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娟”字有什么含义
部首笔画部首:女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五笔86:VKEG 五笔98:VKEG 仓颉:VRB笔顺编号:5312512511 四角号码:4642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 5A1F基本字义1。
秀丽,美好:~丽。~秀。
~~(秀美的样子)。~媚。
婵~。详细字义〈形〉1。
(形声。从女,肙( yuān)声。
本义:美好,多指姿态美) 2。 同本义 [beautiful]娟然如拭。
——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3。 又如:娟好(秀丽);娟丽(秀丽);娟洁(秀丽,清雅);娟魄(月亮的别名);娟妩(清秀妩媚) 4。
同“娟娟”。姿态柔美的 [graceful]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 唐· 杜甫《寄韩谏议注》遇一二八女郎,姿致娟娟,顾之微笑,似将有言。 ——《聊斋志异》 5。
同“娟娟”。长曲的样子 [slender]始出西南楼,纤纤如玉钩。
未映东北墀,娟娟似娥眉。——鲍照诗 6。
同“娟娟”。明媚貌 [bright]月光娟娟,照见众齿。
——鲁迅《集外集拾遗》。
2. 甲骨文的发展是怎样的
甲骨文发展的第一时期: 第一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庚、武丁。
(约公元前1334年~前1275年)。贞人有“宾”“、争”、“亘”、“永”、“韦”等120多位,他们都原于武丁时期,其刻写风格是用刀有力,雄伟劲健,直线较多,圆转的线较少,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牛胛骨卜辞”,本大骨版精如玉,字行中多涂丹朱。
书体雄健宏大,操刀遒劲,线条交代清晰,毫无苟且混馄,从章法上看,自左向右通行排列,顶头齐整,字体大小错落有致,有的字大占两字位置,不显臃肿,小字有扁有宽,亦不觉局促,今天看来,尽管时逝几千年,仍不失为一件珍品。 甲骨文发展的第二时期 甲骨文发展的第二时期(公元前十二世纪上半叶)是祖庚、祖甲时代。
这一时期著名贞人主要有“大”、“旅”、“行”、“兄”、“喜”、“荷”、“逐”、“尹”、“出”等。祖庚、祖甲时期继承发展了武丁时期刻字特点,风格稍有变化,基本上墨守前规,字迹工整,大小适中,书风比武丁时更娟雅、细巧、圆滑、飘逸、颇具神韵。
当时用原始的刀具在坚硬的龟甲上镌刻实属不易,且章法规整、结构精美,可见当时贞人运刀如笔,炉火纯青,十分难得。 甲骨文发展的第三时期 甲骨文发展的第三时期(公元前十二世纪下半叶)是廪辛、康丁时代。
当时贞人有“彭”、“狄”、“口”、“宁”、“蓬”、“显”、“教”等。其中“旅”、“口”、“荷”三人是第二时期的老史官。
廪辛、康丁兄弟在位时,起初任用前贤,传承前规,后来老的贞人陆续死去,新的贞人尚未成熟,故后期作品粗糙,幼稚,书风潦草颓靡。 刻写质量明显下降,虽然有的作品细丽工整,但仍暴露出稚拙细弱的缺点。
甲骨文发展的第四时期 甲骨文发展的第四时期(约在公元前十二世纪下半叶至公元前十一世纪上半叶)是武乙、文丁时代。贞人作品有署名和不署名之作。
署名贞人有“卤”、“取”、“我”、“史”、“车”、“中”等人。 武乙时期的卜文特点,大字较多,书风粗疏古拙,气势凌厉,一扫以前的颓靡之风,尤其是有的笔画起、落笔,已不用以前的两头尖风格,这时起落笔已变成方形,表明当时出现双刀刻意,起落笔先横切一刀,似秦汉印章镂刻中的重刀,刻艺的变化使线条前后趋向一致。
文丁时期部分贞人的作品,表现刚劲峻峭,刻笔生动,多运用方笔,兼有放逸的趣味,文字细小秀丽,自然生动。 甲骨文发展的第五时期 甲骨文发展的第五时期是帝乙、帝辛时代(约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
当时贞人有“黄”、“泳”、“立”等人,这一时期因出土甲骨甚少,而出土的许多卜辞为禹王自贞,所以此时期贞人较少,加之复古之风较甚,刻写的段、行、字及风格与前人相似,注重工整均匀,规范秀丽。 此期刻写大字较多,小字偏少,大字刀痕淋漓,豪纵奔放,上继武丁遗风,下启西周金文之意,如“泳”、“黄”等贞人的作品通篇联属,字字端正,一丝不苟,每版甲骨都井然有序,郭沫若曾经说过,文字是语言的表象。
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它决不是一个人一时的产物。 甲骨文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灿烂文化。
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成熟文字。它的形成、发展源远流长,它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根基。
认识甲骨文,研究甲骨文,传承甲骨文,不仅是考古工作者,古文化研究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书法爱好者的责任。 书法家应以书法的视角诠释甲骨文,研析甲骨文,把这一古老的中华始族文化发扬光大,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