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写唐宋咏物诗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古人很喜欢咏物,
无论是虞世南想表达高洁也好,骆宾王想表达怨情也好,李商隐想表达孤清也好,都不是直说,都是通过对蝉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出来的,这就不生硬,不直白,能够让人有生动的想象。
写诗,必须注重形象思维,必须写得鲜活生动,只有这样,才是文学作品而不是报告也不是论文。
想通过一首诗表现什么样的思想内涵,作者是应当明白的。在形式上怎么才能表达好这样的思想内涵,用什么样的构思和章法安排,这也离不开理性思想。当然,这样的思维,有些是在潜意识中完成的。
写诗,不仅要有对诗的感觉,而且要掌握写作的要领,对所写内容本身的规律及诗的文本要求,要有熟悉的掌握。只有从理性上理解了,认识了,才能从形象上更好地感觉和表现。
意象分析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具体描写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整体构思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2.像这样的咏物诗怎么写
送别的美好情怀——送别诗中的柳树 在送别诗中,柳树似乎是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笔。
那在微风中舞动的柳枝,让即将远行的人依依不舍,也让送别的人惺惺相惜。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就表达了一种离别行旅之苦。
也是借依依杨柳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试想,在洛阳的大街小巷回荡着忽有忽无的《折杨柳》古曲,诗人的离愁别绪随着悠扬的笛声起伏,家乡那嫩绿的柳枝在诗人的脑海中飞舞,离别因柳树而美丽,无法说清楚诗人手中那青青的柳枝何时枯槁,但折柳这个送别动作却一年一度地重复着。
最后升华为一种优雅的伤怀之美,升华为我们审美传统中的一个典型意象。 再如王维的《渭城曲》一诗中:“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以客栈的青柳巧妙地反衬出西域黄沙漫天的荒凉,表达了对好友的牵挂,和一种淡淡的忧伤。
透过一个“柳”字,我们仿佛能看见那对柳长叹的诗人。 景物的新颖描绘——咏物诗中的柳树 在咏物诗中,柳树像是聚光灯下的明星,多少名篇佳作都与柳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给历史一个美丽的留影,给当代一笔宝贵的财富。
如贺知章《咏柳》一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描写柳树的千古名篇,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柳树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喻树,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次句,以丝带喻柳条,突出柳条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
“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作者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再如杜甫的《绝句》一诗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句,一个“柳”字,更衬托出了黄鹂的可爱,让人仿佛看见那一片碧绿中穿梭的几点嫩黄,静态的古诗居然给人一种动态的美!这个“柳”字真是化静为动、化平庸为神奇了。 女子的美好形态——喻人诗中的柳树 柳树在风中婀娜的姿态,常让人想到窈窕淑女。
美人映着柳树,自然有一种清丽婉约的风韵。 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诗:“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这首诗据说是为一位舞妓小蛮写的,这首诗的前两句以春风吹着柳枝摆动以及柳枝的颜色和姿态来写小蛮优美的舞姿;而后两句则以柳树在尽日无人的荒园里无人过问,感叹小蛮将来不知归谁所有。首句形容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次句极写柳枝秀色夺目,婀娜多姿。
这两句把垂柳的勃勃生机,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其生动。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理应受到人们的欣赏,为人珍重。
而这首诗也被推为喻人诗中的佳作。 再如李商隐的《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全诗八句,纯用白描的手法,全诗不着一个“柳”字,而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的宛若一个多情的倩影。
咏柳实则咏人,诗人对柳的爱怜也就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古往今来,在诗人们的眼中,“柳”是他们所钟爱的意象之一。
于是乎,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种种,“柳”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然而透过柳树诗人们也表现出了种种美丽的情怀。
不管是送别、喻人或是咏物,柳树永远是古诗中“晓风残月”的一份别样心情,是我们品之不尽的一杯香茗。 三、梅花类:《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唐.齐已《早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辛弃疾《临江仙.探梅》《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五、咏荷诗词 没有一种植物象荷花这样在精神上被赋予圣洁的光环,在文化上被赋予深刻的内涵。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荷花(即莲花)是释迦牟尼的宝座,它是不受轮回的污浊环境影响的“佛的本质”。魏晋时期,佛教东移传入我国,作为佛教“净土”代表的荷花(佛教多称莲花)丰富了中国荷花文化的内涵。
可以说,中国人的荷花情结由来已久。北宋文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里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可亵玩焉”。
正是因为荷花具有许多其它植物所没有的精神和文化内涵,艳丽的色彩和优雅的风姿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所以观赏荷花常常成为中国人热衷的爱好。
咏荷名句 。
3.咏物诗写法
物,有形而上和形而下之分,像雪、水、植物、动物、器具等为形而下,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像风、光、气味、力量、场景等为形而上,为看不见、摸不着、凭感官、凭思想才有的东西。纵观诗的所有类型,咏物诗是最难写,非咏物诗为单纯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而咏物诗则是托物表达,需要处理好物我他三层关系,再或为旁观者,或为参与者,来表达情感。该文所举例50首咏物诗为本人作,乃列十六大单元阐述。
一、万物皆具多面性,抓其中一点特征,作侧面表达。
《咏鼓》
挨捶认打自从容,不屑常人论腹空。
我道胸中足大气,恨无疆场误一生。
英雄无用武之地时,面对常人会经常被误解,经常被冤枉,还难以避免经常被侮辱,这首《咏鼓》抓住了这点。
《咏桥头堡》
纽带金融战略冲,海空陆运信息丰。
物流经济群英会,交易不谈实业情。
桥头堡概念即国家经济战略前沿阵地,属于第三经济体,重点搞贸易经营;实业为第二经济体,功能体现在产品的研发、制造,需要大量财政资金投入,为前者的基础、后盾。这首《咏桥头堡》是从侧面表达第二经济体比第三经济体更重要。桥头堡的正面特征乃低财政成本、高税赋来源。
二、抓核心关键特征,作正面表达。
《咏电冰箱》
方正身魁品貌端,守节忠恳量怀宽。
后门严闭铁肠冷,防腐保鲜呈自然。
这首《咏电冰箱》是抓了“防腐保鲜”这一核心关键特征,首句叙述体貌外形,次句叙述工作状态,按时停机、按时启机,任劳任怨,不计得失,转句加大铺垫程度,提升意境空间,结句实乃发出感慨,寄托于反腐倡廉。何谓意境?联想电冰箱最高核心关键特征,歌颂那些有本事又清廉的领导者们,乃作者之意;将电冰箱性能状况,美化至至高无上境界,乃诗之境。
《咏牛》
低调沉着懂自尊,饮泉吃草拒腥荤。
认耕苦干俗称丑,只是黎民偏爱君。
这首《咏牛》是抓了“低调、肯干”这一核心关键特征。
4.咏物诗怎没写
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咏物诗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刘熙载《艺概》“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
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形象名 句作者情 感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李纲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骆宾王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曹邺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菊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石灰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呤。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5.咏物诗怎没写
《咏鹅》
【唐】洛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竹石》
【清】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鹤》
【唐】 杜牧
清音迎晓月,愁思立寒蒲。
丹顶西施颊,霜毛四皓须。
碧云行止躁,白鹭性灵粗。
终日无群伴,溪边吊影孤。
《梅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6.咏物诗一般写什么内容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咏物诗是我国民族传统诗歌中的一枝奇葩。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02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如【唐】骆宾王《咏蝉》 【元】王冕《墨梅》 【明】于谦《石灰吟》 【宋】王安石《梅花》 【清】郑燮《竹石》 【唐】李贺《马诗》 【唐】贺知章《咏柳》 【唐】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