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豫园的历史故事
豫园园主潘允端,是明刑部尚书潘恩之子。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潘允端以举人应礼部会考落第,萌动建园之念,在上海城厢内城隍庙西北隅(今安仁街东的梧桐路、马园弄一带)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凿池,构亭艺竹”,动工造园。嘉靖四十一年,潘允端出仕外地,无暇顾及建园,其《豫园记》中说:“垂二十年,屡作屡止,未有成绩。”
万历五年(1577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职回乡,便集中精力再度经营扩修此园,“每岁耕获,尽为营治之资”,并聘请园艺名家张南阳担任设计和叠山。此后,园越辟越大,池也越凿越广。
万历末年竣工,总面积称70余亩。全园布满亭台楼阁,曲径游廊相绕,奇峰异石兀立,池沼溪流与花树古木相掩映,规模恢宏,景色旖旎。
明代中、后叶正值江南文人造园兴盛时期,上海附近私家园林不下数千,而豫园“陆具岭涧洞壑之胜,水极岛滩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规模足与苏州拙政园、太仓?山园媲美,公认为“东南名园冠”。潘允端在《豫园记》中注明“匾曰‘豫园’,取愉悦老亲意也”。
“豫”,有“安泰”、“平安”之意。足见潘允端建园目的是让父母在园中安度晚年。
但因时日久拖,潘恩在园刚建成时便亡故,豫园实际成为潘允端自己退隐享乐之所。潘允端常在园中设宴演戏、请仙扶乩、相面算命、祝寿祭祖、写曲本、玩蟋蟀、放风筝、买卖古玩字画等,甚至打骂奴婢、用枷锁等惩罚僮仆。
僧尼、相士、妓女、三教九流以及食客等频繁出入豫园。由于长期挥霍无度,加上造园耗资,以致家业衰落。
潘允端在世时,已靠卖田地、古董维持。潘允端死后,园林日益荒芜。
明末,潘氏豫园一度归通政司参议张肇林(潘允端孙婿)。清初,豫园几度易主,园址也被外姓分割。
康熙初年,上海一些士绅将豫园几个厅堂改建为清和书院,堂中供奉松江知府张升衢长生禄位。书院尚未修竣,张升衢遭贬黜,随即停工。
园中亭台倾圮参半,草满池塘,一些地方成了菜畦,秀丽景色已成一片荒凉。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上海士绅为公共活动之需,购得城隍庙东部土地2亩余建造庙园,即灵苑,又称东园(今内园)。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一些豪绅富商集资购买庙堂北及西北大片豫园旧地,恢复当年园林风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竣工,历时20余年。
因已有“东园”,故谓西边修复的园林为“西园”。园基原称广袤70余亩,据同治七年(1868年)清丈,不足37亩。
修复后的西园、东园性质上已非私家花园,成了供城邑士人乡绅们集会雅玩的寺庙园林,但规模布局还依照潘氏豫园,保留了文人宅园明秀雅洁的风貌。原临荷花池的乐寿堂已颓圮,复建西园时,在原址上建起形制高大、华丽宽敞的三穗堂。
鸦片战争时,豫园遭破坏。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农历五月十一日,英军从北门长驱直入,驻扎豫园和城隍庙,司令部设在湖心亭。
豫园“风光如洗,泉石无色”。咸丰五年(1855年)小刀会起义失败,清军驻扎豫园,香雪堂、点春堂、桂花厅、得月楼、花神阁、莲厅皆遭损毁。
咸丰十年,太平军东征,清政府请洋枪队入城防守,豫园又作兵营,“西园石山,尽拆填池”,建造西式营房。清嘉庆、道光年间,上海商业发展较快,一些商业行会在豫园设同业公所,作为同业间祀神、议事、宴会、游赏之处。
同治七年西园划分给各同业公所,各自筹款修复。此后园内茶楼酒馆相继兴起,商贩丛集,荷花池西南一片空地上,一些江湖艺人,诸如相面测字、卖梨膏糖、拉洋片等在此设摊,逐渐成为固定庙市,后演变为商场。
光绪元年(1875年),豫园内有豆米业、糖业、布业等21个工商行业设立公所,一些公所还设立学校,旧有古迹日趋湮没。民国时期,豫园已被一条东西小路(今豫园路)分割成南北两爿,古建筑破漏,面目全非,有些改建成民房,凝晖阁、清芬堂、濠乐舫、绿波廊分别成为菜馆、点心铺、茶楼。
香雪堂于八一三淞沪战争被日军焚毁,除堂前玉玲珑假山石外,仅剩一片空地。所幸园中重要部分点春堂、三穗堂、大假山和一些亭台楼阁、古树名木,仍得以保存。
解放后,豫园得到妥善保护。1956年经市政府批准,拨出专款,由市文化局直接组织专门班子,聘请上海民用设计院和同济大学建筑专家以及能工巧匠,对豫园进行了全面修复,历时5年,投资上百万元。
修复重建被毁坏的三穗堂、玉华堂、会景楼、九狮轩等古建筑,疏浚淤塞的池塘,栽植大量树木花草,并把豫园和内园连接起来融为一体。园主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从1559年(明嘉靖己未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几畦菜田上建造园林。
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豫园。“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园”,有“豫悦老亲”的意思。
豫园当时占地七十余亩,由明代造园名家张南阳设计,并亲自参与施工。古人称赞豫园“奇秀甲于东南”,“东南名园冠”。
潘允端晚年家道中落。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潘允端去世,潘氏家庭日趋衰微,无力承担园林修缮和管理所需的巨大开支。
明朝末年,豫园为张肇林所得。其后至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为不使这一名胜湮没,当地的一些富商士绅聚款购。
2. 写一段关于豫园的
三穗堂 位于豫园正门处,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建。
原为乐寿堂,清初曾被 豫园征为上海县衙办公之地,改建西园时重筑为三穗堂。其意“禾生三穗,乃丰收之朕兆”。
有5间大厅,屋宇宏敞。大厅中间有“城市山林”和“灵台经始”匾额。
匾额下是当代书法家潘伯鹰书写,豫园主人潘允端撰文的《豫园记》,扇上雕刻着稻穗、黍稷、麦苗和瓜果。三穗堂南临大湖,堂前桧柏分植,景观颇广远,“湖心有亭,渺然浮水上,东西筑石 梁,九曲以达于岸。”
三穗堂在清代中叶曾为豆米业公所议事、定标准斛之所,又称“较斛厅”;还曾是官府召集乡士绅商宣讲皇帝谕旨之处,是当时沪上绅士富商的政治、经济活动场所。三穗堂南荷花池、凫佚亭、绿波廊、濠乐舫、鹤闲亭、清芬堂、凝晖阁等成为豫园外景点。
仰山堂、卷雨楼 位于三穗堂之后,与大假山隔池相望。清同治五年(1866年)建。
底层称仰山堂,上层为卷雨楼。仰山堂共5楹,后有回廊,曲槛临池,可小憩。
望大假山景,池中倒影可鉴。卷雨楼为曲折楼台,取唐诗“珠帘暮卷西山雨”之意,雨中登楼,烟雾迷蒙,山光隐约,犹如身入雨山水谷之中,为豫园绝景。
大假山由明代江南叠石名家张南阳设计建造,高约4丈,用数千吨武康黄石堆砌。假山峰峦起伏,磴道纡曲,涧壑深邃,清泉若注。
山上花木葱茏,山下环抱一泓池水。游人登临,颇有置身山岭之趣。
清末名人王韬曾描绘:“奇峰攒峙,重峦错叠,为西园胜观。其上绣以莹瓦,平坦如砥;左右磴道,行折盘旋曲赴,或石壁峭空,或石池下注,偶而洞口含岈,偶而坡陀突兀,陟其巅视及数里之外。
循径而下又转一境,则垂柳千丝,平池十顷,横通略约,斜露亭台,取景清幽,恍似别有一天。于此觉城市而有山林之趣,尘障为之一空。”
400多年中,豫园景物时废时兴,而大假山仍保持旧观。大假山上有二亭,一在山麓,名“挹秀亭”,意为登此可挹园内秀丽景色;一在山巅,称“望江亭”,意为立此亭中“视黄浦吴淞皆在足下。
而风帆云树,则远及于数十里之外”。昔重阳节时,游人来此登高望远,浦江帆樯,历历在目。
元代铁狮 仰山堂东游廊口,有一对铁狮,姿态生动,铸工精致。座上各有款识:“章德府安阳县铜山镇匠人赵璋□□□”,“大元国至元廿九年岁次庚寅十月廿八日”。
铁狮原置河南安阳县衙大堂前,曾被日军运往日 本,抗战胜利后归还中国,长期存仓库内,修园时移置此。渐入佳景的是赏狮穿廊绕墙而入即游廊,为入大假山之通道,跨于池上。
廊间设方亭,有匾曰“渐入佳景”。匾下有一太湖石,状似美女柔腰顾盼,名“美人腰”。
池水山景,近在咫尺,有勾起游人信步之意。 萃秀堂 位于大假山东北峭壁下。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始建,乾隆三十五年竣工。嘉庆十八年(1813年)由西园庙产转属饼豆业公所,并经大规模修葺,建筑构造精粹,幽静峻洁。
四周拦以围墙,堂前峰峦林立,花木阴翳。 在萃秀堂东墙外,俗称船厅。
明代以后,江南园林常在水边建石舫,用以临水赏月,而直接在陆地上筑舫不多见。此系后增建。
万花楼 花神阁遗址,改建西园后称“万花深处”,西园胜景之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为饼豆业公所重建,后因添建格思堂(早已拆去),仅存一楼。
当时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和同业议事,以人神仅咫尺相隔而名“神尺堂”,1950年后恢复“万花楼”名。 鱼乐榭 跨于溪流之上,傍山临水,凭栏可观赏水中游鱼。
溪上筑一垛隔水花墙,墙上有漏窗,墙下处有半洞门,水从洞门流去。这里运用了园林中延伸空间的巧妙手法,游人至此,有不知何处是尽头之意。
复廊 鱼乐榭东有迂回复折长廊,称复廊。中间构筑方亭一座,匾额曰“会心不远”。
此意出自《世说新语》:“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复廊东段用墙分隔为二条。
墙上设窗洞,从窗洞左顾楼台掩映,右望溪流峰石,宛如小品图画。 两宜轩 位于复廊南侧,面山对水,有古人“观山观水两相宜”的情趣。
点春堂、和煦堂 点春堂、和煦堂 点春堂于清道光初年(1820年)为福建花糖业商人所建,以作公所之用 豫园,共5间。厅堂画栋雕梁,宏丽精致,门窗的扇上雕刻戏曲人物,栩栩如生。
堂名取宋代诗人苏东坡词“翠点春妍”之意。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领袖陈阿林在此设城北指挥部。
现为仅存的小刀会起义遗址。堂内陈列着小刀会起义军用过的武器、自铸的日月钱以及发布的文告等文物。
厅堂面对一座小戏台,镂金错彩,式样精巧,名“凤舞鸾吟”,俗称打唱台,是当年花糖业公所宴请演唱和岁时祭供之处。打唱台东南有小假山,水从假山下石窦中流出,汇成小池,戏台一半架在池中,非常幽雅。
点春堂后有临水槛,可凭槛观鱼,有匾额“飞飞跃跃”,字体飘逸洒脱。和煦堂在打唱台南面,面山背水,四面敞开,夏凉冬温,故取名“和煦”。
后面水池畔有假山,山下有洞,流水潺潺;山上有方形小轩,名“学圃”。八角亭与学圃隔池相峙,亭中有古井一口,井栏为明代之物,称“古井亭”。
和煦堂与点春堂东部假山上有座抱云岩,水石缭绕,洞壑深邃。抱云岩上有小楼,。
3. 介绍豫园的作文怎么写
上海的豫园是古色古香的江南园林建筑,它位于上海老城。豫园建于明代,原是一座私人花园,它设计精巧,清幽秀丽。
走进豫园的正门,就来到有名的点春堂。堂内陈列着小刀会起义军用过的武器用具等文物,厅堂的对面有一座小戏台,是当年唱戏的舞台,舞台旁有小假山,水从假山中流下,汇成小池,戏台架在池中,非常优雅。
走完戏台,便来到“临水槛”。靠着栏杆,可以看见五颜六色的金鱼,小巧玲珑的身躯上有许多闪闪发亮的鱼鳞,尾巴在水中摆来摆去,显得十分可爱。
从临水槛出来,就是“大假山”。古木名树随处可见,有广玉兰、银杏、罗汉松等四十余种,这些古树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进入大假山,仿佛置身于重峦叠嶂的真山之中。
走过大假山,映入眼帘的是豫园的“镇园之宝”——玉玲珑。它玲珑剔透,周身多孔。它很像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头高高地挺着,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群。
豫园,亭子多,假山多,古树多,小河多,真是一座迷人的江南园林建筑。
4. 描写豫园的句子
(一) 始建于明代的豫园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豫园每个景区都有其独特的景色,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滟,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
豫园是上海唯一保存完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园林建筑,园内多假山、池塘,遍布各处的亭台楼阁,掩映在树木间,虽无大气之作,但设计精巧,布局细腻,则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体现出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风格,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游豫园,最有传奇故事可看的,当属镇园之宝名列江南三大美石,之一的奇石“玉玲珑”了,当年宋徽宗遣人搜罗天下奇石入汴京造园,也就是世人所说的“花石纲”,兼具“瘦、皱、漏、透”特点的,太湖石“玉玲珑”即其中之一。
后因故未运至京,流落于三林塘南园;有趣的是修造豫园时选中此石,运来途中舟船遇风倾覆,“玉玲珑”也沉没在黄浦江中,只好雇人潜水打捞,谁知打捞上来的同时又在旁边,发现一块不同凡响的石头,捞上来一看,天生地造鬼斧神工,正适合给“玉玲珑”做底座!偌长偌大个黄浦江,偏偏在这里翻船,“玉玲珑”偏偏沉在它旁边,不能不使人感叹,天地间万事万物,就连石也有缘乎?(二) 豫园的每一个场景惟妙惟肖,随着弯曲的河道铺叙着传说中的故事。以真人大小的道具,活动在特定的场景,演绎了发生在当时的故事情景。
每一处布置都搭建的五彩缤纷,宛如仙境般的美丽,周围河水中莲花朵朵,荷叶摇摇,彩云飘飘,锦鲤跃水,仙鹤婷婷的立于水中。(三) 谁记得一年烟花璀璨地绽放几次?西空响,东城喧。
所有经历过的瞬间欢喜都留在一束烟花刹那鲜亮后。原来世间有一种快乐可以延长,如豫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滟“奇秀甲江南”,经典地锁住一介家族曾经的辉煌、灿烂。
用另种方式去怀想,填时光残忍逝去的缺。留有豫园主人潘允端撰文的《豫园记》的三穗堂,“湖心有亭,渺然浮水上,东西筑石梁,九曲以达于岸。”
仰山堂、卷雨楼、挹秀亭、望江亭…… 玉华堂是潘允端书斋,陈列着明代紫檀木画案等珍贵家具;还有得月楼、绮藻堂 …… 流水潆洄,山石嵯峨,花木扶疏,植白玉兰、白皮松、翠竹,幽雅恬静。这建于1559年几近完美的豫园,让人眼花缭乱。
池上托着地一枚枚落叶,想,应是写满明朝断断续续的诗的。想象着一介园内穿梭着的人儿忙碌着,编织着节的喜庆的快乐。
喜欢没有秩序地去找寻一座园的往事,从古老400年前的银杏树上,抑或是精雕细镂的窗棂上…… 豫园的角度,如说是万花筒,亦不为过:一粒石是玉玲珑,一株藤是300余年前,枝干盘绕,年年的春,朵朵白色璎珞满架;一轩榭是鱼乐榭,溪流之上,傍山临水,凭栏可观赏水中游鱼。溪上筑一垛隔水花墙,墙上有漏窗,墙下处有半洞门,水从洞门流去。
一园几多故事纷呈在列?白日的豫园,夜色中的豫园又是别样的世界。游者雀跃神情的相似,是因了扑入帘近似大观园的幻美;静的沉默是因了想起明朝那些事,一个人独自建园执著的情节。
豫园主人潘允端,是明刑部尚书潘恩之子。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潘允端举人应礼部会考落第,萌生建园之念,万历末年竣工,总面积称70余亩。
全园布满亭台楼阁,曲径游廊相绕,奇峰异石兀立,池沼溪流与花树古木相掩映,规模恢宏,景色旖旎。豫园取“悦老亲意””,孝敬之意。
这生之追逐着往上和忽然掉头朝向另一方向的临界点,是衍生豫园无限魅的源。想,应是对,人人只记得月亮是渐渐朝着一个轨迹往西坠。
箭在弦上,应是直抵目的。原来箭头不经意间偏离目标的时候,仍还可以选择火一样灿烂的归宿。
夜色下的豫园,霓虹的缤纷如涛如浪,月儿倒影在其上,星光灿烂点缀其间 是天上还是人间?奢侈的豫园——心之上的月光。
5. 游览豫园怎样写
游览豫园
大年初六,晴空万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去豫园游玩。豫园里的游人络绎不绝,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真热闹啊!
豫园风景如画:九曲桥像一条曲折蜿蜒的巨龙盘旋在湖面上;湖心亭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把景色衬托地更美丽。临近元宵节,湖面上展示着五彩缤纷的灯。灯展共分为四个区域: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春耕区向人们介绍了农民们牵着水牛在田地间耕种的忙碌情景;夏种区则表现了人们热火朝天地插秧情景,还有一些鸭子置身其中,它们有的悠闲地在岸上散步,有的在水中嬉戏;秋收区展现了人们收割粮食的欢乐场景;冬藏区里一派过年的热闹气氛:人们有的写对联,有的贴对联,孩子们忙着放鞭炮。
豫园真热闹啊!它不仅景色美,而且有着浓厚的上海老城厢气息,所以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前来观赏。这天的游览令我流连忘返。
自己看着修改一下吧。
6. 游城隍庙作文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城隍庙游玩,正巧城隍庙在搞灯会。
只见,游人如织,彩灯璀璨。街道及其两侧的彩灯形态各异,美丽精妙。
有走马灯、莲花灯、金鱼灯、五星灯、卡通人物灯……豫园商城广场,搭起了以花果山为主题的灯饰。孙悟空金箍棒擎天,神采飞扬,正向远处眺望。
一面上绣“齐天大圣”的杏黄旗随风高高飘扬。我们到了九曲桥旁,九曲桥进口处矗立起高大的拱门,上写“蟠桃会”三个篆书大字。
九曲桥上人山人海,人们摩肩接踵。我在爸爸的护卫下,硬是挤了进去。
九曲桥旁两池水中,金鱼成群结队的畅游着。池面上是《西游记》里的人物故事灯组:这边,玉皇大帝正领着太上老君、南极仙翁等一班神仙去赴蟠桃胜会;那边,七个仙娥手提彩篮正飘向蟠桃园去摘蟠桃。
而那孙猴子却躺在桃树上偷吃蟠桃。九曲桥护栏两边“栽”着许多桃树,“结”的桃子又红又大,上面还注明“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六千年一开花,六千年一结果;九千年一开花,九千年一结果”。
看的我口水直咽,恨不得摘一个,咬它一大口。走到九曲桥尽处,右首池面上有两条五爪金龙腾空而起,傍边站立着东海龙王、龟丞相和虾兵蟹将。
还有一根定海神针插在“海”里。个个做得栩栩如生,好玩极了!在回家的路上,爸爸对我说,到正月十五元宵晚上放灯的时候还要好看,讲了元宵节的由来和为什么要放灯的风俗掌故,使我增长了不少知识。
这天我过得好开心喔。
7. 神化故事怎么写
龙女原是东海龙王的小女儿,生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深得龙王的宠爱。一天,她听说人间玩鱼灯,异常热闹,就吵着要去观看。
龙王捋捋龙须摇摇头说:“那里地荒人杂,可不是你龙公主去的地方呵!”龙女又是撒娇又是装哭,龙王总是不依。龙女嘟起小嘴巴:心里想道:你不让我去,我偏要去!好容易挨到三更天,便悄悄溜出水晶宫,变成一个十分好看的渔家少女,踏着蒙陇月色,来到闹鱼灯的地方。
这是一个小渔镇,街上的鱼灯多极啦!有黄鱼灯、鳌角灯、章鱼灯、墨鱼灯、鲨鱼灯,还有龙虾灯、海蟹灯、扇贝灯、海螺灯、珊瑚灯……龙女东瞧瞧、西望望,越看越高兴,有时竟忘情地往人群里挤。不一会来到十字路口,这里更有趣哩!鱼灯叠鱼灯,灯山接灯山,五颜六色,光华璀璨。龙女似痴似呆地站在一座灯山前,看得出了神。
8. 上海市 豫园 导游词 帮我写上去~~
豫园花园
明代豫园为沪上重要的传统旅游胜地,享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该园由明代进士、曾任四川布政史的上海籍人士潘允端于 1559年(明嘉靖 38年)始建,有“愉悦双亲”之意。初占地 70余亩,曾盛极一时,后几经战乱,现尚存 30余亩。园中布局精致、景色宜人。亭台楼阁参差错落,曲经回廊交相掩映,池水萦绕与假山怀抱,名贵花木与奇石争辉,尽显“江南名园”之风范,并留有清代上海著名“小刀会”起义的遗址。
大假山是豫园景色的精华所在,也是江南园林中黄石假山的典范之作,由明代最具权威的叠山名家张南阳精心设计,并亲自参与建造,用数千吨浙江武康的黄石堆砌而成。
玉华堂前的“玉玲珑”是江南三大名石之一,也是豫园中的瑰宝。古人品评石之高下,有“皱、漏、透、瘦”四个标准,玉玲珑则四者俱佳,而以“透、漏”论之,更是冠盖全国,称誉海内外。豫园中有许多砖雕、泥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十分精美。
豫园中的名树古木也为数众多,百年以上的古树就有三十余棵。园中最古老的树是万花楼前的银杏树,高寿已四百余年。
当代大诗人郭沫若一九六一年参观豫园时,写下了“玲珑玉垒千钧重,曲折楼台万姓游。坐使湖山增彩色,豫园有史足千秋”的诗句。
湖心亭、九曲桥
典雅、别致的九曲桥,与湖心亭相依相伴成为上海的标志之一。人们行走在桥上弯来拐去、斗折蛇行、移步换景。而曲桥为什么以“九”为数呢?按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九是阳数最高的数,具有吉利之意,故取名“九曲桥”,实有取其吉祥如意之意。民间更是流传着“儿童走九曲,幸运久久久;学子走九曲、考分九十九;情侣走九曲,天长而地久;老翁走九曲,活到九十九”的民谣。
参考资料:.cn/youyou/mingsheng_jiuquqiao.htm
回答出处:wendy3591030 - 门吏 二级
9. 丑小鸭的续编故事怎么写
自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以后,它想去看一看鸭妈妈。
于是,一天,她就向农场方向飞去。到了农场,白天鹅看见一群鸭子在水塘里戏水,她心想:这会不会是妈妈呢?她飞到水塘边,鸭妈妈见到美丽的白天鹅,便惊讶地问:“你是谁啊?”白天鹅说:“我是丑小鸭,是来找妈妈的。”
丑小鸭的妈妈听到,十分惊讶,来到丑小鸭身边,扶摸着丑小鸭说:“孩子,这些天,你去哪儿了,妈妈好想你。”丑小鸭说:“一天,我和哥哥、姐姐们去田野里,捉虫子,天黑了,又下着大雨,哥哥和姐姐们都走了,我就迷路了,走到一片森林边,碰到一位老奶奶,她很可怜,我就把捉来的虫子给他吃了,后来,她给了我的一根魔力棒,随后人就不见了。
后来,我用魔力棒帮助了好多人,也让自己变成了白天鹅。”还没等丑小鸭把说完,鸭妈妈,一把抱起丑小鸭说:“孩子,你受苦了。”
哥哥、姐姐也忙跑过来向丑小鸭道歉,说当时不应该丢下丑小鸭。从今以后,丑小鸭一家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