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包袱 的 读音 是
包袱
读音:bāo fu
基本解释
1. [cloth-wrapper]∶包裹物件用的布面
2. [a bundle wrapped in a cloth-wrapper]∶外包有布的包裹包袱
3. [load]∶喻指精神上的负担
4. [burden]∶比喻某种负担,即使人沮丧、压抑或引起忧虑的事物
丢掉包袱
5. [laughingstock]∶曲艺节目的笑料
2. 包袱的读音
喝 hè 〈动〉 (1) 大声喊叫 [shout loudly] 喝声之幽也。
——《广苍》 嗌不喝。——《庄子·庚桑楚》 (2) 又如:呼幺喝六;喝神弄鬼(形容大喊大叫);喝号(大声吆喝);喝拳(高声划拳);喝报(大声报告);喝喊(呼喊) (3) 恐吓威胁 [threaten]。
如:喝止;喝探(喝问盘查;亦 指执行喝探的士兵);喝撺箱(亦作“喝撺厢”。宋元时开堂审理案件的一种仪式。
官衙前设置投状的箱子,开堂时,衙役高喊移箱取状纸) (4) 买卖时吆定商品的价钱 [cry one's wares] 主人家接来,解开包袱,逐疋翻看一过,将称准一准,喝定价格,递与一个客人。——《醒世恒言》 (5) 呼喊 [cry]。
如:喝礼(在祭祀婚丧行礼时,由专人在场宣读项目叫“喝礼”)。
3. 信封的拼音怎么写
[xìn fēng] 。
信封,是人们用于邮递信件、保守信件内容的一种交流文件信息的袋状装置。信封一般做成长方形的纸袋。
信封一般做成长方形的纸袋。也指信封盆地(四川盆地),还指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信封”,还指木马信封,例如QQ信封。
扩展资料
信封大事记
1、新中国第一套普通邮资信封发行于1956年,信封上印有普9型邮资图。
2、“**”期间,邮电部于1967年发行印有**语录的邮资信封,邮资图为天安门,左下方为**语录,全套20枚,面值8分,由北京邮票厂印刷。
3、“**”期间,邮电部于1967年至1974年间,先后发行的语录邮资信封,木刻邮资图信封及天安门邮资图封,统称“**”邮资信封。
4、“**”期间,邮电部于1970年1月至1973年10月间发行木刻邮资图信封,邮资图案为大庆人,大寨人,向贫下中农学习,军民联防4种木刻画,全套20枚,面值8分,10分两种,信封左下角分别印有11种剪纸图案,由北京邮票厂印刷。
5、我国系列纪念邮封的志号采用“JF”,从1开始编号,该系列封,自1982年8月26日发行《纳米比亚日》纪念邮资封开始,即在信封的背面右下角编有“JF.11982”的志号。
4. 祭祖的包袱怎么写
与写信封一样,正面由右至左竖排。
第一层:写寄钱的原因,如:中元寄钱 第二层:写收钱人的姓名,如:故显考某府讳某某老大人 魂下受用;故显考某公讳某某老大人 单魂收用。 “魂下受用”、“单魂受用”可接着姓名写,也可另启一行左下角书写。
第三层:写寄款人姓名。如:孝子某某某、媳某某某。
第四层:写邮寄(即焚烧)的时间。如:“天运戊子年正月十五日于火中化白”,其中“天运”也可写为“阴历”,而年份要用甲子纪年。
有些地方,在“包袱”背面,还要写一个字:“封”。草体,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寓意以保证半路不被别的鬼魂顺手牵羊。
5. 中元节包袱中的上什荐怎么写
包袱的反面都只写一个字:封。草体,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
正面的写法就较复杂了。譬如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某人给故去的父亲写包袱,正面就这样写。
中元寄钱
故显考某府讳某某老大人
魂下受用
即日化
子 某某某 某某某
孙
媳 某氏 某某某
如果是给故去的母亲写包袱,中间一行则改为“故显妣某府某老孺人”。
其右上角的“中元寄钱”,讲的是烧包袱寄钱的原由、时间。人刚死,烧包袱过去,谓伴棺寄钱;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烧包袱过去,分别为“元旦寄钱”、“端阳寄钱”、“中元寄钱”、“中秋寄钱”。
中间的那一行,是包袱的主体部分,注明收钱人的称谓、姓名。“故”,死也。“显考”、“显妣”是父亲、母亲的敬称,至于父母是否“显”过,并不重要。如果是孙辈给祖辈烧包袱寄钱,则要写“显祖考”、“显祖妣”。“某府”,表明是某家的事。“讳”要朝右挪半个字,上辈人的名字,是不能随便说随便写的。男的接着写名讳。女的写姓氏即可,不写名字。我的祖母那一辈女人也没有学名,只有小名。而母亲的小名,子女并不一定知道的。“老大人”、“老孺人”,是再一次的敬称。无论死者生前是何身份,一律“大人”、“孺人”称呼,这是公平的。阴间与阳间价值取向不一,乞丐死后可能升天,王公大臣死后可能就要下地狱。
“魂下受用”,让人看到晚辈跪在逝者魂灵前,双手捧钱高举过头顶,孝顺地呈上。
落款看似后人名字的罗列,其实并不简单。男人的配偶只能写姓氏,即使有姓有名也只能写姓氏。未出嫁的女儿、孙女可以写名字,但出嫁后成了别人家的人,就不能再写了。
伴随邮给收件人大批包袱的同时,人们还会写上一两个特殊的包袱,正面中间写“地盘业主 孤魂野鬼”,右侧写“魂下受用”。
文明华夏五千年,月半哀思寄祖先.略备包封呈孝念,幽灵邈邈乐西边。”这是一位网友的对传统的“七月半”真实描写。其实,“七月半”并不是农历七月十五号那天过,按照风俗,一般都是提前到农历的七月十三日来过。所谓七月半,就是指农历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的这段时间。按民间的传说,七月初一开鬼门关,七月十五关鬼门关。这十五天,鬼回阳间探亲访友,自由活动,不受阴曹地府的约束。没有亲友可探访的孤魂野鬼,就四处游荡,所以晚上外出到僻静地方去的人,多结伴而行以壮胆。因为开了鬼门关,祖宗要回来探亲,于是就有了七月半接祖宗和烧包的习俗。这也许是无稽之谈,但古往今来,民间年年过七月半,可见这既是生者对故人的至孝和思念之情的追思,又是期盼后人能得到先人的庇荫,平安幸福的一种形式。
有关“七月半”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传说是,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半时(也有说是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还有一个重要的传说是目莲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传说:目连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过着吃不饱的生活。目莲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为他念《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祭其母。近代献瓜果、陈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尝新的含义,也是盆祭的遗风。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盂兰盆节,相沿成中元节,七月半烧包袱起源无法考证到具体年代,但根据清明节有烧包袱的习俗来推断,应该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无论道教还是佛教都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是很有人情味的,所以“中元节”在当前崇尚“和谐社会”的今天,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而今,烧包袱这一习俗在我国真可谓得到了发扬广大,不论乡村还是城镇,只要有人的地方没有不烧包袱的。乡村地广人稀烧包袱没什么可顾忌的,可城里就不一样,人们在公园和马路两边的草坪地上烧包袱,将花草烧成黑碳,纸灰烟雾到处弥漫,毁坏了城市风景,污染了城市空气,这与保护环境是背道而驰的,与创建文明城市也是相悖的。寄托哀思的“七月半”中元节,要采取其他更文明、更环保的形式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