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粒粒皆辛苦的手抄报怎么写
抵制浪费的诗歌:粮食:
浪费粮食是最大的犯罪!
盘中粒粒皆辛苦!
饱时不忘饿时饥!
省下一颗粮食,已许可以救活一个人的生命!
爱惜粮食就是爱惜生命!
粮食是血汗换来的!
世界是我们的,粮食是世界的!
水:
惜水、爱水、节水,从我做起。
珍惜水就是珍惜您的生命。
请珍惜每一滴水。
世界缺水、中国缺水、城市缺水,请节约用水浪费用水可耻,节约用水光荣。
水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今天不节水,明天无泪流人体有70%是水份,节约用水,尊重生命节约用水,请从身边做起。
每天节约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
水是一切生命的起源点。
流水是大自然不息的血液,破坏水源等于污染自己的鲜血!含一滴水,还一份真情!淡水用完—南北极取,冰山用完—过滤海水,海水用完—?!!!
电:
节约能源一起来,好山好水好将来。
节约能源做得好,省钱省能又环保。若要电费缴得少,节约用电要做好。
节约能源做得好,用水用电没烦恼。 地球资源日日少,节约用电不可少。
人人省电,人人省钱。 随手关灯一小步,节约能源一大步。
省一点能源,多一点资源。
2.粒粒皆辛苦的作文
粒粒皆辛苦
古人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一直在我耳边回响。
往事点点,汇成了我记忆的海洋。心中,每每泛起几多银白的浪花,让我回味,让我珍藏,让我体会出人生的真谛与乐趣。
记得有一次,吃饭时,我由于饭菜不好吃,所以就没吃多少。爸爸只见我碗里一粒粒的饭,语重心长地说:“粮食来之不易,可要好好珍惜啊!农民伯伯种出这些粮食是很辛苦的。”接着,爸爸给我讲了农民伯伯是怎么种出稻子的,并且说要带我去田地里转转,感受农民伯伯的艰辛。
田野一片绿色,就像是一块块绿色的大毯子铺在那里,在这绿色的毯子上,有着许多人在忙碌的干着农活,有的在耕田,有的在挑秧苗,有的……你瞧,那边一个三十多岁的农民伯伯在抛秧,他从一块奇特的板子上拿出翠绿色的秧苗,撒到田中,让它们自己成长。他每撒一把秧苗,手臂上的汗珠都随着秧苗飞洒向田中。此外,还有一个农民婆婆在除草,婆婆轻轻的弯下腰,用那洁净的双手去接触那肮脏的杂草和污泥,虽然杂草出去了,却脏了自己洁净的双手。火似的太阳照射在每个农民的后背上,汗珠湿透了他们每一个人的衣服,每一个农民从田里走出来,都是一身污泥一身汗。
忽然,我看到了六十岁的一个老人也在地里干活,他弯下腰大概只有五六分钟又站起来伸伸腰,并不断地用手捶打着自己的腰。太阳火辣辣的烤着,满头的汗珠都来不及擦,正一滴一滴地落在田里。这时,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记得爷爷以前跟我说过,他们小时候为了充饥,经常吃一些树皮、野菜,如果谁家的粗粮能填饱肚子,那就非常好的了。当时爷爷最大的愿望就是以后能够吃饱,能够餐餐吃上一碗白米饭。听他这么说,我突然一下子醒悟了,决定以后要好好珍惜粮食不能浪费。
为了粮食,农民冒着严寒酷暑,在田间地头辛勤地劳作;为了粮食,文人曾一遍又一遍地吟咏出了“粒粒皆辛苦”的感人诗句。
今后,每当我吃着香喷喷的米饭时。不由自主地就会想到农民伯伯一滴一滴的汗来换取的粮食。
我们好好的珍惜农民伯伯辛苦耕种出来的、粒粒都和着汗水的粮食吧。
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是谁写的
李绅悯农诗 悯农 (唐)李绅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简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唐代诗人。
4.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看图作文
星期天,正下着雨,林月和妈妈早早地吃过午饭,林月正要写作业,看见妈妈要把吃过剩下的米饭、鲫鱼扔掉,赶忙把《天天背古诗》拿出来。她要干什么呢?
“妈妈”,林月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时候,您不是常教我背这首诗吗?可您看……您怎么能随便把剩饭给扔了呢……”这话把妈妈说得有些不好意思了,“妈妈,剩饭可以留着下一顿吃啊,或者给贝贝(小狗)吃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不能浪费粮食,这是劳动人民的汗水啊!”
“哎,乖女儿,妈妈听你的。”妈妈笑了,林月也笑了。
这时,外面的雨停了,太阳公公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鸟儿们飞落在电线上,叽叽喳喳的叫着,好象在说:“林月真棒,林月真棒!”
5.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一说此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绅。李绅(772~846),字公垂,无锡(今属江苏)人,元和进士,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与著名文人白居易、元稹等交往甚密。元稹称李绅说:“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显见,李绅的诗风,与“锄禾日当午”诗的格调相一致。《全唐诗》收录李绅的诗,题《古风二首》,又称作《悯农二首》,其中之一就是“锄禾日当午”,另一首诗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两首诗的意义相同。
一说“锄禾日当午”诗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唐朝另一位诗人聂夷中。此说的主要理由是:一,《全唐诗》于聂夷中和李绅名下分别收录这两首五言绝句,李绅《古风二首》诗后无篇章互见的说明,而在聂夷中《田家二首》诗后,加了一个脚注,称“锄禾日当午”等四句一作李绅诗。后来,人们选注聂夷中诗,干脆不取“锄禾”四句,这才引起误传。二,影印宋刻本《全芳备祖》列“锄禾”诗于聂夷中名下,所辑《田家二首》诗全文曰:“父耕原上田,子削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山;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而此书在李绅名下仅收录“春种一粒粟”等四句,可见古人把这首诗判归了聂夷中。三,聂夷中(837~?),字坦之,河东(治今山西永济西)人,咸通进士。《唐诗纪事》说:“(聂夷中)奋身草泽,备尝辛楚,尤为清苦。”聂夷中出身贫寒,入仕后仅做过县尉小吏,对农民的疾苦比较了解,才有如此贴近生活的诗句。《全唐文》共收聂夷中诗一卷,诸如《田家》这类题材的诗歌占四分之一,看来“锄禾日当午”诗的作者,非聂夷中莫属。
6.写一份关于粒粒皆辛苦的2000字总结(检讨)
每当我读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类的句子的时候,我就感慨万分。
我们国内外知名人士都提倡节约粮食,例如:**,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又例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她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还有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着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
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那么好,可是有些人就不那么节约粮食了。例如:例如:据南京某高校的一位师傅说:一天,一对身穿补丁衣裤的农民夫妇和女儿来就餐,夫妇俩为女儿买了一份有荤有素的套餐,自己却只买了两个馒头啃,可女儿只吃了几口,就要把它倒了。
又例如:在学校里,这种现象几乎已成了习惯:举目四望,看到饭桌上被同学们扔掉的有白花花的米饭,有咬了几口的大白馒头或包子,还有绿油油的蔬菜,甚至香酥排骨也难逃被扔的厄运。站在某学校第一食堂的一个大泔水缸前,只见师傅的两手轮番接碗倒饭菜,应接不暇。曾好心人数了数,平均五位同学就有一位要倒掉小半碗的饭菜,而倒掉1/3的同学就更多了。
根据英国的调查发现,1/4以上的食品是被扔掉的。去年有报道说,中国香港中-秋节因为食品过期而扔掉的月饼,可以堆满一个篮球场。有专家认为,其实过期的食品只要没有坏,完全可以吃,所以节约食品的潜力是不小的。
记得小时候,“开饭了!”妈妈在叫我吃饭了,我懒洋洋地走过去,拿起碗慢吞吞地吃起来,过了好久,我总算把小半碗饭消灭掉了。
我一边拿着零食,一边说:“我不吃了!”“不行!”妈妈严厉地说。我假装可怜惜惜地说:“我的好妈妈,请饶了我吧,我真得吃不下了。”妈妈说:“粮食是农民伯伯一颗一颗种出来的,你不能浪费粮食。你知道,在灾区,有多少人,还吃不到饭呢!”这时,我情不自禁地念起了唐朝李绅《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这首诗描写的是农民伯伯们在太阳底下劳作的景像,因为农民伯伯们懂得,在正午烈日下锄掉的杂草,就很快会被晒干晒死,所以,尽管热得汗珠啪哒啪哒往下掉,肚子饿得叽咕叽咕叫也顾不得了,我们那里知道我们吃的盘中之食,每一粒都是来得很不容易的,是农民伯伯们冒着酷热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这时,我仿佛看到了那农民伯伯弓了背,冒着炎热的太阳在田地里劳作的身影。
这时,我的脑海中又再次出现了汶川大地震中一幕幕感人的故事。其中,有一位妈妈面对死神,面对嗷嗷待哺的婴儿,因为找不到吃的东西,竟义无反顾地割开了自己的手指,把自己的鲜血一滴滴地喂给婴儿喝。还有一位伤员,竟然靠吃餐巾纸,顽强地活了下来。在灾区,有一碗饭吃,那可是最大的奢侈。我似乎看到了那一双双渴望饭吃的眼睛。这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有一种从来没有的感觉,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粮食,它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它是多么的珍贵啊!我飞快地走到了餐桌前,“啊呜,啊呜!”几口就把剩下的饭全吃光了。原来这米饭是这么的香,这么的好吃!这时,我在心里再一遍默默地念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7.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结合生活实际写作文
谁知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37393462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李绅的一首诗.它告诉人们要珍惜粮食,节约粮食.今天,我看了一篇关于勤俭节约的文章,让我深有感触.
这篇故事名叫《一枚硬币》,它的内容是这样的:曾经有一个英国人和一个犹太人,他们一起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一天,他们在大街上行走时看到地上有一枚硬币.英国人看也不看就走了,而犹太人则激动地把它捡了起来.两年后,当两人在一次见面时,犹太人已经成了一个大老板,而英国人还在找工作.英国人对此十分不理解,说:“你这么没出息的人怎能这么快就发财呢?”犹太说:“因为我会珍惜每一分钱,而你连一元硬币都不要,怎么会发财呢?” 它告诉我们.它告诉我们财富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对每一分钱、每一粒粮食都要珍惜,要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不能挥霍钱财,浪费粮食.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我在生活中的行为.
还记得以前,我和妈妈一起出去,看到好看的东西不管有没有用都要买.那一次,我让妈妈帮我买了一个小熊玩具,花了50元.可回到了家里,我却把它丢在一旁,看呀没看过,玩也没玩过,买了也白买.后来想想,真是不应该啊!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乱花钱了.
还有那一次,妈妈花了很多功夫帮我做了丰盛的晚餐.而我因为吃了很多的零食,肚子早已装不下了,有嫌妈妈做的菜没饭店里的好看好吃,就大发脾气,把那些菜通通倒进了垃圾桶.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羞愧啊!
同学们,我们应该牢记这些历史的使命,把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发扬光大.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拥有这种美好的品质,做一个优秀的小学生吧!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人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一直在我耳边回响.
往事点点,汇成了我记忆的海洋.心中,每每泛起几多银白的浪花,让我回味,让我珍藏,让我体会出人生的真谛与乐趣.
记得有一次,吃饭时,我由于饭菜不好吃,所以就没吃多少.爸爸只见我碗里一粒粒的饭,语重心长地说:“粮食来之不易,可要好好珍惜啊!农民伯伯种出这些粮食是很辛苦的.”接着,爸爸给我讲了农民伯伯是怎么种出稻子的,并且说要带我去田地里转转,感受农民伯伯的艰辛.
田野一片绿色,就像是一块块绿色的大毯子铺在那里,在这绿色的毯子上,有着许多人在忙碌的干着农活,有的在耕田,有的在挑秧苗,有的……你瞧,那边一个三十多岁的农民伯伯在抛秧,他从一块奇特的板子上拿出翠绿色的秧苗,撒到田中,让它们自己成长.他每撒一把秧苗,手臂上的汗珠都随着秧苗飞洒向田中.此外,还有一个农民婆婆在除草,婆婆轻轻的弯下腰,用那洁净的双手去接触那肮脏的杂草和污泥,虽然杂草出去了,却脏了自己洁净的双手.火似的太阳照射在每个农民的后背上,汗珠湿透了他们每一个人的衣服,每一个农民从田里走出来,都是一身污泥一身汗.
忽然,我看到了六十岁的一个老人也在地里干活,他弯下腰大概只有五六分钟又站起来伸伸腰,并不断地用手捶打着自己的腰.太阳火辣辣的烤着,满头的汗珠都来不及擦,正一滴一滴地落在田里.这时,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记得爷爷以前跟我说过,他们小时候为了充饥,经常吃一些树皮、野菜,如果谁家的粗粮能填饱肚子,那就非常好的了.当时爷爷最大的愿望就是以后能够吃饱,能够餐餐吃上一碗白米饭.听他这么说,我突然一下子醒悟了,决定以后要好好珍惜粮食不能浪费.
为了粮食,农民冒着严寒酷暑,在田间地头辛勤地劳作;为了粮食,文人曾一遍又一遍地吟咏出了“粒粒皆辛苦”的感人诗句.
今后,每当我吃着香喷喷的米饭时.不由自主地就会想到农民伯伯一滴一滴的汗来换取的粮食.
我们好好的珍惜农民伯伯辛苦耕种出来的、粒粒都和着汗水的粮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