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写意象分析举例说明
我一般是这样答得:
1、写意象,要加上原诗中形容它的词。如“片·云”“孤·月”“落·日”(江汉,杜甫)。
2、意象寄托了诗人的情感的物象,所以写物象时,要把握好诗人的情感,一定是突出主题或诗人情感的景物。分析意象时,一定要加上作者的感情。
3、意象组成了意境,意境是一种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我觉得差不多吧,基本上答题模式就是先根据诗胡乱扯点景,在说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再多,就是联系一下上下文,看有什么更具体的含义吗。好比晏几道的那啥啥天,“杜鹃啼”和“声声只道不如意”照应。这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啦。
2. 如何分析诗句的意境
意境是古代诗人创作时孜孜以求的形象,写景诗,意境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感所构造的人化环境。清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专论了“境界”。“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还认为“境界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故诗词的意境实含意与境两个因素。因而品味诗词意境也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一、意境=意+境
分析意境就是寻景、探情的过程。由外化可观之景捕捉内在虚化之情。各种风格的诗句意境便不同。一类境意(情)
山水诗自然、平淡闲适、愉悦
婉约词清空、绮丽哀愁、惆怅、伤痛
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自然之境,闲适之情)“宝帘闲挂小银钩”(清空之境,落寞之情)二类境意(情)
边塞诗雄伟、粗犷豪迈、高亢
豪放词雄健、阔大悲凉、旷达
例:“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粗犷之境,豪放之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雄放之情,乐观之情)
二、分析:寻景———构境———析情
例:分析苏轼《南乡子·送陈述古》中画线句的意境。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旧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析:抓住“荧荧”残灯和“泪不晴”,描绘了秋雨乍停之夜,诗人在朋友别离后残灯明灭中眼泪涟涟的情景,表达了挚友情深而别后的孤寂伤感情怀。
3. 怎样分析诗歌的意境
分析诗歌意境,要注意物象的特点,同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所谓意境,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首先需要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然后联系背景概括出诗歌的主旨,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明月,柳梢这两个意象,在诗中都是相爱的见证,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扩展资料:
诗歌特点: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歌
4. 怎样写意境作文
【能力解说】 意境深远,主要是针对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的。
意境深远就是“意”与“境”融合得很好,或是景物与抒情结合,情景交融;或是象征隐喻,含意幽远;或是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策略解读】 “意境”就是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中蕴涵的或者体现出的含义隽永的境界,它是对形象更高的要求。
刻画一个人物,描摹一种情状,如果只是表面的形似,只求其生动逼真,而不能揭示生活哲理,不能表现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不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深思,那么就难说这样的形象是真正的生动的形象。写景状物可以通过象征、暗示等含蓄的手法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所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写人叙事可以虚实相间,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
意境深远是那些富有才华才情的考生一显身手的着力点。高考作文怎样才能做到“意境深远”呢? 首先,要理解“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象”和“境”是辩证统一在一起的。“象”指的是作品中具体的艺术形象,“境”指的是产生于具体意象之外的东西,比如传达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等。
因此,能否达到意境美,重要的不在于逼真无误地刻画实境,而在于实中蕴虚,在意象之外传达意境。这就是所谓“象外传神”。
深刻的意境往往依附于一定的具体事物,也就是说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展示作者的思想、观点、认识,表达作者的情感,所以,要能达到意境美,还必须用力刻画好意象,写好实境。因此要“化理为象”。
其次,要善于运用“意境深远”的方法。①采用比喻象征方法。
比喻直接表现为一种形象化的描写。有形象不一定有意境,有意境一定会有形象。
一连串的比喻营造的往往是一个意境深远的画面。如果我们描写的内容有画面感,同时采用象征手法暗示作者的意念,“意境深远”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例如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两句话就勾勒出一幅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大海景象,一个比喻描写海燕,象征着英勇无畏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这不是意境深远的显示吗? ②借助虚化空白艺术。
虚实相伴而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实主要指具体而直接可感的艺术形象,虚指由物象引起的联想、想像。一般来说,往往是先实后虚。
我们的作文完全可以借鉴古代诗画虚实相生中的空白艺术。不要把话说得太满,多给读者一点想像的空间。
例如有一篇作文写一个中学生先前对生活感到很悲观,后来是一位盲人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了他,文章最后写他早晨起床,有这么一段:“他飞快地拉开窗帘,然后推开窗子,面对东升的旭日,大口地吸了一口气:‘多好,太阳每天都从我的窗前升起。’”这样的句子表面在写实,实际是写虚,空白处分明是暗示读者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一篇作文在开头、中间或结尾,有那么—处(有几处当然更好)这样意境深远的描写,文章一定会获得发展等级高分。 ③寓哲理于描写抒情。
“意境深远”的作文表现在语言上往往蕴含哲理情趣。显然,这种哲理不是直露的,而是寓于描写抒情之中的一种理念。
请看一篇写雪的作文:“好大一场雪,大地一尘不染,白茫茫一片,晶莹纯洁。太阳出来了,雪化了,污水沟显露了出来,令人扫兴,不过,宽阔的路面被雪水洗得比原来更干净,路边的常青树更加显得苍翠。”
仅仅几句话,意味深长。看世界,虽然也有黑暗、污浊,但更有光明、美丽,应一分为二,不能只看一面啊。
当然,写作的高手还善于通过在艺术画面的描绘中追求语言的音乐性,或者在艺术画面中融入与文章水**融相得益彰的音乐内容,达到诗乐结合、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例文解析】 话题:心灵的选择(200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走好了,不回头 “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要无所追求。
这是尼采说的,你知道吗?爸爸。”我对父亲说。
“是的。可是,你是为了不无所追求,而追求哲学,不是吗?你不应该选择哲学!”父亲说。
“不,况且……” “只是我的建议,我知道该你选择。睡吧,好好想,想清楚了!” 高三的每晚,父亲总是这样问候我晚安。
我回到房间,拉窗帘,关灯。有一次,雾气氤氲,我见到了哈姆雷特。
“啪!”长矛落地,偌大的广场只有一束光照在哈姆雷特身上。王子穿着长长的衣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仰天长啸:“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困惑的哈姆雷特啊!面对阴险的国王,恶毒的王后;面对父王不安的亡魂,自己心爱的人,是斗争还是退却?苟且偷生,他会有马车、城堡、女人,因为他是王子,可是他还会有不安的心灵,连夜的恶梦!壮烈的毁灭,他拥有的只是良心,毕竟是良心平坦! “快抉择吧,哈姆雷特!”他听到了上苍之音! …… 夜,流逝。
梦,醒了。 困惑的哈姆雷特啊,困惑的我!我面临着哈姆雷特式的选择。
我,深爱哲学,与生俱来对哲学的痴狂。泡在哲学书中,恋着尼采,牵着歌德,听着瓦格纳,感受着马克思。
我,痴长到如此大。我好好学习着,希望走出来,变成一个哲学家。
所有人都知道我的梦想,无人理会,直到高三。 父亲,曾经学哲学的人,开始打消我的念头。
其他人,。
5. 怎样分析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我国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只要是诗歌艺术的精品,无不以美的意境令人陶醉。
我们在阅读和欣赏古典诗歌作品时,要通过语言的媒介,进入作品的意境中去感受和领悟作品的意境之美。 首先,应该弄清楚什么是意境。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日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
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所说的三境中,“物境”即客观的景象之境,“情景”即主观的感情之境,“意境”则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是优秀诗歌作品必须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
其次,要弄清楚“意”(情)与“境”(景)的主要特点和关系,因为所有的诗词都涉及到“情”和“景”的内容,所有好的诗词中的“情”和“景”都达到了水**融。需要指出的是,在意境的形成中,“景”是基础,“情”、“意”才是主导。
“意境”中的“景”是“情中景”,并不等同于生活中自然形态的“景”,它既是唤醒诗人特定感情的“景”,也是在此种特定情感支配下所创造的“景”,所以,总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情上的激动。因此,我们在欣赏古典诗词时一定要领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才能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第三,要弄清楚诗歌意境构成的基本模式,其基本模式如下。 (一)触景生情,情随境生 诗人事先没有某种情意,因遇到某种物境,触发了某种情意,于是借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
如杜牧的《江南春》便是如此,“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好一幅江南艳丽的水乡风景图宛然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作者选取了富有江南特点和春意的景物(莺啼、绿、红、水村、风、寺庙、楼台、烟雨等),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把零散的自然景物加以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精确描绘,使人身临其境——宛然置身于迷蒙烟雨、春意盎然的江南大地,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极大的感染。然而它不仅是一幅歌颂春光的写景图,而且在即景抒情、借古讽今之中,给予信佛的统治者以含蓄委婉的嘲笑,达到了情意情景水**融之境界。
(二)移情入景,景中生情 诗人原有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接触物境时,把这种感情注入其中,又借对物境的描写,把它抒发出来,于是客观的物象带上了主观情感。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溅泪”、“鸟惊心”明显带有诗人“感时”、“恨别”的主观色彩。
遭遇“鸟语花香”,在平常的情况下人们定会抒发喜悦之情,可是在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家人离散的处境下,杜甫见花开流泪,闻鸟语惊心,花香鸟语这种美好的景物,此时却勾起了诗人痛苦的情怀。诗人以主观感染客观,统一客观,达到了意与境的统一,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因此,“意”与“境”的交融,不管它是情随境生,还是移情入境,总之要在一首诗中和谐、完美,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方能够成好诗词。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不失为具有完美意境的典范,他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抒发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交融在一起,使之浑然一体了。
难怪闻一多称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再如欧阳修的闺怨词《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二句,意境曲折,层层深入而浑然一体,前人评价颇高。
该词中闺中怨妇借暮春景象,感叹青春消逝和精神上的孤寂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所以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第四,掌握一些关于诗歌意境分析的必要的常识和方法。 (一)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 诗歌意境的形成离不开对客观景物的描写,这些客观的景物,一旦渗透诗人之主观情感,即为诗歌之意象,可见诗歌意境的形成是离不开意象的。
那些在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典型传统的意象,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作为高三学生,熟悉这些传统意象,有助于我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如“梅”,由于古代诗人的反复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
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能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等。
(二)展开联想想象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更好地去赏析诗歌的意境。
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
6. 诗词意境怎么写
一、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时的生活背景。古诗词曲的创作,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而作品又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正所谓“诗言志”。至于“言”何“志”,那就有必要对作者的生平及生活的背景有所了解,才可能探知。例如,教读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如果没有介绍作品创作的背景,只是要求学生先熟读几遍,然后就逐字逐句解释,特别重点讲解了最后一句,讲明这一句诗中的“落花时节”既指当时的自然景象,又表明诗人当时的潦倒处境,诗句饱含悲伤之感。学生由于对时代背景一无所知,只是被动地听记,对作品内涵并没有真正理解。如果学生了解杜甫与李龟年初逢于唐朝开元全盛时期,李龟年作为一名杰出的乐师,当时正在岐王的豪华宅邸中演唱,杜甫则因才华显著而被岐王邀去听唱。几十年后,二人在江南重逢,此时,遭受八年动乱的唐朝正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而杜甫本人的处境也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正因为二者重逢与初逢的情形有着极大的反差,诗人才会写下了这首绝句,流露出心中的万千感慨:虽说江南风景正好,但想想过去,再好的风景亦无法消解此时心中的悲怆了。潦倒的处境,不正如眼前片片飘零的落花吗?学生们就不再显得迷茫,而是有所领悟,对诗中饱含的沧桑之感也就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
二、抓关键性词语,由词入境,依境索意。
读任何作品,都不能把作品肢解了分析。读诗词曲,亦然。那种一句一句分析,甚而用白话解释诗句的方法,破坏了作品的意境美,无任何意义。读诗词曲,应该抓住关键性词悟。由词语入手,分析作品中写了哪些事物,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事物的,理清这些事物是如何联系起来,由此在脑中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进而揣摩这些画面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马致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会带给读者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从词语入手去细加体会。这首小令一共只用了二十八个字,却写到了十种事物,外加一个“断肠人”。引导学生注意事物前所加修饰词语,发现修饰词的感情色彩特别浓郁,尤其是“枯”、“老”、“昏”、“古”、“瘦”、“夕”、“断肠”这几个词。是什么样的感情色彩呢?学生们经过片刻的思考,便会用“伤感”、“凄凉”“悲伤”等同类词语来形容这些词语所带给他们的感受了。能够说出这些感受,学生对这首曲就大致理解了。然后再引导学生将用这些词语修饰的事物一一排放于脑际,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画面传达出的是一种凄凉的氛围,在这样的境界里,一个“断肠人”正踽踽独行,作品所表达的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便不难理解了。
7. 如何鉴赏古诗分析意境
在最新的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古诗文的鉴赏有这样两个要求: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中国的古代诗歌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表达相对含蓄,往往托物言志或写景抒情。这类诗是考查的重点。
一、意境结构的第一个层面,是将思想情感寄托于某种景象而形成意象,这个意象具有情与景的不同方式的交融。
首先,是情景交融式。如李白的《送孟浩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332636361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情深意切的意象,你可以想象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渐渐远去,直到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一线之处;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与“雪上空留马行处”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其次,是借景抒情式。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悲壮崇高,体现了进取旺盛的生命活力;“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画面辽阔,感情豪迈,表现了生命的坦荡与生活的富足。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现内心情感,这是景物结构与情感结构的交融。
第三,是触景生情式。如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在情与景的融合中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才形成了文学特有的意境。
二、意境结构的第二个层面,是境生象外,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使读者通过对意象的理解达到韵味无穷的境界。
其次,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如《陌上桑》中对罗敷形象的侧面描写是一种虚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兹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这是侧面烘托罗敷的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化虚为实的艺术效果。
第三,是想像与联想的妙用。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由所见到所想,这是联想的手法,也体现了以实显虚的特点。司空图对虚境作了这样的描述:“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三、意境结构的第三个层面是形神兼备的韵外之致。意境除了带给读者像外之像,还应使人获得言外之意。
首先,是描写外部形象和动作神态表现内心情感。如柳永在《雨霖霖》中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以这样的神态动作,将两人内心的千言万语,不忍分别的深厚之情,隐于言外。苏轼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等豪迈的形象和场景,把内心的雄心壮志显露出来。辛弃疾笔下的江南游子“把吴勾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看一拍,就把内心的无奈与悲愤由外而内的表现出来。这个动作也几乎成了词人的象征。
其次,是托物言志。这是形神兼备的特殊方式。如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花的优美姿态和浓郁的花香,显露出诗人“梅妻鹤子”的闲逸高洁。陆游的梅花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此比喻词人的高风亮节和高尚情操。**的梅花反其意而用之,“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梅花卓立合群的品质。
诗词的意境至少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此外,比兴、用典、比喻、数字、衬托、对比、炼字、通感、叠词、渲染、对仗、象征、拟人、夸张等手法,都有助于营造诗词的意境。
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时,一定要弄清楚: ① 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抒发了什么情、志? ② 怎样写?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 ③ 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这三步缺一不可。找出作品中的形象 , 确定形象在作品中的特点 , 思考形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 , 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全面把握作品。
8. 怎样写意境作文
【能力解说】 意境深远,主要是针对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的。
意境深远就是“意”与“境”融合得很好,或是景物与抒情结合,情景交融;或是象征隐喻,含意幽远;或是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策略解读】 “意境”就是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中蕴涵的或者体现出的含义隽永的境界,它是对形象更高的要求。
刻画一个人物,描摹一种情状,如果只是表面的形似,只求其生动逼真,而不能揭示生活哲理,不能表现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不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深思,那么就难说这样的形象是真正的生动的形象。写景状物可以通过象征、暗示等含蓄的手法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所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写人叙事可以虚实相间,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
意境深远是那些富有才华才情的考生一显身手的着力点。高考作文怎样才能做到“意境深远”呢? 首先,要理解“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象”和“境”是辩证统一在一起的。“象”指的是作品中具体的艺术形象,“境”指的是产生于具体意象之外的东西,比如传达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等。
因此,能否达到意境美,重要的不在于逼真无误地刻画实境,而在于实中蕴虚,在意象之外传达意境。这就是所谓“象外传神”。
深刻的意境往往依附于一定的具体事物,也就是说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展示作者的思想、观点、认识,表达作者的情感,所以,要能达到意境美,还必须用力刻画好意象,写好实境。因此要“化理为象”。
其次,要善于运用“意境深远”的方法。①采用比喻象征方法。
比喻直接表现为一种形象化的描写。有形象不一定有意境,有意境一定会有形象。
一连串的比喻营造的往往是一个意境深远的画面。如果我们描写的内容有画面感,同时采用象征手法暗示作者的意念,“意境深远”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例如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两句话就勾勒出一幅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大海景象,一个比喻描写海燕,象征着英勇无畏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这不是意境深远的显示吗? ②借助虚化空白艺术。
虚实相伴而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实主要指具体而直接可感的艺术形象,虚指由物象引起的联想、想像。一般来说,往往是先实后虚。
我们的作文完全可以借鉴古代诗画虚实相生中的空白艺术。不要把话说得太满,多给读者一点想像的空间。
例如有一篇作文写一个中学生先前对生活感到很悲观,后来是一位盲人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了他,文章最后写他早晨起床,有这么一段:“他飞快地拉开窗帘,然后推开窗子,面对东升的旭日,大口地吸了一口气:‘多好,太阳每天都从我的窗前升起。’”这样的句子表面在写实,实际是写虚,空白处分明是暗示读者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一篇作文在开头、中间或结尾,有那么—处(有几处当然更好)这样意境深远的描写,文章一定会获得发展等级高分。 ③寓哲理于描写抒情。
“意境深远”的作文表现在语言上往往蕴含哲理情趣。显然,这种哲理不是直露的,而是寓于描写抒情之中的一种理念。
请看一篇写雪的作文:“好大一场雪,大地一尘不染,白茫茫一片,晶莹纯洁。太阳出来了,雪化了,污水沟显露了出来,令人扫兴,不过,宽阔的路面被雪水洗得比原来更干净,路边的常青树更加显得苍翠。”
仅仅几句话,意味深长。看世界,虽然也有黑暗、污浊,但更有光明、美丽,应一分为二,不能只看一面啊。
当然,写作的高手还善于通过在艺术画面的描绘中追求语言的音乐性,或者在艺术画面中融入与文章水**融相得益彰的音乐内容,达到诗乐结合、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例文解析】 话题:心灵的选择(200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走好了,不回头 “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要无所追求。
这是尼采说的,你知道吗?爸爸。”我对父亲说。
“是的。可是,你是为了不无所追求,而追求哲学,不是吗?你不应该选择哲学!”父亲说。
“不,况且……” “只是我的建议,我知道该你选择。睡吧,好好想,想清楚了!” 高三的每晚,父亲总是这样问候我晚安。
我回到房间,拉窗帘,关灯。有一次,雾气氤氲,我见到了哈姆雷特。
“啪!”长矛落地,偌大的广场只有一束光照在哈姆雷特身上。王子穿着长长的衣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仰天长啸:“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困惑的哈姆雷特啊!面对阴险的国王,恶毒的王后;面对父王不安的亡魂,自己心爱的人,是斗争还是退却?苟且偷生,他会有马车、城堡、女人,因为他是王子,可是他还会有不安的心灵,连夜的恶梦!壮烈的毁灭,他拥有的只是良心,毕竟是良心平坦! “快抉择吧,哈姆雷特!”他听到了上苍之音! …… 夜,流逝。
梦,醒了。 困惑的哈姆雷特啊,困惑的我!我面临着哈姆雷特式的选择。
我,深爱哲学,与生俱来对哲学的痴狂。泡在哲学书中,恋着尼采,牵着歌德,听着瓦格纳,感受着马克思。
我,痴长到如此大。我好好学习着,希望走出来,变成一个哲学家。
所有人都知道我的梦想,无人理会,直到高三。 父亲,曾经学哲学的人,开始打消我的念头。
其他人,。
9. 中国诗词的意境分析,举例说明
“意境”定义:“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第207页)对于“意”,可解为人的思想意识;“镜”则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分析中国诗词的意境,首先要知道诗词的意和境。
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环境的相互映衬或者突显、虚与实的依存、动与静的结合等等,都要分析。具体如下:1.孟郊《游子吟》前四句均为写景(人文环境),后两句寄情,抒发了游子炽烈的报恩之情。
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点明了送别时间,也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柳”音同“留”),后两句直叙离别之情。以上均是情景交融。
2.岑参《逢入京使》,诗人明说要请入京使代为家人“报平安”(明),但内容(虚)却只能由读者自行想象。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两句实写(事件及事件发生时间),后两句虚写(明月陪伴王昌龄至夜郎)。
这就是意境中的虚实结合,有“无声胜有声”之用。3.诗词中动静结合的例子特别多,也很容易发现,就不列举了。
意境的分析着重抓住其意与镜即可,分析情境(情景)与情感,这是意境的内容本身;诗词的虚写与实写以及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这二者读者要体味也不难。因原论作篇幅过长,论述较多,笔者根据自己理解简述如上,有不明或者需补述之处可追问笔者,笔者会尽快给予答复。
1)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3)逢入京使[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10. 如何理解意境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明 朱承爵 《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二:“ 云栖 修篁夹道,意境殊胜。” 端木蕻良 《关山月的艺术》:“画梅花的,很少能闯出 林和靖 式的梅花品格,总是强调暗香疏影这般意境。”
诗歌的意境
简单的说,就是创作诗歌的环境。可以是写作时的场景,也可以是回忆,也可以是心中所想,实际却达不到的场景。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编辑本段修饰意境的词语
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闲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 ,寂静肃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