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李冰镇水的诗句
清山春《灌阳竹枝词》诗:“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杩槎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
清何盛新《伏龙观》诗:“盈盈一水隔,兀兀二山分。断涧流红叶,空潭起白云。凭空桥架索,薄暮树浮曛。龙女今何在,悬崖问柳君。”
清董湘琴《游伏龙观随吟》:“峡口雷声震碧端,离堆凿破几经年!流出古今秦汉月,问他伏龙可曾寒?”
清黄俞《都江堰》诗:“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
当代陈运和《都江堰》诗:“灌溉了历史,灌溉了民族 灌溉了古诗,灌溉了良田。”
2.冰镇的东西怎么做
/skill/List_23.asp 这个网址里有上百个冰镇的食品的做法。
你可以看一看/ 冰镇食品我感觉主要真对的就是冰和凉吧。 姜汁冰蟹的做法。
原料 活肉蟹750克。 调料 高度白酒30克,生姜50克,白醋20克,白糖20克,精盐5克,柠檬汁30克。
制作 1、活肉蟹洗净后将壳剥离;将蟹肉剁成重约10克的小块,洗净;将10克生姜切成细末。 2、将肉蟹块用白酒醉2小时备用。
3、将40克生姜加入50克水放入搅拌机内搅打成姜汁,取出后加白醋、白糖、精盐、柠檬汁调制成酸甜味的汁。 4、将醉制的肉蟹放入调好的汁中,放入0℃的冰箱内冷藏2小时。
5、将肉蟹装入盘中,表面撒上姜末上桌即可。 特点 酒香味浓、酸甜可口、肉质细嫩。
3.冰镇是哪
我国古代冰镇低温贮藏技术方面的重大发现——秦都雍城凌阴遗址与郑韩故城“地下室”简介 所谓冰镇低温贮藏技术,在古代,就是利用物理存冰的方法,将冰块长时间的保存下来(一般可存5—8个月),然后再根据物理降温的原理,将适应于低温下贮藏的食品,诸如鲜肉、鲜蛋、鲜果、鲜蔬一类副食品同冰置于一室,长时间的贮藏保鲜,或者将怕热易腐的熟食在极短时间内进行冰镇,都属于冰镇低温贮藏。
冰镇低温贮藏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大创造,其历史已相当悠久。传说为“三代之书”的《夏小正·三月》中就有“三月,颁冰”的记载。
“颁冰”,即分配冰块。古书云: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32623430“颁者,分也。”
产生于西周时代的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豳风·七月》中说:“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凌阴,冰窖也。”
《初学记》引《风俗通》云:“积冰曰凌。”“阴,通窨。
窨,地窖也。”《周礼·天官·凌人》中云:“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日,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凡内外瓮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
郑玄注:“鉴如甄,大口以盛冰,置食物于中,以御温气。”贾公颜疏:“冰若有鉴,则冰不消释,食得停久。”
《汉书·惠帝记》四年载:“秋七月乙亥,未央宫凌室灾。”“凌室,藏冰之房也。”
从上述文献记载来看,秦汉以前,我国历代统治者在自己的宫殿内,为防暑降温,冰镇食品,都建有“凌阴”设施。从西周开始,统治者的宫殿内就设有专门掌冰的官员——凌人管理此事。
1973年5月至1977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秦都雍城姚家岗宫殿遗址的西部,发掘了一处春秋时期的凌阴遗址。该遗址为平面近似方形的夯土基。
夯土基的四边,夯筑东西长16?5、南北宽17?1米的土墙一周。在夯土基中部,有一个口部东西长10、南北宽11?4米的长方形窖穴,窖内四壁呈斜坡状,窖壁坡长1?84米,窖壁上部为夯筑,下部为生土。
在窖壁的坡底,夯筑一周宽0?70~0?80米的二层台,通高0?32米。二层台范围之内为东西长6?4、南北宽7?35米的窖底。
窖底铺有与二层台等高的砂质片岩一层,这个平面为窖穴使用时的实际窖穴底面。方形窖穴四周为回廊。
回廊两边有柱洞。西回廊正中有一个通道,呈等腰梯形,通道由东向西平行的槽门五道。
靠近窖穴的第一、第二号槽门均有底槽,槽门亦呈等腰梯形,较通道稍宽。所有槽门的槽沟剖面均为侧置或倒置的等腰梯形,以便于插合和提取木板。
通道与西回廊上最大的缺口相通,可知这里应为窖穴下部的主要出入口。在第二槽门之西的通道底部,铺设有水道一条。
经钻探得知,水道与姚家岗西南部的白起河相通。水道东高西低,显然是窖穴内的排水设施,水道底部与铺设片岩的地面大体在一个水平上。
发掘者推断:“这种在宫殿附近的大型窖穴,应为宫殿内的储藏设备。但其本身没有防潮设施,说明被储藏的物品无须防潮。
西回廊内的一条水道,显系排水设施。由此推测,这座窖穴可能是储冰用的冰窖,即古代文献中的‘凌阴’。
……根据窖穴体积计算,这一冰室可藏冰190立方米。” 对于这一重大发现,发掘者曾在《文物》1978年第3期上发表过专题简报。
《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2期发掘者又在《秦都雍城钻探试掘简报》中对这一发现作了概述。《光明日报》1985年6月24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的《我国考古工作者揭示出秦故都——雍城遗址面貌》的通讯中,再次披露了这一消息,并指出:“这一发现是迄今所见我国最早的凌阴遗址。”
从发掘者的报告来看,姚家岗凌阴遗址在春秋时期是供给秦宫殿内享用的大型地下冰窖。它不仅藏冰于地下窖穴,而且在地面上有防暑隔温的建筑设施。
很明显,从该遗址四周回廊两边发现的柱洞来看,冰窖在当时是处于室内的地下建筑。为了防止通道露气传热对冰保存不利,故而有五道槽门加封。
秦都雍城姚家岗凌阴遗址的发现,引起了考古界的极大重视,同时也为研究我国古代的冰镇低温贮藏技术史提供了一份可贵的资料。但是,在这里我还要向大家介绍一份未曾引起过人们注意,却属典型的古代冰镇低温贮藏技术方面的重要资料。
即60年代后期,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内的宫殿区西北部(阁老坟村北地)发掘时,还发现了一处战国时期的地下建筑,发掘者在报告中写道:“我们暂称为‘地下室’。它是从地面向下挖掘成的一座口部略大于底部的长方形建筑,上口南北长8?9、东西宽2?9米,四壁用土分层夯筑。
它的东南角挖有一条宽0?56~1?15米的台阶式走道,以出入地下室。室内近底部的墙壁上,断断续续涂着一层草拌泥,西南角和北壁的草拌泥面上,粘贴一些背面带凹槽的方砖,应是室内墙壁原来贴有砖面的遗留。
在室底西侧的地面上,也发现两块背面带凹槽的方砖,应是室内铺地砖。特别是在室内底部的偏东侧,发现了南北成行的五眼井,约占室内地面的1/3。
五眼井以陶井圈逐层叠筑而成。井圈直径0?76~0?98米。
井口与井口距0?30~0?65米。五眼井中最深的2?46米,已达到现在的浅水面;最浅的1?76米。
这五眼井应是地下室内的主要设施。在地下室口部周围的地面上,还。
4.冷的排比句怎么写
1、冬天,它是一个雪白的精灵,降临在人间;它是一位优雅的女士,漫步在大地;它是一位伟大的画家,画出了最美的华彩!
2、有芝麻般的雪,飘飘扬扬,像是小仙女一样从天而降。有黄豆般的雪,纷纷洒洒,像是圆的小奶糖一样,好像一口吞下去哦。
3、春,是一首歌,抑扬顿挫,是一幅画,生趣盎然,是永远奔跑的旋律;夏,是一支舞,热情奔放,是一层纱,飘逸洒脱,是永远踊跃的精灵;秋,是一首诗,清高孤傲,是一缕泉,冷酷不羁,是永远飞翔的白鹤;冬,是一江雪,寒幽肃飒,是一顷湖,银装素裹,是永远垂钓的智者。
5.在家里怎么做酸梅汤 冰镇的
【制作方法】
材料:干乌梅(半斤)、山楂(半斤)、桂花(一两)、甘草(一两)、冰片糖或者红糖。
【制作步骤】
1、从干货市场买回家的干乌梅和山楂必须先加水泡开。
2、连同少量的桂花和甘草将泡开的乌梅和山楂用纱布包起来。
3、在大锅里注满水,放入纱布包,大火烧开。
4、煮沸后,加入适量的冰片糖或者可以起到染色作用的红糖。5、小火熬煮6到7小时,在水大约被熬去一半的时候,酸梅汤也就做成了。
【饮用须知】
1、做好的酸梅汤一次喝不完,可以在冰箱里放几天。但在常温下,酸梅汤是很容易变质的,如果看到表面有细细的泡沫浮起,就说明已经变质不能喝了。
2、加入甘草的酸梅汤会有涩涩的后味,饮用时放些冰块可以减轻涩味。
3、新手做出来的酸梅汤,很可能太浓或者太淡,火候和水的比例只有靠多琢磨多尝试了!
【原料】
杨梅,蜂蜜,蜜枣,玫瑰花,糖.
杨梅当然要洗的仔细,因为容易藏些小虫子.洗好后,挑选个大饱满,色泽深红的,不要太多,大约25粒,放在大碗里撒上四勺糖腌着.在碗上盖上盖子,上下抖动几下,让糖分布均匀.
选8颗蜜枣,放在锅里,倒一碗水,先用大火快烧,8成热后用文火慢煮,要把蜜枣里的糖份炼出来.煮枣子的时候,将另一只大碗内调好蜂蜜,大约4勺.搅拌均匀.撒上7,8朵玫瑰花苞待用.因为蜂蜜的甜是天然的,比较清甜,有回味的余地,不象白糖一味的痴甜,所以用蜂蜜水比较好.另外蜂蜜,蜜枣,玫瑰都能调和内分泌,对女孩子比较好.
蜜枣烧烂后,水也就完全开了,而且吸收了蜜枣的精华和甜味.舍去蜜枣不用,将沸水冲入调好的蜂蜜碗里.再搅拌均匀,蜂蜜和玫瑰混合的清香在鼻尖袅绕.
然后将蜂蜜水倒入腌好的杨梅里,立刻盖上碗盖,不能让蒸汽散发.然后将碗上下摇动2-3分钟.让杨梅的酸汁完全融入蜂蜜水里.然后送入冰箱冷藏.
这里没有将杨梅煮熟的过程,是为了保持杨梅的鲜嫩.因为烧煮会让杨梅本身的水分蒸发,入口老涩.很多煮熟的酸梅汤里,杨梅都失去了鲜艳的颜色,吃起来如鸡肋无味.
这样的酸梅汤,入口是玫瑰的飘渺的清香,随后是蜂蜜的甘甜,紧接着杨梅的酸味一点点渗透出来,然后又是一点似有似无的蜜枣的甜味.层层递进,酸味甜味一路纠缠,又冰凉沁骨.酷暑之时,捧一碗酸梅汤,真是百怠俱消.
此时的杨梅,酸中有着甜.以甜为主,酸意似有似无.恰似怀春的少女, 时而为摸不定情郎的心思吃醋, 时而又记起他的千好百好,看上去满不在乎,内心里早已经百转千回.
原来,吃醋也要分个高下, 要酸的在外面,甜的在里面,方是最妙.
“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清代郝懿行的《都门竹枝词》绘出了一幅市井消夏图,道出了当年百姓消夏汤饮的主品种。
酸梅汤古来即为上好的夏日饮品。清代经御膳房改进成为宫廷御用饮品,所谓“士贡梅煎”即是。因其:除热送凉,安心痛,祛痰止咳,辟疫,生津止渴的功效,被誉为“清宫异宝御制乌梅汤”,后来传入民间,于是大街小巷,干鲜果铺的门口,随处可见卖酸梅汤的摊贩。摊上插一根月牙戟(表示夜间熬得),挂一幅写着“冰镇热水酸梅汤”的牌子。摊主手持一对小青铜碗,不时敲击发出铮铮之声。路人大有望梅已自解渴,闻声已自清凉之感。一碗下肚,暑气全消。那时的酸梅汤经营者不光沿街叫卖和摆摊出售,以酸梅汤为主的店铺也不少。如天桥“邱家”,西单牌楼“路遇斋”,东安门丁街“遇缘斋”,前门外“九龙斋”,都大有名声,目前尚存的只有当时琉璃厂路南“信远斋”。
说句题外话,“酸梅汤”的衰败除社会、政治的原因外,最重要恐怕应是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固步自封,一成不变,难以适应现代人的口味。其实,“国饮”无法战胜“洋饮”,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市场营销的落伍和技术上的守旧,否则的话这么好的东西也不致被廉价的“洋碳酸水”冲得奄奄一息。
该汤消食合中,行气散淤,生津止渴,收敛肺气,除烦安神,常饮确可祛病除疾,保健强身,是炎热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