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雨字繁体字怎么写
雨没有繁体字。
解析:“雨”没有经过简化,为传承字。 所谓的繁体字还是“雨”。"繁体字"这个词只在一个字存在简化字时使用,如某汉字无对应的简化字,则属于传承字范畴。
雨的基本解释:
雨[yǔ]
从云层中降落的水滴 :雨水。雨季。
雨[yù]
下雨,落下 :雨雪。
字形演变: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雨,水从云下也。一象天,冂象云,水霝其闲也。凡雨之属皆从雨。
白话版《说文解字》:雨,水从云层降下地面。字形顶部的“一”,像天穹,“冂”像低垂的云团,水零落其间。所有与雨相关的字,都采用“雨字头”。
相关词汇解释:
1、雨点[yǔ diǎn]
形成雨的小水滴。
2、风雨[fēng yǔ]
风和雨:风雨无阻。
3、细雨[xì yǔ]
很小的雨:微风细雨。
4、雨伞[yǔ sǎn]
防雨的伞,用油纸、油布、锦纶或塑料布等制成。
5、阴雨[yīn yǔ]
天阴又下雨:阴雨连绵。
2.雨字演变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
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
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
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
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汉字书体的演变) 1甲骨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
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
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
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
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对照表) 。
3.雨的笔顺 雨的笔画 雨字怎么写
“雨”的笔顺是横、竖、横折钩、竖、点、点、点、点。笔画数是8画。“雨”字写法见下图:
“雨”组词造句解释如下:
1、雨露(yǔ lù)
造句:而我,即便在这遥远而陌生的土地零落成泥,当来年春绿的脚步走近,那娇嫩的新芽,接受的第一滴雨露,也一定是你遥梦的泪水。
解释:雨和露,比喻恩惠。
2、烟雨 (yān yǔ)
造句:经典的上海滩一景:烟雨迷蒙,地面映衬着七彩霓虹光,和着隐约的殖民地时期的老房子的身影。而南京路,这条世界上最繁华的街道,依旧车水马龙。
解释:象烟雾那样的细雨。
3、雷阵雨(léi zhèn yǔ)
造句:大家都是不经事的懵懂少年,常常起纷争,却并非真正为难,像一场场的雷阵雨,大家忘了电掣雷鸣,只记取雨后彩虹。
解释:伴有雷电的阵雨。
4、流星雨(liú xīng yǔ)
造句:专家们预计,在2009年狮子座流星雨在夜空出现时,如果你在今晚选择了正确的观测地点,你将有幸目睹一小时内30颗到300颗流星从天际滑落这一浮华盛宴。
解释:短时间内出现许多流星的现象,在一群流星和地球相遇的时候发生。
5、梅雨(méi yǔ)
造句:在这一部分中主要以他的《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三个小说集为基点,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详细阐释了施蛰存对心理分析小说的实验性探索。
解释:【霉雨】见下。
7、小雨 (xiǎo yǔ)
造句:对农业来说,小雨要比大雨好,这是因为小雨会慢慢渗入地下(更容易被土地吸收),而大雨则会把田淹了,同时大量水资源流失到附近的水道。
解释:24小时内雨量达10毫米或一小时内雨量在2.5毫米以下的雨叫小雨。通常指雨量不大的雨。
8、大雨(dà yǔ)
造句:尽管已极度干旱,但是这并不足以消减密苏里河沿岸因大雨而加剧的洪水,这一点也可以在美国航空航天局上周发布的图像中看出。
解释:24小时内,雨量达25?50毫米的雨叫大雨。一般指下得很大的雨。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item/%E9%9B%A8/21440
百度字典:/s?wd=+%E9%9B%A8&ptype=word#
4.雨字的甲骨文怎么写
1、仿甲骨文“铁三二·三”的写法:
“山”字倒写(三直等长),“山”的三直下再添三直(但不要和倒写的那个“山”字的三直相接,稍离开些。)
2、仿甲骨文“前三·二0·三”的写法:
“山”字仍照1倒写(但“山”的中间一直出头,近似于“巾”字,并要把“巾”字第二笔的勾去掉。)“巾”下添三直(与“巾”的三直也不要连接。)
3、仿甲骨文“燕一四三”的写法:
“雨”字左右各减去一点后,再在下面添三点,三点要呈倒三角形排列。(同样,减了两点的这个“雨”字,右下的勾也要去掉。)
5."雨"字的古文字是怎样的
"雨"字的古文字如下:
雨拼音:yǔ,部首:雨部,部外笔画:0画,总笔画:8画,五笔:FGHY,仓颉:MLBY
郑码:FV,四角:10227,结构:单一,电码:7183,区位:5174,统一码:96E8
释义:从云层中降落的水滴:雨水。雨季。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雨槎[yǔ chá]
雨中的渔船。
2、雨濡[yǔ rú]
雨水浸渍。
3、雨石[yǔ shí]
用来进行造雨魔术表演的石头。
4、微雨[wēi yǔ]
小雨。
5、竹雨[zhú yǔ]
落在竹叶上的雨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