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都江堰怎么写
都江堰(Dujiang yàn),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南桥、灵岩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且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关于描写都江堰的诗
清黄俞《都江堰》诗:“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
赵朴初先生赋诗赞古堰,诗云:“是宜与长城,并赞秦皇代。长城久失用,徒留古迹在,不如都江堰,万世资灌溉。”
清何盛新《伏龙观》诗:“盈盈一水隔,兀兀二山分。断涧流红叶,空潭起白云。凭空桥架索,薄暮树浮曛。龙女今何在,悬崖问柳君。”
清董湘琴《游伏龙观随吟》:“峡口雷声震碧端,离堆凿破几经年!流出古今秦汉月,问他伏龙可曾寒?”
清山春《灌阳竹枝词》诗:“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杩槎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
3.仿写都江堰作文
今天清晨,我们一行五人,驱车前往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游览。途中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在喜悦的心情内蒙上一层阴影。快到目的地时,雨过天晴,内心感到欣慰。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离堆公园”是宋代的名“花州”,清代为“桑园”园内亭榭错落有致,古木参天,树木苍翠,奇花异草,千姿百态,花香四溢。“离堆”的来历,是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为了把岷江水引到川西,灌溉农田,用人工开凿了旁边的一条引水口,将一个山丘和对面连接的玉垒山分离开,形成了一个孤堆而得名。
都江堰由三大工程组成: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和保瓶口。一,“鱼嘴分水堤”把岷江分为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排沙,内江引水灌溉。二,“飞沙堰”泄洪水、排沙石、拦春水。枯水季节将岷江水源源不断地送往灌区,是它的一大特色。三,“保瓶口”是人工开凿而成的窄而深的梯形引水口,一是引水供下游使用,二是与飞沙堰联合运用,控制内江洪水不涌入成都平原,使洪水排人外江。这三大主体工程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川西平原成了“大水不淹,小水不旱”旱涝保收,得名“天府之国”。
李冰父子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修建了都江堰,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效益,造福人类。在科学极不发达的年代,做出这伟大功勋,不可被时代没灭,人们更不能忘怀,为纪念他们修建了庙宇,“伏龙观”寄托人们的怀思。我们向祖辈学习他们发奋图强的精神。搞好学习,才不亏对祖先——我们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
4.怎样写“谈谈对都江堰的认识”
以下信息你可以参考下,摘自网上的
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
作为一个水利枢纽,都江堰在防洪、灌溉和航运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延续了2260多年,它同时还为成都平原的人们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不仅如此,都江堰还形成有自我地方特色的的文化,1社会和谐,丰富精神文化,唯一不足之处在于都江堰完全依靠地形也使得它不能再现于其他地方。工程的规模也是这项区域技术的一大限制。都江堰的三个子工程(鱼嘴分水坝、飞沙堰和宝瓶口)中每一个都是一个普通的工程,但是,缺少其中任意一个,整个工程的实际效果就会大大降低。这就意味着,整个工程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各个子工程功能的总和,因此,想要小规模地应用整个工程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其中的一个小工程可以应用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并完成特定的功能,比如,修建一条运河来分流或者修建一条溢洪道来保持排水稳定。竹笼缺点也很明显,易腐败,使用寿命较短,但瑕不掩瑜,都江堰工程仍是人类史上具有意义的一笔。是我们共同的财富!
5.给我几篇写都江堰的好文章,谢谢哈
摘录的,希望有用:
都江堰景区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李冰任蜀郡太守,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另外一条则汇入长江。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设施。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流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流工程三大部分组成。它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三者首尾相接、互相照应、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鱼嘴分水堤坐落在岷江中游的顶端。它将奔腾而来的岷江一分为二,外江为原始河床,内江用于引流灌溉,它巧妙之处体现于两点。其一是它利用内江河床低而枯水季节六成引水,外江河床宽,则洪水季节六成泄洪。所谓“分四六,平潦旱”正是这个道理。其二是鱼嘴处于岷江中游第一弯的末端,它巧妙的利用了弯道流体力学的自然法则,即表层水流入凹岸,低层水流入凸岸。于是沙石含量较少的表层水自然涌入内江,而底层水则顺着江弯的凸岸挤向外江,绝大部分沙石也就在外江河道上滚动、留沉。所谓“四六分洪,二八排沙”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当鱼嘴将江水导入内江以后,奔腾的江水便准备着流向成都平原。如何驾驭岷江那不羁的野性?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要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却是任何工程都无法取代的,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的高度刚好超过内江河床2.15米,它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果遇到特大洪水的紧急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地巧妙地利用离心力的作用和虎头岩的顶拖作用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数百公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确保内江通畅,确有鬼斧神功之妙。
宝瓶口是由人工开凿的一通山峡,玉垒山被一分为二,其间只留出20米的入水口,内江水从百米之宽的河道涌向宝瓶口,平水季节奔流而过,高峰时节则节节升高,不加节制的水流不断爬升,一涌而入,成都平原就会遭受洪涝灾害。此间飞沙堰的设计与宝瓶口相互结合,它的高度刚好超过内江河床2.15米。这就意味着当内江水位升高2.15米后,汹涌的波涛将从飞沙堰溢出。宝瓶口入水便始终在一个几乎平衡的常量上。成都平原从此以后既获灌溉又安然无恙,此间的苦心可谓巧也。
四川人民为了纪念李冰父子修建了二王庙。二王庙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恩德。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为王,故将崇德祠改为二王庙。从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
2000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都有官方以及民间的祭典活动和祭祀活动。形成了以李冰父子为主题人物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为中心的庙会活动。
6.近代诗人作家写关于都江堰的诗和文章有哪些
都江堰
——题记:世界上没有一座工程能象都江堰一样,
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惠及老百姓,而且,以后还将一
如既往地惠及老百姓。
滔滔的岷江洪水
象一群狂野的烈马
从上游奔泻而来
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它们
它们只是稍微一抬头
堤岸就被它们挤得
肠破肚裂
成都平原已是一片汪洋
“人或成鱼鳖”
古人如此感叹
李冰父子仿佛训马的高手
滔滔的岷江洪水
一来到都江堰
就被四六分水了
你你你。。
你们六个去灌溉
那富饶的成都平原吧
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成都平原遂成天府之国
剩下的你们四个
从那外江到你们该到地方去吧
别再在这里成为孽障
就这样,都江堰
仿佛自然天成
建成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朝
李冰父子的智慧
时时刻刻地流向成都平原
养育着天府之国
直到永远
7.求 有关都江堰的散文一篇
今夜,我牵挂都江堰
五月在鼓浪屿,春已经很暮了。我家园子里,老木棉树上,添了好几巢新鸟。可是这拨鸟族的移民,却似乎很悲切很惊恐地嚷嚷什么,扰得我坐立不安。 我正在整理照相机里的都江堰照片。镜头里的鱼嘴、宝瓶口、二王庙和离堆古园,都被岷江的宽幅绿绸,所拂掩着烘托着滋养着,连树影和山荫都绿沉沉地沉醉;有阔嘴大笑的系黄头巾的壮硕乡民;有手执山杜鹃交头接耳的明眸川女,还有互相揪扯着衣襟跳跃奔跑过索桥的顽皮村童……
我放下记忆里这个被锣鼓、彩旗、掌声与鞭炮声灼红发热的清明放水节,打开电视机,顿时被噩耗一棒打晕。我听见了四川地摇,听见了汶川山动,更听见了无数楼房垮塌的那一声声绝望与黑洞。
为了获得更多信息,我到电脑上去搜索。没有更多的报道,仍然只有短短几个字:“都江堰市距离汶川约100公里。邻近的四川都江堰市聚源中学发生教学楼垮塌。有关专家预料,四川都江堰可能破坏严重。”信息后面跟贴着焦灼的呼吁,让人一阵阵眼热鼻酸:
“有谁知道奎光路怎么样?家人联系不上!十分着急!另外请问成都能来到都江堰吗?”
“我准备自己过来和家乡人一起救灾!和父母在一起!”(好样的!后来你去了吗?怎样的翻山越岭,怎样的劳顿坚忍,怎样的心急如焚怎样日夜兼程?你的家乡可好?你的父母安然无恙否?)
“知道的朋友请速速跟我联系!qq:18510343。”
“手机13450589469彻夜等待!”
“兄弟们,帮帮我!我爸妈都在那里,我要回去找他们!!!!”
今夜我格外牵挂都江堰。一座以堰命名的城市。
公元前272年,30岁的李冰怀揣一纸任命文书,餐风饮露艰难跋涉,终于进入蜀都上任郡守。这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官员,站在烟雨迷蒙恣意泛滥的岷江边,风吹衣袍猎猎作响,他脑子里奔涌的思绪确切是什么,已经没有人知道。很可能像后人文章里所赞扬的那样,李冰想到民生疾苦:“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他只知道,这个人种要想不灭绝,就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
另一种考证则比较无趣,却可能更真实:当时诸侯争霸,最后秦楚两国形成剑拔弩张之势,“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国在夺取了楚国的商喻也就是今天的重庆涪陵之后,因为粮草和兵马不能及时补充,军队陷入瘫痪无法深入楚国。如此惨痛教训,令李冰身负秦王重托入蜀。如何改道岷江,引水经过成都,使其真正成为一条战争补给线的计划的实施,最终历史性地落在了这位新任郡守身上。
李冰并无预先发表宣言,举办新闻发布会,悄悄地他就沿江而去了,开始行程700多里的水情勘察。他一路求方问贤,逢坚化险,探测考量记录摸索,费时三年,一直抵达岷江源头。想象他的一头乌发,怕都熬白了呀。
顺应山丘和平原的特殊地貌,在其分界点上建造一座无坝引水工程,以扼住岷江的咽喉。除庞大水网河渠外,李冰的独创性设计是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引水口。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输沙,最终达到枯水不缺,洪水不淹,泥沙少淤。自此“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四川号称天府之国,由此而来。
“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2000多年来一直在默默为人民服务。听说鱼嘴分水堤因为正面风口浪尖,虽然建造得十分坚固,但还是得年年维修,后人不敢有丝毫懈怠哩。劳苦功高的李冰父子被奉为“川主”,一方面坐堂于“二王庙”,享受着民间虔诚无上的膜拜与祭祀;一方面作为“三神石像”,亲自守卫在湍流之中,锁江测水,日日夜夜。当洪峰排山倒海来临,似乎可以听见那叱咤之声,威武响彻于波浪的喧嚣之上。
岷江之水从此温顺而流畅,被牵着去灌溉去行舟去洗绿去浇红,去歌唱去入梦,去孕育一座也叫都江堰的城市,把她装扮得水灵灵的光彩照人,最终戴上“最佳魅力城市”的桂冠。
八级地震后的都江堰,鱼嘴可还能挺得住?宝瓶口是否安全?被镇压多年的老水怪会不会趁机跑出来兴风作浪?
我相信都江堰的市民不会放弃,因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正在分秒必争设法救援和祈福;我相信家园永远超越废墟,因为凝聚起来的精神永不会垮塌;我相信生命的奇迹,有那么多眼睛那么多手臂那么多爱心,正把太阳从天空的缺口托起!
相信与坚持,就像伟大的都江堰,再次见证了中华民族无法被毁灭的美丽。
今夜,我牵挂都江堰。
8.都江堰游记怎么写
这个暑假,我去了四川的许多地方,有记载历史的武侯祠,有幽静的的青城山,有诗圣的杜甫草堂,还有二王庙、青羊宫等,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都江堰。
那天一大清早,我们一行人上了旅行社的车,来到都江堰大门口,这时天才刚刚全亮,导游便带着我们走了进去。 走了几十米只见有一个喷泉。
它周围是一个个竹子编的细长的竹篓,里面全是很大的鹅卵石,一旁还有几个用木头做的、绳子固定的像三角架一样的东西,据说当年李冰父子就是用这两个东西把水拦住的。喷泉中间还有四五条又粗又长的木桩横倒在里面。
听导游说,古时每年都要清理江底的沙石,李冰就是用这木桩做标记,挖到木桩后就不再向下挖了,直到现在江底下都有那样的木桩。 继续往前,导游带领我们往鱼嘴方向走去,途径堰功道,它的两侧是十二位建造和保护过都江堰的功臣们的铜像。
我们一直从后向前走,不远处就先看见了“宝瓶口”,宝瓶口把一座大山分成了两部分,两部分之间的水流向内江,另外多余的水分流到了外江,成都市区的用水多半是内江的水。再向前走就是“飞沙堰”了,它的主要作用是泄洪排沙,内江经过了飞沙堰就很干净了。
正在我感慨古人的伟大时,不知不觉地来到“鱼嘴”了。因为它的前面像一个扁平的鱼嘴,因此而得名鱼嘴,就是在这个地方把岷江活生生分成了内江和外江。
这次去都江堰,我看到了华夏儿女的聪明才智。他们做了竹篓,将小的石块捆在一起,增加重量,不至于被水冲走,像三角架的东西则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还有前面我说的把山一分为二,如果要把山慢慢的挖则需要挖很长的时间,但古人知道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先把石头用火烧了,再立刻浇水,使石头在迅速收缩时炸裂开来,变成了小石块,不但方便搬运,而且更加省力,也节省了很多时间。
我真佩服李冰父子的毅力、决心和智慧,我们要学习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
9.请问写一篇都江堰人工湖的作文怎么写,主要写它的景色
一提到都汇堰,便让人想到那宏伟、浩大的水利工程,它的清流浸润千里沃土,铸就了今天美丽的天府之国。
这个假期,我走近都江堰,一睹她的芳蓉,心,久久不能平静…… 到了都江堰,我们准备顺江而下去游览这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工程。 一进景区大门,直扑眼帘的便是这美丽的风景,岷江水奔腾而下,浩浩荡荡,猛浪若奔;水甚是碧绿,两岸树木高山皆映于水中;山巍峨高大,虽已进入冬日,山上的树木却依然高大挺拔,负势竞上,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见证了这水利工程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丛林之间依稀露出亭台楼阁,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不一会儿,我们便到了索桥。
一上桥,那摇晃的桥身打断了我的思绪,此时心惊胆战,桥下那呼啸而去的江水不禁让人生起一丝寒意——桥似乎随时要掉下去一样,我连忙走过索桥,跑到了鱼嘴上。这里早已是人山人海,大家摩肩接踵,涌向围栏,我们也凑了过去。
这时,只见那浩大的岷江水像被施了魔法一般,自觉地分开了,分水之处泛着雪白的浪花和层层涟漪,十分美丽。后来一位导游阿姨介绍说;“这里是分水堤,在岷江之中,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内江。
外江是岷江主流,内江是灌溉用水。”我似懂非懂地听着,渐渐地着了迷。
一眨眼,我们来到了飞沙堰。在堰上,那清澈的江水拍着水坝,似抚摸一般,丝毫看不出水急浪涌。
但导游阿姨说:“这飞沙堰是分水堤和宝瓶口间的一道低矮的滚水坝,涨水时,利用水的回旋原理,内江超量的水流以及泥沙从这排到外江,从而保证灌区安全。使灌区水渠不会阻塞。”
我听着听着似乎身临其境,看到了涨水季节时,急流甚箭的江水从这经过,在这再次分流的情景是那样壮观。我不由得叹服古人的智慧,李冰有何等的毅力,当时的科技工程有何等卓越,它的雄姿展现出华夏古代文明。
过了飞沙堰,我们看到了一个似瓶口的狭窄缺口,原来这里有密如蛛网的渠道系统。啊!这样雄伟的水利工程,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它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直发挥巨大的作用,造福于后人,心中对古人有着空前的敬意! 如今,都江堰依然美丽壮观,地震没有动摇她。
下山后,走出大门,城市依然是那么繁华,新建的楼房一座座拔地而起,短短两年,有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丝毫没有地震的创伤,人们幸福快乐。这个工程犹如一座丰碑,她与城市雄辩地向世人表明:中华民族有创造人类奇迹的智慧与力量。
10.关于都江堰的中文导游词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建于公元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
宝瓶口在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利用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宝瓶口。
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溢洪道:“泄洪道”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 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关于都江堰的岷江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