有这运气。”我颤抖着手,从包里掏出信用卡,不用说了,严重透支!第二天去师傅的家,八戒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嘴里吼着:“我老猪强烈抗议广告时间插播电视剧”。
我和师傅均是一愣,然后无奈的笑了笑。“大师兄,你给师傅带的是什么礼物?”沙僧偏头看了看我手中的包裹,我骄傲的打开,。
8. 书的内容简介
《草房子》是作家曹文轩2113创作的一部5261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97年。
《草4102房子》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165360年代初江南水乡一个动人动情的童年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拼搏的悲怆与优雅,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1]2019年9月23日,该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作品名称草房子创作年代20世纪90年代作品出处《曹文轩文集》文学体裁长篇小说作者曹文轩内容简介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油麻地,故事中通过对主人公男孩桑桑刻骨铭心而又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的描写,讲述了五个孩子,桑桑、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和油麻地的老师蒋一轮、白雀关系的纠缠和孩子们痛苦的成长历程。六年中,桑桑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间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体验死亡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
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3]作品目录章节 篇名第一章 秃鹤第二章 纸月第三章 白雀(一)第四章 艾地第五章 红门(一)第六章 细马第七章 白雀(二)第八章 红门(二)第九章 药寮追随永恒 (代跋 )文学是不死的 (代跋二 )[4]收起成书过程曹文轩家住在一条大河边上。
曹文轩的父亲做了几十年的小学校长,他的工作是不停地调动的,他们的家随他而迁移,但不管迁移之至何处,家永远傍水而立,因为,在那个地区,河流是无法回避的,大河小河,交叉成网,那儿叫水网地区。那里的人家,都是住在水边上,所有的村子也都是建在水边上,不是村前有大河,就是村后有大河,要不就是一条大河从村子中间流过,四周都是河的村子也不在少数。
开门见水,满眼是水,到了雨季,常常是白水茫茫。那里的人与水朝夕相处,许多故事发生在水边、水上,那里的文化是浸泡在水中的。
曹文轩已经习惯了那样的湿润的空间。后来,他虽然生活在都市,但那个空间却永恒地留存在了他的记忆中。
于是曹文轩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在1995年开始创作小说《草房子》。[5]人物介绍桑桑桑桑是《草房子》这部小说贯穿始终的人物,他也是油麻地的见证人,很不幸,作家拿出了最大的苦难来考验他——但也许这反而是一种幸运,因为考验,桑桑才可能得到更多生命的领悟并成为该书的第一主角。
桑桑这个人物,以及他的成长经历最能表现作者对情感、悲悯精神的诠释。他推动了蒋一轮,与白雀爱的演绎;他对纸月关心并有着朦胧的感情;当众人都排挤秦**奶时,他没有。
他是杜小康的竞争对手也是最懂他的人。他淘气又善良,鲁莽也细腻。
当他得了一种怪病而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作品的情感内蕴也随之被推向高潮。他参与的每一个画面都如此温情脉脉和如此感人:他帮细马看羊,端上一碗水送给一个饥渴的过路人;他甚至为羊为牛为鸽子为麻雀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带重病的他背着妹妹去古城墙上看风景、唱古谣,尽显可贵的兄长情;严肃的父亲背着他,四处求医,带着他酣畅淋漓地打猎,重拾起曾遗失的父爱;纸月跟随父亲远走他乡,留给他的亲手刺绣的红莲书包。
桑桑没有死,这种团圆式的结局并没有损坏精神上的崇高感,相反它使人油然而生出一种对生命的敬重和眷恋,对世间真情的渴望与珍惜。秃鹤“秃鹤”是一个秃顶的孩子。
随着日子的流逝,六年级的“秃鹤”感觉到了自己的秃顶是学生“戏弄”的对象,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秃鹤为此做出了反常之举:他用不上学来逃避同学异样的眼光;用生姜擦头希望在七七四十九天后长出头发来,用戴帽子的方法企图遮掩自己的秃头。当这些使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时,他索性在“广播操比赛”这样的重大日子里,把自己头上的帽子甩向了天空,导致全校的广播操失控,而错失了“第一”的荣誉,“就这样,秃鹤用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
“秃头”陆鹤坚守着人格的尊严,他在学校的文艺演出中活灵活现的出演角色得到了大家的尊重。杜小康杜小康从油麻地首富之家的“天之骄子”,突然之间经历了家境的败落,在被迫辍学后,随父亲远走芦荡养鸭,放鸭失败后,他把五只很大的、颜色青青的双黄鸭蛋全部送给了桑桑。
这五只鸭蛋,大概是他从大芦荡带回来的全部财富,而桑桑为了杜小康也把自己心爱的鸽子卖掉了,将钱统统给了杜小康帮助他渡过难关。两人之间的友谊纯洁透明,真挚无私。
杜小康在杜家山穷水尽遭到灭顶之灾时,勇敢地站了起来,继承父业,在学校门口摆起了小摊。到最后成长为一个坚强的为家庭生计拼搏的男子汉,留给我们的是他成长中闪光的人格魅力。
细马细马是一个领养来的孩子,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感觉到了被别人排挤,无法适应新的生活。他选择了逃避,拒绝和同学交谈,选择了与羊为伍,开始了放羊生活。
当他能听懂当地的方言时,他用笨拙的“骂人和打架”,希望得到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