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QC小组法的QC小组法的主要内容
QC小组法的主要内容为分类、成员、注册登记三部分,具体如下:
一、根据工作性质和内容的不同,QC小组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现场型:主要以班组、工序、服务现场职工为主组成,以稳定工序,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提高服务质量为目的。
(2)攻关型:一般由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三结合组成,以解决有一定难度的质量关键为目的。
(3)管理型:以管理人员为主组成,以提高工作质量,改善与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
(4)服务型:由从事服务性工作的职工组成,以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服务工作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
2、QC小组的成员
为了便于活动,小组人员不宜过多,一般为3-l0人较合适。小组成员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努力学习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和其他现代管理方法,熟悉本岗位的技术标准和工艺规程,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并能积极参加活动。
扩展资料:
措施:领导要重视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在企业中,企业的决策层(企业的最高管理层)是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和QC小组活动的关键,“TQC就是头QC”。有企业的领导参与、支持,许多问题,如:激励政策、奖励制度、QC小组活动的时间、活动资金和活动计划等问题才能实实在在得到解决。
事实上,很多成功开展QC小组活动的企业,都是决策层的领导亲身参与QC小组活动、亲手写成果报告、发表成果,身体力行地对QC小组活动给予大力支持,才推动了企业QC小组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取得优秀成果。
企业中层管理干部参与QC小组活动也是提高QC成果率的重要因素。参与活动决不只是起领导作用,而应该是在其中起模范和带头作用,亲自参与其中部分或全部活动,监督各项工作的落实,保证各项活动按计划实施与开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QC小组法
2.QC小组名称
QC小组一般自己小组取,名字格式为XXQC小组,例如007QC小组,红黄蓝QC小组,土霉素提炼QC小组,事在人为QC小组,心连心QC小组,细胞再造QC小组,能源管理QC小组等等。
QC小组(质量控制小组,中文译名:品管圈)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它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品管形式,MBA、CEO、EMBA等课程均对QC小组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有所介绍。
扩展资料
QC小组是指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而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QC小组是企业中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的有效组织形式,是职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经验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
从QC小组(Quality Control Circle,英文缩写QCC)活动实践来看,它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自主性
QC小组以职工自愿参加为基础,实行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创造性。
群众性
QC小组是吸引广大职工群众积极参与质量管理的有效形式,不但包括领导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而且更注重吸引在生产、服务工作第一线的操作人员参加。广大职工群众在QC小组活动中学技术,学管理,群策群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民主性
QC小组的组长可以民主推选,QC小组成员可以轮流担任课题小组长,人人都有发挥才智和锻炼成长机会;内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时,小组成员不分职位与技术高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集思广益,高度发扬民主,以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
科学性
QC小组在活动中遵循科学的工作程序,步步深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坚持用数据说明事实,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与解决问题,而不是凭“想当然”或个人经验。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QC小组
3.QC小组的活动过程与效果应该怎么写
如何编写QC小组成果报告 一、成果报告的编写人应掌握:小组活动的基础资料 编写成果报告的要求 编写成果报告的技巧 二、基本要求 文字要精练 程序要清楚,逻辑性要强。
尽量使用图表,数据,示意图。成果报告要真实,不允许“倒装”。
要根据课题抓住重点,突出一条主线。对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术语要解释。
采用法定计量单位。三、写作技巧 灵活运用四段八步,不要机械地平均安排。
对PDCA循环的四段八步可根据课题有所取舍。编写成果报告不能就事论事。
要提炼、加工、选择最能代表选择活动水平、最有说服力和最精彩的内容报告出来。每一步骤之间要有过渡,要前后呼应。
开头要引人入胜,结尾要令人回味。四、存在的共性问题 (1)、“新八股文” (2)、文字多图表少 (3)、中心问题不突出 (4)、逻辑性不强前后不协调 (5)、缺乏用数据说话 (6)、工具运用不当,出现错误较多。
五、准备工作及必要性 编写成果报告,实际上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对课题整个活动过程进行认真回顾和分析,不能仅仅靠成果报告的起草人,而应靠小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而集体总结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六、准备工作的内容 (1)、确定成果报告的中心内容。
本次课题活动中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取得的主要成绩。以及本课题的最大特色(特点)是什么。
(2)、确定成果报告的编写提纲。(3)、全体参与分工负责。
七、原始记录的内容 (1)、小组开展集体活动的会议记录。(2)、课题活动前对现状的调查资料。
如质量、产量、消耗、成本、经济损失、用户意见、现场运行观测等方面的数据、调查记录。(3)、活动中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数据记录等。
(4)、对比资料,如课题主要目标(指标)和国内外同行业、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活动前后的对比资料等。八、成果报告的主要内容 QC小组活动是按PCDA循环的科学程序进行的,而成果报告是小组活动的真实写照,是依据活动过程编写的。
因此成果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也应体现PCDA循环过程。 8.1、小组概况 企业概况或与发表课题有关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用户需求的简况。
小组概况: ——小组成立时间、本课题活动时间、注册时间、注册编号 ——人员结构及文化技术素质结构、组内分工 ——本课题类型、——本课题小组集体活动总时数、出勤率 ——历年课题完成情况,获奖情况。发表对象的简介,专业简介及作用等。
8.2、选题理由 ①、企业实现方针目标和中心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关键问题。②、市场营销、用户需要(下道工序)迫切解决的问题。
③、工作、生产(服务)现场的薄弱环节,以及质量、消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等。 8.3、现状调查 主要介绍小组进行了哪些调查活动及分析活动,从而找出主要问题。
①、开展了哪些调查活动,查阅哪些资料,进行了哪些现场观测调查,征求了哪些服务对象的意见与建议,调查活动采用了什么方法,方式,如何进行的调查等。 ②、进行分析。
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和事实。采用何种统计方法并经过计算分析后对调查对象得出的结论。
现状调查要注意的问题 ①、要简介课题的工艺过程或专业特点。②、注意说明调查方法的客观性、可信度、代表性。
③、注意时间性。④、杜绝“三无”即:无调查方法、无数据、无分析。
⑤、主要问题不可确定过多,一般一个为好,最多不要超过两个,防止主题分散,针对性不强。8.4、确定目标值 ①、针对主要问题的现状,设定本课题通过活动后将主要问题解决或改善到什么程度。
②、实现这一目标值的依据是什么,即:可行性分忻。目标值的设定方法 ①、依据本企业的历史最好水平,来说明目标值实现的可行性。
②、依据本企业同类产品已达到的质量水平说明目标值是可行的。③、依据同行业厂家达到的水平,确立赶超目标,说明实现目标值的可行性。
④、现状调查的结果。其目标值可用以下公式计算:活动目标值=(现有水平十潜力)*排列图中所要解决问题占的频率。
⑤、用户或国家的质量要求、企业或部门领导的指令。这是必须做到的。
设定目标值应注意的问题 ①、目标值应既有进取性又要合情合理,过高难以实现会挫伤大家的积极性,过低会使小组成员觉得组织活动没有必要。②、目标值要量化。
③、目标值应和课题相统一。④、目标、目标值不可设的太多,一般以一个为好,最多不要超过两个,以免主题分散无针对性。
⑤、对目标值要进行可行性分析。 8.5、原因分析 本部分是现状调查的深入,也是确定主要原因的依据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关键是正确表达主要问题和产生原因的关系。
主要内容 ①、收集产生主要问题的原因所采用的方式方法。②、将原因进行分类、归类、分析所采用的方式方法。
如何选用工具 因果图、树图,关联图常被QC小组用来进行原因分析,因此在选用这些工具时必须加以区分,以提高使用工具的有效性。①、当影响问题的因素之间没有较密切的关联关系时,采用因果图和树图为好;当因素的展开层次比较多,则采用树图为宜。
②、当分析的问题影响因素之间有关联关系时,选用关联图为好。 8.6、确定主要。
4.qc的工作描述怎么写
产品经过检验后再出货是质量管理最基本的要求。
质量控制是为了通过监视质量形成过程,消除质量环上所有阶段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以达到质量要求,获取经济效益,而采用的各种质量作业技术和活动。
在企业领域,质量控制活动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现场管理,它与有否合同无关,是指为达到和保持质量而进行控制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方面的活动。质量检验从属于质量控制,是质量控制的重要活动。
QC有些推行ISO9000的组织会设置这样一个部门或岗位,负责ISO9000标准所要求的有关质量控制的职能,担任这类工作的人员就叫做QC人员,相当于一般企业中的产品检验员,包括进货检验员(IQC)、制程检验员(IPQC)和最终检验员(FQC)。
5.QC小组法的QC小组概述
QC小组活动在我国开展,有深厚的基础。早在50年代初期,就有马恒昌小组、**号机车组、郝建秀小组、赵梦桃小组等一大批先进的班组,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不断作出贡献,提供了班组质量管理的好经验。60年代,大庆油田坚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和“质量回访”制度,在班组内开展岗位练兵,天天讲质量,事事讲严细,做到“项项工程质量全优”,出了质量问题就“推倒重来”。1964年,洛阳轴承厂滚子车间终磨小组首创了“产品质量信得过”活动,多年来加工的轴承滚子做到了“自己信得过,检验员信得过,用户信得过,国家信得过”,成为我国第一批“产品质量信得过小组”。所有这些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为QC小组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78年9月,北京内燃机总厂在学习了日本的全面管理经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QC小组。此后,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开展,QC小组活动逐步扩展到电子、纺织、基建、商业、运输、服务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