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的优点有哪些
住在大城市的优点
信息发达、文化发达、经济发达——
就业机会多,发展(包括内在的外在的)机会多,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健全。
还有一个方面是容易被忽略的——那就是大城市的“政治文明”程度较高,对权力有了一定程度的约束,公民权利相对更有保障。信息传播途径比较多,舆论监督也比较到位。政治文明的好处很大,它能给公民相当的安全感,使我们不用担心黑狱、官匪、土皇帝。不要小觑这一点优势,不信你上网看看新闻,公权欺压百姓的事情最容易发生在小地方。
除了空气不如乡下,大体都比乡下好。
对于住房、医疗、教育的经济压力,乡下比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乡下的经济收入相对更低,更难有发展机会。
除了空气,估计都是大城市好。
本来就这个内容可以写个三五千字的,可是我觉得以上这几句已经够清楚的了
2.分析一个城市的 经济结构特点 要怎么写
1、地区生产总值
2、工业增加值
3、固定资产投资
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6、对外贸易(海关进出口总额)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8、消费物价指数(CPI)
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
11、外商直接投资(FDI)
12、外汇储备
13、货币存量或流通量
城市经济(urban economy)是指由工业、商业等各种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地区经济。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二、三产业繁荣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十分突出的地区经济。
城市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引起城乡分离而产生的。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受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的制约,而且总是同城乡关系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3.请教一篇关于有特点的城市的作文
大约七八岁的时候,在我老师的家里,看到一张贴在土墙的画:远远望去,湖面上有一座九个孔的石桥。
老师告诉我,这是北京颐和园。这张画和那时候每个小学生都会唱的一首歌《我爱北京天安门》,牢牢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在我来北京前,颐和园和天安门就是北京的符号。 至今对外地游客来说,北京符号恐怕还是天安门、长城、故宫、颐和园、天坛这类有文化意蕴的建筑物。
父母来京小住半月,把这些景观游遍后,就嚷嚷要回家。挽留二老多住两天,老妈说:该去参观的都参观了,北京就算来过了,再多住些日子,不就是每天在北京多吃三餐饭吗?回老家也有饭吃。
由此可见,符号有多大的魅力,它几乎可以浓缩符号背后的一切。 13年前分配到北京,心想一个山沟沟的穷小子,这下成了北京市民了,那心情该多痛快,上了401路公共汽车,怯生生向买票的大妈询问这车是否开往酒仙桥,被她用一口地道的京腔训斥:难道你不识字,不会看站牌? 往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心里的北京符号不再是小时候的天安门、颐和园,而是训斥我的大妈。
有一段时间我搬到交道口附近的胡同深处,在一个大杂院里住了几年。刚去收拾房子的时候,同院的大妈就来问寒问暖。
住下来后,我一日日融进了胡同里的生活,大爷大妈们把我当成从小看着长大的小辈,连孙子功课有什么难题,都觉得来询问我这个看起来有点学问的叔叔理所当然,他们中间,竟然很多人没去过长城、香山。对久住此地的他们来说,那些外地人眼中的北京符号和他们关系不大,他们熟悉的是春天准时来到的风沙,夏日国槐的香味,秋天鸽哨的悠远,冬天那蜂窝煤炉子上翻滚的炖肉。
长城、天安门离我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刚到北京时的不愉快也忘却得干干净净。有一天,我走在胡同里,看到周围的人,心态是十分放松,对他们没有一点陌生感,好像彼此认识几辈子似的。
这一刻,我完成了从外地人到北京人的转化。 有一阵子,报纸上讨论北京需要什么新的标志性建筑,似乎代表北京的新符号一定要是看得见的庞然大物。
去年李敖在北大讲演时,回忆起当年在北京的生活,那时候他去一些有名的老字号,店里的伙计知道这是个很难掏钱买东西的半大小子,可依然热情洋溢地给他泡一杯茶。可见市民的善良热情在李敖的记忆中,恐怕比那些雄伟的古建筑更像是老北京的符号。
从小我就听大人们说过北京是我国的首都,那里有“万里长城”,故宫等名胜古迹。梦想有一天能来到它身边。
我想去爬长城!听说长城东西相距长达万余华里,因之被称为“万里长城”。它跨越了河北,山西等省区。
万里长城穿越重山峻岭,千涧万壑,一道锯齿形的高墙随山势起伏蜿蜒,如一条巨龙盘旋于起伏的群山之巅,气势磅礴。我真想爬一爬长城,当一回“好汉”。
我还想去看一看故宫!听说它原来是历史上最后两个王朝:明代和清代的皇宫。它是聚集了各地的艺术来造的。
里面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房屋。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着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物上起了装饰作用。
我真想去看一看故宫,感受一下当“皇帝”的滋味!我最想去的就是天安门!我想去天安门广场看一看那每天早,晚的升,降国旗仪式!听说那里每天有无数中外游人前来这里观光旅游,摄影留念。我想到天安门广场成千上万的人群中,去聆听一下雄伟的《歌唱祖国》的乐曲。
我目睹一下国旗护卫队和军乐队队员组成的升旗队伍走出了天安门,跨过了金水桥,越过了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来的英姿勃发,铿锵有力的步伐。看着五星红旗伴随着雄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感受一下中国团结的力量。北京是我向往的地方,除了有雄伟的长城,美丽的故宫,还有山清水秀的颐和园,人才辈出的北大清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我眼中的北京 去过不少地方,领悟过西北人的豪爽、赞叹过南方人的细腻,欣赏过江浙才子的聪慧、羡慕过巴蜀风格的洒脱,正可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北京人是什么特点呢?听外地的朋友评说,总结起来优点一般都集中在大气、包容、懂礼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北京人讲政治。细想之下,这些似乎都是北京人的标志,但又好像缺了点什么。
一直生活在这座城市,看到“北京”两个字就觉得特别亲,想到自己是首善之区中的一员,心中就不由自主地产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人的性格形成是具有地方文化属性的。
今日北京,已经不是一座封闭的、只属于北京市民的城市,而是一座属于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城市,那些曾经代表着北京人特色的标签已随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着新的优化组合。北京,这座经历了不同朝代帝王的古都,正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着,皇城根儿下的沃土不仅孕育着土生土长的子民,更以开放的姿态拥抱着来自天南海北的精英。
深深地爱着这座城市,尽管有时会忍不住抱怨她发展进步得太快,常令人产生时不我待的竞争危机感。再一想,又会检讨自己内心中藏着的那个透着小家子气的懒人儿,想当一名开心快乐的北京人就该进取!因为,北京不养懒汉。
首都是一个国家的门户,这座城市的发展在与时间赛跑,纳百川,凝千载,践行首善正是北京精。
4.写关于城市的一段话
西宁市是青海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和交通和、通讯中心。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以及正在建设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海湖新区。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两山对峙之间,统属祁连山系,黄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东贯穿市区。全市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75平方公里。夏季平均气温17-19摄氏度,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西宁历史悠久。商周秦汉时期,河湟地区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带。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将军在此设西平亭。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设西海郡。唐初(公元619年)建鄯州,成为青藏高原与中原的交通中转站。五代北宋时称青唐城,是吐蕃唃厮啰的国都,成为东西商贸交通的都会,兴盛一时。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军进入青唐城, 改称西宁州(取名西方安宁之意),建陇右都护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西宁府.1914年裁西宁府,设西宁道。1926年,撤销道,改为西宁行政区,设西宁行政长官。1946年西宁改县为市,成为青海省省会。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仍作会省会。西宁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三大结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达100万之多,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4。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并存,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尤为深远,塔尔寺是我国六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各民族团结奋斗,相濡以沫,谱写了灿烂的发展史,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赋予了串富的人文精神,使西宁显现出包容,勤劳、开放。创新的城市文化特点 西宁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素有“海藏咽喉”之称。随着西部大开发和现代交通建设步伐的加快, 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全省的交通网络已形成,315、109国道贯穿全境,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四通八达,铁路向四周延伸,总铺轨里程1300余公里。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铁路中心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