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古代数字的不同写法
有两种写法,如下:
第一种写法: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第二种写法: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
扩展资料:
其他国家1到10的古代写法:
古代罗马: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
意大利:UNO,DUE,TRE , QUATTRO,CINQUE,SEI,SETTE, OTTO,NOVE,DIECI。
葡萄牙:um/uma,dois/duas, três,quatro,cinco,seis,sete,oito,nove,dez。
俄国:один,Два,Три,Четыре,Пять,Шесть,Семь,Восемь,Девять,Десят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中国古代数字
2.古人是怎样写阿拉伯数字
1-2-3-4-5-6-7-8-9-0,这10个字阿拉伯数字,现代几乎每天都少不了与它们打交道,再熟悉不过了。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在中国古人的笔下,这个10个数字古今的写法并一样的,甚至完全不同,今天看了像天书,不是特别说明,根本不会认为是阿拉伯数字。 1949年后,在考古中至少有两次发现,证明了这一点。
阿拉伯数字,其实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印度人发明的,应该叫“印度数字”;但因为欧洲人是从阿拉伯人那来学来的,所以被称为“阿拉伯数字”,现代金融界全球通行的阿拉伯数字结构是欧洲人的改进型写法。 阿拉伯数字最早在何时传入中国?目前并无确证。
但已知的,先后有两次:第一次在公元八世纪初的唐代,传入了中国,不久即失传;第二次大概在13到14世纪的元代。但中国古人对这些数字并不感兴趣,还是觉得一横二横三横好用,拒绝使用这些“洋字码”,真正得到正式推广运用,距今仅一百余年。
新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阿拉伯数字,就是在元代。1956冬,在陕西西安东北角发现了斡耳垛元代西王府旧址,1957年春,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对这个遗址进行了勘查。
在夯土台基中发现了五块基本相同的方形铁板(见下图),长宽各14.2厘米、厚1.5厘米,其中四块铁板系放在两块方石(石函)之中。这五块铁板上面,便铸有阿拉伯数字,古代数学史专家李俨当年曾就此进行了细致的考证,认为这便是古人所说的“阿拉伯幻方”,上面就是阿拉伯数字。
不久,李撰写了一篇《拉伯数码字传到中国来的历史》论文,发表在1957年10月号《数学通报》上。 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 图:1956年西安发现的“阿拉伯幻方”,上面的数字换成现代是这样—— 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 幻方,也叫纵横图,它的特点是将是n2个数字排成正方形,为n个,使纵行、横行和对角线斜线上的数字的总和都相等,六纵六横的幻方,又叫“六六图”。
在西安发现的阿拉伯数字是元代人写的,十多年后,又发现了明人笔下的阿拉伯数字。发现地点,竟然就在靠10个阿拉伯数字吃饭、影响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市陆家咀。
这个发现,不能说没有意思,使用阿拉伯数字最多的地方,竟然发现了古老的阿拉伯数字,是不是冥冥之中有一种暗示,或是巧合?这次发现发生在 1969年“十年内乱”时期,但一直到1985年,正式的考古报告才出现。在这一年《考古》第6期上(总第213期)上,由王正书执笔,以“上海博物馆” 名义发表了《上海浦东明陆氏墓记述》。
现在的陆家咀为何得名?就是因在明代中期,这里是当时的官宦之家、“词臣”陆深家族的居住地,陆深及其家族墓地也都在附近。 陆深的墓并非是正常的考古发掘,而是当时搞人防工程的需要,未得文物部门批准,在一天夜里当地擅自掘开的。
可能由于墓穴建造十分讲究,棺椁密封结实,其中有一口棺材内的尸体竟然还没有腐烂,与刚下葬一样,实是奇事。上海博物馆听说后,赶紧派人前去清理,这才发现明人写的阿拉伯数字。
这些数字也是一块幻方上,从元、明两代的写法上看,当时阿拉伯数字写法的差别并不大,但与现代的写法差别就大了,有的完全不一样。细述如下: “1”的写法,与现代一样,都是一竖;“2”的写法,与现代有神似的地方,但正好翻个角度过来,是这样——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而在10世纪时竟然与现代的写法接近,是这样——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 “3”的写法,与现代差别就大了,与“2”一样也正好翻个角度,是这样——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而在10世纪时竟然与现代的写法接近,是这样——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
“4”的写法,与现代完全不同,找不到相同点,是这样——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 ;而在刚传中国不久时是这样——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 “5”的写法,与现代完全不同,找不到相同点,而且元明两代也不样一样。
明代是这样——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 ;元代是这样——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 “6”的写法,与现代完全不同,找不到相同点,颇有点似现代的英文字母中的y写法,是这样——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
“7”的写法,与现代完全不同,找不到相同点,是这样——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 “8”的写法,与现代完全不机,找不到相同点,但它与“7”有非常强的关联性,方向正好相反,是这样——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而在更早的十世纪,竟然有点似现代的“7”,是这样——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 。
“9”的写法,与现代一样,古今差别不大;1和9在古今变化都不大。 “0'的写法,与现代差不大,但圈子稍小,有点像句号,是这样——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而在十世纪以前传入中国时,0写法就是一点,是这样——古人是这样写阿拉伯数字的。
在唐瞿昙悉《开元占经》中记录的印度古代“天竺九执历经”里,“0”字的写法就是这样,一个字,而不是圈。 为了帮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我将在中国考古中发现的元(上一排)、明(下一排)阿伯数字写法对比—— 1 2 3 4 5 6 7 8 9 0。
3.考古报告怎么写
田野考古学——从字面上理解,包括在田野里工作的考古学,尽管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使考古学家们不需参与发掘,不必让自己的手沾半点泥土。其相对应的概念是室内考古学(主要用于审定申请计划)和电脑考古学。这种对遗址的研究,主要依靠现有的文件、地图、人口普查资料、课税清册、教会资料、测量数据和以前的发掘报告。历史考古学是研究有文字记录的那段历史。
象形文字——文字的象征符号。象形文字使用图画代表思想或言语,如古代埃及所使用的文字。
陪葬品——与人的尸体一起埋葬的物品。对考古学家来说,是一种相当有价值的习俗现象。
葬式——埋葬尸体的方式。如火葬,用火焚烧尸体,这常见于多种文化中。
巨石文化——照字面理解,使用巨大的石头筑成的纪念碑形式的物件,如环状列石。
史前——通常是指“非常古老”的意思。精确的说,是指文字发明以前。
陶瓷碎片或瓷片——破碎陶瓷的一部分,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意义,其实它对于确定年代序列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抢救性考古学——一个遗址因为开发的需要,在它被破坏前,为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所进行的抢救性的发掘。
4.古代人们的数字是怎么演变来的
公元前2500年前后,古印度出现了一种称为哈拉巴数码的铭文记数法。到公元前后通行起两种数码:卡罗什奇数字和婆罗门数字。公元3世纪,印度科学家巴格达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公元4世纪后阿拉伯数字中零的符号日益明确,使记数逐渐发展成十进位值制,例如公元8世纪后出现的德温那格利数字。
大约公元9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地区,从原来的婆罗门数字导出两种阿拉伯数字:被中东的阿拉伯人使用的东阿拉伯数字和被西班牙的阿拉伯人使用的西阿拉伯数字。东阿拉伯数字和阿拉伯人使用的形式很相似,西阿拉伯数字后来发展成我们广泛使用的形式。
阿拉伯数字笔画简单,书写方便,加上使用十进位制便于运算,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阿拉伯数字在Unicode码中的位置是048到057。
扩展资料:
数字起源
公元500年前后,随着经济、种姓制度的兴起和发展,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的数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天文学家阿叶彼海特在简化数字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他把数字记在一个个格子里,如果第一格里有一个符号,比如是一个代表1的圆点,那么第二格里的同样圆点就表示十,而第三格里的圆点就代表一百。
这样,不仅是数字符号本身,而且是它们所在的位置次序也同样拥有了重要意义。以后,印度的学者又引出了作为零的符号。可以这么说,这些符号和表示方法是阿拉伯数字的老祖先了。
公元3世纪,古印度的一位科学家巴格达发明了阿拉伯数字。最古的计数目大概至多到3,为了要设想“4”这个数字,就必须把2和2加起来,5是2加2加1,3这个数字是2加1得来的,大概较晚才出现了用手写的五指表示5这个数字和用双手的十指表示10这个数字。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阿拉伯数字
5.甲骨文1~10数字怎么写
甲骨文1-10的数字是怎么写的,我们可以一起了解一下1-10的甲骨文及其演变过程。
1、一。《诗经·郑风·野有蔓草》中有名句:“有美一人兮,清扬婉兮。”
这里的“一”是个数词,表示最小的正整数。它的字形用一横画表示,一横表示一根算筹。
“一”的字形演变如下图:也有“或者”的意思,例如《左传·昭公元年》:“疆场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 2、二、三、四。知道“一”的演变过程后,二三四就不用赘述了,我们把它们仨放一起看。
一加一得到“二”,“二”的甲骨文是两条等长的短横线,本义就是数字“二”。如《易经·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它的演变过程如下图:引申为“两样”“不同”“不专一”“不忠诚”等义。“三”就是三根等长的算筹,看图:表示数词“三”,《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兔其死耳”,也可以表示“多次”,如“三过其门而不入”……“四”就是四根横排的算筹,它的本义是“呬”,意思是“喘气”。
我们来看一下“四”的演变过程:从它的金文看很像鼻子在出气。后来假借指数词,如李密《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3、五。首先必须先来看一下“五”的甲骨文极其演变过程了: 4、六。
“六”的古字形像一间屋子,也就是“庐,”本义是“屋舍”。六的古音读作lu(第四声),与“庐”的古音相近,因而假借为数词。
5、七。“七”的甲骨文以及字形演变过程如下图:这个符号是什么意思?它是在表示“一”的一横上加一竖,表示切断。
这是一个会意字,本义就是“切”。这一横一竖跟“十”非常相似,所以小篆在竖画下面留了个弯弯的小尾巴。
假借为数词。 6、八。
“八”的古字形就像一个被一刀切开的西瓜背对背的样子它的本义是“分”,《说文解字》:“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后来“分”的义项分走了,同音假借为数字“八”。
比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7、九。
“九”的甲骨文就很挥洒自如了,形状象人的胳膊肘弯曲的样子。“九”的本义是“肘”。
后来本义消失,假借表示数词。比如北宋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8、十。“十”的演变过程如下图:甲骨文中用一竖表示“十”,与表示“一”的一横相呼应。
金文在竖的中间加上圆点,篆文干脆写成了一横一竖。“十”是个表示完备的数字,可引申为“完备”和“十全十美”,是个指事字。
《说文解字》:“十,数之具也”。具,就是完备的意思。
6.中国的数字怎么写
大写数字是中国特有的数字书写方式,利用与数字同音的汉字取代数字,以防止数目被涂改。 据考证,大写数字最早是由武则天发明,后经朱元璋改进完善,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大写数字是:零(〇)、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 。生活中,许多地方都有大写数字。
扩展资料
数字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说起源于我国,史书上说中天皇君兄弟十三人,号曰天灵,其中一人发明了数字,继而又发明了天干、地支。
亦有另一种说法,数字是发源于古印度,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创造的。数字后来被阿拉伯人用于经商而掌握,经改进,并传到了西方。
西方人由于首先接触到阿拉伯人使用过这些数据,便误以为是他们发明的,所以便将这些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造成了这一历史的误会。
后来,随着在世界各地的普遍传播,大家都都认同了“阿拉伯数字”这个说法,使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都误认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数字,实际上是阿拉伯人最早开始广泛使用数字。传到欧洲后,欧洲人非常喜爱这套方便适用的记数符号,尽管后来人们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但由于习惯了,就一直没有改正过来。
7.埃及数字怎么写
这个问题,我曾经在百度上回答过!怎么你没有搜索到吗?
分为2种:
1.古埃及人的数字写法的数字写法
从金字塔到各种图腾,再再的显示古埃及人在数学方面的天份。有证据显示,古埃及人在西元前3000年便开始有数字的发明,从最简单的1到10、百、千、万都有一定的写法。这次,就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麽写数字的。
1.不知道你说的是古埃及的数字呢?还是现在用的!如果是古代:
首先,我们来做个练习:如果1以「-」来代替,每增加一就多划一线,那2就是「=」,4就是「= =」。古埃及人的数学跟这个很类似,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是1到9由不同数字表示,而是以同一种符号的「重复变化」形成。
假如我们想要写某个数字,不论你是上往下,或是左往右、右往左,请记得:1.数字排列时,把相同的放在一起;2.数字大的在前端或上端,也就是先念到的会是比较大的数字。
2.现代用*古印度*的数字来做代表:
٠ - 0
١ - 1 (斜斜的) ١ - 1 (斜斜的)
٢ - 2 ٢ - 2
٣ - 3 ٣ - 3
٤ - 4 (像左右相反的3) ٤ - 4 (像左右相反的3)
٥ - 5 (很像零) ٥ - 5 (很像零)
٦ - 6 (很像7) ٦ - 6 (很像7)
٧ - 7 ٧ - 7
٨ - 8 ٨ - 8
٩ - 9 (有一点相似) ٩ - 9 (有一点相似)
١٠ - 10 ١٠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