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比武招亲告示怎么写
这个比武招亲其实就是一个口头合同,更准确地说,“比武招亲”的锦旗就是一个要约,而不是要约邀请。
虽然没有让杨康比武前签个字盖个章,但杨铁心在众目睽睽之下,已经把合同的内容公布出来,且给要约附加了条件——“30岁以下尚未娶亲”。谁上了擂台,只要符合这两个条件就视为已经接受合同的约定,这个口头合同的法律效力,一点也不比书面的差。
在杨康之前出来打擂的东边来的肥胖老者少说也有五十来岁,显然不符合杨铁心“30岁以下”的条件;从西边来的光头和尚,更是不符合娶亲的基本要件(还俗以后当属另说)。
2. 中国古代真的有比武招亲吗
在电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大户人家为了给自家待嫁的女儿寻个如意郎君, 都是用比武招亲这个挺有趣的项目选拔丈夫, 可是这能行吗?毕竟武功好不见得文学棒,而文学棒也不见得心理素质好呀。万一选到一个游手好闲的坏蛋怎么办?
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古代比武招亲真的像古装剧里演的那样常见吗?古代真的像电视剧描写的那样有这么多有钱又不靠谱的爹?
为什么会出现比武招亲?
在遥远的古代,随着母系社会转向父系社会,男子在生产部门中占据了突出地位。在那个蒙昧而动荡的年代里,身体强壮、武力值高的男性,往往象征着更强的安全感,更高的生产力,以及面对瘟疫时更大的存活率。
在我国古代的民歌集《诗经》中,就已经有歌颂男子力量和气概的句子了:“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大意是“羔羊皮袍的袖口装饰豹皮,他这个人既威武又有力量,他是这样的一个人啊,国家的司直能够主持正义。”
因为他强壮,因为他威武,才能放心地去让他参与政事,治理国家呀。治国如此,保护家庭当然也一样。所以虽然在绝大多数时候女性不能自主选择配偶,全世界的女性往往会青睐那些更健壮更能打的男子,这时候,比武招亲就很有必要了。
金庸笔下中的比武招亲
金庸先生的小说《射雕英雄传》第七回“比武招亲”,写杨铁心在北京为义女穆念慈设擂比武招亲,小王爷杨康上场比武,“忽地左掌变抓,随手钩出,已抓住少女左腕,少女一惊之下,立即向外挣夺。那公子顺势轻送,那少女立足不稳,眼见要仰跌下去,那公子右臂抄去,已将她抱在怀里。”轻轻松松胜了穆姑娘。
照规矩,杨康应该娶穆姑娘为妻,可是,正如杨康的仆从所说:“我们公子爷是甚么人?会跟你这种走江湖卖解的低三下四之人攀亲?你做你的清秋白日梦去罢!”穆念慈落花有意,杨康流水无情,他是来玩的,说砸场子也未尝不可。
故而穆姑娘叫他放手,他就是不放,“那少女更急,奋力抽足,脚上那只绣着红花的绣鞋竟然离足而去,但总算挣脱了他的怀抱,坐在地下,含羞低头,摸着白布的袜子。那公子嘻嘻而笑,把绣鞋放在鼻边作势一闻。”轻薄地调戏起穆姑娘,最后矛盾激化,郭靖出手相帮,而杨穆二人因比武招亲生出了一段令人唏嘘的孽缘。
现实中也有比武招亲
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比武招亲恐怕非唐高祖莫属了。北周末年,大司马窦毅在长安摆擂比武,为女儿招亲。其办法是在园子里放置一个屏风,屏上画两只孔雀,求婚者在百步之外张弓射箭,射中孔雀者即为窦小姐的夫婿。消息传开,贵胄王孙、豪门子弟数十人争相上场一展身手,都希望能娶到窦小姐做老婆。要知道,窦毅的妻子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窦小姐是皇帝的外甥女,娶了窦小姐就攀上了皇亲国戚。
《新唐书》记载这次比武招亲只有聊聊数语:“因画二孔雀屏间,请昏者使射二矢,阴约中目则许之。射者阅数十,皆不合。高祖最后射,中各一目,遂归於帝。”而这,也正是“雀屏中选”的典故。
窦毅选到了乘龙快婿李渊,这不只是李渊后来做了皇帝,窦家跟着富贵显荣,而是隋文帝杨坚取北周而代之,照说窦家是北周的皇亲国戚,理应受到牵连。但李渊跟隋文帝是亲戚,李渊的母亲是北周大将军独孤信的四女儿,是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最小的七女儿)的姐姐,李渊实是隋文帝的外甥,因了这一层关系,窦家不仅得以保全,还成为隋朝的皇亲国戚。入隋后,窦毅官拜上柱国、定州总管、爵封神武公,这不能不说,当初的比武招亲太正确了,故此成择婿之典。
奇葩征婚方式也很多
憧憬爱情,古今皆同。宋代大词人辛弃疾写下“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正值元宵观灯夜,人来人往。《诗经》中的《汉广》,描写一位老兄发现“汉有游女”,却“不可求思”,所以只能傻呵呵地亮几句嗓子,来表达心里的愁闷。
而到了民国那会儿,帝制废除,思想解放。以前示爱时的欲说还羞,早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踪迹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