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法结字是什么意思
结字是书法用语,指字的点划安排与形式布置,也称为“结体”或“间架”。
汉字笔划的长短、粗细、俯仰、伸缩等和偏旁的宽窄、高低、侧正等,构成了结字的不同形态。
清代冯班在《钝吟书要》一书中说:“书法无它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
书法家启功先生认为“从书法艺术上讲,用笔和结字是辩证的关系,但从学习的深浅阶段讲,则应以结字为上”。
书法结字的学习当中,需注意:
1、首先要学习笔顺——先写哪里,再写哪里,搞清楚顺序;
2、然后要学习主次——分清什么笔画重要,什么笔画次要;
3、最后要学习排列——学会笔画的排列规律,即可举一反三。
扩展资料:
书法的结体架构中,最终要的是主笔,主笔是一个字当中最重要的一笔,必须写好。
从形态上看,凡厚实、长大、舒展的笔,多为主笔。我们在书写时,本来先应确定主笔,然后再将其写得长大、舒展些,写出的形态久而久之被固定化。如“三”字,我们一听到这个字,头脑中就会想到它三横中底横最长,故主笔应是底横。谁也不能把第一、二笔横画写得长于第三横。
“寺”字中,中横最长,主笔是中横。“大”字中,撇、捺向左右舒展,故捺为主笔。“月”字中,横折钩坚实有力,是主笔。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字中有重复的横画、竖画或撇画、捺画,若以这些笔画为主笔,则只能选择其中适当的一笔做主笔,其余的笔画则要收敛。
终笔指最后一次书写的笔画,如果说主笔是君,那么终笔就是大臣。在主笔非终笔的情况下,终笔的处理上,力度仅若于主笔。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结字
2.硬笔楷书结字原理包括哪些匀称原理
对于匀称的字面含义,我想不用多说。世间万物凡是表现的比例失衡,大小互殊、长短不一、轻重失宜、疏密异度,彼此配置不能保持均衡,就会让人感到丒劣、不舒服,这都与不匀称有关。凡是比例合宜,轻重合度,疏密得当,或说符合黄金分割定律要求的物体,就是匀称的。这样的物体会让人感到美观舒适。中国汉字的点画,有广狭、偏正、疏密、肥瘦的不同,书写时为了使其符合结构匀称的法则,必须力求做到:疏不欲小,密不欲大,正不欲板,偏不欲倾,广不欲肥,狭不欲瘦,天必覆地,地必载天,内必摄外,外必朝内,疏密相调,大小相称。不仅一个字的各点画之间要如此,而且一行字、一幅字的各字之间也要符合这些要求。下面我就逐一举例予以说明:
1、疏不欲小,密不欲大。如:“丁、十、八、上”等字,点画虽少,但必须布满全局,这就是疏不欲小。
如:“继、欝、灵、龟”等字,点画虽多,但是不能超出局外,这就是密不欲大。所谓局内局外指的是字的界格,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的汉字是方块字,书写的基本要求是每字占一个格子。尽管书法要求因字赋形但除了草体外,所有的汉字书写都要求遵守这一规律。
2、正不欲板,偏不欲倾。如:“主、正、王、未”等字,中间竖画要求直立挺拔,不偏不倚,可是其他点画则必须力求变化,这就是正不欲板。
如:“虱、广、可、曳”等字,轻重不均,而必须设法调盈济虚,以求平衡,这就是偏不欲倾。
3、广不欲肥,狭不欲瘦。如:“四、两、山、班”等字,形态扁平,为了保持字形匀称,就应该收敛某些点画,这就是广不欲肥。
如:“卜、了、月、寸”等字,形态窄长,就应该适当放宽一些点画,以便达到匀称美观,这就是狭不欲瘦。
4、天必覆地,地必载天。如:“宇、宙、当、登”等字。上面必须盖住下面,不能使其头大帽小,这就是天必覆地。
如:“盆、道、舆、思”等字,下面必须托住上面,不可舟轻载重,这就是地必载天。
5、内必摄外,外必朝内。如:“器、国、飞、兆”等字,内外相系,如太阳居中,行星环绕,这就是内必摄外,外必朝内。
6、疏密相调,大小相称。如:“雾、凫、数、搅”等字,两部相合,一密一疏,密者宜大,大则化密为疏;疏者宜小,小则化疏为密。这就是疏密相调,大小相称。
至若“戋、林、晶、谢”等字或两字平分,或三字等量,虽然各自独立,仍需互相依附,结为一体。这样才能做到平正中不失连贯之势。
再如:“巌石”同行,“万一”并列,疏密悬殊,大小迥异,贵小者展令大,大者蹙令小,疏者不使散,密者不使挤,一气呵成,精神统一,就不用担心结构不匀称了。
3.书法的结字美讲究什么
1、平正法则
平正是汉字书法结构美的最基本法则。历代书法作品没有一样不将平正列为学习结字的第一原则。在孙过庭的《书谱 》里说:“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横不能平,竖不能直 ,腕不能展 ,目不能注,分布终不能工整等等,书法家们均很在乎从平稳字的外形和重心体现书法的结构的美。
2、变化法则
从结字角度而言,变化有两层含义 。一是在一字之中诸多点画要力避重复。王羲之说过“若平 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便不是”在他的书作品《兰亭序》中体现出了一个“之”就有多种写法。
二是通篇之内,字与字之间在风格统一的基础上结体要力求多样的变化。这个简单的理解就是整幅作品字与字之间整体配合体现美,比如攲测写法看着每个字不是平整但整体作品结构很美。
3、连贯法则
指字的笔画之间、偏旁之间有相互呼应、映带、牵连、贯通的关系。字 的结构连贯有两 种方式 ,一是无形连贯,二是有形连贯。 无形连贯一般看作是构字笔画间相互呼应, 有形连贯整个字一气呵成,笔势连绵一贯到底。
当然汉字书法结构美的规律还有其他一些 ,但平正、变化 、连贯三条 法则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三者之间关系密切,互为辩证的整体。平正是变化与连贯的基础 前提,变化、连贯是平正之美的手段和途径。
扩展资料
五种书体
1、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2、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3、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楷书有楷模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
4、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5、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书法
4.硬笔楷书结字原理包括哪些匀称原理
对于匀称的字面含义,我想不用多说。
世间万物凡是表现的比例失衡,大小互殊、长短不一、轻重失宜、疏密异度,彼此配置不能保持均衡,就会让人感到丒劣、不舒服,这都与不匀称有关。凡是比例合宜,轻重合度,疏密得当,或说符合黄金分割定律要求的物体,就是匀称的。
这样的物体会让人感到美观舒适。中国汉字的点画,有广狭、偏正、疏密、肥瘦的不同,书写时为了使其符合结构匀称的法则,必须力求做到:疏不欲小,密不欲大,正不欲板,偏不欲倾,广不欲肥,狭不欲瘦,天必覆地,地必载天,内必摄外,外必朝内,疏密相调,大小相称。
不仅一个字的各点画之间要如此,而且一行字、一幅字的各字之间也要符合这些要求。下面我就逐一举例予以说明:1、疏不欲小,密不欲大。
如:“丁、十、八、上”等字,点画虽少,但必须布满全局,这就是疏不欲小。如:“继、欝、灵、龟”等字,点画虽多,但是不能超出局外,这就是密不欲大。
所谓局内局外指的是字的界格,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的汉字是方块字,书写的基本要求是每字占一个格子。尽管书法要求因字赋形但除了草体外,所有的汉字书写都要求遵守这一规律。
2、正不欲板,偏不欲倾。如:“主、正、王、未”等字,中间竖画要求直立挺拔,不偏不倚,可是其他点画则必须力求变化,这就是正不欲板。
如:“虱、广、可、曳”等字,轻重不均,而必须设法调盈济虚,以求平衡,这就是偏不欲倾。3、广不欲肥,狭不欲瘦。
如:“四、两、山、班”等字,形态扁平,为了保持字形匀称,就应该收敛某些点画,这就是广不欲肥。如:“卜、了、月、寸”等字,形态窄长,就应该适当放宽一些点画,以便达到匀称美观,这就是狭不欲瘦。
4、天必覆地,地必载天。如:“宇、宙、当、登”等字。
上面必须盖住下面,不能使其头大帽小,这就是天必覆地。如:“盆、道、舆、思”等字,下面必须托住上面,不可舟轻载重,这就是地必载天。
5、内必摄外,外必朝内。如:“器、国、飞、兆”等字,内外相系,如太阳居中,行星环绕,这就是内必摄外,外必朝内。
6、疏密相调,大小相称。如:“雾、凫、数、搅”等字,两部相合,一密一疏,密者宜大,大则化密为疏;疏者宜小,小则化疏为密。
这就是疏密相调,大小相称。至若“戋、林、晶、谢”等字或两字平分,或三字等量,虽然各自独立,仍需互相依附,结为一体。
这样才能做到平正中不失连贯之势。再如:“巌石”同行,“万一”并列,疏密悬殊,大小迥异,贵小者展令大,大者蹙令小,疏者不使散,密者不使挤,一气呵成,精神统一,就不用担心结构不匀称了。
5.书法的结字美讲究什么
讲究间架结构,长短粗细变化。
结构,亦称“结字”、“结体”。指每个字点划间的安排与形势的布置。
中国特有的方块汉字,为书法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写出来的字,既要符合规范法度,又要富于变化。汉字尚形,书法又是“形学”(清康有为)故结体尤显重要。
字有的疏朗,有的严密,有的舒展,有的流丽,有的古朴,有的奇宕,有的峭瘦,有的丰腴,这些都是书法结构产生的美。书法的结构美,可以说平正、匀称、参差、连贯、飞动等多反面的有机融合与交叉、渗透,构建了字的结构之美。
元赵盂俯《兰亭跋》:“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汉字各种字体,皆由点划联结,搭配而成。
笔划的长、短、粗、细、俯、仰、缩、伸,偏旁的宽、窄、高、低、欹、正,构成了每个字的不同形态,要使字的笔划搭配适宜、得体、匀美,研究其结体必不可少。张猛龙碑,点画多变,以点而言,几处无一相同,此碑结字外疏内密,忽大忽小,忽收忽放,欹侧取势,奇丑相生,结体精密有奇趣。
《兰亭序》中21个“之”字,神态各异,气韵生动,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正如清冯班在《纯吟书要》中所云:“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间架既明,则学用笔。
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
又云:“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可见,结构在书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书法欣赏者来说,书家只有通过形体组合线条,把自己真挚,强烈的感情贯注到作品的境界中去,才能使观赏者而感而动,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扩展资料:书法中的结字技巧:一、结字要明朗结字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结体之法,当然是针对若干部件而言。一个字,因左右结构、上中下结构、上下结构、内外结构、品字结构等区别,结体之法随之而成。
这些结字之法,大多针对正书(篆隶楷)而言,但对于行草等书体,虽不密切,也有借鉴作用。在习练过程中,针对练习的书体,一定要写出它们的特点才能到位,以小篆而言,字形略带长方形(瘦长),结体匀称、上下左右均具对称之美,彰显古朴堂皇的庄重之气韵。
二、结字的组合方式结体之法讲究变化与对比,若大小、高低、垂曳、排叠、避就、相让、朝揖、顶戴、覆盖、包裹、附丽、缓急、穿插、回抱、救应、向背、偏侧、意连、呼应、主次、疏密、粘合、管领诸法,均需随宜消息、因地制宜,险峻而美。三、结字有中宫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云“凡字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结处,是为字之中宫”,而“中宫有在实画,有在虚白,必审其字之精神所注,而安置于格内之中宫”,此结字之秘法。
四、有形而生态结体,可以体现出一个书家的造形能力。孙过庭《书谱》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之所以说“务追”,是因为,能在“平正”的结字基础上兼备“险绝”,使字有态、有势,是很难的,并不是轻易所能实现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结字。
6.楷体字怎么写
要想写好楷体字必须掌握好笔法和字法。
执笔——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甲肉之际抵在笔杆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令掌虚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直线和弧线。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提按——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结字——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间架结构比点画特点重要。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因此,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规律十分重要。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学写字应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需手段。不临帖,全凭自己想法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学写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7.书法家欧阳询的结字法是什么
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
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 (原文) 一,排叠 字欲其排叠疏密停匀,不可或阔或狭,如“寿、藁、画、窦、笔、丽、赢、爨”之宇,“奉”旁,“言”旁 之类,《八诀》所谓“分间布白”,又曰“调匀点画”是也。高宗《书法》所谓“堆垛”亦是也。
二,避就 避密就疏,避险就易,避远就近,欲其彼此映带得宜。又如“庐”字,上一撇既尖,下一撇不当相同,“府”字一 笔向下,一笔向左,“逢”字下“?”拔出,则上必作点,亦避重叠而就简径也。
三、顶戴 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下轻者,顶戴欲其得势,如“叠、垒、药、鸾、惊、鹭、髻、声、医”之类, 《八诀》 所谓“斜正如人,上称下载”,又谓“不可头轻尾重”是也。 四、穿插 字画交错者,欲其疏密、长短、大小匀停,如“中、弗、井、曲、册、兼、禹、禺、爽、尔、襄、甬、耳、奥、由、垂、车、无、密”之奥, 《八诀》所谓“四面停匀,八边具备”是也。
五、向背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体势,不可盖错。相向如“非、卯、好、知、和”之类是也,相背如“北、兆、肥、根” 之类是也。
六、偏侧 字之正者固多,若有偏侧欹斜,亦当随其字势结体。偏向右者,如“心、戈、衣、几”之类;向左者,如“夕、朋、乃、勿、少、宏”之类;正如偏者,如“亥、女、丈、矢、互、不”之类。
字法所谓偏者正之,正者偏之, 又其妙也。《八诀》 又谓“勿令偏侧”亦是也。
七、挑? 字之形势,有须挑?者,如“戈、弋、武、九、气”之类;又如“献、励、散、断”之字,左边既多,须得右边? 之;如“省、炙”之类,上偏者须得下?之,使相称为善。 八、相让 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须彼此相让,方为尽善。
如“马”旁、“糸”旁、“鸟”旁诸字,须左边平直,然后右边可 作字,否则妨碍不便。如“辩”字,以中央“言”字上画短,让两“辛”出,又如“鸥、鹌、驰”字,两旁俱上狭下阔,亦当相让, 又如“呜、呼”字,口在左者宜近上;“和、扣”字,口在右者宜近下,使不妨碍,然后为佳,此类是也. 九、补空 如“我、哉”字,作点须对左边实处,不可与“成、戟”诸戈字同。
如“袭、辟、餐、赣”之类,欲其四满方正也, 如《醴泉铭》“建”字是也。 十、覆盖 如“宝、容”之类,点须正,画须圆明,不宜相著,上长下短。
十一、贴零 如“令,今、冬、寒”之类是也。 十二、黏合 字之本相离开者,既欲黏合,使相著顾揖乃佳,如诸偏旁字“卧、鉴、非、门”之类是也。
十三、捷速 如“风、凤”之类,两边速宜圆揽,用笔时左边势宜疾,背笔时意中如电是也。 十四、满不要虚 如“圆、圃、田、国、回、包、南、隔、目、四、勾”,之类是也。
十五、意连 字有形断而意连者,如“之,以、心、必、小、川、州、水、求”之类是也。 十六、覆冒 字之上大者,必覆冒其下,如“雨'头,“穴”头,“家、荣”字头,“奢、金、食、逢、巷、泰”之类是也。
十七、垂曳 垂、如“都、卿、卯、拜”之类,曳,如“水、支、欠、度、更、走、民、也”之类是也。 十八、借换 又如《醴泉铭》“秘”字就“示”字右点,作“必”字左点,此借换也。
又如“秋”字为“?”, “鹅”字为 “?”之类,为其字难结体,故互换如此,亦借换也,所谓“东映西带”是也。 十九、增减 字之有难结体者,或因笔画少而增添,如“新”字为“?”,“建”字为“?”是也。
或因笔画多而减省,如 “曹”字为“?”,“美”字为“?”。但欲体势茂美,不论古字当如何书也。
二十、应副 字之点画稀少者,欲其彼此相映带,故必得应副相称而后可。又如“龙、诗、仇、转”之类,必一画对一画,相 应亦相副也。
二十一、撑拄 字之独立者,必得撑拄,然后劲健可观。如“千、下、于、丁、手、可、弓、司、予、矛,永、亨、亭、宁、卉、巾、草”之类是也。
二十二、朝揖 凡字之有偏旁者,皆欲相顾,两文成字者为多,如“邹、谢、锄,储”之类,与三体成字者,若“弼、斑”之类, 尤欲相朝揖。《书法》所谓“迎相顾揖”是也。
二十三、救应 凡作字,一笔才落,便当思第二三笔如何救应,如何结裹。《八诀》所谓“意在笔先,文向思后”是也。
二十四、附丽 字之形体,有宜相附近者,不可相离,如“形、影、飞、起、超、饮、勉”。凡有“文、欠、支”旁者之奥, 以小附大,以少附多是也。
二十五、回抱 回抱向左者,如“曷、丐、易、菊”之类,向右者,如“艮、鬼、包、旭、它”之类是也。 二十六、包裹 谓如“团、圃”打圈之类,四围包裹也。
“尚、向”上包下,“幽、凶”下包上, “匮、匡”左包右,“旬、匈”右包左之类是也。 二十七、却好 谓其包裹斗凑,不致失势,结束停当,皆得其宜也。
二十八、应接 字之点画,欲其互相应接。两点者如“小、八”自相应接,三点者如“忝”则左朝右, 中朝上,右朝左,四 点如“然、热”二字, 则两旁二点相应,中间相接。
二十九、小成大 宇以大或小者,如“门?”下大者是也。以小成大,则字之成形及其小字,故谓之小成大,如“孤”字只在末 后一捺,“宁”字只在末后一竖钩,。
8.书法中怎样才能做到平衡的结字原则
要做到平衡的结字原则,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书法中结构的平衡。
书法中所讲的平衡,和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平衡有相近的地方,也有区别。比如说,左右结构的字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做到平衡,如“相”字,但是也要将左边的“木”写得开张一些,才能和右边的“目”达成协调,因为“目”的笔画本身多,结构趋于紧凑,那么在整体上就要通过浓淡疏密来调节,以取得最佳的视觉效果,书法上的平衡主要从视觉效果来衡量,不见得是绝对均衡,这也是和一般“平衡”意义上的区别。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写横划,如果写成绝对水平,视觉上反而不美,这就说明视觉和实际有一定区别。要做到结字的平衡,不好一概而论,和书体很有关系。
一般来讲,楷书结字比较规则,你可以通过多联系颜体和欧体来体会,这是我个人看法。其他书家也可以,看你个人喜好和悟性,比如柳公权的也不错,但最好不要练近现代书家的,“师不高,弟子拙”;在行草书中,为了达到结字的平衡,必须考虑整体的需要,通过线条粗细、墨色浓淡、左**斜等各种手段取得最佳的整体效果;还有通过增减笔画达到结字平衡的。
这里面的道理,不是几句话能够完全概况,书法结字的平衡理论上可以讲一点,但是主要得靠自己在反复临摹、练习中去“悟”,这么解释您应该也“悟”到点什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