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字用草书怎么写
主字的草书写法如下:
主 zhǔ
基本 字义:
1. 国君。
2. 主人。
3. 最重要的。
4. 掌管。
5. 心里对事情的定见或看法。
6. 基督徒或回教徒称其所信仰的神。
7. 牌位。
组词:
「君主」、「兵强主尊」、「地主」、「店主」、「主仆」、「东道主」、「主要」、「主角」、「主将」、「主食」、「主宰」、「主管」、「主持」、「主政」、「主见」、「主意」、「六神无主」、「主耶稣」、「阿拉真主」、「神主」、「木主」。
字形演变:
扩展资料
主字的行书写法如下:
文言版《说文解字》:主镫中火主也。从〔凵下土〕,象形。从丶,丶亦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主,像灯中的火炷。字形采用〔凵下土〕作基本造型,像灯盏、灯架的形状。字形同时采用“丶”表义,“丶”也作声旁。
相关词语解释:
1、君主 [ jūn zhǔ ]
释义:君主国的国家元首。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谓,如皇帝、国王、女王等。其职位是终身的,而且大多数是世袭的。
2、地主 [ dì zhǔ ]
释义: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依靠出租土地剥削农民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亦指指住在本地的人(跟外地来的客人相对)。
3、主宰 [ zhǔ zǎi ]
释义:支配;统治;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
4、六神无主 [ liù shén wú zhǔ ]
释义:形容心慌意乱,没有主意。
5、主管 [ zhǔ guǎn ]
释义:负主要责任管理;主要负责人。
2. 楷书的写法
一、整齐平正 1、平正:间架布置要平正,笔画长短要参差,要求平正为主。
如正、主、生。 2、中正:中竖要写在正中,上点和下竖应垂直,力求保持平正。
如定、帝、常。 3、横断:左右二横虽中断,但应力求平正安定,不失重心。
如垂。 4、竖断:上下二竖虽中分,但应垂直,以求平正,避免偏侧。
如平、年、辈。 5、让横:横画多者,务求长短各异,宜使中横较长,求其平正。
6、让竖:竖画多者,中间直竖要长,并应垂直勿斜,才能平正。如寺、奉、喜。
7、偏正:结构正者,横画不宜过平,应稍倾勿侧,所谓正者偏之。如天、安、其。
8、偏侧:结构斜者,务求斜中取正,勿失中心,所谓偏者正之。如乃、勿、方。
二、上下平稳 1、天复(上广下狭):天复者,要上面盖尽下面,宜上广下狭,求其平稳。如守、宗、宇。
2、地载(下广上狭):地载者,要下画载起上画,宜下重而上轻。如且、丘、皇。
3、上宽(上大下小):上占地步者,要上宽而画清,下窄而画浊。如掌、学、声。
4、下宽(上小下大):下占地步者,要下宽而画轻,上窄而画重。如表、慕。
5、二段(上下均分):二段者,分为两半,校其长短,微加调整,力求上下平稳。如思、昔。
6、三停(上下三分):上中下三部等分者,上下宜略宽,中部宜略窄,求其平稳。如素、慈、累。
7、中宽(中占地步):中宽上下窄者,中间略宽,上下宜略窄,使其均匀平稳。如崇、壹。
8、中窄(上下占地步):中间窄而上下宽者,上下宜略大,中间宜略小,以求平稳。如囊、鴐、孁。
三、左右均称 1、平分(又名分疆):左右平分者,如两人并立,左右宜均,尽力避免宽阔。如股、顾。
2、三均:左中右三部合成者,中间部分要平正,左右务求均称。如街、御。
3、左右占(左右占地步):中窄左右寛者,左右两部宜略宽而长,中部宜略宽而短。如仰、柳。
4、中间占(中占地步):中宽左右窄者,中间宜较宽大,左右宜较疏而略小。如徽、微。
5、长方:字形长方者,四角要齐平而稍长,并使左右均称。如同、固。
6、短方:字形偏方者,两肩要上开而下合,力求左右均称。如口、曰、白、田。
7、四方:字形四方者,上两肩要平,下两角宜齐,力求左右均称。如门、问、闻。
8、浑圆:字形浑圆者,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应力求均称。如亦、赤、香。
四、轻重平衡 1、左占(左占地步):左宽右窄,要左大而画较瘦,右小而画较肥,使能轻重平衡。如数、断。
2、右占(右占地步):右宽左窄者,要右大而画较瘦,左小而画略肥,如此即可保持平衡。如提、练、埔。
3、让左:左重右轻者,要左高而右低,右边应让左,使其平衡。如都、郇。
4、让右:左轻右重者,要右高而左矮,左边应让右,使其平衡。如睁、璃、端。
5、左上平:左小右大者,应使小者齐上,大者中心移左,使能保持平衡。如场、雄。
6、右下平:左大右小者,应使小者较矮而与左部之脚齐平,如此既能保持平衡。如弥、教。
7、偏右:上部偏左者,应使下部偏右,如此才能保持平衡。如左、名、有。
8、偏左:上部偏右者,应使下部偏左,以便保持平衡。如威、藏、载。
五、分布均匀 1、宽:分间寛者,笔画宜肥,形态宜短勿长,力求布白均匀。如西、而、尚。
2、窄:分间窄者,笔画宜瘦,形态宜长勿瘠,俾使布白均匀。如目、自、月。
3、疏:间架疏者,笔画不宜瘦而宜丰,分间布白,宽窄宜均。如大、丈、天。
4、密:间架密者,笔画不宜肥而宜瘦,分间布白远近宜均。如藩、慕。
5、单:结构孤单者,笔画宜肥勿小,横画要长而遒劲。如十、万、五。
6、复:部首重叠者,宜瘦勿过大,分间布白,远近宜均。如露、警。
7、简:笔画少者,宜肥勿瘦,间架要正,直画宜短,点需近上。如上、下、士。
8、繁:笔画多者,宜瘦勿肥,粗细轻重,分间布白疏密宜均。如囊、宠。
六、对比调和 1、长短合度:笔画排叠要疏密停匀,参差不齐,力求长短合度。如其、真。
2、肥瘦调和:笔画排列应有阴阳之分,粗细之别,务求肥瘦调和。如福、锺、3、大小合宜:两字相合,小则化疏为密,大则化密为疏,力求大小合宜。
如端、瞻。 4、疏密停匀:两字相合,疏者宜小,密者宜大,力求疏密调和。
如何、情、得。 5、避密就疏:笔画排列要随字形变换,力求避密就疏,避远就近。
如既、粒、理。 6、穿宽插虚:字画交错者,欲其疏密长短大小停匀,务求穿宽插虚。
如滞、佛、第。 7、左右相应:左右简复不同者,要相生相让,避险就易,力求左右相应。
如没、诸、族。 8、补其空处:字欲四满方正,空处宜补,使与整体相称。
如盛、载。 七、连续各异 1、连点:各点相连,力求上下应意连,切勿似棋子。
如清、滔、深。 2、连挑:各挑先后连挑,力求互变各异,切勿相同。
如篆、等、蔡。 3、连横:各横上下连续,长短要参差,间距要均匀,形态要各异。
如言、重、事。 4、连竖:各竖左右连续,高低要参差,形态各求各异。
如门、开。 5、连撇:上下两撇连续,形态应有不同,下撇之首,宜置于上撇之胸。
如家、象。 6、连捺:上下两捺先后书写,务变其一,以反捺代正捺。
如逢、飬。7、连钩:各钩先后书写,形。
3. 稳字的行书写法图片
“稳”字的行书写法如图所示。
行书的简介:
【基本释义】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书写特点】
1.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2.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3.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4. “出”字行书的写法怎么写
以上为行书的写法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折叠用笔特点
黄东雷行书作品集
黄东雷行书作品集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出字在《新华字典》中的意思解释和说明
chū
(1)<;动词>;由内向外走,与“入”相对。《国殇》:“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3393761~不入兮往不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又作<;动词使动用法>;使……出来。《中山狼传》:“先生举手~狼。”
(2)<;动词>;付出;支付。《礼·王制》:“量入以为~。”
(3)<; 动>;出发。《肴之战》:“吾见师~,而不见其入也。”《触龙说赵太后》:“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
(4)<;动词>;脱离,离开。《梅花岭记》:“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世入世之面目。”《红楼梦》:“记得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家。”
(5)<;动词>;离京为官,外放,外迁。《张衡传》:“永和初,~为河间相。”《琵琶行》:“予~官二年,恬然自安。”
(6)<;动词>;发出,发布。《屈原列传》:“每一令~,平伐其功。”
(7)<;动词>;出产。《捕蛇者说》:“殚其地之~,竭其庐之入。”
(8)<;动词>;出现,发现。《教战守策》:“战者,必然之势也。…… 不~于西,则~于北。”《醉翁亭记》:“……水落而石~者,山间之四时也。”
(9)<;动词>;超出,超过。《师说》:“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 《冯婉贞》:“敌~不意,大惊扰。”
(10)<;名词>;花瓣。任昉《述异记》:“花杂五色,六~。”
(11)<; 名>;古代戏曲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
【出尘】1.超出尘俗。孔稚珪《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际,潇洒~之想。”2.佛教用语。脱离烦恼的尘俗。《四十二章经》二三:“故曰凡夫透得此门,~罗汉。”
【出贷】出钱。
【出合】1.皇子出就封国。《南齐书·江谧传》:“诸皇子~用文武主帅,皆以委谧。”2.指阁臣出任外职。《梁书·江蒨传》:“初,王泰~。”3.公文出嫁。元稹《七女封公文制》:“虽秾华可尚,~未期,而汤沐先施,分封有据。”后用为女子出嫁的通称。
【出官】京官外调。
【出降】1.公主下嫁。2.指宫女出嫁。
【出没】1.隐现。2.出入,不一致,不相符。
【出妻】遗弃妻子。《荀子·解蔽》:“孟子恶败而~,可谓能自强矣。”也指被遗弃的妻子。《仪礼·丧服》:“~之子为母期。”
【出首】1.自首。《晋书·华轶传》:“寻而轶败,(高)悝藏匿轶二子及妻,崎岖经年,既而遇赦,悝携之~。”2.检举;告发。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二折:“我将这简贴儿去夫人行~去来。”
【出赘】旧时指男子到女家成婚,成为女家的一员。
5. 行字行书写法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
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首先要懂得鉴赏或创作的要求。一件好的书法作品有三条标准,即理法通达、笔力遒劲、姿态优美。
古人云:“寓新意于传统,寄妙理于法度。”“神韵为上,形质次之。”
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力求达到线条美、结体美、章法美、墨色美,神韵为上。 其次要认认真真临摹,学会正确用笔,又要敢于突破。
临摹要选好名贤妙迹,从读临碑帖中体验古人的心律、节奏、气韵。得之于心,施之于手。
主帖要反复读、临,主要是解决笔法、用笔、结体问题。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要发展。
从“走进去”再“走出来”,从形似到神似,形成鲜明的个人风貌。所谓“采百家花,酿自家蜜”。
再次,在创作前要充分酝酿。借鉴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对题材、体裁和表现方法等创作构思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对每个字的结体要认真考虑,尽量不出现类同的字或笔画;对章法要精心安排,可以事先打好小样,但在书写时思绪又不能受其束缚;运笔要讲究节奏、力度,前人所谓的“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说的就是用笔方法的具体体现。1)错落大小:由于“放纵体势”,行书单字的高矮、宽窄、面积不尽相同,甚至悬殊很大。
因此行书采用“纵有行,横无列”的章法。由于一行字的字数不固定,便容许写得很长;由于横向有一定的伸展余地,便容许写得很宽。
这样,行书在字型结构方面便有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 (2)调整轻重: “平衡”是造型艺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要取得平衡,必须学会调整轻重。
(3)左右挥洒:汉字有伸向左右的撇捺,他们向左右挥洒,不仅使字的神采得以展现,而且可以方便地进行行间的错落穿插,还能有效的调整轻重。因而“左右挥洒”成为行书布局的常用方式。
(4)上下贯穿:贯穿行气是行书布局谋篇的最重要的技巧。 (5)力求和谐:以上四点是行书布局谋篇的具体方法,“和谐”则是布局谋篇的整天要求。
不论篇幅大小,字数多寡,都是一个统一体,和谐主要包括一下几点:笔触和谐统一、间白和谐统一、风格和谐统一、字体和谐统一。
6. 开字行书怎么写
开字行书写法如下:
1、德彪钢笔行书写法
2、方正硬笔行书简体写法
3、经典繁行书写法
4、全新硬笔行书简写法
5、全新硬笔行书简写法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扩展资料:
行书写法要领:
一、大小长短:
要整体把握字形的大小长短。在结字方面就是避免字字大小划一。
二、平正欹侧:
为了章法的需要,行书可以是平正的,也可以是欹侧的,但字的重心还是要保持安稳。不同风格的行书的欹侧程度不同。
三、减省连结:
行书与楷书另一大区别就是行书下笔收笔的连丝呼应,使得点画方向性加强,气的表现更强烈,表现在结字上,便是省简了笔画,这些连结一起的笔画组成了不同趣味性的组合,形成对比。
四、收放伸缩:
为了对比变化的需要,字的某一笔画(部分)左右收缩,突出另一笔画(部分);为了对比变化的需要,字的某一笔画(部分)上下伸展,另一笔画(部分)收缩。
7. 行书的军字怎么写
军字行书写法有16种,具体如下:
军,jun,会意。金文字形,从车,从勹( bāo,包裹)。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
圜围也。四千人为军。
古代打仗主要靠车战,驻扎时,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本义::围成营垒。
指武装部队。军队的编制单位,是“师”的上一级。军,环形围绕。四千人成一军。字形采用“车”和省略了“巳”的“包”会义。“军”字里面的“车”,就是战车。
8. 稳字的行书写法图片
“稳”字的行书写法如图所示。
行书的简介: 【基本释义】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知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道。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专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书写特点】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
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属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9. 包字行书怎么写
【包】字行书的几种写法
1【包】字的德彪钢笔行书写法
2【包】字的方正硬笔行书简体写法
3【包】字的经典繁行书写法
4【包】字的全新硬笔行书简写法
5【包】字的叶根友毛笔行书简体写法
扩展资料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与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参考资料:行书-百度百科
10. 楷书如何写更端正
楷书的发展是从篆、隶而来,因此,在用笔和笔法上与篆、隶在原则上是一致的,且有许多共同之处。
如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力求筋力内含,以中锋运笔为主,提按、顿挫注重腕力,划点势尽力收之。成熟的楷书与篆、隶相距较远,用笔也复杂起来,历来论书首举“永字八法”,即以“永”字8个笔画概括楷书用笔,以一赅万。
古人举出笔画少,笔法多的永字很是难得,但细为推敲,永字八法也只五法。 楷书笔画有点、横、竖、撇、捺、勾、折、挑,而这些笔画又有各种变化,楷书之用笔又有方笔、圆笔、方圆兼备三种。
其难度较篆、隶笔法要多些。 我们分别列举魏碑中的《张猛龙》碑、唐碑中的《勤礼》、《神策军》碑和北齐《泰山金刚经》为例。
《张猛龙》以方笔为主,《勤礼》、《神策军》方、圆兼之,《泰山金刚经》以圆笔为主,杂糅隶、篆,是隶变楷之代表作。 点的写法有藏锋逆入和露锋落笔而入,收笔回锋、露锋挑笔之分。
在楷书中点的变化最多,书写时尤其注重变化和呼应,如轻重、大小、相向、相背、方圆等。 1.《张猛龙》碑 先看凉字六个点,左旁三点水上、中点露锋顺笔而下,中段加力,收笔回锋或不回锋亦可。
下点顺锋向下顿笔后折锋向右上挑出,锋向与京上点呼应。京上点逆锋起笔,有右下顿笔而后回锋向左下出锋。
京左下点可与点水下点同法,可向左下顺锋下顿笔后向右上回锋。京右下点露锋顺势右下,而后回锋收笔。
公、首、志的点应注意呼应和方劲。之的上点可逆起亦可先左下露锋一顿而后折锋右下方出锋,写出三角形态。
2.《勤礼》碑 与《张猛龙》碑中的点不同之处,颜真卿书《勤礼》碑点大而圆劲,笔笔藏锋逆入,圆点重顿回锋。相向、相背各尽姿态。
柳公权书《神策军》碑点法与颜书相同,比颜书的点又加重顿挫,再加之长圆、方圆兼有。尤其宝盖上点和左竖点显示了柳字区别于颜字的风格。
《泰山金刚经》的点在隶、楷之间,浑厚圆劲,多以藏锋运笔气力内含,笔道凝重安稳,隶法居多。 横画亦有藏、露起笔之分,但行笔都为中锋,收笔藏锋回收。
形态上还有上弧、下弧,粗、细,长、短之变化。 3.《张猛龙》碑 先看《张猛龙》碑中的四字,二字一短一长,一粗一细,上横上弧起笔藏锋,下横下弧起笔露锋。
年字三横中长上最短,上横上弧露锋起,中横藏锋起下弧长等,下横露锋起下弧,三横分量相当。天字露锋重起上弧,下横稍轻下弧,右上斜取势。
万字横细腰长写。 4.《勤礼》碑 颜书横画起笔藏锋、露锋互用,变化无穷,书字可为代表。
重点横收笔回锋且重顿。 5.《神策军》碑 柳字横画外势同颜法又吸收了魏碑,一般起笔以方笔居多横画以上取势、粗细变化明显。
6.《泰山金刚经》 《泰山金刚经》的横完全用隶法,无雁尾之横,圆起圆收皆藏锋,带雁尾之横藏锋起笔,放锋收笔,参照隶书横法。 竖画有垂露、悬针之分,有弧向左、右之别。
亦有露锋,藏锋,方笔、圆笔,长、短,粗、细之变。还有与勾同连,或单独而置、贯横而过等。
7.《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中竖画悬针为多,平、中,中竖修左竖都为悬针,书写时运笔到未端逐渐将笔提起,令画变尖,行笔时应逐步减轻,不宜突然。修中竖系垂露,收笔藏锋,顿后向上收笔。
州为带勾竖,欲收笔,顿后向左上折锋挑出。 8.《勤礼》碑 《勤礼》碑之竖画,宜饱满丰筋,圆中有骨而不臃肿。
或悬针或垂露,孤向多有变化。 9.《神策军》碑 柳字之竖与颜近似,起笔更重些,门字框左右竖向外做弧使字觉长健挺拔。
主竖长些写,作为字之支点。 《泰山金刚经》之竖划楷法起笔,行收如隶,行笔宜作迟缓,偶见出锋如千字。
楷书中撇画有直、弯,长、短,轻、重,平、斜的不同。一般说书写时起笔重些,行笔较快。
永字八法称长撇为掠,短撇为啄,都有快的意思。 10.《张猛龙》碑 《张猛龙》大字的撇上直,中段开始弯,下部重行笔,出锋。
人字撇较大字撇稍斜。饮字欠上撇稍直,下撇上轻,中段后加重,祠字,衣旁撇上轻下重稍长。
千字撇平且短。像字多撇不重复各有姿态。
《张猛龙》碑撇画起笔如刀切,要写出方角。或逆入笔或一顿而入笔均可。
也有顺锋入笔的,如饮字欠之下撇,像字象左三撇。 11.《勤礼》碑 颜字《勤礼》中的撇一般较轻,起笔先回锋,行笔速度快,力量逐减。
12.《神策军》碑 柳字撇同颜字法,起笔重顿,力度稍强 13.《泰山金刚经》 《泰山金刚经》撇画在隶、楷之间,偏重于楷法。起笔回锋重顿,转锋迟缓行笔,力量均匀。
捺画有斜捺、平捺、长捺、短捺、走之捺、反捺之分。捺画在楷书中书写最慢,要徐徐而行,古人有称捺“一波三折”之势的说法,即起笔回锋,折锋而行,捺中过笔蹲锋,收笔前蹲锋,后提笔折锋而捺脚。
也有称为“一波三过笔”者。此法颜字、柳字最明显。
《张猛龙》碑之捺,捺脚成三角形,角方内平。颜字捺画,捺角处应有内弧,似月牙缺痕。
即在收锋前顿笔提锋,转笔出锋而成。 柳字与颜字捺同一法,唯柳字捺骨力更强,硬健挺拔。
《泰山金刚经》的捺画,捺角不明显,隶书成分多,分字直接是隶书写法。 所谓反捺,是在字中有重复捺笔时,将捺之次笔改写成点状,但按捺的写法完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