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云志功讲怎样写篆书
?f=5730615链接。
小篆 小篆是"大篆"的对称,又称“秦篆”。所谓篆书,最早本旨秦代李斯等人厘定的规范字体,即小篆。
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篆]下注云:[李斯所作日篆书,而谓史籀所作曰大篆,既又谓篆书曰小篆。]段氏所言是可信的,即小篆最初称为篆书,之后秦人尊小篆以前的字体大篆,于是又相对称李斯所作为小篆。
一 释义: 《说文•竹部》云:[篆,引书也。]段玉裁注云:[引书者,引笔而著于竹帛也。
]因而篆书的原意,大致是拉长笔画写出的字体了。 《周礼•考工记•凫氏》云:[钟带谓之篆。
]就是钟上围绕的图饰。 《周礼•宗伯》:[孤卿夏篆。
]郑玄注:[五彩画毂约也。]就是彩画的贯车轴的圆木。
我们再从词源上考察[篆]字本来的内涵。[篆]与[瑑]、[缘]等 一组同源字,它们音、义俱近。
瑑是玉器上雕饰的凸纹,椽是屋顶上彩绘的圆形木条(方形者称桷),缘是衣服周边的华饰,可知以[彖为声符的字,其内涵皆有圆、长、美义。由此可以推知,古人以[篆]指称秦代规范化的小篆字体,大致是借以表明其笔意圆转活脱,笔画悠长简静,字形秀美端庄,从而不同于古籀的独特风格。
二.发展 其实,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一百多年,成熟的小篆字体就已形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等朝廷重臣,对编汇、整理小篆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协助秦始皇实行“书同文”的政策,李斯作《仓颉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赵高作《爰历篇》。在全国推行统一的、规范化了小篆字体。
1秦代 秦小篆文字流传下来的有两大类: 一是铸在铜器上的文字,如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版,还有刻在瓦当上的文字。 二是刻石文字。
史载秦代共刻了七块石碑,即《泰山》、《琅琊台》、《峄山》、《会稽》、《东观》、《芝罘》和《碣石》。其中的真迹只有《泰山》、《琅琊》二石,其余均已毁佚,《会稽》、《峄山》二石幸有摹刻的拓本传世。
后世习篆,大都源于以上诸碑。 2汉代 小篆在汉代虽不占统治地位,但在一些比较庄重、显要的地方,如碑额、印玺、瓦当、钱币和度量衡器上仍然使用着;也有碑文用篆体书刻的。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最早收录小篆,也是小篆字数较全的一部字书。全书收字9353个,字体以小篆为主,对继承和推广小篆书体具有重要作用。
汉以后,篆书虽已不再广泛通行,但也偶有小篆名作问世。 3.唐代 唐代擅篆书者当推李阳冰。
其代表作有《三坟记》、《怡亭铭》、《般若台题名》和《栖先茔记》等。 4.清代 清代中期以后,堪称篆书中兴之世。
最杰出的代表当推邓石如,堪称一代宗师,对后世影响巨大,被誉为篆书领域继李斯、李阳冰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另外,吴让之、杨沂孙、徐三庚、赵之谦、吴大澄、吴昌硕、王福庵等书家,也大大促进了篆书的发展创新,使篆书书体进入到一个璀灿的时期。
小篆的学习 篆书的运笔和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不同,并无其他书体笔法的丰富变化,但是由于人体生理上的需要〔如心跳和呼吸等〕,都会对保持恒定状态的小篆线条产生影响,所以,篆书的运笔也十分不易。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谈谈篆书的运笔。
一.起笔与收笔 篆书的运笔重心在起笔与收笔,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逆入平收”。古人讲:“用笔之势,特需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
要保持篆书线条的稳定、圆润的形态,起笔与收笔至关重要。大家看一看如下几种线条的起笔与收笔。
示范: 横笔 竖笔 弧笔 曲笔 二.接笔: 篆书线条流畅悠长,遒劲舒展。有时一笔而成,十分困难,所以,就产生了接笔现象。
接笔现象一般有二种类型: 示范并讲解: 一是笔内相接:笔内相接要注意顺势而成,不要有悖势,最好有一小段复笔,灭迹隐端,保持线条边缘整齐光滑。
2. "定"字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定 目录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方言集汇 佛教用语 展开 编辑本段 基本信息 定 田字格中的“定”字,拼音:dìng 注音:ㄉㄧㄥˋ 部首:宀,部外笔画:5,总笔画:8 五笔86&98:PGHU 仓颉:JMYO 郑码:WD 笔顺编号:44512134 四角号码:30801 UniCode:CJK [1] 编辑本段 基本信息 〈形〉 (1) (会意。
字从宀( mián),从正,正亦声。“正”意为“统一”。
“宀”为“宇”省。“宀”和“正”联合起来表示“宇内一统”。
本义:国家安稳的局面。转义:确切的状态(如确切的时间、地点、人物等)) (2) 同本义,与“乱”或“动”相对 [stable;smooth and steady] 定,安也。
——《说文》 靡所定处。——《诗·大雅·桑柔》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诗·小雅·采薇》 昏定而晨省。——《礼记·曲礼》 以待阴阳之所定。
——《礼记·月令》 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史记·留侯世家》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资治通鉴》 (3) 又如:定迭(定叠。
安定,太平);定害(定搅,定虐。扰乱,扰害);定帖(稳定;安定);定昏(请晚安) (4) 镇静;宁静 [quiet] 磬罢僧初定,山空月又生。
——李中《碧云集》 (5) 又如:心神不定;入定(佛教徒闭眼静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镇定(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乱) (6) 固定 [fixed] 我戎未定。——《诗·小雅·采薇》 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宋· 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 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7) 又如:定数(迷信者认为人生祸福都是命里注定,称为定数);定止(固定的处所);定式(固定的样式);定所(固定的住所、居处) 〈动〉 (1) 使安定 [stabilize] 以定王国。
——《诗·小雅·六月》 定身以行事。——《国语·晋语二》 秦岁定。
——《国语·晋语三》 吾定而禄爵。——《国语·晋语九》 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
——《吕氏春秋·孝行》 (2) 又如:定国(安定国家) (3) 平定 [put down] 行略定秦地。——《史记·项羽本纪》 (4) 又 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 籍之力也。
天下已定。——汉· 贾谊《过秦论》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南宋· 陆游《示儿》 (5) 又如:定乱(平定祸乱)。 (6) 奠定 [establish] 臣观自古帝受定鼎,皆欲传之万代。
——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高祖以圣武定鼎。—— 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7) 又如:定鼎(奠定国都;建立王朝);定功(建立功业);定业(奠定国家大业);定霸(奠定霸业) (8) 决定 [decide] 始欲作“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
——宋· 胡仔《苔溪渔隐丛话》 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宋· 洪迈《容斋续笔》 (9) 又如:定方针;定法(决定法则);定见(作决定);定谋(决定谋略)。
(10) 确定 [determine]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司马迁《报任安书》 割地定制。
——汉· 贾谊《治安策》 (11) 又如:一言为定;约定俗成;定名;定分(确定名分);定在(固定住处);定归(确定,定准) (12) 规定 [stipulate] 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尚书》 (13) 又如:定科(明确规定的法令条例);定令(制定法令); 定法(制定法令、法规、办法等);定例(制定条例);定拟(起草制定)。
(14) 约定签定,缔结 [agree to] 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15) 又如:定婚(订立婚约) (16) 止;停止[stop] 乱靡有定。
——《诗·小雅·节南山》 反而定三革。——《荀子·儒效》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7) 判定,断定 [conclude] 若定是非以教吾子。——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副〉 (1) 一定 [certainly] 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
——元· 关汉卿《窦娥冤》 (2) 又如:定不得(没准头;说不定)。 (3) 到底;究竟 [after all;at all] 卿云“艾艾”,定是几“艾”。
——《世说新语·言语》 (4) 又如:定归(确定,定准)。 [2]。
3. 怎样写好篆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书法,极讲究用笔。因此,笔锋的长短,直接影响书法效果。长锋的好含墨多,线质佳。写出的字立体感强,起落中易出现意外效果,在运行之中书者手部稳,腕下无“意”时,亦可借此掩其功力,随笔而成彩,线条有力度,有变化。中国书画博客网9`1S#?UIA5CC长锋的缺点:由于含墨多,墨气长,易导致憋闷感,枯湿之变不易自然。无明显粗细变化,故手上的提按不能当下作用到笔尖上,难以利索的触纸、离纸,迅速的完成纸上的提按转换,因此,会导致点线的松软、浮、破、肿。短锋的优缺点与长锋相反,短锋易于控制节点,长锋易拖沓。长锋宜用中锋,因此适合写篆书、草书。短锋利于侧锋的发挥,因而更适合楷书、行书的创作宋元之前,并无长锋,字也相对较小,明清以来,中堂悬挂兴起,用笔亦需大、长,长锋笔应运而生,因此,临摹宋元以前的字多以短锋为之,临摹明清以后的多用长锋。中国书画博客网Fk'sf/h长锋、短锋各有千秋,就如兵器一样:一分长一分强,一分短一分险。书家理应全面掌握各种用笔的性能。不可走极端,长、短并非对立的两种笔,相反二者倒是可以互补彼此的不足。只会用长锋笔或者短锋笔,都不利于书艺的提高和发展,只会用其中的一种犹如习武者只会使用十八般兵器中的一种一样,若以其他兵器操练,定会力不从心。所以,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创作需要选用不同的笔。用长锋写楷书是勉为其难,用短锋写狂草也实属不易。记得林散之先生说过一句话:上海某书家说其不喜用长锋、羊毫,实在是外行,不懂长锋、羊毫的好处。当下,不少人都对外宣称不擅用长锋毛笔,好像这是很光荣的事,我倒认为是其控制笔的能力不够。连基本功都不过关,还谈什么书法?
4. "裴"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基本字义 读音 péi 日语:ハイ(hai) べ (be) バイ(bai) 部首笔画 部首:衣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4 五笔86:DJDE 五笔98:HDHE 仓颉:LYYHV 笔顺编号:21112111413534 四角号码:1173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8F4 基本字义 1. 姓。
详细字义 〈形〉 1. (形声。从衣,非声。
本义:长衣下垂的样子) 2. 同本义 [(of gown) hanging down] 裴,长衣貌。——《说文》 衯衯裶裶。
——司马相如《子虚赋》 〈名〉 姓 隐藏更多释义 字形结构 异体字:裵 汉字首尾分解:非衣 汉字部件分解:非衣 笔顺编号:21112111413534 笔顺读写:竖横横横竖横横横捺横撇折撇捺 释义 【形】形声。从衣,非声。
本义:长衣下垂的样子。 裴,长衣貌。
——《说文》 衯衯裶裶。——司马相如《子虚赋》 【名】 姓 编辑本段裴姓 溯源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
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飞廉的,他的裔孙被封于苹邑(今山西闻喜县东),称为苹氏,至六世孙为苹陵,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山西蔺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改加衣字,表示已经离开了苹邑,称为裴姓。 2、源于周朝秦国。
秦国先公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史称秦非子。秦非子的后代中有人被封为侯爵,并被封为裴乡(今山西闻喜县的裴城)的首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
他的后世子孙便已封邑为姓,称裴姓。 3、源于春秋时晋国。
晋平公将一个贵族封到裴中(今陕西岐县)那个地方做首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他的后代遂以"裴"为姓,称裴姓。
郡望堂号 二、郡望堂号 【堂号】 "绿野堂":唐朝时督国公裴度建有绿野堂别墅。 "督国堂":唐宪宗时,淮蔡节度使不听朝廷的命令。
朝廷派了许多军队去平叛,都大败。大臣提议罢兵。
裴度力请征讨。朝廷拜他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副宰相),督兵平淮南,擒吴元济,因功封督国公。
【郡望】 河东郡:秦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历史名人 三、历史名人 裴 秀:晋代司空、地图学家。他总结前人经验,提出"制图六体",在世界地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著有《禹贡地图》十八篇。 裴 度:唐宪宗时宰相。
他力主消除藩镇。元和十二年,督师破蔡州,唐代藩镇叛乱的局面暂告结束。
有"名震四夷"、"天下莫不思其风烈"的赞美。 裴 果:北周骠骑大将军。
少时慷慨有志略。魏太昌时,为平阳郡丞,从军征讨,每先登陷阵,勇冠当时。
累官隆、眉、复三州刺史,加使持节骠骑大将军。 晋代有名士裴楷,南朝时宋有史学家裴松之,齐有广陵太守裴昭明,隋代有光禄大夫裴仁基,唐代有宰相裴寂、裴炎、裴耀卿,诗人裴迪,书法家裴行俭,兵部侍郎裴休。
近代有我国著名的史前考古学家、我国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奠基人、我国古人类学的主要创始人裴文中。裴超(1915-)辽宁沈阳人,1934年9月南京中央军校第十一期,后任国民革命军台湾省军管区司令部少将副司令。
裴 氏 起 源 姓氏: 裴 祖籍: 河东 祖宗: 伯益 郡望: 河东郡 分类: 以封、住地为氏 姓氏来源 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根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裴姓是伯益的后代,被封于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pei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称裴氏。
而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裴姓原为嬴姓,是伯益的后代,秦时的非子之孙被封为裴乡侯,子孙因此以裴为氏,即山西闻喜的裴氏家族。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也记载,非子的孙子受封于pei乡,后代因以封地为氏,后来徙离封地,就去邑旁从衣旁为裴。
因此,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伯益是颛顼帝的子孙,善于调驯鸟兽,被虞赐姓为嬴,后又佐禹治水,建立大功。
距今大约2650年以前的周朝时,伯益的后裔出现了一位裴陵,因立功被周天子封为解邑君,食采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县南方的解邑,于是,他的家族也自然地从非乡搬到解邑,并且改姓为裴。自此,裴氏先人以解邑为中心,往其他地方搬迁,繁衍至今,分布于全国各地。
望族居于河东郡,即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部。姓氏研究 “裴氏家族”探源 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望世家族,这就是河东闻喜裴氏家族。
闻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因以为氏。
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
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
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
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
5. 在写篆书的时候用调笔锋吗
1.篆书的笔画
篆书,严格的说是小篆,主要笔画只有直和弧两种。一个字左不见撇,右不见捺,也没有钩,折处无方角,都是有粗细一致的直画和弧画组成的。
(1)笔画的书写。
写篆书的执笔方法与写隶书、楷书大体相同。不过,写篆书最好采用悬肘的方法,可使运笔的范围大些。a、行笔
要提稳,笔画粗细一致、流畅贯通。心平气和,自始至终一笔写成,中途不停顿。b、起笔、收笔要藏锋,圆润而无尖角。c、横要写平,竖要写直;回环处可略捻笔杆,使笔锋且行且转,写得婉转通达。
(2)篆书笔顺 篆书的笔顺和其他书体有共同之处,如先横后竖、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等。但是,由于小篆要求结体对称、笔画圆转、分布均匀,篆书的笔顺就有一些特殊性,基本的原则是,为了便于点画的连接和分布的均匀,只要顺手就行。
2.篆书的结构
(1)偏旁书写 学习篆书的偏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方便识记篆书;二是巩固笔法、笔顺;三是学习偏旁和其他构字成分的搭配。把篆书中有代表性的偏旁集中起来专门学习一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结字原则 小篆字形修长而端正,结构严整匀称,规范性很强。学习写篆书要注意把握一些基本的结字原则:a.横平竖直 b.左右对称 c.上下正直 d.分布均匀
3.篆书的章法
小篆作品通常要写得端庄古雅,章法讲究工稳统一。一般情况下文字的排列都是竖成横行有列的,字与字的距离、行与行的距离基本上是相等的。作品是由一个个的字组成的,所以讲章法先要求把每个字的大小、长短、宽窄写得适当,而各个字的笔画也要粗细相当,这样才能确保整幅作品有统一规整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