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写的从10
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元(圆)、角、分、零、整。
金额大写数字的广泛应用,是防人篡改数字进行经济犯罪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大写数字的使用始于明朝。朱元璋因为当时的一件重大贪污案“郭桓案”而发布法令,其中明确要求记账的数字必须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陌)、仟(阡)”等复杂的汉字,用以增加涂改帐册的难度。后来“陌”和“阡”被改写成“佰、仟”,并一直使用至今。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规定:每年全国各布致使司、府、州、县,都要派计吏到户部呈报地方财政的收支账目及钱粮数。各级政府之间及与户部之间的数字,必须完全相符。稍有差错,即被退回重报。由于地方与京城相距遥远,为节省时间,免去路途奔波之苦,各地便带上了盖有官印的空白账册。如被退回,则随时填写更正。又因为空白账册上盖有骑缝印,不能做别的用途,户部也就没有干预。
2.9字怎么写
[jiǔ]
九
(中国汉字)
编辑
九是一个中国汉字,读音为jiǔ,大写为“玖”。在古代九被认为是最大的数字,泛指多次或多数。现在九在个位数中是最大的正整数。
中文名
九
外文名
nine
大 写
玖
阿拉伯数字
9
部 首
丿
拼 音
jiǔ
注 音
ㄐㄧㄡˇ
笔 画
2
笔 顺
撇、横折弯钩
3.9字怎么写才正确
九的笔画是:撇、横折弯钩。
笔顺与书写如图。一、释义1、八加一后所得的数目。
2、从冬至起每九天是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数~。冬练三~,夏练三伏。
~尽寒尽。3、表示多次或多数:~霄。
~泉。三弯~转。
~死一生。4、姓。
二、说文解字文言版《说文解字》:九,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
凡九之属皆从九。 白话版《说文解字》:九,阳的最大变数。
字节像事物曲折变化直至穷尽的样子。所有与九相关的字,都采用“九”作边旁。
三、造字本义动词,伸手往洞里掏摸、试探,以求确定情况。扩展资料相关词汇:1、十九[shí jiǔ] 十分之九。
谓绝大多数。2、交九[jiāo jiǔ] 进入从冬至开始的“九”。
3、九霄[jiǔ xiāo] 天空的最高处,比喻极高或极远的地方。4、出九[chū jiǔ] 出了数九的日子:虽说还没有出九,天气却暖和多了。
参5、九鼎[jiǔ dǐng] 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个鼎,象征九州,成为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
4.明代大九卿、小九卿分别指的是哪些官署
明清有大小九卿之别。
明之大九卿为六部尚书及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小九卿为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
清代皇帝的谕旨中常以六部九卿并提,可见不把六部计算在九卿之内。九卿究竟指哪些官,说法不一致。其小九卿则指宗人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顺天府尹、左右春坊庶子。
明、清有大小九卿之称。明以六部尚书与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为大九卿;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寺卿为小九卿。
清上谕常用六部九卿字样,实无明确规定,通常指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通政使司、宗人府、銮仪卫的长官。
扩展资料
特点
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1、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2、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
3、丞相位高权重
4、新的较完备的官僚制度。
秦始皇设立 三公九卿 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建立创造了雏形,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
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达700年。
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三公九卿制度虽在结构上沿用了近700年,但在其间,官职的名称及权利和三公九卿制的部分结构却一直在变动之中。并且,制度之外其他中央机构的出现也冲击了三公九卿制。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九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