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文字的五怎么写
五 甲骨文:
五 大篆(金文):
五 小篆:
2. 和的繁体篆字怎么写
1.和没有繁体字
2.和最初的意思
一、姓氏源流
和(Hé)姓源出有三:
1、以官职为姓。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唐尧时,重黎原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其后人以祖上职官为荣,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通志·氏族略》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
2、起源于卞氏,源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当时有人名卞和,是一个有名的玉工,他曾以在荆山得璞玉闻名,后来,卞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祖先的名字命姓,成为和姓的一支。
3、由他姓改为和姓。起源于后魏。《通志·氏族略》载:“后魏有素和氏,改为和氏。”素和氏,本为代北复姓,鲜卑族檀石槐的支裔,以其本为白部,故号素和氏。据《魏书·官氏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和”,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
二、迁徙分布
和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和姓起源古老。传说远古时期,帝尧时有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和仲,和叔。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一种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们的后代遂以其官职中的“和”为姓。因此“和姓”是以官名为姓。又有一支和姓的来源是这样的,春秋楚国人卞和发现了和氏璧,于是卞和的后人都以此为荣,于是都以“和” 为姓。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汉姓“和”。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通志氏族略:羲和,尧时掌天地之官;和仲和叔,因以为氏;晋有和徂父,汉有和武;又后魏有和素氏,改为和氏,五代有和凝。
三、历史名人
和 仲、和叔:上古人物。传说尧有四大诸侯,分别主管东南西北四方,史书称为四岳。东岳名叫羲仲;南岳名叫羲叔;西岳名叫和仲;北岳名叫和叔。四岳各自分管四方,又是尧的最重要的臣僚。凡是有重大决策,尧都要与四岳一起商量。
和 峤:字长舆,晋朝西平人。少年时就有盛名。晋武帝时为黄门侍郎,迁中书令。
和 岘:字晦仁,北宋浚义(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出生于官宦世家。他自幼博览群书,喜音乐,好依声填词,是宋初著名词人,16岁登朝为著作郎。曾任太常博士、东京转运史、主客郎中、大常丞。他的词作被收录在《全宋词》中的有《开宝元年南郊鼓吹歌曲》三首。其主题是歌颂开国皇帝宋太祖“道高尧舜垂衣治,日月并文明”的功德和“九士乐生平”的盛世。
和 洽:字阳士。三国时魏官吏,为官清贫廉洁有操守,最后以售田宅自给,封西陵乡侯。
和 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省东平)人。少好学,年19,登进士第。初仕后唐,继为后晋宰相。凝生平为文章,长于短歌艳曲,有“曲子相公”之称。有集百卷。其长短名句《红叶稿》,又名《香奁集》。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相当于今天河南省上蔡县至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代 郡:战国赵武灵王始置。秦汉代郡治代县,在今蔚县西南。北魏置代郡,治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西陵郡:三国时,吴皇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为西陵郡,也称宜都郡。治所宜昌(今湖北省宜昌市)
2、堂号(缺)
3. 教大家如何轻松写好篆书
一、篆书入门。识篆和写篆阶段。
先来谈谈识篆。篆书是古文字,是我们的祖先在汉代以前通用的文字。篆书可分为大篆与小篆。先秦古文字为大篆,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的篆书为小篆。识篆可从小篆开始。因为小篆的偏旁部首与我们现在通用文字的繁体偏旁部首是一致的。可以说只要我们了解和掌握了篆字偏旁部首,那么,百分之九十五的现行汉字都可以写成小篆了。当然,还有百分之五的篆字字形是要死记硬背的。
篆书在写法上有两个要点:一是笔法,二是字法。首先要选择一本篆书字帖来临摹练习篆书的笔法与字法。
篆书在笔法上以中锋用笔为主,辅以提按与捻管。二李(李斯、李阳冰)篆书笔法的起、收笔为圆起圆收法,行笔为平移法,转笔用捻管法。清代邓石如开创以隶书笔法入篆书,篆书的起、收笔与行笔、转笔都引入了提按的笔法,增强了篆书笔法的书写性。之后吴昌硕、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齐白石等篆书名家辈出。
篆书在字法上以均匀、对称、对比、呼应等十个结字原则为准。
二、入门之后提高。了解篆书的发展史和提高技法修养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学习方法就是研究性地学习历代篆书名家名帖的笔法和字法特点,具体的方法就是比较研究。例如:传为李斯所写的《峄山碑》与邓石如成熟期篆书的笔法、字法之异同的比较研究,邓石如篆书与吴昌硕篆书的笔法、字法之异同的比较研究等等。通过比较研究的学习,逐步了解和掌握历代名家名帖的篆书笔法与字法的特点,及其历代篆书笔法、字法的变化规律。这样,篆书的书法水平就会逐步提高。
三、融会贯通。提高自身综合修养的阶段。
那么,融什么会?贯什么通呢?那就是融历代篆书名家的各种笔法、字法会于自我的审美追求之中,贯自我的审美追求通于篆书的自由书写之境。这个过程是要靠我们的大学(哲学)、小学(文字学)等学问和人生修养来共同完成的。
我书写这本“篆书古文三篇”是以艺术原则为第一性的。在遵循篆字的“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造字和用字的方法。)为原则的前提下,大胆地将大小篆、简帛书等笔法、字法融合在一起来书写,笔法上注重既要孙过庭《书谱》中所说的“婉而通”,又有金文之厚重,同时加强笔法自由挥运的书写性,以丰富篆书之美。我无意追求书法的形式性风格,希望笔里字间不断透发出文雅之气,在自我审美追求的驱使下,个性笔法、字法逐渐地自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