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儿”的读音
“啊”字在句末作语气词时,由于受到前一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读时发生如下的音变:
1.“啊”字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a、o、e、i、v时,读ya。如: “漓江的水真清啊!”
2.“啊”字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 u(uo) 时,读wa。如: “桂林的山真秀啊!”
3.“啊”字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 n时,读na。如: “桂林的山真险啊!”
4.“啊”字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 ng时,读nga。如: “漓江的水真静啊!”
5. “啊”字的前一个音节是zhi、chi、shi、er时,读ra。如 “多好的同志啊!”“快开门啊!”
6. 啊”字的前一个音节是zi、ci、si时,读[za]。如 “你应该多写几个字啊!”
因此上面的啊字读音为:
1、这儿的花真美啊!(ya)
2、好大的一条鱼啊!(wa)
3、这里真好啊!(ya)
4、小红多可爱啊!(ya)
5、《月光曲》多么动听啊!(nga)
祝你进步!如果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为满意答案!
2.过拼音怎么写的拼音
过
拼 音
guò guo guō
部 首 辶
笔 画 6
五 行 木
繁 体 过
五 笔 FPI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guò ]
1.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 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来。~去。~河。~桥。~年。~节。日子越来越好~了。
2.从甲方转移到乙方:~户。~账。
3.使经过(某种处理):~罗。~筛子。~滤。~淋。~磅。~秤。~油肉。~~数儿。
4.用眼看或用脑子回忆:~目。把昨天的事在脑子里~了一遍。
5.超过(某个范围和限度):~分。~期。~犹不及。树长得~了房。
6.分子结构中有过氧基(—O—O—)结构的:~硫酸根(SO5-)。~氧化氢(H2O2)。
7.探望;拜访:~访。
8.去世:老太太~了好几天了。
9.过失(跟“功”相对):~错。记~。勇于改~。
10.传染:这个病~人。
11.用在动词后,表示经过:走~广场。把他送~了桥。
12.用在动词后,表示掉转方向:翻~一页。他回~头看了看。
13.用在动词后,表示超过或胜过:我比不~你。一匹马比得~两头驴。
[ guo ]
1.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吃~饭再走。杏花和碧桃都已经开~了。
2.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他去年来~北京。我们吃~亏,上~当,有了经验了。
[ guō ]
姓。
3.哪里的拼音
哪里拼音 [ nǎ lǐ ]
nǎ :声母n,韵母a,变调读第二声。
lǐ:声母l,韵母i,读第三声。
基本释义:
1、疑问代词。
2、问什么处所:你住在哪里?。
3、泛指任何处所:农村和城市,无论哪里, 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
4、虚指某一处所: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他。
5、用于反问句,表示意在否定:这样美好的生活,哪里是过去能想到的?
6、谦辞,用来婉转地推辞对自己的褒奖:“你这篇文章写得真好!”“哪里, 哪里!”
扩展资料:
“哪”组词:
一、哪怕 [ nǎ pà ]
基本释义: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即使。
二、哪样 [ nǎ yàng ]
基本释义:
1、问性质、状态等:你要哪样儿颜色的毛线?
2、泛指性质、状态:这儿的毛线颜色齐全,你要哪样的就有哪样的。
三、哪能 [ nǎ néng ]
基本释义:
1、怎么能够。用于反问的语气,意在否定。
2、方言。怎样。询问方式。
3、方言。怎样。用于任指。
4.过的拼音怎么写
过 guò
1.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江。~账。~程。~渡。~从(交往)。经~。
2.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秤。~磅。~目。
3. 超出:~于。~度(dù)。~甚。~奖(谦辞)。~量(liàng)。~剩。~犹不及。
4.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电影。
5.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一~。
6.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儿。
7. 错误:~错。记~。
● 过 guo
1.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用~。
2. 用在动词后,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拿~来。走~去。
● 过 guō ◎ 姓。
5.旮旯拼音怎么写
旮旯(gālá)是我国北方方言词汇,是北方居民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诠释,是“狭窄偏僻的地方”和“角落”的意思。 近年,北京人艺演出了话剧《旮旯胡同》,说的就是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
有关词组:
山旮旯子 :shān ɡā lá zǐ
1.方言。偏僻的山区。也说山旮旯儿。
叽哩旮旯 :jī lǐ ɡā lá
1.方言。各个角落。
旮旯儿 :ɡā lá ér
〈方〉①角落:墙~。②狭窄偏僻的地方:山~ㄧ背~。
旮旮旯旯儿 :ɡā ɡā lá lá ér
〈方〉所有的角落:~都打扫干净了。
歇后语:
门旮旯里伸拳头——使暗劲;暗中使劲
词语来历
旮旯这个词应该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今天的蒙古族居住地还有很多这样的地名,它们是与旮旯一词发音类似的词,像锡林格勒盟、霍林格勒市等。旮旯、格勒发音相似,写法不同,语源应该是相同的。汉语中使用旮旯一词的地区,正是我国长城沿线及华北、东北地区,是汉族与阿勒泰语系诸旅长期相伴生活的地区,他们的语言影响了汉语是可想而知的。现在的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满语词,如“窟窿”,即借用蒙古族语“库伦”(蒙语语意为围起来的地方)一词,都表示小的空间,汉语在词意上有所变化。
那么,汉族是怎样借用旮旯这个词的呢?又怎样把它由表示重要的居住地的词,演变成一个表示边远小地方以至角落的呢?我想从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些词汇演化过程,推测出过去演化的情况。例如,我们原本郑重地称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为国际友人、外宾、外国人,后来,外国人越来越多,民间就称他们为“老外”了。旮旯一词的演变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开始,阿勒泰语系某旅人来到汉地,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自然说某某格勒。后来,来的人多了,都说是来自某某格勒。时间长了,就演化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语音也打趣地变为“旮旯”。
青岛话中旮旯词义的演化
青岛话中,“旮旯”的第一个义项也是指偏僻的角落,如“墙旮旯”、“山旮旯”,意即墙角和山的偏僻处。“炕旮旯”略有不同,它是胶东半岛农家火炕边那块供人走动的地方,是腿脚必经之地,并不偏僻,只是光线太暗,眼睛不太容易注意罢了。
与权威辞书诠释不同的是,“旮旯”在青岛话中还被当成动词用。如果你到鞋匠那儿去修鞋,他正忙着,就会对你说:“把鞋先放这儿,你到别处去‘旮旯旮旯’吧,一会儿再来!”大概意思是,反正现在闲着没事,你随便到什么地方去转一转,逛一逛!
“旮旯”成了动词,许多说法就应运而生了。如将搬弄是非散布流言飞语的行为说成是“旮旯淡话”,把一些拐弯抹角硬拉扯上的亲戚叫成“旮旯亲戚”,将一些互不关联的事理穿凿附会到一起叫成“胡旮旯”等。
更有意思的是,“旮旯”在这里从动词又重新返回了名词,也就是从前面说的“转一转”又演绎成画个圆圈叫作“画个旮旯”,用铁丝弯个圆圈也叫“圈个旮旯”。
青岛话中还有一个与“旮旯”同音异义字不同的词,叫“尕落”。前面经常加一个“小”字,“小尕落”意即“小小的东西”。在西北方言中,“尕”就是“小”的意思。
江淮方言
旮旯 江淮方言泰兴话中的词汇。(角落。因音义皆同,现多写成“角落”,会意字,意为9个太阳才能照到的地方。地方小,且偏僻也称“角落头”、“隔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