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女方庚帖的书写格式怎么写
庚帖用词非常讲究,抬头、结尾部分通常都有“百世芝兰”、“天作之合”等吉祥祝福用语。对促成男女双方婚姻的媒人,用语也很文雅,称之为“冰人”、“大月老”,显得很文明。其格式一般为: 天作之合
男(女)命庚帖
谨将小儿(女)三代年庚开列于后:
曾祖***,祖父***,父亲***,儿(女)名***,行*,*属相,*年*月*日生。
今凭大老月翁***先生作线,与***阁下令爱(郎)结为婚姻,永偕伉俪之好。
姻眷弟***顿首
冰人***
同押
*年*月*日庚书大吉大利
有时为了制造喜庆气氛,男方除填写生辰八字外,还故意在庚帖上出上联,送到女方家让对下联。这种对联都是老对联,大家都很熟悉,马上就能对出,若是男方即兴编的上联,女方接到庚帖后,还得搜肠刮肚对下联,不免怨嗔未婚夫多此一举。
庚帖是互相送的,俗称“换龙凤帖”,洛阳民间也称为换书、换启。有的人迷信,收到庚帖后,会将其压在灶神龛香炉下放三天三夜,其间未见不祥之兆,方可认同此桩婚姻。
2. 如何写庚贴(示例)
帖上写明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的姓名等……
……我都好久没帮别人写过了……
格式:横行、竖行自便(最好是竖行,从右向左)
先写:龙凤呈祥、彼易年庚
男方姓名:X姓讳XX
生辰八字:农历年、月、日、时
籍贯:
先人名讳:父X姓公讳X、祖X姓公讳X、曾祖X姓公讳X
最后一行:蒙千金垂慕、掌珠牵顾,不胜惶恐,再顿首百拜
男方姓名
年月日时
就是这些了,再多我怕帖子上写不下了……
3. 女方年命帖怎写与格式
一般有两种写法。
结婚送日子帖子给女方家的写法有两种如下:
八开红纸一张
1. 第一种
右边一写:预报佳期 龙凤呈祥
右边二写:择取于*年*月*日为子与令媛团圆
右边三写:大德望尊亲家*村*府***先生阁下
敬允
恭候
光临
姻弟: 率男 顿首拜上
左一:百年好合,五世其昌
2. 第二种
谨择 (日期)为愚 子 某某某 百年好合 结婚迎娶之佳期,特予报喜。
令 爱 某某某 白头偕老
恭候
女方姓)府 台鉴
亲家 (父亲名字)率 愚子 (你的名字)
(母亲名字)
4. 古代怎么做庚帖
旧时订婚,男女双方互换的八字帖。帖上写明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等。例:合婚问卜若都好,有钞;只怕假做庚帖被人告,吃拷。——元·高明《琵琶记·丞相教女》
庚帖,又称龙凤帖。旧时婚俗把写有男女双方姓名、籍贯、生辰八字及祖宗三代姓名的红色柬帖称为“庚帖”、。也有的称为“年庚帖子”。“庚 。 庚帖,又称龙凤帖。旧时婚俗把写有男女双方姓名、籍贯、生辰八字及祖宗三代姓名的红色柬帖称为“庚帖”、。也有的称为“年庚帖子”。“庚”即年庚。男女双方庚帖互换以表示向其求婚或定婚。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四《浙江海宁风俗记·嫁娶》载:.“庚帖由冰人送至乾宅,是否以一月为定,不能过日,一月之中,乾宅须将庚帖请著者合婚,或赴神庙求签。如卜之吉,则央冰人向坤宅报告,选口缠红否则将庚帖送还.闻亦有不问卜者,谓之天婚,庚帖送来时,乾宅以米淘箩一只,红筷一把,上覆红巾,供天井中,设香案一,冰人即将庚帖安放箩中,不顾而去。”
下庚帖,一般是未订亲的男女,托媒人持其庚帖代为求亲。如凌潭初《醒世恒言》第九卷《陈多寿生死夫妻)}:“到初十日,王三老换了一件新开折的色衣,到朱家说亲。朱世远已自与浑家柳氏说过,夸奖女婿许多好处。是日一诺无辞,财礼并不计较。他日嫁送,称家之有无,各不责备便了。王三老即将此言回复陈青。陈青甚喜,择了个和合吉日,下礼为定。朱家将庚帖回来,吃了一日喜酒。从此亲家相称,依先下棋来往。”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当日两位月老,齐到娄府,设席款待过,二坐坐上轿子,管家持帖,去鲁编修家求亲。鲁编修那里也设席相留,回了允帖,并带了庚帖回来。”在第二十一回亦写道:“牛浦不敢违拗,次早写了两幅红全帖:一幅拜卜老为媒,一副拜姓贾的小亲家。那边收了,发过庚帖来.牛老请阴阳徐先生择定十月二十七日吉期过门。”
庚帖又叫婚帖。《金瓶梅词话》第九十一回写道:“奶奶肯了,讨个婚帖儿与我,好回小老爹话去。玉楼取了一条大红缎子,使砒安交铺子里传伙计,写了生时八字”。在第九十七回中亦写道:。又迟了几日,薛嫂子送花儿来,袖中取出个婚帖儿来,大红缎子卜写着开缎铺葛员外家大女儿,年一耳一岁,属鸡的,t_ 一月十五日时生,小字翠屏。生得画儿般模样。”
5. 庚书,书写的格式
其格式一般为:横行、竖行自便(最好是竖行,从右向左)
先写:龙凤呈祥、彼易年庚
男方姓名:X姓讳XX
生辰八字:农历年、月、日、时
籍贯:XXXXXX
先人名讳:父X姓公讳X、祖X姓公讳X、曾祖X姓公讳X
今凭大老月翁***先生作线,与***阁下令爱(郎)结为婚姻,永偕伉俪之好。
男方姓名:某某
冰人:某某
同押(男方和冰人既介绍人签名)
*年*月*日庚书大吉大利
庚帖是互相送的,俗称“换龙凤帖”,洛阳民间也称为换书、换启。
扩展资料:
庚帖,中国民间婚俗之一。旧时订婚,男女双方互换的八字帖。帖上写明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等。
来历:
古代中国婚俗把写有男女双方姓名、籍贯、生辰八字及祖宗三代姓名的红色柬帖称为“庚帖”、。也有的称为“年庚帖子”。“庚”即年庚。男女双方庚帖互换以表示向其求婚或定婚。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四《浙江海宁风俗记·嫁娶》载:.“庚帖由冰人送至乾宅,是否以一月为定,不能过日,一月之中,乾宅须将庚帖请著者合婚,或赴神庙求签。如卜之吉,则央冰人向坤宅报告,选口缠红否则将庚帖送还.闻亦有不问卜者,谓之天婚,庚帖送来时,乾宅以米淘箩一只,红筷一把,上覆红巾,供天井中,设香案一,冰人即将庚帖安放箩中,不顾而去。”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庚帖
6. 女儿添箱贺礼礼金帖怎么写
到了准备完娶成婚的时候,男方预先择定迎娶的吉日佳期(按阴历算),用红纸帖写好,备上礼品,由媒人送至女家,谓之“送日子”,亦称“送日”、“送日帖”、“送日头”、“送日单”、“送日子单”。类似古代“六礼”中的“请期”。
旧时十分重视嫁娶的时日,一定要择吉避凶,选个黄道吉日。人们往往请算命先生或星相先生“捡日子”,先生用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或加以男女双方的父母、祖父母的生辰八字,综合推算出没有相克的结婚吉日。也有翻阅皇历,参照其中宜忌所指而选择日子。在大田,拟定婚期既要根据男女本人的生辰八字,还得看双方其它家庭成员(女儿除外)的生辰八字,如有一人的八字与之相冲,便要重选日子。
除却算命先生的玄虚论说和老皇历的宜忌戒律之外,福建民间还流行关于婚期吉凶的习惯说法。一些地方忌无春之年嫁娶。无春之年,指当年无立春日,有些地方称之为“寡年”。因“寡年”的“寡”字与“寡妇”、“寡居”、“鳏寡孤独”等词语相关,显然是大不吉利的。在闽东、闽北的不少地方,忌女子十八岁和二十四岁那年出嫁,也有只忌其中之一的,因为传说中的临水夫人陈靖姑(民间信奉的女神)十八岁结婚,二十四岁祈雨殉难,所以对待嫁女子而言,十八岁与二十四岁乃不祥之龄。至于婚期所处的季节、月份,福建人普遍喜秋冬和仲春(尤以秋冬时节为多),夏季甚少。闽南一带有忌五月、七月、九月之说,谓“五月有误”(“五”与“误”谐音)、“七月娶鬼某”(七月为鬼月)、“九月狗头重(“九”与“狗”音同),嫁娶皆不利。邵武人选择结婚的吉期,一般都是逢六、逢七、逢九或十二这些日子,月份大多是在农作物收成之后的秋冬之季(即九月至次年正月),忌八月。秋冬是秋收冬藏的黄金季节,又是农闲的日子,秋收之后,家境也相对宽裕,适宜于男婚女嫁。民间也有“秋收冬藏,娶妻拜堂”之说。且春节前完婚,“娶个媳妇过大年”,更加增添节庆喜气。而在夏季,天气炎热,食物易腐,人觉困倦,农事繁忙,夫妻生活不便,故尽量避免举行婚礼。在一些地方,人们多选择双日成亲,忌单日嫁娶;许多地方还有定双月双日的结婚习俗。以应“好事成双”之说。
对男方送去的婚娶日子,女方一般都会接受。在永定、泰宁等地,女方同意后回给“允期”帖。在德化,女方在十天内如无异议,男方即如期迎娶。在福清、罗源等地,男方选定婚嫁日期,先要告诉女家,征得认可后,再正式书写红帖,行“送日子”之礼。在松溪,男方要送去两个或三个“吉日”,由女方确定其中之一。在邵武,“日子”用红纸写好,于农历七月初七日请媒人送到女家。女家如果同意男家择定的这个吉期,即收下这张红帖;如不同意则不收,退还男家,男家须待来年重新择定后于“七夕”之日送去。
“日子单”上不仅要写迎娶日期,而且还得载明新娘上轿、进门的时刻,有些地方甚至还须开列包括男女两造年庚、干冠坤开(上头)时刻、安床和裁衣时日及其宜忌等内容,在惠安,嫁娶的“日帖”需准备两份,一份送给女方,一份张贴于男方的祖厝或居宅厅堂壁上,以示成双成对。
送日子时,男方同时要给女方送去尚未付清的最后一部分聘金以及其它一些礼物,谓之“压日帖”、“压日子单”。在福州及其邻近的长乐、福清、平潭等县,送聘往往分两次进行——“上半礼”和“下半礼”。“上半礼”于定亲时送纳,“下半礼”(另一半聘礼)就是在“送日子”时交齐。在长乐,男方往告佳期,并送交“下半礼”时,需以礼饼随之,俗称“定日饼”,礼饼多时以数百斤计,女家将饼遍分戚属,表示吉期将届。当地有首歌谣:“定日饼,圆又甜,表妹喜日冬至边。有请伊,也请侬,亲亲戚戚都请遍,贺喜贺良缘。”亲戚吃了定日饼,知道嫁期,都在喜日之前赠送物品(多是布料,阔气的也有金银首饰),叫“添箱”。在福清,男方除“下半礼”外(付清聘金),另加猪蹄、线面等礼物;女家回送礼饼,多为一百双,叫作“日子饼”,男家把“日子饼”分赠亲朋戚友,以示预告婚期。在惠安,男方需送齐聘金尾数,并外加“锦占布”(一种靛蓝泛紫的土布)二至四支(匹),称“日头布”。在松溪,送日子单时要带上六包糕和礼金余款。
现在,城镇居民选择婚期普遍由男女本人或双方家庭共同商定,且多以公历纪年计算时日,很少有人再行“送日子”之礼,旧时的择日禁忌大都消失。但是,求吉利、重喜庆的心理依然存在,顺天时、择闲暇的习尚也延续下来,婚嫁仍多选择秋冬和春季进行,具体时间又多选在“五一”、“十一”、“元旦”和春节等节假日。在农村,“送日”之俗依然流行,婚期“捡日子”者亦非少数,某些传统禁忌尚有市场。如一九八八年春节前夕,许多地方出现嫁娶热潮,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当年“立春”节气在春节前夕,且一九八八年又是农历龙年,此时完婚,可望在龙年生贵子。不过,这种旧俗遗风已呈淡化之势,逐步与城市的习俗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