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的风字怎么写
古代的风字 写法如下:风字有三种读音:风 【读音】fěng 【造字法】形声;从虫、凡声【基本字义】古同“讽”,讽刺。
风 【读音】fēng 【造字法】形声;从虫、凡声【基本字义】1.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
~速。~级。
~险。~波(喻纠纷或乱子)。
~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2.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
~驰电掣。3.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
~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
~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4.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
闻~而动。5.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
~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
~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
~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6.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7.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8. 姓。风 【读音】fèng 【造字法】形声;从虫、凡声【详细字义】〈动〉1. 吹拂 [blow]。
如:春风风人2. 比喻感化 [reform a misguided person through persuasion,etc.]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史记·平准书》3. 又如:风民(感化、教化人民)4. 另见 fēng;fěng。
2. 古代的风字怎么写
风(fēng),中国汉字,形声字。
本义: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尤指空气与地球表面平行的自然运动。
字义解释
1、空气流动的现象。
气象学领域中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风雨如磐。
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
2、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
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
3、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
风气、风俗、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4、消息,传闻。
风传(传闻)、闻风而动。
5、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
风景、风度、风格
扩展资料:
风的其它解释:
1、指民歌、歌谣。
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
2、中医学指某些疾病。
风瘫、风湿
3、姓。
4、兽类雌雄相诱。
风马牛不相及、牛马其风。
风的组词及造句:
1、风靡一时:看,这潮流,这时尚,都是但是风靡一时的打扮。
2、风俗: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我们尊重文化。
3、闻风而动:这件事情我们应该秘密进行,小心嫌疑人闻风而动。
4、风格:这两件衣服都很漂亮,只是风格不同而已。
5、采风:今天天气非常好,陪我去郊外采风好不好?
6、风湿:风湿这个病很麻烦的,你应该好好的听医生的话。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风
3. 行书的风字怎么写
1、以和谐为主,松紧宽窄的把握,决定“风”度。
游丝引带是行书的特点。但是,你看它的间架结构,大体上还是和楷书接近的。
2、请大家注意这一笔,就是转折过来连接反趯的这一笔。没有楷书的基础,你就写不出这种笔画来。
这个楷书的基础的原因。至于说,反趯这一笔之后,里面的“虫”字竖笔是出头的好,还是不出头的好,这些都不是重要的。
古人这两种写法都有。3、不管是行书还是楷书,包括后面的草书,一定要注意左撇和右边反趯这一笔中间的这个宽度。
如果太宽了,这个字就散了;太紧了,这个字就会显得过于勒得慌,就会感到喘不过气来。扩展资料行书历史:明代傅山说:“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
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写道:“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又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人常说“字乃人之衣冠”,“品德不高,落墨无法”。 在我国封建时代,历代都把书品作为考核人品的一项非常重要条件。
以书取士,要想作官,必须写一手好字。写不好字,别说作官甚至找个文差也很难。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踌躇满志到处巡狩,巡狩到那里,就要在那里立石记功,这些记功石碑上的字都由他的丞相李斯来写,这也说明书法艺术在秦代已明确受到重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书。
4. 在古代风字的读音
风(fēng)
〈动〉
吹拂。如:春风风人
比喻感化
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史记·平准书》
又如:风民(感化、教化人民)
风
〈名〉
(形声。从虫,凡声。“风动虫生”故字从“虫”。本义: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尤指空气与地球表面平行的自然运动)
同本义
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说文》
立春条风。——《易·通卦验》
东北条风。——《广雅·释天》
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淮南子·天文》
条风居东北维,主出万物条之。言条治万物而出之。——《史记·律书》
今日不凤(风)?——《殷虚文字甲编》
见事风生,无所回避。——《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大风歌》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又如:狂风(猛烈的风);风信(风的大小及风向);风团(旋风。比喻飞快);风吹日炙(风吹日晒);风雹(刮风下雹);风潦(风灾和水灾);风霰(风雪)
风俗;风气
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资治通鉴》
奸党散落,风俗大改。——《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移风易俗。——《荀子·乐论》
又如:风美(风俗淳美);风纯(风俗纯朴);风沦(风俗沦落败坏);风习(风俗习惯);风浮(风俗浮薄)
风范,气度,韵致
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又如:风局(风范,器宇);风表(风范仪表);风则(风范);风裁(风采,气度);风期(气度,襟怀);风节(气度情操)
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如:风神(指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气韵);风徽(文章的风格、气韵)
风声,消息
但有知风来报的赏钱百两。——《二刻拍案惊奇》
又如:风警(风声很紧);风汛(风声;消息);风音(风声);风路(风声,线索);闻风而动
“诗经”六义之一。指《诗经》中三种诗歌类型的一种,即《国风》中收集的民俗歌谣
风有采蘩采苹。——《左传·隐公三年》
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左传·成公九年》
又如:风赋(指“诗”六义中的风和赋);风人屺岵(诗人的悲凉伤感)
男女间的情爱
他如今大了,渐知风月,便看上了秦钟人物风流。——《红楼梦》
又如:风月(指男女间的情爱);风月常新(指情爱永久不断);风月子弟(沉湎于风月场的子弟)
风纪,教化。如:风惠(教化恩泽);风驰(形容德化广布);风爱(风泽德化);风调(指教化清和);风略(风纪和方略);风政(教化政治)
威势,气势。如:风扫(形容势力猛烈有如狂风席卷一般);风樯阵马(乘风之船,破阵之马。比喻气势雄厚)
六淫之一。颠狂病,也指颠狂。后作“病”。如:风眩(癫痫);风痴(疯癫痴呆)
姓
5. 风字的笔画顺序怎么写
风的拼音:fēng fěng
笔顺、笔画:
撇、横折弯钩/横斜钩、撇、点、
基本释义:
[fēng]:
1.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63353837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2.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3.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4.消息,传闻:~传(chuán)(传闻)。闻~而动。
5.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6.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7.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8.姓。
[fěng]:古同“讽”,讽刺。
6. 古代风的句子
1.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 。
2.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很好的记录者,但我比任何人都喜欢回首自己来时的路,我不但的回首,伫足,然手 时光仍下我轰轰烈烈的向前奔去。 3.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到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 4.如果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令其疯狂.可我疯狂了这么久为何上帝还不把我毁掉. 5.那些刻在椅子背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上的花朵,开出没有风的,寂寞的森林 6.在这个忧伤而明媚的三月,我从我单薄的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穿过时隐时现的悲喜 和无常。
7.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 8.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了。
9.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的记住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于是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 在每个星光陨 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我的寂寞 10.每当我看天的时候 我就不喜欢再说话 每当我说话的时候 我却不敢再看天 11.我每天都在数着你的笑,可是你连笑的时候,都好寂寞。他们说你的笑容,又漂亮又落拓。
12.我生命里的温暖就那么多,我全部给了你,但是你离开了我,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对别人笑 13.曾经也有一个笑容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可是最后还是如雾般消散,而那个笑容,就成为我心中深深埋 藏的一条湍急河流,无法泅渡,那河流的声音,就成为我每日每夜绝望的歌唱。 14.凡世的喧嚣和明亮,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亮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汨汨而过,温暖如同 泉水一样涌出来,我没有奢望,我只要你快乐,不要哀伤````` 15.风吹起如花般破碎的流年,而你的笑容摇晃摇晃,成为我命途中最美的点缀,看天,看雪,看季节深 深的暗影。
16.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 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17.躲在某一时间,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躲在某一地点,想念一个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让我牵挂的 人。
18.牵着我的手,闭着眼睛走你也不会迷路 。 19.假如有一天我们不在一起了,也要像在一起一样。
20.有些事情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每个人都是一个国王,在自己的世界里纵横跋扈,你不要听我的,但你也 不要让我听你的. 21.我忘了哪年哪月的哪一日 我在哪面墙上刻下一张脸 一张微笑着 忧伤着 凝望我的脸 我们微笑着说 我们 停留在 时光的 原处 其实 早已被洪流 无声地 卷走 22.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 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23.那些以前说着永不分离的人,早已经散落在天涯了。 24.原来和文字沾上边的孩子从来都是不快乐的,他们的快乐象贪玩的小孩,游荡到天光,游荡到天光却 还不肯回来 25.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时候的样子,因为只有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26.歌声形成的空间,任凭年华来去自由,所以依然保护着的人的容颜不曾改和一场庞大而没有落幕的恨. 27.总有一天我会从你身边默默地走开,不带任何声响.我错过了很多,我总是一个人难过. 28.我就像现在一样看着你微笑,沉默,得意,失落,于是我跟着你开心也跟着你难过,只是我一直站在现在而 你却永远停留过去. 29.如果我们都是孩子,就可以留在时光的原地,坐在一起一边听那些永不老去的故事一边慢慢皓首. 30.我忘记了哪年哪月的哪一天 我在哪面墙上刻下了一张脸 一张微笑着 忧伤着 凝望着我的脸 那些 刻在椅背后的爱情 会不会像水泥地上的花朵 开出地老天荒的 没有风的森林 31.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 。 32.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多么的脆弱和无力。
文字与感觉永远有隔阂 。 33.遗忘 是我们不可更改的宿命所有的一切都像是没有对齐的图纸 从前的一切回不到过去 就这样慢慢延伸 一点一点的错开来。
也许 错开了的东西 我们真的应该遗忘了 34.什么叫快乐?就是掩饰自己的悲伤对每个人微笑。 35.坚硬的城市里没有柔软的爱情 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 人永远看不破的镜花水月,不过我指间烟云 世间千年如我一瞬 36.记忆想是倒在掌心的水 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 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 一滴一滴 流淌干净。
37.谁是谁生命中的过客,谁是谁生命的转轮,前世的尘,今世的风,无穷无尽的哀伤的精魂. 我回过头去看自己成长的道路,一天一天地观望,我站在路边上,双手插在风衣的兜里看到无数的人 群从我身边面无表情地走过,偶尔有人停下来对我微笑,灿若桃花。我知道这些停留下来的人终究会 成为我生命中的温暖,看到他们,我会想起不离不弃。
38.这个城市没有草长莺飞的传说,它永远活在现实里面,快速的鼓点,匆忙的身影,麻木的眼神,虚假的笑容 ,而我正在被同化 39.那些我们以为永远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忘记了 总有一天都会面目全非,时光没有教会我任何东西,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去相信神话 40.风空空洞洞地吹过。一年又这么过去。
而来年,还要。
7. 风的甲骨文怎么写
风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以现有考古资料发现,甲骨文并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已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