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字篆书怎么写
一、英字篆书写法如下:二、释义:1、花:落~缤纷。
2、才能或智慧过人的人:~豪。科技群~。
3、姓。4、指英国:~尺。
~镑。离~回国。
三、相关组词:精英 英明 英国 英雄 英俊 英武 英勇 英尺 英名 英年 群英 英两 英才 英杰扩展资料:一、字形演变: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映”的省略,表示映照、辉映。英,篆文(艹,植物)(央,“映”,映照、辉映),表示草木之中高光高亮的部分,即辉映绿丛的黄色花蕊。
为了吸引鸟类蜂蝶与昆虫采集和传播花粉,广泛繁殖,花蕊进化出鲜亮的颜色,通常为眩目的黄色,使花蕊在万绿丛中一目了然,引蝶入胜。造字本义:名词,鲜黄鲜亮、辉映草木、吸引蜂蝶的花蕊。
文言版《说文解字》:英,艹荣而不实者。一曰黄英。
从艹,央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英,开花而不结果的草。
一种说法认为“英”是黄色的花蕊。字形采用“艹”作边旁,采用“央”作声旁。
二、词组释义:1、英年[yīng nián] 英气焕发的年龄,多指青壮年时期:正当~。~早逝。
2、群英[qún yīng] 指许多有才干的人,也指许多英雄人物:~会。~欢聚。
3、英两[yīng liǎng] 英美制重量单位的旧译。1977年7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标准计量局通知,淘汰“英两”,改用“盎司”。
4、英才[yīng cái] 才智出众的人:一代~。科技~。
5、英亩[yīng mǔ] 英美制地积单位,1英亩等于4840平方码,合4046.86平方米。旧也作。
2. 英字篆书怎么写
一、英字篆书写法如下:
二、释义:
1、花:落~缤纷。
2、才能或智慧过人的人:~豪。科技群~。
3、姓。
4、指英国:~尺。~镑。离~回国。
三、相关组词:
精英 英明 英国 英雄 英俊 英武 英勇
英尺 英名 英年 群英 英两 英才 英杰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映”的省略,表示映照、辉映。英,篆文
(艹,植物)
(央,“映”,映照、辉映),表示草木之中高光高亮的部分,即辉映绿丛的黄色花蕊。
为了吸引鸟类蜂蝶与昆虫采集和传播花粉,广泛繁殖,花蕊进化出鲜亮的颜色,通常为眩目的黄色,使花蕊在万绿丛中一目了然,引蝶入胜。造字本义:名词,鲜黄鲜亮、辉映草木、吸引蜂蝶的花蕊。
文言版《说文解字》:英,艹荣而不实者。一曰黄英。从艹,央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英,开花而不结果的草。一种说法认为“英”是黄色的花蕊。字形采用“艹”作边旁,采用“央”作声旁。
二、词组释义:
1、英年[yīng nián]
英气焕发的年龄,多指青壮年时期:正当~。~早逝。
2、群英[qún yīng]
指许多有才干的人,也指许多英雄人物:~会。~欢聚。
3、英两[yīng liǎng]
英美制重量单位的旧译。1977年7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标准计量局通知,淘汰“英两”,改用“盎司”。
4、英才[yīng cái]
才智出众的人:一代~。科技~。
5、英亩[yīng mǔ]
英美制地积单位,1英亩等于4840平方码,合4046.86平方米。旧也作。
3. 小篆的书字怎么写
小篆“书”的写法是
小篆简介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 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代表书家
秦代:李斯;唐代:李阳冰;宋代:徐铉、释梦英;元代:赵孟頫、吾丘衍;明代:吴叡、李东阳、赵宧光;清代:王澍、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杨沂孙、吴大澄、吴昌硕。
代表作品
《峄山刻石》,是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峰山时刻立的第一块石刻。《泰山刻石》,是在此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刻立。
《琅琊刻石》(山东胶南)、《芝罘刻石》,是秦始皇二十九年于芝罘山(山东烟台市西北)刻立。
《碣石颂》,是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东巡至碣石(今河北昌黎县西北)所立。
《会稽刻石》,是始皇三十六年(前210年)第五次巡行登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所刻。这些刻石都是标准的小篆书体,相传为丞相李斯所写。
4. 淑字篆书怎么写
皇甫诞碑 《皇甫诞碑》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也称《皇甫君碑》:楷书,是欧阳询年轻时的作品,无立碑年月,碑藏于陕西西安。
碑帖鉴赏----欧阳询—皇甫诞碑
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亦称《皇甫君碑》。唐于志宁撰文,欧阳询书。此碑现在陕西西安,无书写年月。楷书28行,行59字。碑额篆书“隋柱国宏议明公皇甫府君碑”十二字。《墨林快事》谓此碑立于隋朝,当为欧阳询早年所书。此碑在明代已断为两截。
《皇甫诞碑》用笔紧密内敛,刚劲不挠。点画重在提笔刻入,此为唐初未脱魏碑及隋碑的瘦劲书风所特有的笔法特点。杨士奇云:“询书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论者谓虞(世南)得晋之飘遗,欧(阳询)得晋之严整。观《皇甫诞碑》其振发动荡,岂非逸哉?非所谓不逾矩者乎?”翁方纲说:“是碑由隶成楷,因险绝而恰得方正,乃率更行笔最见神采,未遽藏锋,是学唐楷第一必由之路也。”此碑用笔研润,虽为欧阳询早年作品,但已具备了“欧体”严整、险绝的基本特点。明王世贞云:“率更书皇甫府君碑,比之诸贴尤为险劲。是伊家兰台(欧阳通)发源。”杨宾在《大瓢偶笔》中说:“信本碑版方严莫过于《邕禅师》,秀劲莫过于《醴泉铭》,险峭莫过于《皇甫诞碑》,而险绝尤为难,此《皇甫碑》所以贵也。”
《皇甫诞碑》,于志宁制,欧阳询书,唐刻,宋拓,装裱成册,共32页,每页纵30.2cm,横16.4cm。
有张祖翼、朱翼盦等题签,钤有“翼盦鉴之”、“卢江刘健之鉴藏石墨”等印4方。为“参综机务”之“务”字未损本。
此碑文28行,行59字。篆额阳文12字。碑文内无年月,据前人考之,为高祖武德时立,又谓贞观初立,宋时尚在咸宁鸣犊镇。碑阴有宋皇祐三年(1051年)刻“复唯识廨院记”。碑侧原刻花纹,宋时右侧已刻题名。以后移至西安府学文庙。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余君房督学作亭覆之,至二十四年亭圮,此碑中断,损数十字。现藏陕西省博物馆碑林。
此碑书法用笔、结体及字形具有北齐风格,骨气劲峭,法度严整。明王世贞说:“率更书《皇甫君碑》,比之诸碑尤为险劲。是伊家兰台发源,然兰台《道因碑》,笔笔带批(隶法),得之家学也。”
宋赵明诚《金石录》,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朱枫《雍州金石记》等书著录。
全文:
随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之碑
夫素秋肃煞,劲草标於疾风;叔世艰虞,忠臣彰於赴难。衔须授命,结缨殉国,英声焕乎记牒,徽烈著於
5. “彬”字的篆书写法
“彬”字的篆书写法
彬 bīn ㄅㄧㄣˉ
◎ 〔~~〕形容文雅,如"~~有礼"。
组词:
1.彬彬 bīnbīn
形容文质兼备,后往往用以形容人的行为文雅有礼
2.彬彬有礼 bīnbīn-yǒulǐ
形容文雅而有礼貌的样子
3.彬彬文质
【拼音】:bīn bīn wén zhì
【简拼】:bbwz
【解释】: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处】:明·胡文焕《群音类选·<;绣襦记·催子赵试>;》:"知本末,重纲常,彬彬文质好行藏。"
【示例】:
【近义词】:文质彬彬、文质斌斌
【反义词】:出言不逊
【语法】: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男性
4.彬彬济济
【拼音】:bīn bīn jǐ jǐ
【简拼】:bbjj
【解释】:形容人才盛多的样子。
【出处】:郑观应《盛世危言·技艺》:"而目前由学塾以升入学院教育者彬彬济济,于工艺之道无不各造精微,此皆广设书院教育得宜之有效也。"
【示例】:其时天潢之英,从龙之彦,~,颇不乏才。 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
【语法】:作谓语;指人才众多
5.彬比势抗
【拼音】:bīn bǐ shì kàng
【简拼】:bbsk
【解释】:谓以官仪相处,以官威相抗。 明 何景明 《送孙处州序》:"先生处吾郡,与武卫肩立,彬比势抗,干沮冲折,而卒能行其威。"
6. 篆书怎么读
拼 音 zhuàn
名〉
(形声。从竹,彖( tuàn)声。从竹,与简册有关。本义:即篆书。汉字的一种书体,通常包括大篆、小篆,一般指小篆)
同本义
篆,引书也。谓引笔而箸之于竹帛。——《说文》。故史籀所作为大篆, 李斯所作为小篆,又有以摹印者为缪篆。其实 许君所云八体, 唐元度所云十体,下至 韦绩所云五十六种云, 梦英所云十八种书,皆得之篆也。
鸟书篆素。——左思《吴都赋》。注:“篆书于素也。”
用篆章一。——明· 魏学洢《核舟记》
又如:篆炉(有篆字形图案的香炉);篆体(篆字的书体。汉字书体的一种);篆虫(篆书);篆题(用篆书所写的字);篆隶(篆书和隶书);篆记(篆体印章)
官印的代称
妻孥从饿死,敢爱黄金篆。——唐· 刘叉《饿咏》
轻骑而先,二十六日入泰州,未视篆,借郡中敢死士及部押使臣效用。—— 岳琦《金蛇粹编》
又如:篆文(篆体字);篆注(对篆字的注解);篆籀(篆文和籀文)
官职
明官多缺,以经历署篆。——《徐霞客游记》
〈动〉
特指用篆体字书写
太一装以宝,列仙篆其文。——唐· 韩愈· 孟郊《赠剑客李园联句》
又如:篆素(写篆书于素帛);篆额(用篆字书写碑额);篆书(写篆字)
雕刻
爱美人之容貌兮,香培玉篆。——《红楼梦》
引申为铭刻 [engrave on one's mind]
深情已篆中心,今已人禽异类,姻好何可复圆?——《聊斋志异》
才微往彦,遇倍昔时,仰戴恩荣,已增铭篆。——唐· 顾云《谢徐学士启》
又如:篆铭(铭刻,比喻牢记在心)
7. 阳用小篆怎么写
特点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 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 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 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临写方法
临习篆书写应以中锋为主,中锋立骨,中锋才能使笔画圆实劲健,运笔应流畅,此乃正宗古法、风格神采所系。篆书的捉笔须掌虚而指实,运笔讲求中含内敛、流畅通达,笔力藏于笔画之中,使气息浩浩然、绵绵然而首尾贯通。一般说来,实笔,指用笔较为重而迟缓且墨浓;虚笔,指用笔较轻而急速且墨干。用笔要虚实互出、润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书的笔画(线条)节奏鲜明,韵律生动,行气贯通。故而,书篆宜虚实相生、润燥结合,宜圆转涩进,涩而通畅,才能使线条浑厚、通畅而又古拙、虚灵,从而表现出圆通劲健的力度来,形成毛、涩、松、畅的艺术效果。此外,在临摹过程中还要注意线条粗细穿插和变化,切不可一味求均求匀。
代表书家
秦代:李斯
唐代:李阳冰,
宋代:徐铉、释梦英
元代:赵孟頫、吾丘衍
明代:吴叡、李东阳、赵宧光
清代:王澍、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杨沂孙、吴大澄、吴昌硕
当代:王友谊、倪和军、萧退庵、沙曼翁、言恭达
最后,只是e68a84e8a2ade799bee5baa631333337613161清代吴昌旭的小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