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介批评怎么写
最早的媒介批评形式在美国被称为“报业批评”(CRITICISM OF THE PRESS),主要侧重于对报业的伦理批评,随着时间的推移,批评逐渐走向系统化,演变为“新闻批评”(CRITICISM OF THE JOURNALISM),研究者的思路也在不断开阔。
如今,媒介批评小到新闻报道的手法、传播内容的伦理批评,大到媒介内容的社会意义,都在其讨论的范围之列。媒介批评以解读新闻作为范畴支点,对媒体和新闻作品展开一系列评价活动。
新闻理论是新闻活动的第一层反思,基于对理念的整体认识,同社会和记者的新闻活动密切相关。与此不同,媒介批评是新闻活动的第二层反思,充当“反思的反思”的角色。
正如黑格尔所说:“反思以思想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与现实需要几乎没有距离,富有指点现状的性质。于是,媒介批评能是新闻理论内部各要素,诸如对象观念、形态观念、价值观念的辩证关系更充分地体现出来,通过对各种理论类型的选择、综合和运用,对某一媒介现象作出深入分析。
新闻是现实生活原真的反映,作为记者主观认识的表现,又是语言文本的结构形式,这些都难以单独规范新闻活动的本质规律。如果把他们纳入更高层次的思维框架,即纳入批评观念的体系中,就比较容易找出它们各自的相互关联,进一步透视新闻活动的具体规律。
新闻传播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独立分支,与人们对它的个性重现和全面考察相关,也与新闻批评的成熟和自觉无法分离。媒介批评总是在新闻报道和对它的研究领域来回滑动,以多种科学理念评析新闻活动的一招一式。
诚然,媒介批评也是一种新闻活动,或者说是新闻活动的第二境界,把探索触角伸向回光返照的幽谷,以图挤入人文科学殿堂来昭示点化的功力,但最终是为新闻实践服务的。它阐发的各种道理,都要针对新闻作品和媒体行为,把信息传播的得失从理论高度给以综合把握。
而对新闻观念本身的批评,则偏重于新闻现象的宏观研究,推出超出新闻本身的东西。正如艾略特圈定的那样,“批评,按定义来说,是涉及它本身以外的别的东西的。”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的发生和发现之间总是有个时间差,批评性事件的形成和批评线索的传递过程更费周折,批评对象不会开:“新闻发布会”为大家告知,因而这种滞后现象尤为明显。
要解决求新与滞后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并将滞后这种可能有利的转化为新,并让批评报道真正成为新闻报道。我们最应该遵循的办法就是创新,我们要勇于发现,勇于通过滞后的新闻线索来挖掘出新的创作理念,在已有的新闻事实当中深掘出新的批评线索来讲滞后变为创新。
在新闻实践的应用中,发现应该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更为丰富的外延:发现的功能在于满足新闻报道的两大要求:求新求深,用事实说话。发现就是记者在采访过程捕捉新事实、新信息和信问题,由此,恶魔可以将新闻的发现分为事实的发现、主题的发现、角度的发现、报道思路的发现、新闻由头的发现等几个方面。
这种分类方法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承认新闻发现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思维点”,而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思维流”、“思维场”,贯穿于新闻报道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确切地说,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没有好的发现就没有好的新闻:发现,是捕捉更是挖掘;发现,是选择更是开拓;发现,是提炼更是创新。
面对报道比事实相对滞后的这一客观想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报道总是慢半拍的“旧闻”。当然滞后的程度有所差别,这种差别有量的区别和质的区分。
客观上的滞后与我们思维的迟钝有很大的关系,只有通过“发现”来求新求深,才能让读者看到新的事实,产生新的感觉,引发新的兴趣。在所有滞后和迟钝的新闻报道中,除了那种工作总结式的典型报道、经验报道,恐怕最容易碰到的问题就是批评报道了。
这是客观条件局限了的,试想,能成为批评报道选题范围的,往往都是一些“啰嗦事”、“麻烦事”,当一件事还未成为啰嗦、麻烦的时候,当事人是不会想到来报社“啰嗦”的,也不会想到用投诉来给报社添“麻烦”。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本能,如果不是实在没有办法解决,如果不是实在忍无可忍,如果不是东奔西走找不到可以解决的部门,可能没有几个人会想到找报社评理,请求报纸“曝光”。
这是人之常情,不难想象。于是,到报社来投诉告状的大量情形中,不是许多年的案子解决不了,就是对政府职能部门的处理不满意;不是翻陈年旧账历史问题,就是利益冲突的是是非非;最起码,引起纠纷的最初是由,已不是什么“新近发生的事实”了。
在这种情况下,记者介入时注定慢了一步,调查采访又必须从头开始去弄清来龙去脉,是非纠缠,陈年旧账,往往一句话说不清。对新闻来说这是最可怕最忌讳的东西,经过调查之后,还必须走访政府主管部门、职能部门,把握政策分辨是非。
于是,当记者最终决定要写成稿子的时候,发现连自己的调查都不是那么“新”了,何况要从头说起成新闻稿。
从批评报道来说,不仅要查清事实真相,还要能从社会变动中发现新情况,抓住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不仅要分辨是非对错,还要从矛盾冲。
2.媒介批评的介绍
本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借鉴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和英国“当代文化研究”的批评成果,从东方和西方、历史和现实的维度,开展对媒介批评的研究。研究重点是媒介批评理论的学术背景和思想资源,揭示20世纪以来引领国际学术思潮的学说流派对现代传媒批判理论的影响,并通过研究中外媒介批评的实践,总结和分析其经验教训,其目的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媒介批评理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3.请帮忙,新闻批评,是指批评媒体还是批评文章、新闻
终使环卫处处长被就地免职。看到这里,应帮助和协助有关部门将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达到舆论监督的目的,顿时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新闻批评应“治病救人”、团结的稳定的社会局面做贡献。应当承认的是,新闻批评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揭露”。
2。新闻批评要有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应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据报道、准确,不可偏颇、更有效地收到预期的效果 新闻批评就是就是对于那些严重违反新闻客观性,真实性原则的虚假报道进行客观合理的评议和驳斥的一种批评方法
那么,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批评应该作到以下几点
1、新闻批评应“处于公心,应坚持真理,不可借助新闻媒体打击报复,应为营造安定、口服?对于重大的批评报道能否在批评之前提前向有关单位和直接当事人进行说明,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及核实相关情况?与此相关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4、新闻批评应善始善终,帮助和协助问题的解决:对一个问题的处理方式有很多种,你可以当面交流,也可以做出批示,“怎么不打招呼,就在报纸上公开点名批评?这是什么意?……”诚然,处理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客观、公正,置人“死地”呢?能不能做到切实让当事人心服,绝不可半途而废,也引来这位副市长的强烈反弹,使市区卫生状况大为改观。报纸一出街,长治市的一位副市长上了报,挨了批,另一位副市长被挂上了“黄旗”?那种一棍子将人打死的做法还是少些为好。
3、新闻批评应方法得当、措施有力,推动问题的圆满解决,在媒体监督的态势下、“曝光”和“整人”。报道说?难道说我们的媒体就没有“治病救人”的责任吗,终使环卫处处长被就地免职”,《长治日报》先后在头版大部分版面和二版整版反映本市的市区卫生问题,配发了大量现场照片,尽管促使市环卫处迅速做出反应,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所曝光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为什么“报纸还是穷追不舍,但报纸还是穷追不舍,而应在于解决问题、“治病救人”和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出于良心”。诚如以上所说,新闻批评不能一“批”了之,这样直接点名批评是不是最好的方式?能不能最直接
4.批评媒体的文章
近年来,和记者打交道,生发出许多感慨。
这些所谓的无冕之王,有的却是一群“小鬼”,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特别是时下一些报纸和记者以“整钱”为目的,加之管理不规范,聘请一些低素质的通讯员啦,让人觉得些“烦”。
勿用质疑,社会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基层政府在履职过程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纰漏,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可以说,只要你想“挑刺”,是总有“剌”可以挑的,更何况,同一件事情,“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为这些所谓的“记者们”提供了生存空间。在此,我并不是说不欢迎媒体的监督,我是一贯以“为我所用”的观点来看待媒体的。
我想表明的是:我只欢迎正常的监督和正确的监督。 举几个例子: 一是在2006年底,也就是春节前三天,我们县洛泽河发生了一起荒火烧死五村民的事故,事故发生后,县委、政府及时、妥善的进行了处理,有几家省级报纸对此很关注,其中就有《云南法制报》的记者孟*东,《云南信息报》记者江枫,他们来后,我们的接待不可谓不热情,态度不可谓不诚恳,我们的意见是此事的一些后续工作还在处理之中,没有报道的价值。
但在他们强烈的要求下,我还是协调了有关部门给他们介绍了情况。政府已经尽责,我们再次表明了我们的观点。
但他们好象对我们的交涉不也为然,躲躲藏藏的到了实地去采访死难者家属。他们回到昆明后,各自写了一篇关于此事的报道,《云南信息报》记者江枫写的比较客观全面,把事故原因及政府处理此事的过程交待得清清楚楚,可《云南法制报》姓孟的却只对村民如何遭受突如其来的灾难,以及现场和家中的惨状进行描写,对政府如何做工作,如何处理死难者,如何做好死者家属的安抚工作,如何给予村民救济,如何为村民提供法律援助等只字不提。
给外界不知情的人一个假象,好象政府不管村民死活。对江枫写的报道,我们无话可说,以至后来我们仍然是朋友,他来彝良,我还会请他喝酒,我去昆明,他也会热情的款待我。
而对于姓孟的,一旦他来彝良,我绝对要“收拾”他,当然也可以在昆明去“收拾”他,因为他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和对人的真诚。 二是在我县强势推进工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要依托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但对一个工资都发不起的县来说,仅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是不可能的,为此,县委、政府及主要领导做了许多工作,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因为涉及到各方面利益的调整,各种矛盾相当尖锐,但开弓没有回头箭,面对复杂的情势,县委、政府必须要坚强有力,除了要和县内的一些矛盾作“斗争”外,还要和其他包括媒体作“斗争”,这也是对县委、政府领导执政能力的一种考验。
污告谄害的事情,现在这些小人哪个干不出来,县委冯书记就接受过组织的调查,结果什么事也没有,相反市委对彝良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但如果一个人的心智不强一点,确实会打击干事创业的热情。
我县在引进四川宜宾天原、云南驰宏锌锗开发铅锌、煤炭资源的过程中,有的人包括一些官场中人巴不得你这个事情干不成,一会说是高污染项目,环境破坏大,一会说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坚决给予叫停,总之,就是要千方百计给你设置各种障碍,使你干得不顺趟,甚至熄灭,甚至追究相关责任。试想,一个连工资都发不起的贫困县,他不依托资源求发展,他还能做什么?任何在彝良的为官者,这是必须走的一步棋,否则他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人民永远都不会原谅他!引进大公司、大集团高起点开发彝良资源,这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决策。
要建工厂,必须要有土地,征地问题又是一个比较敏感,容易引起社会关注的问题。彝良好不容易得到了征地的相关手续,开始了依法征地,一些媒体就闻风而来了,其中就有《云南经济日报》,他们的几个记者未通过宣传部和有关部门,到农民群众中去采访掌握了大量资料,写了一篇《农民为何向土地下跪》的报道,让外界认为彝良是在乱整。
后经我们上昆明交涉,他们提出了给8万元钱和报社联办一个栏目的无耻要求,并表示可以给我们写几篇正面报道,给我们几个版面。这不是明摆着的敲诈勒索吗?我当时狠不得记扇那几个***几耳光!但基层政府永远不要和媒体斗,因为你的工作不可能十全十美,一点纰漏都没有。
后来这家报纸确实给我们写了几篇报道,但我从心底里鄙视他们,虽然在桌子上吃饭喝酒称兄道弟,但我却恨不得日死他家先人。后来这家报纸的记者还说了一件更荒唐的事,叫我给他拉一车煤炭到曲靖给他亲戚,我当即给予拒绝,再后来还在厚着脸皮的说要来我们县采访,宣传宣传一下我们的旅游业,我说,我们这久工作忙,加之现在也不最好的宣传时机,如需要的时候,我们再邀请他。
这种话,他贼日的还听不出来。 三是我县公安机关依法拘捕十多名花椒园“涉嫌扰乱社会秩序”的群众,一些群众“告诉”了媒体。
《云南生活新报》杨旭等人对此事给予了极大关注,他们到彝良后进行了大量的“外围”调查,最后找我说要帮助联系采访有关领导。我当即判断,我县公安机关在不久前发生的瓮安事件、孟连事件的情况下,动用警力,一定是非常谨慎且。
5.新闻批评的原则是什么
开展新闻批评的原则,**曾有过著名的论述:“报纸上的批评,要实行‘开’、‘好’、‘管’的三字方针。
开,就是要开展批评。不要怕批评。
不开展批评,害怕批评、压制批评,是不对的。好,就是开展得好。
批评要正确,要对人民有利,不能乱批一阵。什么事应指名批评,什么事不应指名,要经过研究。
管,就是把这件事管起来。这是根本的关键。
党委不管,批评就开展不起来,开也开不好。”[26]党的报刊上要有批评,没有批评的党报,是党性不强的表现。
**主张不能为批评而批评,批评应该是公正的,尖锐的,但又是诚恳的,坦白的,与人为善的,建设性的,批评要实事求是。一、抓住媒介批评的核心 媒介批评学探究的是对媒介、传播内容及其方式与效果的正确解读,归纳和提炼现实的媒介规范,指出媒介批评的原则、方法与要求。
媒介批评学通过解读经验理论化的途径,揭示媒介的隐蔽性规律,建立媒介评价的概念体系和范畴。可是,当提到媒介批评或媒介批评学时,许多人又把西方传播学搬出来,支起炉灶,大炒冷饭。
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了媒介批评学专著,称为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它偏重于媒体性质及社会功能的宏观研究,在高屋建瓴的理论层面对媒介展开批评。
但对大量具体的媒介作品,西欧的媒介批评家们不愿屈尊,往往不费笔墨。笔者认为,媒介批评不仅应瞄准宏观层面,更要认识媒介的具体活动,把内容批评和媒介制度批评作为两个交叉性对象,构造完整的媒介批评学理论。
媒体这一影响深远的社会舆论机构,主要通过传播新闻和影视作品发挥职能,总结一套评价理论和方法,是构建媒介批评学科的核心。有的学者把媒介批评学和传播学混为一谈,变换传播学的知识角度构造媒介批评学,成为传播学的翻版。
传播学和媒介批评学有交叉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如何认识媒介的功能和效果,但媒介批评所说的媒介功能与效果不是指传播学中的“获取信息”、“监视环境”、“设置议程”、“子弹论”或“有限效果论”等那些知识,也不是构造“结构主义”、“符号理论”或“叙事方法”,而是针对特定的媒介制度、媒介运作或传播内容与方式导致的利弊,进行分析和评价。媒介批评不是信息传播,媒介批评学自然也不是传播学。
媒介批评主要是指对媒介的评价或批判,包括对媒介一切领域的正误分析、是非判断,正如小约翰所说:“批评就是运用价值进行判断。”①对媒介的好与坏、褒与贬的论述——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均属于媒介批评范畴。
从葛兰西到哈贝马斯,从罗兰?巴特到布尔迪厄、从麦克卢汉到阿多诺,都对大众传媒产生的社会问题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解构,媒介批评已成为西方思想家们关注的话语。 在我国,多年来一直重视媒介作品的分析,无论“新闻批评”还是“影视评论”,都总结了一些批评原则。
把媒介批评的理念扩展到对具体作品的评价,不仅充实了媒介制度的批评内容,而且更具实践意义。这样一来,媒介批评学需要创立的学说架构,应把研究内容深入到三个视域: (一)批评媒介,集中于媒介的社会价值分析,揭示媒介的制度性结构及功能。
(二)分析传播内容的质量,剥去充斥媒体的歪曲性的内容或朦胧的外衣,告诉人们如何认识社会真相,媒介批评指出内容质量的优劣,有助于提高媒体的素养。例如: 看不懂的报纸 有香港朋友拿起一张内地报纸直摇头。
问他为什么,他竟然说:“看不懂。”一句实话使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平时看报也会摇头,许多报道文字也看不懂。
例如:“**会议上强调:要按照‘强化一个意识,完善两种机制,实现三个转变’的工作思路,牢牢把握‘一个中心’、‘两个职责’、‘三个原则’、‘四个要求和一个提高’……”。与会者是否明白且作别论。
作为报纸的读者来说,首先就不明白其中的“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所指的是什么;也就不明白它按照什么“工作思路”和要“牢牢把握”什么东西。这话说了等于没说,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空话空文言之无物,为什么总有人不断地写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
其实还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只要领导看。因为长而且空,只有领导看得懂;即使非懂,至少似懂。
有些领导平时就念惯了这种玄之又玄的报告,看惯了这种说了白说的文章,所以非但不觉其空,反而倍感亲切,赞誉有加。因此我想,只要还有领导看,便会有人写下去。
(秋武,深圳特区报,1999年6月26日) 这篇批评虽然短小,但内容深刻、生动,对某些会议报道、工作报道的空洞无物批评得入木三分。这样的媒介批评看上去题旨芥微,其价值却是恢宏的,体现出深刻的新闻批评理念。
(三)评价传播内容的社会效果,就是社会效果批评。有许多传播内容掩盖、扭曲事实,误判客观事物的变化,表达错误的思想,严重误导了受众。
媒介批评引导媒体纠正这类错误,提醒受众不被新闻所欺骗,不能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媒介批评的实质与流派 综合上述,我们应当在以下涵义上使用媒介批评这一概念:分析媒介现象,评价媒介作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