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文中的"谢"字有哪些解释
谢,读作xiè,在文言文古文中主要有如下意思:对别人的帮助或赠与表示感激:~~.~仪.~忱(谢意).~恩.~意.面~.致~.感~.2. 认错,道歉:~过.~罪.3. 推辞:~绝.闭门~客.4. 凋落,衰退:~顶.~世(去世).凋~.新陈代~.5. 告诉,询问:“使人称~:‘皇帝敬劳将军.’”6. 逊,不如:“锦江何~曲江池?”7. 古同“榭”,建在台上的房屋.8. 姓谢xiè动词义:1、形声。
从言射声。本义:向人认错道歉。
自谢曰。——《战国策·赵策》长跪而谢。
——《战国策·魏策》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惊谢曰。
——清·周容《芋老人传》2、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命。
——《史记·汲黯列传》谢媒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楚而谢。
—— 唐·李朝威《柳毅传》谢客矣。——明·宗臣《报刘一丈书》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
——宋·苏轼《盖公堂记》3、辞去官职。若此儿不救,便当回舟谢职,无复游宦之兴矣。
——《南齐书·王僧虔传》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唐·王维《送张五归山》4、告辞;告别。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史记·李将军列传》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史记·魏公子列传》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5、告诉;告诫。
谢汉使。——《汉书·李广苏建传》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6、以言辞相问候。至府,为我多谢问赵君。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史记·赵广汉传》7、感谢。休谢之。
——《三国演义》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史记·项羽本纪》且谢曰。
——唐·李朝威《柳毅传》8、逝去。诏曰:弟勰所生母潘早龄谢世,显号未加。
——《魏书·彭城王勰传》9、酬谢。婚礼不许多用盘盒猪羊糖饼,不许厚礼物谢媒。
——明·海瑞《禁约》受人十万,谢客数千,又重馈部吏。——《潜夫论》10、衰败;衰落。
宿觉名未谢,残山今尚存。—— 宋·叶适《宿觉庵》花之既谢。
——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11、逊让;不如。既鲸鲵折首,西夏底定,便宜诉其本怀,避贤谢拙。
——《宋书·王宏传》12、避免;避开。必以俪辞为文,何缘《十翼》不能一致,岂波澜既尽有所谢短乎?——章炳麟《文学总略》名词义:1、古邑名。
在今河南省唐河南。于邑于谢,南国是式。
——《大雅》2、姓。词义梳理1辞却,辞职。
2推辞;拒绝。3引申为不用。
4辞别。5引申为离开。
6消失;凋谢。7指脱落。
8衰败,衰落。9除去。
10避免;避开。11缺乏;少。
12逊让;不如。13更替;轮替。
14道歉;认错。15惭愧;不安。
16酬谢;酬答。17指谢仪,报酬。
18泛指感谢。19问候,问。
20告知,语。21解答,叙述。
22龟的一种。行而头仰,用以占卜不灵。
23通“榭”。24古邑名。
故城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周申伯迁于此。
一说,即今河南省信阳市。25姓。
春秋时鲁有谢息。见《左传·昭公七年》。
2.古文翻译 谢拉
(居住在)右地的苏东坡赠给王定国诗,乡里的先生李公誊写的(这些)。
开始时,闽中(今福建)的郑定已经很有盛名,一时之间,(当时的社会)名流都争相的羡慕他。郑公得到自己亲手所写的秦淮海的词集,(很喜欢),未曾停止的读了二十年,于是另外地有了想法。郑公生性非常地(喜爱)致远恬淡,(而)惟独嗜爱读书(从未)厌倦。
每每遇到出游的人,不关心他的(家势)盛衰贫富,就换帽子脱下衣服鞋袜(以示豪爽)和那人交往,在哦壁上写诗,命下人拿来纸笔等,迅速地写了几十遍,很高兴地选了一天就离开了。
(他的)妻子曾经(因生病)呆在床上,郑公为她做饭,顺便就用(烧柴火所剩的)灰写字,用手指做画用大拇指支撑着很久也不休息。很长时间了,听到孩子啼哭的声音,才想起他的妻子需要饮食。
一个(当时)有名的公子,字时行,做官到了青州推官(这个职务),(当)他死的时候,妻子儿女(因为)贫穷没办法回家,(郑公)旅行到那里,把公子时行埋葬到青州并在那里安家。咳,(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郑公的品行了!
在这之前的几十年,郑公的书流落在私人手里还很多,当时的人不懂的重视它们,而现在(想要)购买他的书的人,(即使出)很高的价钱(也)不能买到了。因为古人的文章虽然主要叙述微小的事情,而且还泯没了当时的言论,然而古人文章的光辉精彩的地方终究是不可以被覆盖的,所以郑公的书暂时的无人问津而最终彰显了。
3.帮忙翻译下这段古文,谢了
原文: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
诩年十二,能通《尚书》。早孤,孝养祖母。
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
相乃止。后祖母终,服阕①,辟太尉李修府,拜郎中。
后羌寇武都,邓太后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引见嘉德殿,厚加赏赐。 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
羌闻之,乃分钞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
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
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
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
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斋 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赤亭数十日。
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
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诩因出城奋击,多所伤杀。
明日悉陈其兵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
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于浅水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大破之。
时中常侍张防特用权势,每请托受取,诩辄案之,而屡寝不报。诩不胜其愤,乃自系廷尉,奏言曰:“今者张防复弄威柄,国家之祸将重至矣。
臣不忍与防同朝,谨自系以闻。”书奏,防流涕诉帝,诩坐论输左校。
防必欲害之,二日之中,传考四狱。狱吏劝诩自引,诩曰:“宁伏欧刀以示远近。”
宦者孙程、张贤等知诩以忠获罪,乃相率奏乞见。程曰:“陛下始与臣等造事之时,常疾奸臣,知其倾国。
今者即位而复自为,何以非先帝乎?司隶校尉虞诩为陛下尽忠,而更被拘系;常侍张防臧罪明正,反构忠良。今客星守羽林,其占宫中有奸臣。
宜急收防送狱,以塞天变。下诏出诩,还假印绶。”
时,防立在帝后,程乃叱防曰:“奸臣张防,何不下殿!”防不得已,趋就东箱。程曰:“陛下急收防,无令从阿母求请。”
帝问诸尚书,尚书贾朗素与防善,证诩之罪。帝疑焉,谓程曰:“且出,吾方思之。”
于是诩子与门生百余人,举幡候中常侍高梵车,叩头流血,诉言枉状。梵乃入言之,防坐徙边,贾朗等六人或死或黜,即日赦出诩。
程复上书陈诩有大功,语甚切激。帝感悟,复征拜议郎。
数日,迁尚书仆射。 诩好刺举,数忏权威,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
而刚正之性,终老不屈。永和初,迁尚书令,以公事去官。
韩廷思其忠,复征之,会卒。 (选自《汉书•虞诩传》) 该文章转自[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ziyuan1/uploadfile/0703/2007520210154.asp 译文: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
虞诩十二岁便能通习尚书。他早年丧父,孝养祖母。
县里推荐他为顺孙,陈国国相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想任他为官。虞诩推辞说:“祖母九十岁了,没有我就没有人奉养了。”
国相这才作罢。后来虞诩祖母去世,虞诩服孝期满,被征召到太尉李修府中任郎中。
羌族军队侵犯武都,邓太后认为虞诩有将帅的谋略,任命他为武都太守。并在嘉德殿接见了他,给予很丰厚的赏赐。
羌人首领率领几千人马,在陈仓道上、崤山山谷一带堵住虞诩军队。虞诩立即命令随行人马停止前进,并且宣称已上奏朝廷请兵增援,等援军到来再一起进发。
羌人听说这一消息,就分头到邻近的县城去抢掠。虞诩趁羌军兵力分散放松警惕就日夜前进,行军百余里,命令将士们每人挖两个灶坑,以后每人每天再增挖两个。
羌人(见灶坑天天增加,以为汉军有了援军)便不敢逼近他们。有人问虞诩:“孙膑减灶而您增灶。
兵法上说日行不过三十里,平防备意外情况的发生,而我们现在一天行军二百里,为什么呢?”虞诩回答:“敌人众多,我们兵少。走得慢了容易被追上,快速行进他们就难以想到了。
敌人看到我们的灶每天都增加,一定会认为是援兵来到迎接。我们士兵众多,行军又迅速,他们一定害怕追我们。
孙膑是显示自己的弱小,我们是显示我们的强大,是形势不同的缘故。” 虞诩到武都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人有数万,他们围攻赤亭几十日。
虞诩命令将士不要发射强弩,只用小弩射击。羌人认为汉军箭力很弱,射不到自己,使集中兵力加紧攻城。
(当羌兵冲到城下时,)虞诩命令二十副强弩同时射一个羌人,没有一次射不中。羌人大为震恐,连忙退却。
虞诩趁机率领部下出城奋勇追击,杀伤很多敌人。第二天虞诩集合所有士兵,命令他们从东边城门出去,转一圈,再从北边城门进城。
然后更换衣服,又从这个城门出发,那个城门进来,并不断更换衣服以迷惑羌人。这样反复出入多次。
羌人不知城内有多少人马,愈发惊恐不安。虞诩估计羌人要退兵,就秘密派遣五百余人在城外河流浅水处设下埋伏,守候在敌人撤退的必经之路上。
羌人果然逃走了,汉军趁机截击掩杀,大败羌军。 当时中常待张防利用权势,经常受人请托,收受贿赂,虞诩多次请求将他查办,但屡次上书,都得不到朝廷批复。
虞诩不胜愤怒,命人把自己捆起来,自投廷尉狱中,并且上书说:“现在张防玩弄威势。
4.课外古文,急,谢
【注释】
①盘桓:徘徊,逗留。 谢太傅:谢安。按:谢安在出任官职前,曾在会稽郡的东山隐居,时常和孙兴公、王羲之、支道林等畅游山水。 盘桓:徘徊;逗留。 泛海:坐船出海。
②王:指王羲之。色:神情。并:一同。遽:惊慌。
③唱:通“倡”,提议。
④神情:精神兴致。 王:通“旺”,指兴致高。
⑤说:通“悦”,愉快。
⑥犹:仍然。去:指划船前进。
⑦喧:叫嚷。动:摇晃。不坐:坐不稳,不能安坐。
⑧将无:莫非;恐怕;难道。
⑨承响:应声。
⑩使:让。
【翻译】
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时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到海上游玩。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一会儿,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坐不住。谢安慢条斯理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吧?”大家立即响应,就回去了。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