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慢性肾炎典型病例表现
病人资料:方某,男性,46岁,已婚,职员,于2010年4月25日入院。
主诉:双下肢浮肿三个月。
现病史:患者因发现双下肢水肿三个月,平常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长期精神紧张,睡眠不佳,全身无力、纳差腹胀、食欲减退。就诊时测量血压较高,入院前10天出现胸痛症状。现病状:睡眠质量差,并出现血尿症状,入院前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并出现头晕,头痛胸闷、视野模糊。
既往史:既往体健。
过敏史:无药物过敏史。
入院时查体:体温37.5度,血压正常,面部浮肿,全腹部压痛,双下肢重度浮肿,余未见异常。血象分析WBC
1900、GRAN 1000、HB 76g/L。尿常规分析蛋白++、隐血++,24小时尿蛋白定量1084mg、微蛋白定量34mg。肾功能,BUN
8.36mmol/L、CR 140 mmol/L。肝功能:ALB
11g/L,余正常,电解质正常。C3、C4水平下降。双肾B超示双肾实质回声增粗、余正常。腹腔少量积液。
中医诊断依据:结合病人体征与临床检查结果,中医将病人疾病定型为脾肾阳虚,病情进展以邪实为主。
入院后诊断:慢性肾炎。
治疗方案:清热利湿解毒药,选用白花蛇舌草、黄蜀葵花、白英、山慈姑、半枝莲、扛板归、墓头回等清热力较强的药物煎服,每日煎三次,药液可分四次服用,一次服完。治疗一周后患者病情稍好转,能进食,尿量每天在1000ml以上。逐渐减轻药物用量,结合复查肾功能结果,再根据病人体质,酌加一些扶正培本的药物,补益清利结合。但清热利湿应贯穿慢性肾炎治疗的全过程,其间重视体内各种感染灶的治疗。数日后,根据早期的“邪去正自安”疗法,与其后的活血化瘀法,扶正固本,邪气渐消,各种临床症状及检查指标逐渐好转。使用护肾疗法,宜清补、平补,慎用温补,禁用峻补,且应与祛邪相结合,很大程度上调整、改善了患者脏腑、气血功能的活动和整体机能。持续用药一段时间后,患者康复。
注:由于每个患者病情不同,请不要擅自模仿药方,请在医生的叮嘱和指导下使用药方。
参考资料:
2.病例怎么写
第一节 病案书写的一般要求及注意点
1.新入院患者的入院记录由住院医师认真书写。有实习医师者,除入院记录外,另由实习医师系统书写入院病历。入院病历不可代替入院记录。在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时,住院医师应指导实习医师进行。
2.入院病历及入院记录须在采取病史及体格检查后,经过综合分析、加工整理后书写。所有内容与数字须确实可靠简明扼要,避免含糊笼统及主观臆断;对阳性发现应详尽描述,有鉴别诊断价值的阴性材料亦应列入。各种症状和体征应用医学术语记录,不得用诊断名词。患者提及以前所患者疾病未得确诊者,其病名应附加引号。对与本病有关的疾病,应注明症状及诊疗经过。所述各类事实,应尽可能明确其发生日期(或年龄)及地点,急性病宜详询发病时刻。
3.入院病历及入院记录除着重记录与本专科密切有关的病史、体征、检验及其它检查结果外,对于病人所患非本科的伤病情况及诊疗经过也应注意记录。所有未愈伤病,不论病史久暂,均应列入现病史中;已愈或已久不复发者方可列入过去病史。在列述诊断中,也应将当前存在,尚痊愈的伤病名称逐一列举。
属于他院转入或再次入院的患者,均应按新入院患者处理。由他科转入者应写转入。由本科不同病区或病室转入者,只需在病程记录中作必要的记载与补充即可。
4.入院病历及入院记录尽可能于次晨主治医师巡诊前完成,最迟须在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如因患者病重未能详查而在24小时内不能完成入院病历时,则详细病程记录务须及时完成;入院病历可待情况许可时补足。大批收容时,由主任医师酌情规定完成病历的时间。
5.除产科及大批同类病患者入院外,不可采用表格代替病历;如需用表格式病历,须经院长批准。
6.疾病诊断和手术名称及编号,采用国际卫生组织出版的《国际疾病名称分类》(最新版),便于统计和分析。所用译名暂以《英汉医学词汇》(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为准,疾病名称及个别名词如尚无妥善译名者,可用原文或拉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