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叙文怎么写
在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
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
一、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一)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
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二)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
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
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
二、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一)运用顺叙。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
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
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运用倒叙。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三)运用插叙。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三、怎样从小事中写出深意呢?(一)提高思想水平,训练一副见微知著的好眼力。(二)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含的深意。
(三)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
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四)“事”与“意”的榫头要对得合适。
总之,我们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认识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写,就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四、怎样才能选择到新颖、独特的材料呢?(一)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三)选择新角度,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彩。
(四)打开思路,扩大视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路比较狭窄,他们的目光只注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老是不能扩大。
如果我们同学把观察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那些坏人坏事,作文的材料一定会丰富多采起来。写作文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五、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一)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
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二)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有点有面地叙事,“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
“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中,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
2.记叙文怎么写
[思路分析] 写好叙事写人的文章。
事和人在文中是很难分离的,因为事是由人来做的,表现人离不开具体的事,所以说,任何叙事写人的文章都是为了写人,以叙事为主的文章要表现事件的思想意义,归结看还是写社会风貌,是在写人。是有道理的。
[解题过程] 一. 把握情境,真实地叙事 写什么?叙事指叙述各类事件,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表达内容。事,必须有具体的情节,情节是指事件的变化和发展经过,是构成记叙文的基本内容。
一个完整的情节就应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当然,这六个要素在每一篇文章中不一定都要具备,而且表现形式也可以灵活多变。
叙事要真实地反映生活现实,重要的是“把握情节”,因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是靠情节来表现的,情节在文章中又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是从大量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情节是表现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求具体、连贯,突出思想意义。
怎样把握情节呢? (一)选择和提炼情节是重要的一步 选择、提炼有代表性情节,就是抓住生动、新颖、能揭示生活深刻意义的人和事。 我们讲过生活中的素材是题材的基础,但题材(情节)不是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对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的结果。
情节的真实性、丰富性、典型性,都要求我们从生活实际出发,以生活素材为依据,从中选择、提炼出富有思想意义的情节来。这个选择提炼的过程也是你对生活深入思考、加深认识的过程。
(二)其中“抓住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情境,就是情景、境地。
抓住情境,就是在文章中着重渲染具体的、生动的情景、状况,如人物遇到了怎样紧急的境况,怎样危难的处境,怎样一种复杂、矛盾的局面,怎样一种特殊的困难,怎样激动人心的时刻等,抓住“情境”进行具体的渲染、描述。这样写一方面可以使人物的性格、品质、感情等在特殊的困难或考验面前表现得更鲜明,更可信;另一方面可以抓住读者,读时对文中的人物关注,产生阅读兴趣。
一个“情境”描述、渲染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物的活动的背景,在此后,再来通过刻划人物就更具有典型性。如《七根火柴》中对草地气候变化的情境描写,《小桔灯》中对小姑娘家境的描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美女蛇故事中的描写。 二. “以小见大”,挖掘深远 取材虽然是身边的一些小事,但生发出的意义应是深远的,这就是“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题材小,不要就事论事,而要把这件事所反映的普遍意义写出来,也就是从局部反映整体。古人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通过一个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一个花斑,却能想象出整只豹子。
“尝一脬(pāo)肉,而知一镬(huò)之味,一鼎之调。”从锅里舀取一块肉尝一尝,可以知道一锅肉的味道,这一锅肉烹调的好坏。
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我们同学们经历的多是小事,我们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局限,只有抓住有代表性的小事,具体写,才容易写好。
“以小见大”的写法,还便于细节描写,写得深入,写得生动,表现出深刻认识。 如《藤野先生》选材小,写藤野先生批改作业、修改插图,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等,这些小事却能看出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对中国留学生的诚恳,治学严谨、认真的态度。
《菜园小记》选取的是在延安种菜的一些小事,而且又都是许多片断,可是“小”中见大,把延安大生产运动和军民与困难作斗争的光荣传统表现出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件珍贵的衬衫》从一件衬衫的小事,我们看出**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伟大人格。
生活中的小事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重要的是要留心,善于发现,注意搜集,积累。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
罗丹说的这种对“美”的发现,正是从生活认识中得来的,是挖掘出来的。没有收集到丰富的材料,怎么能有“精”,有“深”。
三. 选取若干材料,行文注意结构安排 1. 以时间为序 事件在一定的时段中发生、发展、变化,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如童年、少年、青年三个生命时段发生的事;早晨、上午、下午一天的时间段;上课前、上课、下课后;一节课的时段等。
按照时序安排材料,发生在不同时段的事件(或片断),要标明时间的变换,给读者鲜明的时间印象和事物发展的状况。 2. 以空间转换为序 空间(或者说地点、环境)是事物发生、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事物总是存在在一定的空间中,在空间中发展、变化的,因此,叙事离不开空间这个条件。
空间有比较大的地域,如洲际,有比较小的某个具体的城市、乡村、街道、学校、操场等,用不同场所、不同景观的转换等来安排结构,需要在文中标明空间的转换,给读者空间变动和空间印象,能帮助读者把握不同空间的不同风貌的变化。如《多收了三五斗》,从河埠头的万盛米行粜米到街上购物,不同的处所,不同的场景,有空间转换的交待“街道上见得热闹起来了”。
不同的场景中,叙述的对象、内容也有所不同。 3. 场面分段标题式 场面是由人物在一定的场合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情。
3.记叙文的写法有哪些
记叙文的写作方法总例:
1.确定中心,写出深意。我们要着于挖掘所写事件中含有的生活哲理或找出它闪光的地方,反复思考,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善于从普通的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2.文章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
3.言之有序,条理要清楚。根据所述时间选择合理的顺序来安排材料。一般叙事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
4.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一般事件的材料有主次之分,能体现文章中心的材料是主要材料,这部分要详写,次要内容可略写或不写,主次分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5.要把事情写具体。能不能把事情写具体,那就看你是不是善于把事情一层层展开记叙,即把事情分为几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写出事情的发展变化。这样,文章的内容才会具体、生动。
6.渲染环境,生动感人。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环境,抓住环境的特点来写,会很好的渲染气氛,表达感情,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4.记叙文该怎么写
【写作指导】
记叙文(Narration)是以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为主的一种文体。它是写作训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一般说来,它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即以人物为中心组织材料,围绕这个人物可以写一件事,也可写几件事;
二是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即以事件为中心组织材料,围绕中心事件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写几个人;
三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但应注意的是,在一篇记叙文中,写人、写景、写事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但各有侧重。
【基本要求】
1. 交代清楚人物(who/whom)、时间(when)、地点(where)、事由(what)。
2. 按故事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依次叙述。
3. 主题鲜明,内容清楚。
文章中的故事应有头有尾,要写出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结束的过程。确切地说,在记叙时要把与一件事物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等因素交代清楚,才能给人一种完整的认识和印象。
4. 层次分明,有条有理。
记叙时,要有开头,正文及结尾。有时涉及几个人或几件事,一件事往往牵涉到相关的次要事情;有时一件大事中还包括小事,这就要对记叙的事情做出分析,分清主线和副线,围绕主线安排副线。
5. 详略得当,主次适宜。
记叙事情时,要注意主题鲜明突出,清楚具体,内容感人深刻。写人时,要抓住典型事例、典型行动和表现。对中心事件和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地方,要详细叙述;次要的东西,就少写或不写。
【注意事项】
1. 仔细审题,确定主题。文章的目的、内容、结构层次以及语言的运用,都要围绕主题进行。
2. 根据情景提示和主题,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用每段的首句即主题句来指明段落的中心思想。安排好关键的主题句,就会使中心更加突出,眉目清楚。
3. 要进行审题,根据内容需要,确定好句子的种类、句型结构和习惯表达。这样可以避免中国式的英语,提高语言的正确性。初写时,多模仿句型写简单句,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4.句子时态要在上下文中有相关性、连续性;要与表达内容一致。
5.写作前最好有个简明扼要的提纲,使自己的写作有章可循。审题后要先写出草稿,经过修改之后,再正式成文。
5.记叙文要怎么写
一谈到记叙文,可能同学们要问,记叙文和小说是一回事吗?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分类是我国“五四”以后根据文学作品在形象塑造、体制结构、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来划分的。后来就一直沿用至今。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分类是根据表达方式划分的,中学教学就一直按照这个分类来教学的。中学教学中的记叙文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正因为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所以一定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 记叙文是每个学生学习语文最早接触的文章体裁,也是每个学生学习写作的起始体裁,理应成为考生应对作文考试的得心应手的当家手段。
但现实的情况是,不少考生在考场作文时不愿写或者不敢写记叙文,一些考生写出的记叙文得不到理想的分数,并不是记叙文这种文体得不到高分,而是因行文中不合体式的“硬伤”或者表达方面的原因而痛失分数的。回顾近几年高考作文的情况,各地所推荐的优秀之作,其中就不乏记叙文。
从得高分的篇目来看,记叙文比议论文少一些,但正是如此,写好记叙文更容易出彩。因此,我们在作文训练中应确立这样的信念:敢写记叙文,写好记叙文。
一、记叙文的体裁特征 我们通常则把记叙文分为记人、叙事和写景状物三种。一篇记叙文,不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和场所,必定有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就有了“记叙文的六要素”的说法。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把一件事情叙述明白,在一般情况下,必须对此进行交代清楚。
这样才能使读者对你所写的事情的全貌有一个清楚、全面的了解。 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 [记叙文] 18年前的仲夏夜,我带着嘹亮的哭声来了。
您说,这是个吉祥的开头。 在您的牵手中,我蹒跚学步;在您的教导中,我呀呀学语;在您的期盼中,我迈入学堂;在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我逐步成长…… 感谢您给了我生命,即使降生在贫困的家庭。
妈妈,我怎能忘记上次我从学校回家,低低地和您说:“妈,好多年没吃西瓜了,我想吃西瓜……”我惴惴地看着你。您无言,叹了声气,走进灶房。
我多恨自己提出这个无理的要求啊,父亲去世的早,仅靠您单薄的身体守着父亲留下的二亩薄田。这一刻,我真的恨自己残忍,怎能再给母亲施压呢? 可是第二天,起床的时候看到您赶集回来,肩上背着个小西瓜,篮子里还有些刚下地的青绿的菜。
妈妈走进灶房操劳着一天的饭菜,我忽然有想哭的冲动。过了一会儿,您叫我吃饭,坐在那张简陋的八仙桌旁,我明显地看到菜比以前要丰富好多,还有让我垂涎的红红的西瓜。
妈说:“娃要高考,给你加些菜,快吃吧。” 我胡乱地吃了一些饭菜,伸手拿起一块西瓜,幸福地吃了起来。
我说:“妈,您也吃啊。”您说:“我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吃了肚子受不了。
你快吃吧。”我便心安理得地吃光了所有的西瓜。
我回房间整理回学校要带的东西,妈妈收拾了碗筷。后来,忽然想到告诉妈妈要体检了,于是就去灶房找她。
可是,我分明看到,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母亲说些什么!庆幸妈妈没有回头,我冲回房中,捂着被子哭了好久。 妈妈,把她能给我的都给了我,我唯有学业可以回报。
可是考前最后一次重要的模拟,我却考得很糟糕。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家,远远地发现,昏黄的残阳中,母亲佝偻着背在村口望着我归来的路。
那一刻,我有向后走的冲动,可我终究不能。 和母亲一起回家的路上,我心疼着,该怎样告诉母亲我的失败呢?到家的时候,我头低着告诉母亲我考砸了。
母亲,望了我好久,然后用她枯槁的双手,轻轻搂起我,抱了一下:“下次你会考好的……” 有这样的母亲,即使穷又怎么样?她疼我,爱我,相信我,给我一个充满爱的充实的成长过程,母亲给我的已经太多…… 今天,我坐在考场上。我知道一定会有一个好结果。
我会一直努力。最后,要告诉母亲: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 简评: 这是一篇用第二人称写的记叙文,文字质朴,情感真挚。
有关妈妈啃西瓜皮的细节描写,很能打动人的心弦。平凡的妈妈,用不平凡的母爱充实了女儿的成长过程,自然而然地扣紧了题意。
不事张扬,平实道来,是这篇记叙文的明显特色。 无论何种形式的记叙文,从下笔之前的构思到文字形态的呈现,总要经过作者精心独到的构思,这个过程之中,应特别注意下列方法的运用。
6.怎么写记叙文
怎样写好记叙文 根据材料确定中心 记叙文是用叙述的方式表情达意的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描写人物生活片断或整个生活经历(传记)、讲述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过程、描绘某个地方的景物的文章、故事、小说、童话、寓言、某些日记等。这里讲的是狭义的记叙文。 记叙,是使用范围十分广泛的表达方式。除了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记叙文之外,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里常常也有记人记事的片断。 材料,就是记叙文所反映的事实。我们平时观察生活、阅读书报所得到的零散的事实称为“素材”;如果从素材中概括出了中心思想,回过头来再根据中心思想进行选材,那些经过加工挑选出来的彼此有内存联系的材料就叫做“题材”。 掌握丰富的素材,是写好记叙文的基础。因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作者对客观事物应有详细的了解,如果对客观事物(素材)一无所知或知之不多,又怎么能把客观事物反映出来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炊”;没有米,饭是难以做出来或根本做不出来的。常常有同学说:“老师,我不会写。”其实,那常常是“没得写”,头脑里空空如也,文章就写不出来了。如果仔细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物,了解各种各样的事情,不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是“视而有见,听而有闻”,再加上广泛阅读各种书报,头脑里或笔记本里积累了各种素材,写文章时就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了。所以,完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收集各种素材,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文章通过记叙人或事物所反映出来的观点,就是中心思想。请注意,中心思想是一个观点,是一种思想,不是指事情的经过或人物的特点。有时老师让同学写个中心思想,一些同学写“通过这一件小事,说明这个人物脾气不大好。”或者“描写一件平凡的小事,说明书包失而复得的经过。”这都不是中心思想。如果改为“通过一件小事,说明这个人脾气不好,影响团结”、“通过书包失而复得的过程,表现社会风气正在好转”,这才叫做中心(“中心思想”也叫“主题、主题思想、中心思想”,日常生活里也简称“中心”)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可以利用判断的形式用一些语句明白地表示出来,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明白地告诉读者:志愿军战士确实是最可爱的人。但是,更多的记叙文并不是这样,而是通过记人记事来表现中心意思,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头到尾没有哪句话能表达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通过全文的记叙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材料里提练出来的。譬如有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个说明的问题或道理就是中心思想。可见,中心思想是从事情(材料)中得来的。这跟在课堂里学习每篇文章时概括中心是一样的。例如学习《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这一课,我们可以从人们到各地找药、王府井特药商店为送药而做各种准备、空军为送药而不顾危险、县委为救民工而多方面设法等材料(题材)里概括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主义制度真好”这样一个中心思想。这跟写文章相似,所不同的只是学课文是最后才概括出中心,而写文章则是动笔之前就把中心定好。 从材料里概括出中心思想,这是写记叙文的基本功,应该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提炼中心也有一些思维方法,如概括事物的共同点、比较事物的不同点、展开联想、开展逆向联想、表达自己的态度、寻找因果联系等等。
7.记叙文怎么写
如何写好记叙文 “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文章要写得有波澜,行文有起伏,有高有低,有紧有慢,有波浪一般富于变化。
这样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波澜呢?可根据内容采用抑扬、详略、断续、张弛、离合等手法。
这样,有助于打破章法的平淡,加强叙述的生动性。 抑扬手法的运用,有欲扬先抑法和欲抑先扬法。
鲁迅的《范爱农》采用的是欲扬先抑法。文章开头通过打电报、拟电文表现出范爱农简直像是一个不通人情、胆小如鼠的不革命的懦夫,对这样的人,作者甚至写道:“这范爱农……很可恶。
……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这是“抑”。
然而下文写出通过多次交往,才得知范爱农不是那样的人,他和鲁迅一样对反动派的残酷杀害革命者是极基愤恨,只是当时对发电报作用有看法。这是“扬”。
通过这一抑一扬,一个正直、爱国、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由于运用了抑扬手法,所以文章显得波澜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单调乏味。
可以运用突转法。就是在叙述事件的结尾对文章前面的铺垫来个出乎意料的突然转折,掀起叙述的波澜。
例如《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写小王科长通过改革(分鞋到个人)解决了县机关澡堂老丢拖鞋的问题,没想到却有人向市委书记告他的状——利用职权乱发实物。结尾的“突转,转喜为忧,使文章波澜起伏。
可以运用误会法。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
例如《驿路梨花》,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构思行文: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会;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误花。梨花已嫁到山那边去了。
由于巧置误会,悬念层叠,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可以设置悬念。
“悬念”就是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兴奋,急欲解除心头之念。《变色龙》通过“这到底是谁家的狗?——好像是将军家的狗——这是将军哥哥的狗”的反复变化,不但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变色龙”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性格,而且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中领略了悬念的无穷魅力和不尽韵味…… 此外,还可用虚实相生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口技》;有离有合法(写开去又收回来),如《荔枝蜜》、《白杨礼赞》;巧合法等等。
根据内容的需要,在叙述时有详有略,这样疏蜜相间,文章也就有了波澜。在叙述过程中适当插入一段描写、议论、抒情等,使在叙述中有断有续,可以激起叙述的波澜(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8.记叙文怎么写啊
① 调动情感的问题。做好作文的准备工作,这是一个大题目,里面大有文章可作。比如选材的问题。如果选取一些自己比较陌生的材料去作文,就很难调动起自己的创作情感,所以就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比较熟悉的材料,最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者是我们生活的环境里的一些人或事。还有一个尽快入题的问题。150分钟的语文考试划给作文的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那么我们从审题立意到开始动笔,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5分钟,当然也不能少于1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不仅要考虑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更要把自己的情感调动起来,让自己“走进”所要记叙的场景之中去。这种“身临其境”正是情感被调动起来的表现。
② 截取生活片断,借助“主旨”这根红线,连缀成篇。这是由作文的篇幅所决定的。一篇千字文章,不可能把事情的始末全部交代清楚,就是能够交代清楚,也只能是叙述故事的梗概。这样,不仅内容不厚实,而且还缺乏生动性,不可能“以情动人”。而截取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片断,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则可以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③ 描写还是叙述的问题。叙述故事情节,往往容易出现语言干巴,欠生动的现象,这样就达不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所以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最好采用描写的方式,即抓住生活中的三两个特写镜头,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描绘。我们知道,对事物的描写,越具体了就越形象,从而也就越生动。
最后,再提一个建议:充分地利用课文。
既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读”,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广泛地阅读就可以了。是的,除了快餐式的文章,还有那些垃圾式的文章之外,我们读什么文章都可以。
但是,读课文有读课文的好处。第一,课文是你的无声的老师。我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对“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思考的正确与否呢?如果无人请教,我们将无法确定。可是如果我们去读课文,就不会存在这些问题。每篇课文都有阅读指导,课文之后还附有一些注释,它们可以给我们解疑答惑,帮助我们积累知识。既然除了快餐式的垃圾式的作文之外,读什么都可以,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课文这个最有力的工具呢?第二,课文大都是一些典范作品,不需要我们再去浪费时间挑选。第三,高考的出题原则是“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就是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得重视我们的课文啊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和描写为表达方式的文章。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应该注意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对细节的描写,考生应根据写作的要求,灵活掌握,突出重点。 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应该注意交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应该注意描写先后顺序以及记事的相对完整,注意把握好事情的开始、发展、高潮及结局。 以与景为主的记叙文,应该注意景物的主要特征,景物描写的层次,以及人与物的情感交融。 记叙文写作要点如下: 1. 明确写作目的和叙述的中心思想,段落叙述始终围绕着主题而展开,避免空间的叙述和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2. 一篇好叙述文需要直接或间接表达以下六个问题,即:when?该事发生的时间, where?该事发生的地点,who?人物角色是谁,what?发生的是什么事,why?该事发生的原因,以及how?事件的结果是如何造成的等等。 3. 一篇记叙文,无论长短如何都应该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事实,因此,在下笔时必须明确:该从何处开始叙述,该在何处结束叙述,以及应该提供何种事实才能使叙述完整。 4. 写作顺序可以采用“顺叙”、“倒叙”和“穿插叙述”的方法,但初学者最好采用“顺叙”的方法进行训练,以情节发生时间的先后为序
9.记叙文该如何写
记叙文(Narration)是以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为主的一种文体。它是写作训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一般说来,它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即以人物为中心组织材料,围绕这个人物可以写一件事,也可写几件事; 二是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即以事件为中心组织材料,围绕中心事件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写几个人; 三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但应注意的是,在一篇记叙文中,写人、写景、写事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但各有侧重。
基本要求: 1. 交代清楚人物(who/whom)、时间(when)、地点(where)、事由(what)。 2. 按故事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依次叙述。 3. 主题鲜明,内容清楚。 文章中的故事应有头有尾,要写出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结束的过程。确切地说,在记叙时要把与一件事物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等因素交代清楚,才能给人一种完整的认识和印象。 4. 层次分明,有条有理。 记叙时,要有开头,正文及结尾。有时涉及几个人或几件事,一件事往往牵涉到相关的次要事情;有时一件大事中还包括小事,这就要对记叙的事情做出分析,分清主线和副线,围绕主线安排副线。 5. 详略得当,主次适宜。 记叙事情时,要注意主题鲜明突出,清楚具体,内容感人深刻。写人时,要抓住典型事例、典型行动和表现。对中心事件和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地方,要详细叙述;次要的东西,就少写或不写。
注意事项: 1. 仔细审题,确定主题。文章的目的、内容、结构层次以及语言的运用,都要围绕主题进行。 2. 根据情景提示和主题,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用每段的首句即主题句来指明段落的中心思想。安排好关键的主题句,就会使中心更加突出,眉目清楚。 3. 要进行审题,根据内容需要,确定好句子的种类、句型结构和习惯表达。这样可以避免中国式的英语,提高语言的正确性。初写时,多模仿句型写简单句,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4.句子时态要在上下文中有相关性、连续性;要与表达内容一致。 5.写作前最好有个简明扼要的提纲,使自己的写作有章可循。审题后要先写出草稿,经过修改之后,再正式成文。
10.记叙文怎么写、最好有范文
记叙文记叙文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文章.时间,人物,地点,起因,经过,结果是记叙文的六要素。
描写物体的就要从运动状态,物体形态或变化上来说了。写记叙文简介 记叙文以叙述和描写为主,但往往兼有抒情和议论,是一种形式多样,笔墨灵活的文体,也是最广泛的文体。
记叙文写作,是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读者。写记叙文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交代明白。
无论记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否则文章就不完整。 第二,线索清楚。
虽然观察的角度、记述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关联材料、统贯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 第三,人称要一致。
无论用第一人称“我”记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记述,都要通篇一贯。 第四,要有条理。
一篇好的记叙文,最重要的就是条理。乱七八糟的文章,就算是字字珠玑、妙语连珠也不受青睐。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但往往也间有描写、抒情和议论,不可能有截然的划分。它是一种形式灵活、记叙事件的文体。
编辑本段结构 记叙文一般由时间(指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指事件发生的地方)、人物(指事件的中心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编辑本段写好记叙文——写人篇(上) 我们从小学接触作文开始,最早写的就是记叙文,一直到初中,我们还是不断地在写记叙文,记叙文可以分为写人记叙文和叙事记叙文,怎样才能写好一篇写人记叙文呢?我们平时的写人记叙文中有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解决问题之后,采取怎样的步骤可以写出一篇好的写人记叙文。这一切,我们将在此篇中给予指导。
记叙文可以说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一种文章,在写作时也是最早接触的文体,记叙文看似所有人都可以写,可是记叙文真的很容易吗?我们遗憾地发现很多同学都存在种种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故事老套陈旧 写老师,一定是挑灯批改作业,雨天送我们回家;写父母,总是冒着风雪背着我们去看医生;写朋友,总是最初要好,然后有了误解,最后又好起来了。
亲爱的同学们,这是一个现代社会,别让80年代的流行统治我们21世纪的头脑,别人嚼过的馍馍已经索然无味,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伟大的,后来的效仿者常常落入“东施效颦”的嫌疑。二、塑造的人物过于模式化 汉语是一种伟大美丽的语言,汉语词库里用来形容人的形容词不胜枚举,很遗憾,我们大部分同学写人的时候,都把人写得很完美,缺乏真实的感觉,妈妈总是慈祥,爸爸总是严厉的,老师总是充满关爱的,没有缺点的人物是不饱满的。
三、写作技巧有待提高 (1)缺乏对人物的描写,使人物显得干瘪。(2)叙述太过平淡,不带情感,缺乏感人的力量,连自己都不能感动的作品是没有办法感动别人的。
(3)表达方式太单调,只有平板的叙述,如同白开水,索然无味。 综合这些问题,我们要对症下药。
现在我们写作通常都是课堂作文,讲究即兴发挥,要写好作文,却需要课外的功夫,这课外的功夫,就是我们要走的第一步路。第一步:课外的功夫 1. 观察生活,用心体会。
2. 随身携带笔记本,不错过任何一个小小的灵感,任何一个感动你,让你震惊的瞬间。 3. 从阅读中模仿人物的刻画,从阅读中汲取材料。
第二步:确定好中心 1、单纯表现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赞颂或批判这个人的品质特征; 3、通过回忆“我”与这个人的交往,表达“我”对他的怀念; 4、通过对某个特定人的描写,来表现这个社会上和他具有同样的特征的一群人,反映一个社会背景。 通常来说,我们选择前三种中心比较多,第四种中心如果可以写出来,便是十分出彩的,但因为主题较大,很难把握。
第三步,确定几个人,几件事 写人记叙文可分为写单个人、写两个人和写群体的。写单个人可以“以一事写一人”或“以多事写一人”。
写群体的文章就像是《谁是最可爱的人》,实际上是写一个团体的共性,我们不主张大家写群体。其余的几种模式是各有千秋的,也有其要注意的重点。
(1)一事一人 这样的记叙文通过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要求事情具体、生动,因此我们要选择能够表现人物的最典型的事件,选择自己印象最深、最能使自己感动的事情来写,要求这个事件表现的是这个人物最典型的特征,或者这个人的多个特征在这个事件中慢慢呈现出来。就好像,我们摄影的时候,镜头慢慢推进,人物在叙述的过程中慢慢丰满起来。
(2)多事一人 初中记叙文要求的字数是600字,因此我们用多事写一人,也是有限制的,通常是两三事,如若超过四五事,那么这样的文章就让人生厌了,因为写的事情太多,只能匆忙一笔带过。这样的文章要求详略得当,段落之间可以互相补充。
写多事通常也就代表着多角度,一个人身上的不同的几个特征;当然,并不排除用相互联系的几件事情来写一个人的某一方面典型性格。 (3)两人文章 通常都是为了体现两人之间的某种情谊或人物间的新型关系,写这类文章之前要弄清两人之间的联系和主次地位,意识到两个人物之间应相互映衬,相互影响。
我们谈到这个步骤是因为只有确定了要写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