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夭中的桃之夭夭运用的是什么写法
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
而桃树开花(“灼灼其华”)、结实(“有蕡其实”) 、枝繁叶茂(“其叶蓁蓁”),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 昌盛的良好祝愿。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 种象征暗示的关系。
《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 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 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2.桃之夭夭
<;诗经·周南·桃夭>
【原文】
桃之夭夭①,
灼灼其华②。
之子于归③,
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
有蕡⑤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⑥。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注释】
①夭夭:桃树含苞欲放的样子。 ②灼灼:花开鲜明的样子。华:花。 ③之子:指出嫁的姑娘。归:女子出嫁。 ④宜:和顺,和善。室家:指夫妇。⑤焚(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⑥榛榛(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译文】
桃树含苞满枝头,
花开灿烂如红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果实累累坠树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桃叶茂密色葱绿。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读解】
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就像我们现在熟悉的、谁都能唱的《一封家书》、《同桌的你》、《小芳》一类的歌。魅力恰恰就在这里。
它符合天地间一个基本的道理:简单的就是好的。
正如女子化妆,粉黛轻施的淡妆总有无穷的神韵,没有的地方总觉得有,有的地方总觉得没有。浓妆艳抹,厚粉浓膏,不仅艳俗,而且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疑心厚重的脂粉底下有多少真实的货色,或许卸下妆来是半老徐娘一个或满脸雀斑。
简单是质朴,是真实,是实在,是亲切,是萦绕心间不能忘却的情思。刻意修饰是媚俗,是虚伪,是浮泛,是浅薄,是令人生厌,是古人常说的恶俗。
简单质朴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艺术的一种境界,并且是至高的境界。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文字
这句话出自《诗经》里的《桃夭》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本篇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炼,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天天,灼灼其华”。
《桃夭》全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4.桃夭写的什么
诗经原文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兴也。
桃,木名、华红,实可食。夭夭,少好之貌。
灼灼,华之盛也。木少则华盛。
之子,是子也。此指嫁者而言。
妇人谓嫁曰归。周礼,仲春令会男女。
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宜者,和顺之意。
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
文王之化,自家而国,男女以正,婚姻以时。故诗人因所见以起兴,而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兴也。蕡,实之盛也。
家室,犹室家也。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兴也。
蓁蓁,叶之盛也。家人,一家之人也。
朱熹注 注释 夭夭:充满生气的样子。 华:古花字。
之子于归:这位姑娘出嫁。 之,指示代词。
①:贲加草头,音坟,果实将熟的样子。有fen (贲加草头)其实:它的果实十分繁盛。
蓁蓁:繁茂的样子。 译文 桃树长得多么壮盛,花儿朵朵正鲜美。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和顺。 桃树长得多么壮盛,果实累累结满枝。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美满。 桃树长得多么壮盛,绿叶茂盛展生机。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人幸福。 赏析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
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
“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
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
(《国风选译》)联系到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农民娶亲“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桃夭》篇的写法也很讲究。
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头一章写“花”,二章写“实”,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
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实,写叶,不是让读者想得更多更远吗?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真是一派兴旺景象啊! 这首诗不难懂,但其中蕴藏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探讨。 一个问题是,什么叫美,《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满。
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关于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
楚国的伍举就“何为美”的问题和楚灵王发生了争论。伍举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国语·楚语》)很清楚,伍举的观点是“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善就是美。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无害。
这种观点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实际上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那意思是说,统治者重赋厚敛,浪费人力、物力,纵欲无度,就不是美。
应该说,这种观点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义。但它否定了“善”与“美”的差别,否定了美的相对独立性,它不承认“目观”之美,是其严重局限。
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虽然也有其对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观”之美,但这种善即是美的观点,在先秦美学中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孔子也持着这样一种美学观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赞赏“诗三百”,根本原因是因为“无邪”。
他高度评价《关雎》之美,是因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合于善的要求。在评价人时,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泰伯》)善与美,善是主导方面。甚至连选择住处,孔子也。
5.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可以用来描写桃花吗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桃红又见一年春。”桃花,自古
以来就是象征阳春的娇花名卉。早
在三千多年前,《诗经》的《周南·
桃夭》篇里就有“桃之夭夭,灼灼
其华(花)”的描写,自后历代文人
雅士几乎无不有咏桃之佳作,
而“桃红柳绿”一直是人们形容明媚
春天的常用词。
桃原产我国,系蔷薇科落叶小
乔木,果实是鲜美的水果。它品种
很多,据说现在全世界约有三千多
种,我国也有三百多种。桃的变种
碧桃也是蔷薇科落叶小乔木,属观
赏桃,多不结果,有红碧桃、白碧
桃、粉碧桃、花碧桃等品种。我国
人民对桃有特别的兴趣,名山大川
之中,许多都有赏桃之胜景佳处。
一入阳春,人们就可以在五台山的
桃源洞、华盖山的桃花圃、黄山的
桃花峰等名山上欣赏到浓桃娇艳的
容颜了。而在人间天堂杭州和苏
州,也都有著名的桃花胜地,杭州
是白堤和苏堤,苏州则是那能使人
马上联想起民族风情浓郁的年画和
才子唐伯虎的桃花坞。
桃花粉红的娇嫩,白色的皎
洁,一如李清照笔下“和羞走,倚
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少女,充
满着不染尘不着雕琢痕迹的勃勃生
机,在诗人眼里,常常便是美人的
化身,如清代浙江归安人沈荣曾有
绝句云:
柳暗花城梦不通,谁家姊妹倚
东风。凭伊几点清明雨,催出新妆
试小红。
这是把桃花比作骀荡春风里娇
俏可人的姊妹花了。所以,当桃花
凋零的时候,闺中女儿便忍不住以
落红自喻,生发出无限的叹惋了。
大观园中的林姑娘就曾荷锄葬桃
花,黯然神伤,她吟道: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
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
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
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
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
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
明年闺中知有谁?
……
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赋
予了桃花美妙的神话色彩:“忽逢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是把
桃花源描绘成消弭理想与现实差距
的“终极天国”的图景,也许应该就
是黛玉姑娘诗中所向往的“天尽
头”的“香丘”吧?!诗仙李白朗声长
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
我情”,留下佳话一段。可惜,走
得最快的总是最美的时光,桃花的
缤纷绚烂总免不了在暮春无奈地谢
幕,于是,古人眼里唤作“碧桃”的
女子往往是薄命的,比如昆剧《钗
钏记》里的女主人公史碧桃就是赴
水自裁的可怜人。
不过,也许受诗圣杜甫“癫狂柳
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的影
响吧,有的古人似乎更偏爱白桃
花,清代经学家孙星衍就以素面朝
天的虢国夫人作喻,赞颂白桃
花:“懒回素面朝天阙,罢舞霓裳
对月轮。五日清风三日雨,为她洗
净软红尘。”
可真要洗尽红尘,又谈何容
易?!唐代长安有座玄都观,曾广
植桃树,诗人刘禹锡在被贬十载、
年逾不惑之后回到京都,写下
了“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
后栽”的句子,感慨满朝新贵都是
在他离开长安后爬上高位的。于
是,他再度被贬,直到年近耳顺才
又有机会重回京域,这时候,玄都
观的灿烂桃花已荡然无存,诗人唏
嘘不已,又吟了一首七绝: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
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
今又来。
桃花见证了一代诗豪的半生沉
浮,也算是一桩奇事了
6.诗经桃夭的赏析
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
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
“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