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基写作基础知识是什么
公共类事业单位考试笔试内容为公共基础知识。
公共类事业单位,考试内容为公共基础知识,第一部分 政治类: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部分 经济类:包含政治经济学基本常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国际经济学、等内容。
第三部分 行政管理: 公共行政概述、公共行政运行机制、公共行政过程、行政机构改革。
第四部分 公文写作 写作基础知识;写作的主题、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语言与文体等;第五部分 法律基础知识
2.30分公基写作一般得多少分
公文本来是公基中的难点,因为考生平时根本接触不到,一点数没有,而且很杂,教材讲的又没有头绪。但是你只要在网上下一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把一共57条吃透了,再把历年真题弄懂,我敢说,公文的10分你至少能拿到8分。
常识
常识一般在3分左右,考的那可就杂了,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科技人文……什么都有可能考,对于这种情况,那就没必要复习,看都不要看,看那么多常识,记都记不得,结果就考个把题,不划算,到时候就看你平时积累了,没必要为这个花时间。
论述题
最后是一道论述题14或15分,考的都是政治性内容,什么民主集中制啊、党风廉政建设啊,等等。这个没必要专门复习,一是复习申论时会带到,二是考的太杂,根本看不过来,即使看到了也背不下来。那怎么办,吹呗,不管什么题目,上手就吹,根据自己的理解吹点,最后上升到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基本上能拿个一半分吧,足够了。
3.公务员的公文怎么写
请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公文文种,使用频率高,其写作更直接关系到发文者行文目的是否达到、发文愿望是否得到满足等现实问题。对写好请示,我们有必要了解并力避以下诸多写作禁忌点。
禁忌一:矛盾上交,不该请示的滥请示。
弊端:请示不当,发文者的工作能力遭到质疑。
措施:行文要慎重,目的要明确
请示是上行文,在发文的必要性上必须慎重考虑,不得轻率。总体上讲,请示的写作目的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请求上级解决本单位无力解决的问题。在开展某项工作或办理某项事情时,知道该怎么做,也有权去做,但因各种条件的限制,本级机关无力办理或解决,需要上级机关的帮助和支持,这类内容的请示叫“求助性请示”。
二是请求上级解决本单位无权解决的问题。对某个问题的解决有了自己的初步打算和方案,本单位也有能力去解决问题,但缺少的是权力,万事俱备,只欠“授权”,这类内容的请示叫“审批性请示”。
三是请求上级明确或答复某种问题。发文者在具体执行上级的某些方针、政策、任务时对其中政策界限、指示精神等不甚清楚,领会不透,或有不同的理解,或缺少先例,或事关重大,或需要作变通处理,这类内容的请示叫“政策性请示”。
请示的写作就是要向上级要点什么,“求助性请示”要的是帮助,它可以是钱、是物,也可是人、是技术;“审批性请示”要的是权限,是批准;而“政策性请示”要的是政策,是明确的意见和答复。行文者只有明确了自己想要解决什么问题,才会有的放矢,请示的写作才会更有针对性。
禁忌二:该请示的不请示,“边斩边奏”或“先斩后奏”。
弊端:该请示的不请示,属于越权行为,这不仅影响上下级关系,更给工作带来难以预测的隐患。
措施:事前请示,消除侥幸心理。
请示是写给上级领导看的,请示的事项能不能得到批准是两可的事儿,千万不要想当然,自作主张先干了再说。现实生活中这种抱着侥幸心理,不请示、边干边请示或干了以后再请示带给我们的惨痛教训屡见不鲜。房地产开发商无权售房带来的官司纠纷、擅自拆除腐败楼违章房带来的损失等等,可谓触目惊心。痛定思痛,我们只有事前行文,消除侥幸心理,才能真正有助于自身问题的根本解决。
禁忌三:弄虚作假,写作内容失实。
弊端:不利于上级机关及时正确批复,不利于工作的良性发展。
措施:改变文风,实事求是。
请示与报告都属于上行文,它们在下情上达、反映情况这一方面有共同之处,它们都为领导机关作出决策提供事实依据,尽管请示属于较为特殊的情况反映,但并不能因此降低其真实性方面的要求。有的单位对一些要求解决实际问题的请示,如申请经费、物资等,从本位主义出发,为一己之私利,抱着“头戴三尺帽,准备砍一刀”的想法,多报多要,片面夸大实际需求和困难,这种弄虚作假,不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将严重影响视听,干扰领导的判断与决策,不利于上级机关及时作出正确的批复,纵使一时得逞,一旦被发现,其消极影响也是不难想见的。
4.30分公基写作一般得多少分
公文本来是公基中的难点,因为考生平时根本接触不到,一点数没有,而且很杂,教材讲的又没有头绪。
但是你只要在网上下一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把一共57条吃透了,再把历年真题弄懂,我敢说,公文的10分你至少能拿到8分。常识常识一般在3分左右,考的那可就杂了,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科技人文……什么都有可能考,对于这种情况,那就没必要复习,看都不要看,看那么多常识,记都记不得,结果就考个把题,不划算,到时候就看你平时积累了,没必要为这个花时间。
论述题最后是一道论述题14或15分,考的都是政治性内容,什么民主集中制啊、党风廉政建设啊,等等。这个没必要专门复习,一是复习申论时会带到,二是考的太杂,根本看不过来,即使看到了也背不下来。
那怎么办,吹呗,不管什么题目,上手就吹,根据自己的理解吹点,最后上升到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基本上能拿个一半分吧,足够了。
5.公务员C类公文写作怎么写啊
我先说说我个人的情况,以此抛砖引玉。
C类行测从做历年真题的情况看,实战80分左右应该没什么问题,这个主要是靠系统的掌握题型并配以练习,由于ABC及国考题型都差不多,这方面的经验帖论坛里也有很多,在此我就不废话。
C类公基的公文写作部分,个人以为把三面姐贴出来的无锡公文那个资料全部掌握,并配以每个文体2篇练习,50x80%的分数应该有希望!
难点就在于公基的50个选择题,我想这个分数就是决定大多数人进面试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前20个单选,做过系统复习的人错4、5个,另外30个不定项、多选,实在是不敢恭维了,凭我个人做了2套真题总结下来发现,有些分析题都是针对某一个、几个重要法律的糅合考察,不仅仅是有对法律条款的印象就能解题的,而是要对某一法律有全面的把握,以考察行政处罚法的那个分析题为例子,是对整个行政处罚法的不起眼法条的重点轰炸式考察,而不是懂些皮毛就能答对的,特别还是不定项。但不同的例子是民法那题妻子宣布丈夫4年失踪死亡,里面同时糅合了婚姻继承法的知识,杂,但是肤浅,这就要求我们对法律知识有总体的把握。
这大概就是公考要求的术业有专攻吧,通过平时一些总结,我以为,行政法、行政诉讼法是C类的重点,AB类的重点,如宪法、民法、刑法、物权法、劳动法、经济法是C类的次要点,了解即可,另C类最后的分析题,似乎侧重于阅读理解更多一些。
综上所述,时政、行政法、公文写作,是C类的重中之重!
6.河北三支一扶公基怎么备考考写作吗
公文写作是我们部分事业单位考试科目中比较常见的考试内容。其中我们一般会出现单选、判断、公文改错、公文写作等题型。而在这其中,关于公文写作的数字是使用汉字还是阿拉伯数字是一个比较难以区分的重要知识点。下面我将把这一部分的相关知识点给大家梳理一下,以便大家熟练掌握、准确备考。
一、一般原则
现代公文一般要求准确、简明、朴实、庄重,而其中一般出于数字需要,我们会使用阿拉伯数字;但是,有些历史文法习惯以及出于典雅的需要,我们习惯使用汉字表数字。
二、需要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形
(一)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均使用阿拉伯数字。年份要写全数,不能简化、省略。
例如:公元21世纪;20世纪70年代;2019年8月15日;22时15分30秒;2015年。注意:公文中的成文日期须用阿拉伯数字。
(二)计数与计量和统计表中的数值。如正负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比、比例等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
例如:100;-45;1/3;1.56;76%;4:5。
(三)引文标注中版次、卷次、页码、除古籍应与所据版本一致外,一般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例如: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25页。
(四)代号、代码和序号。部队番号、文件编号、证件号码和其他序号均应用阿拉伯数字。
例如:湘政发〔2018〕2号文件;G1314次列车;期刊号CNll一1112/D;邮发代号37—1。
三、需要使用汉字数字的情形
公文中作为定型的词、词组、惯例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词素须使用汉字。
例如:一望无际;第一;一方面;第三季度。
(二)概数和约数
1.邻近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时,应使用汉字,并且两个数字之间不能用顿号隔开。
例如:三四天;五六年;七八十岁。
2. 带有“几”字的数字表示约数,必须使用汉字。
例如:十几人;几百天;一百几十次。
(三)整数一至十,如果不是出现在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组数字中,也可以用汉字,但要注意照顾到上下文的统一。
例如:一栋房子;四个人;三个百分点。
(四)星期几一律用汉字。
例如:星期一;星期五;星期日。
(五)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须使用汉字。
例如:五四运动;三八妇女节;四个意识;十九大;十一届三中全会。
四、其他特殊情况
(一)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数值的范围时,使用连接号“—”或波浪式连接号“~”。
例如:200~300人;1000—5000平米。
(二)公文中的结构层次序数,要段落分明,前后一致。
要求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第五层为“①”。
根据上述知识点的学习了解。下面我们通过几道题目来检测一下学习掌握的效果。
例题.(单选)下列关于公文数字表述写法正确的是( )
A.5大发展理念
B. 国发〔19〕1号文件
C.5、60年
D.200—300元/天
以上例题,答案分别为:D。
如果有做错的小伙伴,具体错误的原因,大家可以自行仔细研究以上论述来寻找。
7.《行测》《公基》《综合》《职测》都是什么考试考查的内容
《行测》《公基》《综合》《职测》考试考查的内容和区别是:
行测:主要测查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等部分。
公基:事业单位录用考试的重要科目,是一门涉及诸多人文学科的综合性的基础知识总集,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人文、科技、时政、国情省情等知识范围,主要侧重考察报考者的对公共生活中涉及的各类基础性常识的认知和掌握程度。
综合:是对公务员德、能、勤、绩、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考察。
职测:职业测试,是应用于职业指导以及选拔、评估程序的心理测验。对我们而言,将个人兴趣与能力有机结合的职业是最令人向往的职业,因此职业测试中个人兴趣与能力的测试和分类是测试中最为关注的两个方面。
事业编的写作和公务员的申论的区别是:
事业单位材料写作提供的材料一般比较简短,同时字数要求也不高。事业单位考试写作文,不需要怎么复习的,平时多看看评论性文章,多关注时事。
公务员的申论,就很麻烦了,字数要求也比较多。主要通过给出一定量的文字材料,要求考生对给定的资料进行阅读、分析、概括、提炼、加工,并回答相应的问题。
不过两者有相通的地方,写作要以政府的角度来思考。
拓展资料:
公务员,全称为国家公务员,是各国负责统筹管理经济社会秩序和国家公共资源,维护国家法律规定贯彻执行的公职人员。在中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职位按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于其职位特殊性,需单独管理的,可增设其他职位类别。 根据人社部5月30日发布的《2015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公务员716.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