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司考主观题的标准格式
论述题完整的结构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题干部分。
第二个部分是问题部分,一般的表述是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三个部分是答题要求部分。答题一般有三个要求,这三个要求大致稳定,其中第一个要求是运用掌握的法学知识提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第二个要求,是说理充分、逻辑演进、语言流畅、表述准确。第三个要求,是不少于500字。
这块里边其实有两个要求:
第一个要求是观点明确。观点明确我起了一个名字叫表态,论述题会给定你一个材料,作为法律人请谈谈你对材料的看法,作为法律人谈看法的时候首要一个事情就是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观点一般就有一个4分左右的分值,从过去的历史来看一般都有4分左右。明确观点非常重要,一个论题如果没有观点的话很难及格,论述题在本质上现在已经日益作文化和议论文化,也就意味着这个观点就是你的论点。同时大纲对论述题也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其中第一个要求说的也是观点明确,所以提醒考生拿到论述题素材以后一定要对它作出一个自己的法律人的专业判断,判断结束以后一定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这个是法定分里边的第一个分,我起了一个名字叫观点分或者是表态分。
第二个分是论证分,就是第二句话,即并阐述理由,其中阐述理由这个部分叫做论证分。这部分的分值主要是裁定分,自由裁量。但是这里边在阐述理由的时候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任何一个法律问题都会涉及到一个专业概念或者至少会涉及到一个专业概念,因此在做论述题的时候要及时的给专业概念下定义,下定义一般也应该有大约4分到6分这么一个分值,如果能下出一个完整的、清晰的、准确的定义的话,应该能得到一个4分到6分的成绩,所以下定义是大家千万不要忽略的。这个分值也应该是属于可把握的法定得分数。
第三个法定分就是不少于500字。关于不少于500字,每年一般有2分左右的分值,这里面有几点要讲。第一,这个不少于500字的分值会有几个要求,第一是字数的要求,不少于500字,我们考生要注意尽可能的满足500字的要求。第二,这个2分也不完全是一个文字的字数够不够的分值,还包含一定的卷面的分数,也就是如果卷面不整洁也会扣去1分到2分,或者一些错别字也会扣去分数,因此我们考生做题的时候尽量慢一点,少有错别字,同时要做到卷面的整洁,轻易不要涂改。这个是关于论述题的法定分的部分。
资料来自:邹建章:2006司考文书只考民事和刑事-搜狐教育
2.司考中第四卷主观题答题有什么技巧啊
第四卷主观题一般有7道,第一题固定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小简答,答案相对来说,万变不离其宗,多留意法学理论中对这方面的讲解;最后一题则是一道论述题,涉及法理和部分部门法的基本理论,允许一定程度的自由发挥;中间五道题是5道案例题,分别为刑法、刑诉、民法、民诉、行政,答案固定,采分点明确,投机取巧是不可能了,就看你的基本功和复习是否到位。
格式方面,没有特殊要求,最后一道论述可以写题目,与正常行文无异;案例题分为若干个具体问题,按要求回答并标清题号即可,另外注意不要对具体问题多加阐述理由,问你什么就答什么。建议做题时间,7道题,每题半小时。
3.2018年法考主观题机考和笔试的试卷有区别吗
有的。
变化一:开卷考
今年主观题考试的考场将会配发法律法规,实行“开卷考”。之所以允许考生参阅国家法律法规,是因为今年的考题一定是不同于以往的题,今年考题一定是活题,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性质的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考题更能体现出对实践能力、对法律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
变化二:试机考
除江苏省苏州市、安徽省黄山市、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陕西省西安市5个考区实行计算机化考试试点,其余考区均采取笔试方式。法考元年,首次实行主观题机考试点,对于考生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变化三:考试侧重方向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要从过去的司法考试以知识考查为主向以能力考查为主转变,在考查考生应知应会的宪法法律知识基础上,重点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扩展资料:
不变一:题型
之前的司法考试主观题也是案例分析题、论述题和法律文书题等。虽然今年主客分离,主观题单独作为一次考试,但考试题型没有变化,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件好事,考生们可用历年真题作为练习和备考。
特别注意的是今年加强法律职业能力和实践性能力的考查,法律文书可考性还是非常大的。
不变二:考试科目
2018法考主观题的考察科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理学、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含仲裁制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与往年司法考试考察科目不变。但今年主观题分值有所增加,由原来的150分变为180分,增加了30分。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参考资料来源:法律职业在资格考试网-2018国家法考主观题考试机考
4.2020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主观题考什么
法考主观题考试只有一卷,试卷内容包括案例分析题、材料简答题、法律文书题、材料论述题等题型,最近几年都未出现法律文书的考题,2020年法考主观题出现法律文书的几率应该也不大,主观题分值为180分,国家合格线108分,其实就是你答对60%的卷面。与客观题不同的是,主观题考试设置选作题的,应试人员可选择其一作答(注意:千万不要都做哦!既浪费时间,而且考官也不会多给你加分)。
讲这么多回归正题,法考主观题的具体考查科目有哪些呢?请看下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理学、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含仲裁制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整合一下就是理论法、刑法、刑诉、民法、商经、民诉、行政法。也就是8大科考7科,不考三国法。
5.如何备考司考宪法主观题
司法考试与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的现实情况总有着密切联系,它还没有达到对法律进行哲学探讨、实证研究、规范分析的地步。可以推论,主观题基本上锁定在以案说法、以事论法的层面。当然,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多样性,它并不截然地分类为宪法问题、行政法问题或法理问题,因此,将法理、宪法、行政法等问题加以综合,就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考生对当下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能够用所学的法学基本理论进行观察、分析,提出问题,并能加以解释,培养法律人独有的问题意识。
宪法主观题标示着,宪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将在司法考试中占有一定比例。而主观题的复习与选择题等客观题相较,无疑增加了复习的难度。它不仅要求熟记法条,还要求考生具备法律推理、法律论证、法律逻辑、法律语言的能力,并以此为工具分析,阐释现实法律问题。
6.法律作文怎么写
法律是我们人人都要遵守的。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说任何事物都不能缺少束缚它的规则,否则就会方寸大乱。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希望让未成年人严于律己。我的身边就有一些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活生生的例子。
几个初中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整天泡在网吧里。身上的钱花光了,就将罪恶的双手伸向身边的人,向未成年人勒索钱财。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这些不良少年逃不过法律的制裁,被送去少管所进行劳教。这真是恶有恶报啊!他们轻视法律,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上了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
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绝不能像故事中的少年那样以身试法,触犯了法规,到时候后悔莫及。还有一个实例。
一个中学生,新买的电动车被盗了,心里感到很不平衡,报复的心理促使它产生了邪恶的念头,于是进行还击。他多次偷盗电动车和摩托车,成了臭名远扬的“江洋大盗”。
纸是包不住火的,一次在这名未成年人准备作案的时候被民警抓个正着,当场擒获。事实证明,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定倒在法律之下。
这位中学生戴上了偷窃的罪名,从此他的人生便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就像一张雪白的纸张滴上了乌黑的墨水印,很难再擦掉了。我们同样作为中学生,不应该有不健康的思想,因此我们现在如果多学一些法律知识,懂得什么是违法的,什么是合法的,要做到对于违法的事应该及时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身心健康地成长。
我认为,现在的未成年人应该学法守法,从小抓起,对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多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等行为。
只有做到这些自我保护措施,从生活的经验教训中悟出实实在在的道理和人生价值,遵守法律,让法律与我同行!让法律伴我成长。
7.主观题:法律与正义的关系
正义是法律的精神与理论依据。法律不能违背正义的精神,背离正义的法不配成为法律。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应符合正义的精神。正义作为法律的核心思想起着指导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的作用。
法律是保障和实现正义的一种方式和工具。没有法律强制和威慑力,仅靠道德力量和人们自发的约束行为,维护正义之权威是不可能的。
(一) 正义观对法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义是法律的精神。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但作为统治阶级,他们不能背离大众的,普遍的正义观念去制定法律。背离正义的法律,有法律之名,无法律之实。无正义之精神的法律,社会成员对之失去信心,无人尊敬它,服从它。没有正义的精神蕴含在其中,法律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古至今,正义观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从原始的正义观,发展到现代成熟的正义观,社会进化的表现之一就是法律精神的发展。正义观的进化带动法律的进化。法律与正义观的矛盾是法律改革的契机。当社会正义观变化时人们就用一种崭新的主观思想来看待旧时的法律制度,发现诸多不合正义理念的因素,要求废止旧法,制定公正、合理的法律。这种要求推动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2.正义是衡量法律优劣的重要尺度和标准。
衡量法律优劣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法律是否符合正义的要求是评价法律优劣的重要标准。如果一项法律在社会多数人看来是不正义的,不论立法者认为它多么有用,都必然受到多数人的反对。因此,一项不正义的法律,虽然从实证主义的标准看,仍然是一项有效力,但却不配称为法律,也不可能真正发挥一般法律所具有的效果和作用。[2]
(二)法律对正义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律保障分配正义。
每个社会都存在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因而,要有一套体现大多数人的正义要求的原则来指导社会成员适当的分配资源、利益和负担,以保证资源的利用,利益的共享,负担的承担有序化,这套原则就是社会的分配正义。[3]法为了保障和实现分配正义,需要合理公正的对权利、义务进行分配。人们在分配利益的时候,都愿意拿更多的利益,为了抑制出现这种不公正的现象,法作为分配正义的保障工具而发挥其作用。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把正义原则制度化、法律化,把正义原则纳入到法律制度中,并以这一原则为指导分配权利、义务,体现同样情况同样对待,这一正义精神和法的核心思想。
2. 分配的正义没有实现的时候,矫正的正义发挥其作用。
矫正的正义指当分配的正义遭到破坏时,按照均等的原则予以重建或恢复。如果一个人侵犯另一个人的权利或财产,矫正的正义则要求侵害者赔偿受害者的损失,或对侵害者施与其行为相对称的刑罚。矫正的正义在法律上以第二性的权利、义务表现。当社会成员违反法律所确认的分配正义原则时,矫正的正义开始发挥其作用。法律保障和实现矫正正义,一般表现为法律中的惩罚犯罪或给受害者赔偿损失。法律通过这两种形式实现矫正正义,以弥补分配正义被侵犯所带来的不利后果。
法律与正义两者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以上所论述的只是对正义与法,法与正义的关系的简单理解。每个时代对正义的理解有所不同,因而,不同时代的立法者们对同一现象的理解也不同。正义与法律有着密切的关系。正义影响法律的制定,法律反映时代的正义观念。我们在立法过程当中应对正义与法律的这种关系给予重视,使法律更加适应当今的正义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