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记事的文章怎么写
就写一件事而言,常见的开头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文章的中心。
如“劳动是最有滋味的事。肯劳动,连过年都更有滋味,更有乐趣。”
抒发感情——直接渲染文章气氛。如:“我今年小学即将毕业了。
从不懂事的小孩,到胸前飘着红领巾的少年,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多少值得回忆的往事啊!在这些往事中,最使我难忘的,是张老师带病给我补课的那件事。”??说明情况——对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主人公作简要的说明。
如:“金秋十月,故乡的柚子熟了。旅居海外的伯父带着他15岁的女儿从遥远的南美洲回到了浮云镇。
第二天一早,堂妹就嚷着要我陪她去买柚子。”??提出问题——以吸引读者关注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鹏鹏虽然有个储蓄罐,但今天储,明天用,所以总是空着。可是最近不知什么原因,储蓄罐渐渐地满了,沉甸甸的。
谁知好景不长,一天,我摇了摇他的储蓄罐,空空的了。钱到哪儿去了呢?我的心里顿时升起了一团疑云。”
展开联想——从某一个事物追溯到某一件事情。如:“每当我看见珍藏在抽屉里那张我和李老师合影的照片时,就想起一件十分羞愧的往事。”
开头的方法尽管有多种多样,但具体写作时,还要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可以用一种方法开头,也可以将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开头。
2. 怎样写一篇好的记事文章
根据材料确定中心
记叙文是用叙述的方式表情达意的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描写人物生活片断或整个生活经历(传记)、讲述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过程、描绘某个地方的景物的文章、故事、小说、童话、寓言、某些日记等。这里讲的是狭义的记叙文。
记叙,是使用范围十分广泛的表达方式。除了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记叙文之外,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里常常也有记人记事的片断。
材料,就是记叙文所反映的事实。我们平时观察生活、阅读书报所得到的零散的事实称为“素材”;如果从素材中概括出了中心思想,回过头来再根据中心思想进行选材,那些经过加工挑选出来的彼此有内存联系的材料就叫做“题材”。
掌握丰富的素材,是写好记叙文的基础。因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作者对客观事物应有详细的了解,如果对客观事物(素材)一无所知或知之不多,又怎么能把客观事物反映出来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炊”;没有米,饭是难以做出来或根本做不出来的。常常有同学说:“老师,我不会写。”其实,那常常是“没得写”,头脑里空空如也,文章就写不出来了。如果仔细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物,了解各种各样的事情,不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是“视而有见,听而有闻”,再加上广泛阅读各种书报,头脑里或笔记本里积累了各种素材,写文章时就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了。所以,完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收集各种素材,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文章通过记叙人或事物所反映出来的观点,就是中心思想。请注意,中心思想是一个观点,是一种思想,不是指事情的经过或人物的特点。有时老师让同学写个中心思想,一些同学写“通过这一件小事,说明这个人物脾气不大好。”或者“描写一件平凡的小事,说明书包失而复得的经过。”这都不是中心思想。如果改为“通过一件小事,说明这个人脾气不好,影响团结”、“通过书包失而复得的过程,表现社会风气正在好转”,这才叫做中心(“中心思想”也叫“主题、主题思想、中心思想”,日常生活里也简称“中心”)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可以利用判断的形式用一些语句明白地表示出来,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明白地告诉读者:志愿军战士确实是最可爱的人。但是,更多的记叙文并不是这样,而是通过记人记事来表现中心意思,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头到尾没有哪句话能表达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通过全文的记叙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材料里提练出来的。譬如有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个说明的问题或道理就是中心思想。可见,中心思想是从事情(材料)中得来的。这跟在课堂里学习每篇文章时概括中心是一样的。例如学习《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这一课,我们可以从人们到各地找药、王府井特药商店为送药而做各种准备、空军为送药而不顾危险、县委为救民工而多方面设法等材料(题材)里概括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主义制度真好”这样一个中心思想。这跟写文章相似,所不同的只是学课文是最后才概括出中心,而写文章则是动笔之前就把中心定好。
从材料里概括出中心思想,这是写记叙文的基本功,应该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提炼中心也有一些思维方法,如概括事物的共同点、比较事物的不同点、展开联想、开展逆向联想、表达自己的态
3. 怎样写好叙事的文章
[思路分析] 写好叙事写人的文章。
事和人在文中是很难分离的,因为事是由人来做的,表现人离不开具体的事,所以说,任何叙事写人的文章都是为了写人,以叙事为主的文章要表现事件的思想意义,归结看还是写社会风貌,是在写人。是有道理的。
[解题过程] 一. 把握情境,真实地叙事 写什么?叙事指叙述各类事件,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表达内容。事,必须有具体的情节,情节是指事件的变化和发展经过,是构成记叙文的基本内容。
一个完整的情节就应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当然,这六个要素在每一篇文章中不一定都要具备,而且表现形式也可以灵活多变。
叙事要真实地反映生活现实,重要的是“把握情节”,因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是靠情节来表现的,情节在文章中又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是从大量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情节是表现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求具体、连贯,突出思想意义。
怎样把握情节呢? (一)选择和提炼情节是重要的一步 选择、提炼有代表性情节,就是抓住生动、新颖、能揭示生活深刻意义的人和事。 我们讲过生活中的素材是题材的基础,但题材(情节)不是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对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的结果。
情节的真实性、丰富性、典型性,都要求我们从生活实际出发,以生活素材为依据,从中选择、提炼出富有思想意义的情节来。这个选择提炼的过程也是你对生活深入思考、加深认识的过程。
(二)其中“抓住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情境,就是情景、境地。
抓住情境,就是在文章中着重渲染具体的、生动的情景、状况,如人物遇到了怎样紧急的境况,怎样危难的处境,怎样一种复杂、矛盾的局面,怎样一种特殊的困难,怎样激动人心的时刻等,抓住“情境”进行具体的渲染、描述。这样写一方面可以使人物的性格、品质、感情等在特殊的困难或考验面前表现得更鲜明,更可信;另一方面可以抓住读者,读时对文中的人物关注,产生阅读兴趣。
一个“情境”描述、渲染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物的活动的背景,在此后,再来通过刻划人物就更具有典型性。如《七根火柴》中对草地气候变化的情境描写,《小桔灯》中对小姑娘家境的描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美女蛇故事中的描写。 二. “以小见大”,挖掘深远 取材虽然是身边的一些小事,但生发出的意义应是深远的,这就是“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题材小,不要就事论事,而要把这件事所反映的普遍意义写出来,也就是从局部反映整体。古人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通过一个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一个花斑,却能想象出整只豹子。
“尝一脬(pāo)肉,而知一镬(huò)之味,一鼎之调。”从锅里舀取一块肉尝一尝,可以知道一锅肉的味道,这一锅肉烹调的好坏。
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我们同学们经历的多是小事,我们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局限,只有抓住有代表性的小事,具体写,才容易写好。
“以小见大”的写法,还便于细节描写,写得深入,写得生动,表现出深刻认识。 如《藤野先生》选材小,写藤野先生批改作业、修改插图,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等,这些小事却能看出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对中国留学生的诚恳,治学严谨、认真的态度。
《菜园小记》选取的是在延安种菜的一些小事,而且又都是许多片断,可是“小”中见大,把延安大生产运动和军民与困难作斗争的光荣传统表现出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件珍贵的衬衫》从一件衬衫的小事,我们看出**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伟大人格。
生活中的小事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重要的是要留心,善于发现,注意搜集,积累。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
罗丹说的这种对“美”的发现,正是从生活认识中得来的,是挖掘出来的。没有收集到丰富的材料,怎么能有“精”,有“深”。
三. 选取若干材料,行文注意结构安排 1. 以时间为序 事件在一定的时段中发生、发展、变化,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如童年、少年、青年三个生命时段发生的事;早晨、上午、下午一天的时间段;上课前、上课、下课后;一节课的时段等。
按照时序安排材料,发生在不同时段的事件(或片断),要标明时间的变换,给读者鲜明的时间印象和事物发展的状况。 2. 以空间转换为序 空间(或者说地点、环境)是事物发生、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事物总是存在在一定的空间中,在空间中发展、变化的,因此,叙事离不开空间这个条件。
空间有比较大的地域,如洲际,有比较小的某个具体的城市、乡村、街道、学校、操场等,用不同场所、不同景观的转换等来安排结构,需要在文中标明空间的转换,给读者空间变动和空间印象,能帮助读者把握不同空间的不同风貌的变化。如《多收了三五斗》,从河埠头的万盛米行粜米到街上购物,不同的处所,不同的场景,有空间转换的交待“街道上见得热闹起来了”。
不同的场景中,叙述的对象、内容也有所不同。 3. 场面分段标题式 场面是由人物在一定的场合相互。
4. 记事文章怎么写
在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
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
一、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 (一)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
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
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
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 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
二、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一)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
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
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三)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三、怎样从小事中写出深意呢? (一)提高思想水平,训练一副见微知著的好眼力。 (二)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含的深意。
(三)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 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
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 (四)“事”与“意”的榫头要对得合适。
总之,我们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认识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写,就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四、怎样才能选择到新颖、独特的材料呢? (一)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选择新角度,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彩。
(四)打开思路,扩大视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路比较狭窄,他们的目光只注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老是不能扩大。
如果我们同学把观察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那些坏人坏事,作文的材料一定会丰富多采起来。 写作文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五、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一)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
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二)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有点有面地叙事,“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
“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中,重点突出详写。
5. 怎么写叙事文章
记事类作文的写法
记事作文又称叙事作文,在作文类别里因为贴近生活实际,而被是认为是较简单的一种作文体裁。在作文时要交代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即六要素。对于小学生来讲,叙事作文往往又与另一个词联系较紧密---“流水帐”。作为教师,我常在学生习作中发现“流水帐”这类文章,其原因就是学生在写这类文章时,过于偏向“叙”、“记”,光叙事情的顺序,记录每一个细节,而忽视了叙事作文中的“思”、“情”、“议”这些文章的枝叶,光剩下一副骨架,自然文章也就成了干枯的秃树,吸引不了人了
如何避免“流水账”呢?
一、要选择最能表现作文中心思想的事件做为材料。选材要新颖。在别人的作文中常出现的事要少写或不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吸引力,有新鲜感。
二、事件的主要部分要写具体。每件事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给读者的印象才能完整而深刻。在事件中要进行有效的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等细节描写,这一点很重要,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生动。要突出中心,详略得当,与主题无关的事不写。
三、记事中要围绕中心,抓住重点,不要面面俱到。重点部分、细节描写部分(一般指事情发展高潮处)要详写,写具体,写详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四、写事离不开写人,在记事过程中,一定要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写细致,写逼真,这样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件事所包含的意义,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此提到一点:人离不开事,事离不开人。写人和记事类的作文叙事时的区别是:写人类的作文叙事不要求完整;记事的记叙文,叙事要求完整,而且要贯穿文章始终。
五、我认为抓住“思”、“情”、“议”,文章自然就有血有肉了。
思,就是想。如人在看见、听见,亲身参与时,会不由自主地就某一细节现象脱口而出一些评论,这都是一种思考,捕捉到了,意识到了就会成为一种很好的素材,输入作文,就会使文章活起来。
议是看法,观点的表达,以简炼的语言陈述观点,是最好的。但要表达清楚,如大家都说不如少数说,少数说不如重点说。教会学生在众多的话语中,找出最具有代表性的话,使人一看就懂,充分发挥议的代表作用。
在叙事中抒情。
6. 浅谈如何阅读写人记事的文章
写人记事的文章都是记叙文,写人离不开记事,记事也离不开写人。它们只是在侧重
点上不同而已,即写作的目的和写作的方法不同。阅读这两类文章,要在掌握它们的共性的
基础上,了解其个性,根据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1、阅读写人文章的方法
无论哪种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其写作目的都是通过对人物外表和内心的描写,对事件
的记叙,赞颂所写人的思想品质,使读者从中受感染和教育。所以阅读写人的文章,就应从
这些方面着力分析:
(1) 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以及心理活动特征,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
很多写人的文章都是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品质等内容。
(2) 分析典型事例,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
刻画人物,总离不开典型例,因此,阅读写人的文章时,必须分析典型例。
(3) 分析写作意图,深化认识理解
写作意图就是写作目的,阅读写人的文章,我们必通过归纳中心思想,来加深对
这篇文章(写作意图),之后,再用“通过记叙------歌颂了------”形式来表述。
2、阅读记事文章的方法
(1)阅读时要抓住“六要素”
侧重于记事的文,一般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
打好基础。
(2)阅读时要理清叙述顺序
写事的文章,一般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
的地点发生和发展的。阅读时,就要理清这些。
(3)阅读时抓住事情的重点
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章,是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的。阅读时,就要
(4)掌握分段方法,概括中心思想
写事的文章,划分段落时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有两种分法:一种是按事情的发
生、经过、结果划分的“三分法”;一种是按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果划分的“四
分法”。概括中心思想常用的形式为:本文通过记叙------的事,说明了(表现了、批评
7. 写人记事的文章
每个星期一的早晨,我们都会沐浴在阳光下,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庄严肃穆的注视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时候我们的心中油然升起一种爱国之情,如果我问大家:“你热爱我们的祖国吗?”我想大家一定会自豪地说:“爱”。是的,作为炎黄之孙,爱国是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作为跨世纪的高中生,你是否意识到:我该如何报效我的祖国呢?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志士为了报效祖国,写下了一页又一页的辉煌 。
在古代,楚国诗人屈原把满腔的热忱溶于《离骚》之中,含恨而逝。宋朝爱国名将岳飞,背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伴随着他走过了多少个戎马春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这首《过零丁洋》至今还震撼着我们的爱国之心。清朝禁烟大臣林则徐在赶赴广州之前给他的老师留下了一句诗:“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在近代,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还有秋瑾的诗,田汉的词,聂耳的曲。多少革命老前辈用生命和青春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的油灯,**的大衣,朱总司令的扁担。他们把自己的爱国之情表现在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现代,雷锋叔叔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梁帆同学把爱国之情表现在维护祖国的荣誉上。国内外的华人华侨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祖国的建设。
同学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以天下为己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大家还记得吗?在抗洪救灾中,我们学生永远是积极响应号召的主流队伍,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炸毁了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事件中,我们用笔强烈谴责了北约的暴行。在“九、二一”台湾大地震中,我们学生也是行动的先锋。在贫困山区我们捐款捐物建起“希望工程”。
学生的义务就是学习,我们要把强烈的爱国之情投入到学习中去,知识才是力量,没有科学文化你何以谈报国?别沉迷于华而不实的容貌中,低级、庸俗的玩乐中,别终日浑浑噩噩、碌碌无为。也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出了这道校墙,我们要面对的是社会的纷繁复杂。是我们单纯稚嫩的思想所必须接受的。只有在校园里学好知识,练好专业,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正所谓:看世间风云变幻,谁主沉浮?二十一世纪,你我都将是风流人物。九百六十万神州任尔驰骋。
同学们,二十一世纪的洪钟已经敲响,中国,这条东方巨龙业已腾飞“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伟大任务就由我们来承担,同学们,明天的太阳一定会由我们托起,让这句不朽的名言不再成为空谈,不再成为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