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注中应付账款的年限应该怎么天写
应付账款超过规定年限的仍然称为应收账款,或者叫做超期应收账款,如果确定无法收回,就叫做坏账。
平常时间财务上要编制《应付帐款帐龄分析表》和《应收帐款帐龄分析表》,附注中
应付账款的年限按《应付帐款帐龄分析表》填写。
会计报表附注是对四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做出的说明,以及一些没有在四表中披露的事项予以说明,关键是要说明一些重大会计处理方式变动事项,如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及折旧的计提方法等,账龄分析是针对企业的应收账款来说的,通俗说就是根据应收账款拖欠的年数,来估算收回的概率,和能收回多少,并以此为根据来计提坏账准备。
会计报表是指企业对反映各种账簿中的会计事项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成一个完整的的报告体系,用以反映其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情况及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和先进流动情况 *会计报表附注是对会计报表本身无法或难以充分表述的内容和项目所作的补充说明和详细解释。
账龄 [Account receivable age]指公司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的时间长度,通常按照1年以内,1-2年,2-3年和3年以上4个级别来划分。
详细的账龄信息在财务报告附注有关应收账款的部分提供。账龄是在分析应收账款时最为重要的信息,由于应收账款属于流动资产,所以,所有账龄在1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都会给公司运营造成负面影响,而且账龄越高,发生坏账的风险越大。除非公司因行业和业务特性,如大型设备或工程的回款可能在1年以上,且之前发生坏账的情况不多,
除此之外,如果公司有大量应收账款账龄在1年以上,甚至3年以上,需要引起投资者额外警惕,高龄应收账款最终形成坏账并导致公司业绩大幅滑坡的事例屡见不鲜。
2.附注中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如何算
坏账准备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确定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按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本科目。本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应按其差额计提;应计提的金额小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二)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作为坏账损失,转销应收款项,借记本科目,贷记“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分保保险责任准备金”、“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
(三)已确认并转销的应收款项以后又收回的,应按实际收回的金额,借记“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分保保险责任准备金”、“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同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分保保险责任准备金”、“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已确认并转销的应收款项以后又收回的,企业也可以按照实际收回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本科目。
3.企业如何编写财务报告附注
企业编写财务报告附注的方法是:一、附注披露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附注披露的信息应是定量、定性信息的结合,从而能从量和质两个角度对企业经济事项完整的进行反映,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
2.附注应当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系统合理的排列和分类,有顺序地披露信息。由于附注的内容繁多,因此更应按逻辑顺序排列,分类披露,条理清晰,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以便于使用者理解和掌握,也更好地实现财务报表的可比性。
3.附注相关信息应当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中列示的项目相互参照,以有助于使用者联系相关联的信息,并由此从整体上更好地理解财务报表。 4.附注披露的详细格式应符合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应用指南的一般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八条规定,附注是指对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企业应当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遵循各项具体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并在此基础上编制财务报表。
企业不应以在附注中披露代替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和计量,也就是说,企业如果采用的不恰当的会计政策,不得通过在附注中披露等其他形式予以更正,企业应当对交易和事项进行正确的确认和计量。对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产生严重怀疑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重要的不确定因素。
由于企业在持续经营和非持续经营环境下采用的会计计量基础不同,产生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不同,因此在附注中披露非持续经营信息对报表使用者而言非常重要。在非持续经营情况下,企业应当在附注中声明财务报表未以持续经营为基础列报,披露未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的原因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
二、附注应按照以下顺序披露:企业基本情况、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差错更正的说明、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其他需要说明的重要事项。(一)企业的基本情况 对于企业基本情况的披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注册地、组织形式和总部地址。
(2)企业的业务性质和主要经营活动,如企业所处的行业、所提供的主要产品或服务、客户的性质、销售策略、监管环境的性质等。 (3)母公司以及集团最终母公司的名称。
(4)财务报告的批准者和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二)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 财务报表的编制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基础。
如果某些不确定的因素导致对企业能否持续经营产生重大怀疑时,则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这些不确定因素。如果会计报表不是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的,则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此应当首先予以披露,并进一步披露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以及企业未能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会计报表的原因。
(三)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 企业应当声明编制的财务报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真实、完整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信息,以此明确企业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制度基础。 如果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只是部分地遵循了企业会计准则,附注中不得做出这种表述。
(四)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根据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当披露采用的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不重要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可以不披露。 1.重要会计政策的说明。
企业在发生某项交易或事项允许选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时,应当根据准则的规定从允许的会计处理方中选择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会计政策。比如,存货的计价可以选择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
为了有助于报表使用者理解,有必要对这些会计政策加以披露。包括: (1)财务报表项目的计量基础。
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这直接显著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分析,这项披露要求便于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报表中的项目是按何种计量基础予以计量的,如存货是按成本还是可变现净值计量等。 (2)会计政策的确定依据,主要是指企业在运用会计政策过程中所作的对报表中确认的项目金额最具影响的判断。
这项披露要求有助于使用者理解企业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的背景,增加财务报表的可理解性。2.重要会计估计的说明。
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强调了对会计估计不确定因素的披露要求,企业应当披露会计估计中所采用的关键假设和不确定因素的确定依据,这些关键假设和不确定因素在下一会计期间内很可能导致对资产、负债账面价值进行重大调整。 在确定报表中确认的资产和负债的账面金额过程中,有时需要对不确定的未来事项在资产负债表日对这些资产和负债的影响加以估计。
例如,为正在进行中的诉讼确认预计负债时最佳估计数的确定依据等。这些假设的变动对这些资产和负债项目金额的确定影响很大,有可能会在下一个会计年度内做出重大调整。
因此,强调这一披露要求,有助于提高财务报表的可理解性。(五)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差错更正的说明 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4.资产负债表上应收账款如何填写
资产方应收账款项目金额=“应收账款”明细账抄户借方余额+“预收账款”明细账户借方余额(假定不考虑坏账准备)
理论上应收账袭款的计算:
1. “应收账款”项目,应根据“应收账款”科知目所属各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减去“坏账准备”科目中有关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如“应收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有贷方余额,应在本表“预收账款”项目内填列。
2. “应付账款”项目,应根据“应付账款”科目所属各有关明细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合计填列;如“应付账款”科目所属各明细科目期末有借方余额,应在本表“预付账款”项目内填列。
实际工作中,如道果你单位没有设置“预收账款”和“预付账款”,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中,用负数金额表示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
5.财务报表附注的格式是什么样的
会计报表附注是会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会计报表本身无法或难以充分表达的内容和项目所作的补充说明和详细解释。
编辑本段编制原因 之所以要编制会计报表附注,首先,是因为它拓展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内容,打破了三张主要报表内容必须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又必须同时满足相关性和可靠性的限制。 其次,它突破了揭示项目必须用货币加以计量的局限性。
再次,它充分满足了企业财务报告是为其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信息的要求,增进了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最后,它还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比如,通过揭示会计政策的变更原因及事后的影响,可以使不同行业或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差异更具可比性,从而便于进行对比分析。 编辑本段内容 它是为了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及主要项目等所做的解释。
一般地讲,会计报表附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不符合会计假设的说明; (2)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情况、变更原因及其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3)或有事项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说明; (4)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说明; (5)重要资产转让及其出售说明; (6)企业合并、分立的说明; (7)重大投资、融资活动; (8)会计报表中重要项目的说明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编辑本段编制形式 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形式灵活多样,常见的有以下五种: 1、尾注说明:这是附注的主要编制形式,一般适用于说明内容较多的项目; 2、括号说明:此种形式常用于为会计报表主体内提供补充信息,因为它把补充信息直接纳人会计报表主体,所以比起其他形式来,显得更直观,不易被人忽视,缺点是它包含内容过短; 会计报表附注3、备抵账户与附加账户:设立备抵与附加账户,在会计报表中单独列示,能够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多有意义的信息,这种形式目前主要是指坏账准备等账户的设置; 4、脚注说明:指在报表下端进行的说明,例如,说明已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和已包括在固定资产原价内的融资租人的固定资产原价等; 5、补充说明:有些无法列入会计报表主体中的详细数据、分析资料,可用单独的补充报表进行说明,比如,可利用补充报表的形式来揭示关联方的关系和交易等内容。
编辑本段附注内容 会计报表附注究竟应包括哪些内容,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一般而言,传统报表附注包括五方面的内容: l、企业的一般情况:包括企业概况、经营范围和企业结构等内容,必要时,还可对诸如上市改组时资产的剥离情况进行说明; 报表编审技术2、企业的会计政策:包括企业执行的会计制度、会计期间、记账原则、计价基础、利润分配办法等内容,对于需要编制合并报表的企业来说,还要说明其合并报表的编制方法;对于会计政策与上年相比发生变化的企业,应说明其变更的情况、原因及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3、会计报表主要项目附注:包括对主要报表项目的详细说朋,例如,对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报表项目的异常变化及其产生原因的说明等; 4、分行业资料:如果企业的经营涉及到不同的行业,且行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人的10%(含10%)以上的,应提供分行业的有关数据; 5、重要事项的揭示:主要包括对承诺事项、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和关联方交易等内容的说明。
随着报表内容的日益复杂化,以文字辅之以数字来表述的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也将进一步增加以下信息: (1)有助于理解财务报表的重要信息; (2)采用与报表不同基础编制的信息; (3)对可以反映在报表内,但基于有效交流的原因而披露在其他部分的信息; (4)用于补充报表信息的统计资料。 编辑本段分析要点分析税赋减免对利润的影响程度 上市公司需要承担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将影响主营业务利润,其他税金还将对净利润产生影响。
上市公司税收优惠政策会引起各年上缴税额变动,投资者应该对此进行分析,找出企业利润对税收减免的依附程度。并且应该关注税收优惠政策的变化,并考虑所得税减免优惠撤销时对总利润是否会产生重大影响。
分析子公司对总利润的影响程度 一家上市公司可以有多家子公司和关联企业,各家子公司对总公司利润贡献、盈利能力影响都不同。分析上市公司子公司和关联企业基本情况,可以找出对公司经营活动和盈利能力影响较大的子公司和关联企业,并作出重点调查和分析。
会计报表附注或有事项说明 或有事项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须由未来不确定事件的发生或不发生加以证实。常见的或有事项有:商业票据背书转让或贴现、未决诉讼、未决仲裁、产品质量保证等。
或有事项可分为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或有负债若确认为负债,则需确认支出,不确认为负债时只需做相关说明;或有资产不记入收益。 但是或有负债确认为负债时,所确认支出仅是估计值,不确认为负债时不必披露金额,投资者需对或有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及金额予以估计。
编辑本段附注要点 会计报表附注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附注至少应披露如下内容,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