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的星怎么写
星 甲骨文:
星 大篆(金文):
星 小篆:
2.求古代星名
九扬纱巾头上盖,腹内玄机无比赛;降龙伏虎似平常,斩将封为斗木豸。
三绺髭须一尺长,炼就三花不老方;篷莱海岛无心恋,斩将封为奎木狼。 修成道气精光焕,巨口獠牙红发乱;碧游宫内有声名,斩将封为井木犴。
碧玉霞冠形容古,双手善把天地补;无心访道学长生,斩将封为尾火虎。 截教传来炼玉枢,玄机两挤用工夫;丹砂鼎内龙降虎,斩将封为室火猪。
秘授口诀仗妖邪,顶上灵云天地遮;三花聚顶难成就,斩将封为翼火蛇。 不变荣华止自修,降龙伏虎任悠游;空为数载丹砂力,斩将封为觜火猿。
五岳三山任意游,访玄叁道守心修;空劳炉内金丹汞,斩将封为斗金牛。 腹内珠玑贯八方,包罗万象道汪洋;只因杀戒难逃躲,斩将封为鬼金羊。
难龙坎虎相匹偶,炼就神丹成不朽;无缘顶上现三花,斩将封为娄金狗。 金丹炼就脱樊笼,五遁三除大道通;未灭三尸夭六气,斩将封为亢金龙。
自从修炼玄中妙,不恋金章共紫诰:通天教主是吾帅,斩将封为箕水豹。 出世虔诚悟道言,勤修苦行反离魂;移山倒海随吾意,斩将封为叁水猿。
箬冠道服性聪敏,炼就白气心无损;只因无福了长生,斩将封为轸水蚓。 五行妙术体全殊,各就玄中自丈夫;悟道成仙无造化,斩将封为璧水嵛。
跨虎登山观鹤鹿,驱邪捉怪神鬼哭;只因无福了仙家,斩将封为女土蝠。 顶上祥光五彩气,包含万象多伶俐;无分无缘成正果,斩将封为胃土雉。
炼采阴阳有异方,五行攒簇配中黄;不归阐教归截教,斩将封为柳士獐。 赤发红须情性恶,游尽三山并五岳;包罗万象枉徒劳,斩将封为氏土貉。
修成大道真潇洒,妙法玄机有真假;不能成道却凡尘,斩将封为星日马。 铁树开花怎能齐,阴阳行乐跨红霓;只因无福为仙侣,斩将封为昴日鸡。
面加蓝靛多威武,赤发金睛恶如虎;唤风呼雨不寻常,斩将封为虚日鼠。 三昧真火空中露,霞光前后生百步;万仙阵内逞英雄,斩将封为房日兔。
道术精奇盖世无,修真炼性握兵符;长生妙诀贪尘劫,斩将封为毕月乌。 发似朱砂面似靛,浑身上下金光现:天机玄妙总休言,斩将封为危月燕。
面加赤枣落腮胡,撒豆成兵盖世无;两足登云如掣电,斩将封为心月狐。 腹内玄机修二六,炼就阴阳超凡俗,谁知五气末朝元,斩将封为张月鹿。
此外还有贴近这些星官与它们关系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坟墓、离宫、附耳、伐、钺、积尸、右辖、左辖、长沙、神宫等,分别附属于房、危、室、毕、参、井、鬼、轸、尾等宿内,称为辅官或辅座。唐代的二十八宿包括辅官或辅座星在内总共有星183颗。
在实践中,古人醒悟到,季节的变化和太阳所处的位置有关,星象在四季中出没早晚的变化,反映着太阳在天空上的运动,但直接测定太阳的位置又难于办到,于是古人想出了间接办法,即由月球所处的星象位置去推算太阳所处的位置。月球围绕地球运转一周是27日多(恒星月),恰好一天经过一宿。
可见,二十八宿的创设是古代天文学史上的一大进步。 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评论道:“现在无疑已经证实,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虽然在逻辑性和实用性方面决不逊于埃及、希腊以及较晚的欧洲天文学,然而它却是以大不相同的思想体系为基础的。”
他又说:“二十八宿的界限一经划定,不论星群离开赤道的远近如何,中国人都能够知道它们的准确位置。甚至当星群在地平线以下时,只要观测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正在头顶的拱极星,就可知道了。”
二十八宿创设之后,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它的作用亦不断扩大,它不仅在观象授时,制订历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现代天体测量学形成之前,在推算、测定太阳、月亮、五大行星以及流星、慧星、新星乃至满天星辰的位置等,无不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推算方法是,古人在每一宿中选取一颗星作为定标星,古人称它做“距星”。
某一宿的距星与下邻宿距星的赤经差,称做某一宿的赤道距度(简称距度),中国古代表述天体位置的两个量叫去极度和八宿度。“去极度”是指被测星辰与北天极的角距离;“八宿度”是指该天体与它西侧相邻一宿距星的赤经差,这个度量体系就是中国天文学家们建立的赤道坐标系统。
由上述可知,选取距星、测量距度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因此历代天文学家无不注重实测。需要指出,由于岁差的原因,各宿的距度有缓慢的变化,尽管在岁差未被发现之前,天文学家们不知道距度发生变化的这一重要原因,但历代所测数据却为现代人人研究岁差提供了难得的史料。
四象 古人将全天二十八星宿按东、北、西、南、四个方位划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包含七个星宿,并根据各部分中的七个星宿组成的形状,用四种与之相象的动物命名这四个部分,叫做四象或四陆,对应关系如下: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称为东官苍龙; 北方七宿似夏末秋初夜空的蛇、龟,故称北官玄武; 西方七宿犹猛虎越出深秋初冬,称西官白虎; 南方七宿像寒冬早春出现在天空中的朱雀,故称南官朱雀。 苍龙、玄武、白虎、朱雀、统称为“四象”。
对于四象,中国的不少典籍多有叙述,如《考工记》、《御龙子》、张衡《灵宪》、孔颖达《尚书疏》等,其中以《灵宪》中的叙述最生。
3.中国古代都怎样描述星星的
北方玄武,黑色。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 在唐代,三垣二十八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星空划分体系,类似现代天文学中的星座。
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西方白虎,白色、神宫等、武仙、巨蛇。
青龙,东方七宿,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火;南方朱雀,红色、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天市垣包括蛇夫,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离宫、附耳、钺,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左辖、长沙。
二十八宿按东北西南四个方位分作四组,自西向东排列,与日,如坟墓、积尸、右辖、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每组七宿,分别与四种颜色、四组动物形象相匹配,叫做四象或四陆,对应关系如下:东方苍龙,青色: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加起来,肉眼可见的星星,有三十余颗,包括了现代天文学上星座划分的处女座、天蝎座、天秤座、人马座中的许多星星,排列在浩瀚星空的东南方。
玄武,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朱雀、伐,北方七宿:斗、牛(牵牛)、女(须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
白虎,南方七宿: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
此外还有贴近这些星官与它们关系密切的一些星官,分别附属于房、危、室、毕、参、井、鬼、轸、尾等宿内,称为辅官或辅座。
二十八宿又称为二十八星或二十八舍。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金、木水、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唐代的二十八宿包括辅官或辅座星在内总共有星183颗、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
4.我国古代是怎样称呼各星星的
古迦勒底人创造了星区划分法,这就是星座。
我国古代也创造了自己的星区划分体系,人们为了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几个一组,每组合定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
其星官数目,据初步统计,在先秦的典籍中记载有约38个星官。《史记·天官书》中记载91个。
《汉书·天文志》中记载说:“经星常宿中外官凡一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 张衡所著《灵宪》中云:“中外之官常名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两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
春秋战国时代,甘德、石申、巫咸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星官体系。到三国时代,吴国的太史令陈卓,综甘、石、巫三家星官,编撰成283官1464颗恒星的星表,并绘制成星图(该星表、星图早已散佚),晋、隋、唐继承并加以发展,我国的星区划分体系趋于成熟,此后历代沿用达千年之久,这其中最重要的星官是三垣、二十八宿。
三垣来源: 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每垣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天区,内含若干(小)星官(或称为星座),据《清会典》所载,甘氏、石氏、巫氏的划分互有不同。
各垣都有东、西两藩的星,左右环列,其形如墙垣,故曰为“垣”。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于北天中央,所以又称中宫,或紫微宫。
紫微宫即皇宫的意思,各星多数以官名命名。它以北极为中枢,东、西两藩共十五颗星。
两弓相合,环抱成垣。整个紫微垣据宋皇祐年间的观测记录,共合37个星座,附座 2个,正星163颗,增星181颗。
它的天区大致相当于现今国际通用的小熊、大熊、天龙、猎犬、牧夫、武仙、仙王、仙后、英仙、鹿豹等星座。 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于紫微垣之下的东北方,北斗之南。
约占天区63度范围,以五帝座为中枢,共含20个星座,正星78颗,增星100颗。它包含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
太微即政府的意思,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例如左执法即廷尉,右执法即御史大夫等。 天市垣是三垣的下垣,位居紫微垣之下的东南方向,约占天空的57度范围,大致相当于武仙、巨蛇、蛇夫等国际通用星座的一部分,包含19个星官(座),正星87颗,增星173颗。
它以帝座为中枢,成屏藩之状。天市即集贸市场,《晋书·天文志》中云:“天子率诸侯幸都市也。”
故星名多用货物、星具,经营内容的市场命名,如《晋书·天文志》云:帝座“立伺阴阳也”,斛和斗“立量者也”,斛用以量固体,斗则用以量液体,列肆“立宝玉之货”,是专营宝玉的市场,车肆“主众货之区”,是商品市场,市楼“市府也,主市价、律度、金钱、珠玉”等。 关于三垣的创始年代,尚无肯定的结论,从典籍来看,紫微垣和天市垣作为星官,首见于辑录石申所著《石氏星经》的《开元占经》一书中,而太微垣的名称始见于唐初的《天象诗》。
但是,在《史记·天官书》中已载有和三垣相当的星官名称。天市垣东、西两藩的星均用战国时代的国名命名,亦是三垣创始年代的一个佐证。
二十八宿来源: 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所创星区划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古人把沿黄道、赤道附近的星象,划分成二十八个大小不等的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宿,合称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
“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
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 北方七宿:斗、牛(牵牛)、女(须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 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七宿: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 此外还有贴近这些星官与它们关系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坟墓、离宫、附耳、伐、钺、积尸、右辖、左辖、长沙、神宫等,分别附属于房、危、室、毕、参、井、鬼、轸、尾等宿内,称为辅官或辅座。
唐代的二十八宿包括辅官或辅座星在内总共有星183颗。 在实践中,古人醒悟到,季节的变化和太阳所处的位置有关,星象在四季中出没早晚的变化,反映着太阳在天空上的运动,但直接测定太阳的位置又难于办到,于是古人想出了间接办法,即由月球所处的星象位置去推算太阳所处的位置。
月球围绕地球运转一周是27日多(恒星月),恰好一天经过一宿。可见,二十八宿的创设是古代天文学史上的一大进步。
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评论道:“现在无疑已经证实,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虽然在逻辑性和实用性方面决不逊于埃及、希腊以及较晚的欧洲天文学,然而它却是以大不相同的思想体系为基础的。”他又说:“二十八宿的界限一经划定,不论星群离开赤道的远近如何,中国人都能够知道它们的准确位置。
甚至当星群在地平线以下时,只要观测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正在。
5.请问古代人民最具有神秘色彩的星,例如紫微星等,有多少写多少
十八宿 东方青龙七宿: 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南方朱雀七宿: 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西方白虎七宿: 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 北方玄武七宿: 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貐 道教崇奉的星神。
指“四象”和“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亦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它又平均分为 四组,每组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苍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合称) 等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道教名之为“四灵”。
二十八宿在四象观念的形成很 早,至战国初已见于记载。稍晚的《礼记·曲礼上》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 而右白虎。”
孔颖达疏:“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汉代纬书《尚书 考灵曜》云:“二十八宿,天元气,万物之精也。
故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 七宿,其形如龙,曰‘左青龙’。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其形如鹑鸟, 曰‘前朱雀’。
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其形如虎,曰‘右白虎’。北 方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其形如龟蛇,曰‘后玄武’。”
①道教对此天象 加以拟人化,为之定姓名、服色和职掌,顶礼膜拜。《云笈七签》卷二十四《二十八宿》 称:“甲从官阳神也,角星神主之,阳神九人,姓宾名远生,衣绿玄单衣,角星宿主之。
乙从官阴神也,亢星神主之,阴神四人,姓扶名司马,马头赤身,衣赤缇单衣,带剑, 亢星神主之。”②其余二十六宿类此。
《太上洞神五星诸宿日月混常经》又对二十八宿 之状貌、行为作了描述。曰:“角星之精,常以立春后寅卯日游于寺观中,形少髭鬓, 参问禅礼,……或游于酒肆自饮,…… 识者求之,多示人养生播种之术。”
“亢、氐、房三星之精,常以寅卯日同行,衣 青苍衣,……游于人众中或大斋会处,…… 即是求之,多与人救世之术”。③其余二十四宿类此。
二十八宿合成的四象(四灵)更受道教尊崇。主要特点是以之作为护卫神。
葛洪 《抱朴子内篇·杂应》即以之为太上老君的侍卫,称老君“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 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并谓“此事出于仙经中也”。④《北帝七 元紫庭延生秘诀》更为之取名,曰“左有青龙名孟章,右有白虎名监兵,前有朱雀名陵 光,后有玄武名执明,建节持幢,负背钟鼓,在吾前后左右”。
⑤此又以之为道士行法 时的守护神了。后世道教宫观又于山门前塑青龙、白虎神像,以之为宫观守护神。
清姚 福钧《铸鼎余闻》卷一云: “宋范致能《岳阳风土记》云:‘老子祠有二神像,所谓青龙、白虎也。’明姚宗 仪《常熟私志》叙寺观篇云:‘致道观山门二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 神君’。”
四方四灵,自古以来只被作为守护神,地位是不很高的。 但其中的玄武神自宋以后却独受尊崇,成为赫赫有名的真武大帝、玄天上帝,作为 道教大神加以崇奉。
在明代地位尤为显赫。这与明太祖,特别是明成祖利用它以神化皇 权有关。
注: ① 《重修纬书集成》卷二,第51页,日本明德出版社,昭和50年 ②③⑤ 《道藏》第22册第180页,第11册430页,第32册18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 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 《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273页、274页,中华书局,1985年 二十八宿原为星宿的名称,中国古代的星象家把太阳和月亮经过的天区称作“黄道”。并把黄道中的星宿分为二十八个星座,叫做二十八宿。
道教认丸每个星座都有一个神将,共有二十八位神将,也称作二十八宿。道经按东南西北方向将二十八宿分为青龙朱崔自虎玄武四组。
《三洞珠囊》卷七《二十八法门名数品》引《度星经》云:东方青龙七宿神君为角宿,字君帝;亢宿,字君明;氐宿,字君上;房宿,字君真;心宿,字君贞;尾宿,字君利;箕宿,字君长。北方玄武七宿神君为犏,字君子;牛宿,字君居;女宿字君陈;虚宿字君通;危宿字君参;室宿字君王;壁宿字君婴。
南方朱崔七宿神君为井宿, 字君节;鬼宿,字君居;柳宿,字君迁;星宿,字君明;张宿,字君府;翼宿,字君信;轸宿,字君乾。西方白虎七宿神君为奎宿,字君时;娄宿,字君利;胃宿,字君明;昂宿,字君玉;毕宿,字君进;觜宿,字君明;参宿,字君成。
并称此二十八宿皆能进亡人,不令复连后生之人也。又据《谢五墓醮仪》曰:“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凡人家四十六世以来有咒诅盘结者,此二十八宿能为人解而散之。”然二十八宿的具体职能,据《北斗牿法武威经》、《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五十五、《道门定制》卷三等经记载:“凡二十八宿各有司,尽关璇玑之分,若风雨雷雹人间万汇,并随武威占克,无不具载,明者察之。”
东方七宿星君中角宿星君主人间雨。
6.古代书上写的天枪星是什么星
以观察星宿为判断吉凶之根据,起源甚古,而汉人尤为盛行。
《史记。天官书》:「天枪长数丈,两头兑(锐)。
谨视其所见之国,不可举事用兵。」《正义》:「天枪者长数丈,两头锐,出西南方。
其见不过三月,必有破国乱君,伏死其辜。」《天官书》又云:「三月生彗星,长二丈,类彗。
」《正义》:「天彗者一名扫星,本类星,末类彗。小者数寸长,长或竟天。
而体无光,假日之光,故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若日南北,皆随日光而指。
光芒所及为灾变。见则兵起。
」流血,谓兵起而人血流也。《天官书》又云:「秦始皇之时,十五年,彗星四见。
久者八十日,长者竟天。其后秦遂以兵灭六王,并中国,外攘四夷,死人如乱麻。
因以张楚并起。三十年之间,兵相骀藉,不可胜数。
」又云:「吴楚七国叛逆,彗星数丈。及兵起,遂伏尸流血其下。
」又《淮南衡山王列传》云:「先吴军起时,彗星出,长数丈。然尚流血千里。
」《汉书。天文志》於记述上列事实之后,又载:「元帝初元五年四月,彗星出西北。
」「哀帝建平二年二月彗星出牵牛七十馀日。」并言两事之后,皆有兵灾。
与此处所言略同。枪星即天枪,篲即彗。
7.古代观星学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的星象
我国古代也创造了自己的星区划分体系,人们为了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几个一组,每组合定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其星官数目,据初步统计,在先秦的典籍中记载有约38个星官。《史记·天官书》中记载91个。《汉书·天文志》中记载说:“经星常宿中外官凡一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 张衡所著《灵宪》中云:“中外之官常名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两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