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彝族的彝怎么写
彝族的彝笔顺是:撇折、横撇/横钩、横、点、撇、横、竖、撇、点、撇折、撇折、点、竖钩、撇、点、横、撇、竖。
如下图所示:彝 yí 1、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古代宗庙祭器。
2、法度;常规:~宪。~训。
3、彝族。相关组词;彝剧 彝族 彝场 彝制 斝彝 白彝 彝樽 彝仪 彝格 简彝 壸彝 彝式 彝俎 秉彝扩展资料一、字形演变二、字源解说文言版《说文解字》:彝,庙常器也。
从糸;糸,綦也。廾持米,器中宝也。
彑声。此与爵相似。
《周礼》:“六彝:鸡彝、鸟彝、黄彝、虎彝、虫彝、斝彝。以待祼将之礼。”
白话版《说文解字》:彝,庙堂常备的祭器。字形采用“糸”作边旁;“糸”,表示纺织的盛器。
字形也采用“廾”作边旁,表示双手持器盛米,盛器中装的是宝物。采用“彑”作声旁。
这个字的字形与“爵”相似。《周礼》上说:“六彝指:鸡彝、鸟彝、黄彝、虎彝、虫彝、斝彝。
以备祼时将它们献礼。” 三、相关词汇解释1、彝剧[yí jù] 彝族戏曲剧种,在彝族歌舞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流行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2、彝族[yí z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人口658万(1990年)。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以及广西等省区的山区。
有本民族语言文字,部分通汉语文。建有四川省凉山、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各级自治地方。
3、彝场[yí chǎng] 夷场。指租界。
彝制4、[yí zhì] 常制;一定的法制。5、斝彝[jiǎ yí] 古代祭祀用的有禾稼饰纹的酒器。
6、白彝[bái yí] 彝族的一支。7、彝樽[yí zūn] 亦作“彝尊”。
古时祭享用的酒器。
2.彝族是个什么样的民族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全国彝族人口776万多人,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内。
1、广西彝族人口共计0.7万多人,主要分布在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德峨、克长、者浪、岩茶等4个乡的10多个村和那坡县城厢、百都、下华3个乡的9个村寨,余者居住在西林、田林县内。
2、四川彝族人口共计178万人,主要分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雅安石棉县、甘孜泸定县、甘孜九龙县等地。
3、云南彝族人口共计502.8万,主要分布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林彝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寻甸彝族回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
4、漾濞彝族苗族自治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峨山彝族自治县等。贵州彝族人口共计84.28万人,主要分布在毕节市、六盘水市、黔西等。
扩展资料:
彝族信仰
一、彝族的宗教信仰基本上还处于原始宗教的阶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观念普遍存在于社会当中。本民族的祭司“毕摩”、巫师“苏尼”在彝族地区有一定的影响,这种情况在川、滇毗邻处的大、小凉山较为突出。
二、在滇、黔、桂彝区,除保留着本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信仰外,部分地区还流行着道教、佛教。近代以来,基督教与天主教也传入少数彝族地区。
三、彝族对自然的崇拜来源于万物有灵的观念。由于过去彝族地区生产力低下,人们对大自然缺乏驾驭能力,因而对万事万物皆视为有灵之物,与人一样具有生命与意志。
四、这种自然崇拜是和人类灵魂崇拜同时发展起来的。彝族认为,人出生时灵魂附于肉体,死后灵魂离开肉体而存在。由这一灵魂观念推想到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灵魂,并把它们的活动或自然现象都视为灵魂支配的结果,从而形成了对大自然的崇拜。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彝族
3.关于彝族的文章怎么写
彝族的火把节\x09
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56个民族都有各个民族的特色、习惯.比如:蒙古族的“白节”、藏族的“女儿节”、苗族的“开年节”等等.那我就个大家介绍一下彝族的火把节吧!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路南一带彝族传说,古时有个魔玉残酷迫害百姓,群众忍无可忍,便群起而攻之.但魔王堡垒久攻不克,于是改为用羊群火攻,就是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腿绑上火把,驱羊进攻,结果获胜,人们为了纪念这次斗争胜利,乃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四日耍火把相庆,由此形成了火把节.
在一次火把节之前的采访上,一个42岁的彝族人潘木乃像孩子般陶醉其中.
“每家每户都要喝杆杆酒,穷的村杀两三只鸡,富的村杀头牛.”他说,“最开心的还是跳达体舞,看赛马和摔跤,多有味道的哟!”
火把的亮度可不比烟花差多少,可以将整个地方照亮的如同白昼.这就是火把节的特色,几千甚至几万人在一起点燃火把这才是壮观的一幕.
早在火把节的第一天,彝族村寨里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竖立若干火把,准备活动使用.同时在村寨附近选择一块开阔地,在地中央竖立一根长10~20米的青松,青松顶端横放一根挂满红色纸花的木棒,缘青松四周用易燃柴草堆砌成一个类似于宝塔形大火炬,作为活动场所.
第一天是祭火,家家户户举着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并且杀牛宰羊.
第二天是传火,这一天男男女女聚集在一起选择配偶,展示才艺.所以有人称为“中国第二个七夕节”.
最后一天是彝族传统火把节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彝语称之为“都沙”,意为“送火神”.傍晚,节日活动的主持人率领锣鼓队敲锣打鼓,寨中各家闻听锣鼓声即出门点燃火把,男女老少举着火把向活动场所汇集.人们到齐之后,主持人一声号令,大家举火把向宝塔形火炬奔去,将其点燃.一时火光冲天,欢声四起,大家各举小火把围着大火炬,跳起“丰收舞”,唱起丰收歌,载歌载舞,热情奔放.
火把节是中国彝族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举行.传统火把节里,彝族人民点燃火把,绕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巡游,以消灾避难,祈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