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登黄鹤楼这首诗怎么写
1.【名称】《黄鹤楼》
崔颢头像
【年代】唐朝〔盛唐〕
【作者】崔颢(hào)
【体裁】七律诗
诗词原文
昔人②已③乘黄鹤去④, 此地空余黄鹤楼①。
黄鹤一去不复返⑥, 白云千载空⑤悠悠⑦⑧。
晴川⑨历历⑩汉阳⑾树,芳草萋萋⑿鹦鹉洲⒀。
日暮乡关⒁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1]
2.
作品信息
【名称】《登黄鹤楼》
【年代】明末
黄鹤楼
【作者】戒显
【体裁】七言律诗
诗词原文
谁知地老天荒后,犹得重登黄鹤楼①。
浮世已随尘劫换,空山仍入大江流②。
楚王宫殿铜驼卧,唐代真仙铁笛秋③。
极目苍茫渺何处?一瓢高挂乱云头④。
你问哪个??
2. 对黄鹤楼的描写怎么写啊
黄鹤楼坐落在武汉市武昌区蛇山之巅。原址据说在长江边,历史上曾经屡毁屡建。
1984年,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才重新修建起来,这一雄伟壮丽的建筑放射出夺目的光彩。黄鹤楼是我国着名的名胜古迹。从三国鼎立时期始建算起,距今已有1760多年。这次重建的黄鹤楼以清式为源本,是一座采用现代材料和工艺的仿古建筑,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登楼远眺,一览楚天风云,尽收江城美景,早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黄鹤楼的主体建筑有5层,共高51米。黄瓦红柱,钻尖顶,层层飞檐勾心斗角,四面如一,楼形正方缺隅,屋顶安置着一座金色的“宝顶”。楼顶全部用黄色的琉璃瓦铺盖,不仅顺应了“橘皮黄鹤”的故事,也与蓝天相辉映,灿烂辉煌,别具一格。翘下有风铃和翘角梁饰,每个角都有向上凌空飞腾之势。翘角处上有屋“鱼尾”,下有角梁“龙头”,造型生动多姿。四面角梁的前端分别悬挂着“黄鹤楼”“南维高拱”“北斗平临”和“楚天极目”四块镏金大匾。
主楼台基用花岗石贴面铺地。洁白的花式栏杆环绕着台座,台前铜制的“黄鹤归来”造型精致,栩栩如生。整个黄鹤楼古朴秀丽。
楼内的装饰古色古香。除设藻井、天花、彩画、花罩等传统装饰外,大厅墙面上还镌刻着以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文活动、兴废沿革、楚天风光为题材的大型壁画,楼内红柱上还悬挂着古往今来名流撰写的楹联。
从正门进入首层大厅。大厅中央高10米,四周设跑马廊。正厅前方是巨幅立式构图的陶瓷壁画,题名“白云黄鹤楼”,内容取材于驾鹤登仙的古代神话,兼取唐诗“昔人已乘黄鹤去”之意,画面正方一位仙者驾着黄鹤腾空而起,他口吹玉笛,俯视人间,似有恋恋不舍之情。黄鹤下方耸立着清代黄鹤楼的形象,高楼下,人群欲动,大有祝愿仙人、黄鹤早返人世之意,形成天上、人间互相呼应的动人场面。四周白云缭绕,背后江水滔滔。这是一幅寓意深长的佳作。大厅正中柱子上,挂着一副7米长的名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走上跑马廊,在夹层中设有两个陈列室,展出历代有关黄鹤楼的文献资料、诗词歌赋的影印本以及各种黄鹤楼图的复制件,从文化史料的角度反映出黄鹤楼的历史概貌。
从一楼到五楼,建筑布局、室内装饰都各具特色。登上黄鹤楼的人常常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佳句。
五楼是黄鹤楼的最高层,大厅空间宽敞,四周墙上满布着绚丽的壁画,正中柱子上挂着一副楹联: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二水汇百川支流,古今无尽大江流。临窗而望,武汉三镇尽收眼底。黄鹤楼除了它本身独有的建筑风格外,还增加了现代化的设备。为了方便游人,安装了电梯,增加了装有空调设备的接待厅,并层层安装音响设备,为游客播放楚乐古曲。黄鹤楼雄伟壮丽的建筑、神奇浪漫的故事传说,以及那古朴典雅的园林设施,会使你流连忘返,浮想联翩。
3. 登黄鹤楼作文
黄鹤楼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登了一次举世闻名的黄鹤楼。
名闻遐迩的黄鹤楼,以其巍峨的雄姿耸立在武昌蛇山之颠,自古就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盛誉。黄鹤楼的正门上写着“江山入画”四个大字,在黄鹤楼的正前方有一只大乌龟,上面有一条大蛇,蛇上面还有两只仙鹤。
再上几层台阶,就到了一楼大厅,我们一直登上了顶楼,就是第五层。一眼望去,武汉市高楼耸立,景色尽收眼底。
长江和汉江之间还有一道很明显的分界线。长江的江面上风平浪静,上面渔帆点点;而汉江的江水很清,耀眼的阳光照射在翻腾的波浪上,闪烁着点点银光,像是无数条小鱼在水面上蹦来蹦去。
观赏完了风景,我们就开始参观大厅。大厅的墙壁上刻满了诗文和古画,最有意义的还是那幅画:一只仙鹤飞在黄鹤楼的上空,许多人抬头观看。
在黄鹤楼的第三层大厅里,我还买了一块用铜做的牌子,上面刻着“高雅兔”,老板还刻上了我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反面是刻着黄鹤楼,给我留作纪念。在黄鹤楼的后门那里,还有一口大钟,我使劲敲了一下,只听见“轰”的一声,我的耳朵都快被震麻了。
黄鹤楼的美景令我流连忘返。
4. 王之涣写的登黄鹤楼这首诗的意思
意思: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
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
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
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原文: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曾是一方登临胜地,唐人海于楼上凭高望远,即兴赋诗,故《梦溪笔谈》谓其上::“唐人留诗者甚多。”
惜乎大浪淘沙,历史无情。鹳雀楼本身既已淹没在岁月的洪流之中,那些可能很精采的唐人题咏也随之荡然无存。
然而,其中王之涣所作的这一首《登鹳雀楼》诗却有幸越过了一千余年的历史长河,直到今天还传诵于千家万户。这不能不证明它本身具备了强大的艺术魅力。
扩展资料
赏析: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鹳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