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铜器的资料(描述)
青铜器 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
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
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
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
奏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
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西周青铜器从器形之间看,由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这样就不能铸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时期也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伪。
从纹饰之间看,由于同夏、商时代一样为陶范铸成,一范一器,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纹饰或刻痕的青铜器,除了个别用单范铸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纹饰,不过这样的纹饰在西周时期很少见。 从铜铁合铸上看,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新材料证明,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中期,这类铜铁合铸器所使用的铁都是陨铁,那么究竟什么时候出现人工冶铁?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间推定问题,因为,只要这个时间铆定了,我们才可以知道从商代晚期到什么时候属于陨铁和铜材料结合成器存在的时间?而什么时候又是人工冶铁和铜结合器存在的时间。
1990年,河南三门峡西周晚期虢国贵族墓地出土了一把玉茎铜芯柄铁剑,为铜铁合铸的典型器物,且是人工冶铁,被称之为“中华第一剑”,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由此我们可以推定,中国历史上铜和陨铁合铸的时代是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而人工冶铁与铜合铸成器的时代至迟在西周晚期技术上已经成熟。
青铜器分类 鼎 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 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箅。
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角 饮酒器。
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
斝(jia,音甲) 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
觚(gu,音姑) 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
觯(zhi,音志) 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兕觥(sigong,音四公) 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
尊 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
卣(you,音有)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鸮形或虎食人形。
盉(he,音和) 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方彝 盛酒器。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顶,且有钮。
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
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
罍 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
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壶 盛酒或盛水器。如《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孟子》上说:“簟食壶浆”。
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 盘 盛水或承接水。
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 匜(yi,音仪) 《左传》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浇水,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
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 盂 盛水或盛饭的器皿。
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簋(gui,音轨) 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
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簠(fu, 音甫) 古书里写作“胡”或“瑚”。
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盨(xu, 音须) 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敦(dui,音对)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
也有球形的敦。 豆 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
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 爵(jue, 音决) 饮酒器。
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
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中叶 相当于商二里冈文化期。郑州商城夯土中木炭测定碳14年代。
2.求一篇写青铜文物的散文,或者是细节描写某件青铜器的段落
古人在采石加工石料、使用火及制陶当中,发现了材料金属。约公元前7000年,古巴比伦人认识并利用了铜。约公元前5000年古埃及也开始炼铜。但这些文明从纯铜炼制到青铜出现经历了二三千年,中国人却很快跨入青铜器时代。
我国夏代开始出现少量青铜器,古史所记“夏铸九鼎”,大概是打开中华青铜文明首页的标记。公元前21世纪,方兴未艾的夏王朝用各诸侯朝贡的铜铸造了9只气壮山河的大鼎,鼎上铸有九州山川名物。自此,九鼎被视为国家权力的象征,拥有九鼎,就拥有全国最高的政治权力。只是九鼎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迄今尚未发现,夏代的青铜文化仍在寻觅、探索中。到商、周时期,青铜器已普遍使用。青铜器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华夏祖先跨过了原始阶段,而且使中华文化有了一个新的独特标志。
青铜是红铜、锡、铅等金属的合金,硬度高、熔点低,用青铜造的工具,更为耐用、有效。青铜在浇铸时气泡少,流动性好,可铸出锐利的锋刃及精细的花纹,适于制作坚实的兵器、工具及金光亮丽的容器。青铜除被制作成生产工具外,更被人用于战争。《考工记》上说,青铜冶炼在商、周时期已有6种不同比例的配方,称为“六齐”,表明当时的冶金科技已很高明。
商、周时代,军队的武装已全面依靠青铜器,这一时期的青铜武器主要有戈、
3.形容青铜器的词语
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4.要写一篇五千字的论文,写青铜器的具体的一个方面该怎么写啊
你最好到百度百科去找青铜器5000字。
不可能有人一个一个的打上去。
我也是把一些内容拼在一起的。
鼎 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 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
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箅。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角 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
有的有盖。 《礼记·礼器》中称:”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商周之际发展为造型精美的礼器,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开始衰落。 《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依此说,角与爵之容量为四与一之比。角的造型与无柱的爵很像,只是流与尾同为尖状。
自宋以来,定爵形器无流而具两翼若尾者为角。 斝(jia,音甲) 温酒器。
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 觚(gu,音姑) 饮酒器。
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 觚的形制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扉棱作为装饰。
商早中期器形较矮,圈足有“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长,外撇的口、足线条非常优美,纹饰繁复而华贵。
觯(zhi,音志) 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兕觥(sigong,音四公) 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
尊 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
尊为高体的大型或中型的容酒器。尊与彝一样,是祭祀的礼器之共名,是指一组祭器,而不是指某种礼器的专名。
尊彝各有其用,但又相互连称,既表示它们是礼器中特别重要的盛酒器,也代表一套相应的礼制。《周礼·寿宫》记载了裸礼(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礼)用彝、朝践用尊的事宜。
尊流行于商周,因其特殊地位,不仅汉代沿用,甚至到宋代徽宗年间仍制作有“宣和三年尊”。 卣(you,音有)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
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鸮形或虎食人形。 盉(he,音和) 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
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方彝 盛酒器。
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顶,且有钮。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
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 勺 取酒器。
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 罍 盛酒或盛水器。
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
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壶 盛酒或盛水器。
如《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孟子》上说:“簟食壶浆”。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
盘 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
匜(yi,音仪) 《左传》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浇水,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
瓿(去声bù),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流行于商代至战国。
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
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 盂 盛水或盛饭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簋(gui,音轨) 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簠(fu, 音甫) 古书里写作“胡”或“瑚”。盛食物用。
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盨(xu, 音须) 盛黍,稷,稻,粱用。
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敦(dui,音对) 盛黍、稷、稻、粱用。
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也有球形的敦。
豆 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
爵(jue, 音决) 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
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 编铙 商朝时军队盛行乐器。
呈圆片形,形制与钹基本相同。 编钟 打击乐器(宫廷雅乐)。
面较大而薄,多为弧形,根部凹进,边部稍作翘起。 钺 本是王者贵族用于劈砍的兵器,也是象征权力的刑器和礼器。
形状像板斧而较大。 [编辑本段]朝代简介 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中叶: 相当于商二里冈文化期。
郑州商城夯土中木炭测定碳14年代为公元前1620年,正合于商汤立国的时期,但是二里冈文化的下限还不大清楚。二里冈遗存分上下两层,上下层青铜器的差别不是属于风格方面,而是上层比下层的器类有更多的发展。
商代早期青铜器在郑州出土很多,这是由于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邑之故。重要的有二里冈、白家庄、张寨南街、杨庄,南关外、铭功路、二七路等地的墓葬或窖藏。
大体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东南角。在城的东北和西面,也有埋青铜器的墓地。
在河南北部发现了商代早期青铜器多起。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安徽嘉山泊岗、江西清江吴城等地也有重要的发现。
以上遗。
5.【详细描述唐朝的青铜器..】
青铜器分类 鼎 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 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角 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 斝(jia,音甲) 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 觚(gu,音姑) 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 觯(zhi,音志) 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兕觥(sigong,音四公) 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 尊 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 卣(you,音有)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鸮形或虎食人形. 盉(he,音和) 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方彝 盛酒器.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顶,且有钮.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 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 罍 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壶 盛酒或盛水器.如《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孟子》上说:“簟食壶浆”.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 盘 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 匜(yi,音仪) 《左传》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浇水,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 盂 盛水或盛饭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簋(gui,音轨) 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簠(fu, 音甫) 古书里写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盨(xu, 音须) 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敦(dui,音对)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也有球形的敦. 豆 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 爵(jiu, 音决) 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
6.帮我写一篇青铜器欣赏,300字,随便写
现在大家将要看到的便是世界闻名的曾侯乙编钟,编钟源于我国原始社会,乐宫中最为显赫的属编钟,巨大的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全套编钟总重为2500公斤,它至今保留着优美迷人的音色,有深沉浑厚的低音、铿锵圆润的中音、清脆响亮的高音,整套编钟铸造十分复杂,要经过设计、制模、合金、浇铸、铸后加工等多道工序,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处理得十分恰当。
这套编钟以其造型美观、铸造精美、保存完好、配备齐全、音域宽广、音色优美、音频准确而成为我国古代编钟之最。 现在经过考古学家们的共同努力,曾侯乙墓的全套乐器已经全部复制出来,面对这些上古时代的杰作,真叫人叹为观止,称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大概也不为过吧? 曾侯乙编钟是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中最为耀眼的国宝级文物。
曾侯乙墓是一座战国早期的诸侯国国君的墓葬,距离今天已经有2400多年了。它的位置在随州市的西北边的擂鼓墩,距离市中心大约3公里。
曾侯乙墓出土了编钟、编磬(qìng,音庆)等8种乐器共125件,种类全,数量多,制作精美,保存完好,其中不少乐器是新发现,为世界考古史上所仅见。其中有115件出自中室,用于演奏宗庙礼乐;另外10件出自东室,用于演奏房中乐(寝宫音乐)。
在周代,礼乐制度是国家的根本大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鼎制与悬制(即乐悬制度)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
所谓悬制,就是陈设钟、磬的规定。《周礼》讲王享用的钟磬分四面悬挂,诸侯、大夫、士享用的钟磬依次为三面、二面、一面悬挂。
曾侯乙墓的编钟、编磬是分三面悬挂的,属于诸侯悬制,符合周礼的规定。 编钟是一种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用青铜铸造。
钟体就像两片瓦扣合在一起。对合瓦形的钟,敲击它的鼓部正面和侧面可以各发出一个音,这种现象叫“一钟双音”,这种钟就叫“双音钟”,“双音钟”是中国先秦制钟人的伟大发明。
曾侯乙编钟是双音钟的典范。它由不同批次的多组编钟组成,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
全部都是双音钟。全套编钟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律齐备、可以旋宫转调。
令人称奇的是,曾侯乙编钟的钟及钟架、挂钩上共刻写了3755字的铭文,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以及记录诸如音名、阶名、八度组、各国律名对应关系等方面的乐律理论,并且错金。据学者研究,其基本音级与现代钢琴一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钟架下层中间的一件镈钟,原本不属这套曾侯乙编钟,它是楚惠王熊章于在位五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433,送给曾侯乙的一套钟中的一件。这个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