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法阴怎么写
最后这个大的,是黄庭坚的。(我国古代书法家)。也是人们至今最常用的写法。
2.书法中的阴阳是指什么
书法中的阴阳是指:笔到之处为阳 ,空白部分为阴。
阴和阳是一组反义词,可是它们却能统一、和谐的搭配在一起,产生美。可以这样说,这个世界如果缺少阴和阳的其中一个,就不会有今日之辉煌。古人云:“根本者,阴阳也。阴阳共存,相生相克。”
好的书法家首先需要领悟阴阳,因为一个好字必须阴阳和谐。书法中的阴阳和谐之美是十分常见的,例如横细竖粗,撇细捺粗,这些都是阴阳的基本体现。因为一个好字,它中间的阴阳必定是共同存在的,并且搭配的很和谐。做到了阴阳互相包容,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合作,做到阳不离阴,阴不离阳。反之,如果一个字之中只有阳与刚而无阴与柔时那么它就失去了生机,以致于僵硬掉了。同样,如果一个字中只有阴与柔而无阳与刚时,那么字就失去了“骨”与“筋”,从而成了一团软泥或是一盘散沙。以柔克刚,以刚扶柔这是阴阳统一、和谐的方法。
欧阳询在《传授诀》里写道:“凡书字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则形枯,复不可肥,肥则质浊。”书法中的阴阳不仅仅指细与粗,柔与刚,还有快与慢,窄与宽,大与小。书圣王羲之《议书》:“二字合为一体,并不宜润,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于疏,短胜于长。作字之体,须道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不宜密,密则如疴瘵缠身,不宜疏,疏则如溺水之禽,不宜长,长则如死蛇挂树,不宜短,短则如踏死虾蟆。此乃大忌,不可不慎。”这里可以看出笔画与字的结合必定要适中,这也就是阴阳和谐。
阴阳的交替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运用阴阳的无穷变化作为作书的方法,使书法奥妙无穷,要求“动如山河,静如山丘。”又如“行云流水,舒缓飘逸,跌宕有致,轻柔圆滑,连绵不绝,使自己融于天地自然,达到物线两忘,物我一体的境界”行美感目,神美成心。做到阴阳统一、和谐,使书法艺术美妙无比。)
3.书法中的阴阳是指什么
书法中的阴阳是指:笔到之处为阳 ,空白部分为阴。
阴和阳是一组反义词,可是它们却能统一、和谐的搭配在一起,产生美。可以这样说,这个世界如果缺少阴和阳的其中一个,就不会有今日之辉煌。
古人云:“根本者,阴阳也。阴阳共存,相生相克。”
好的书法家首先需要领悟阴阳,因为一个好字必须阴阳和谐。书法中的阴阳和谐之美是十分常见的,例如横细竖粗,撇细捺粗,这些都是阴阳的基本体现。
因为一个好字,它中间的阴阳必定是共同存在的,并且搭配的很和谐。做到了阴阳互相包容,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合作,做到阳不离阴,阴不离阳。
反之,如果一个字之中只有阳与刚而无阴与柔时那么它就失去了生机,以致于僵硬掉了。同样,如果一个字中只有阴与柔而无阳与刚时,那么字就失去了“骨”与“筋”,从而成了一团软泥或是一盘散沙。
以柔克刚,以刚扶柔这是阴阳统一、和谐的方法。 欧阳询在《传授诀》里写道:“凡书字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则形枯,复不可肥,肥则质浊。”
书法中的阴阳不仅仅指细与粗,柔与刚,还有快与慢,窄与宽,大与小。书圣王羲之《议书》:“二字合为一体,并不宜润,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
密胜于疏,短胜于长。作字之体,须道正法。
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不宜密,密则如疴瘵缠身,不宜疏,疏则如溺水之禽,不宜长,长则如死蛇挂树,不宜短,短则如踏死虾蟆。
此乃大忌,不可不慎。”这里可以看出笔画与字的结合必定要适中,这也就是阴阳和谐。
阴阳的交替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运用阴阳的无穷变化作为作书的方法,使书法奥妙无穷,要求“动如山河,静如山丘。”又如“行云流水,舒缓飘逸,跌宕有致,轻柔圆滑,连绵不绝,使自己融于天地自然,达到物线两忘,物我一体的境界”行美感目,神美成心。
做到阴阳统一、和谐,使书法艺术美妙无比。)。
4.书法中竖着写的格式是怎么样的
书法中竖着写的格式是:自右向左,从上而下,上头齐平,下头不一定齐尾(可齐可不齐);落款可长可短,视剩余空间而定,但上不可与正文齐平或高出,下不可与正文齐平或低出。印章大小与落款字相仿为妙。
竖写,自右向左。如果篆、隶、楷、行、章草或今草等书体,要注意行直;通常行距大于字距;楷书重在庄重协调、隶书可字距加大,章草酌情而定。若是大草(狂草),要注意笔划之间、字之间、行之间的揖让、穿插等,行中不必拘谨,字的疏密、轻重、墨色的浓淡也要错落有致。
主要是为了关照整体的平衡,笔划应当自然顺势,要不牵强又尽量少雷同,注意字与字、行与行间的小呼应以及整篇中的大响应。落款要小于主体,上端低于主体、末端稍高与主体,具体要根据主体的字的大上多寡及款的长短处理。
印章一般启首一枚、异型较佳,尾章通常一阳一阴,与落款不重复为妙。以上只中基本要求(精神),终究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形,不要太拘泥。
扩展资料:
常见格式
1、写成两行或三行
两行的格式。左右两行均靠纸的左右两边写,中间留出较多空白。注意上下字的联系节奏,以及两行间的彼此呼应。落款通常写在第二行的末尾,位置应略高于第一行末一个字。
款字可写一行或两行。三行的格式,需注意三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穿插映带及节奏变化。落款可在末行下端,底端略高于一、二两行正文的位置;也可另行写款,款字应短于正文,上下不宜与正文平行。
2、居中写一行(少字数)
书写内容一般为格言、警句或一句诗词等。字数较少,写时要注意字的开合及节奏变化,以求生动。落款可分单款、双款。单款一般写在左侧中间的位置。款字内容包括书写时间、作者的名号,也可只写作者名或号。
印章盖在款字下方,一般以两方为宜,印与印之间要适当拉开距离。落双款,上款写在作品的右侧中间偏上的部分,一般写创作作品的时间,若是赠送作品,则需写明被赠者的名或号,称谓及雅正、惠存,清赏等字样。
5.阴字的繁体字怎么写
阴的繁体字怎么写 ( 阴 | 阴 )
阴的QQ繁体字是什么 ( 隂 | 阴 )
阴的拼音/阴的音标 yīn
阴的意思——→
阴是什么意思→
阴的意思是什么 (1)(名)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存在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中的两大对立面之一(跟‘阳’相对;下
(2)同)。
(3)(名)太阴;即月亮:~历。
(4)(名)我国气象上;天空80%以上被云遮住时叫阴。
(5)(名)泛指空中云层密布;不见阳光或偶见阳光的天气。
(6)(形)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华~(在华山之北)|江~(在长江之南)。
(7)(名)背面:碑~。
(8)(形)凹进的:~文。
(9)(形)隐藏的;不露在外面的:~沟|~私|阳奉~违。
(10)(形)阴险;不光明:~谋|这个人真~。(形)指属于鬼神的;阴间的(迷信):~司|~曹。(形)带负电的:~电|~极。(名)**;有时特指女性**。姓。
6.阴的笔顺怎么写
阴的笔顺是:横折折折钩、竖、撇、横折钩 、横、横。
阴的拼音:【yīn】 【yìn】【ān】
阴的释义:
一、阴【yīn】
1、本义: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
2、**。
3、旧时迷信指冥间 。
4、天气现象,如阴天,阴雨。
二、阴【yìn】通“荫”,覆蔽;庇护。
三、阴【ān】见“谅阴”,指帝王居丧。
扩展资料
阴字的相关组词:
1、阴天 【yīn tiān 】释义:布满云的天空。天空布满云的日子。
2、阴雨度【yīn yǔ】释义:天阴又下雨:阴雨连绵。
3、阴暗【yīn àn】 释义:暗;阴沉:地下室里阴暗而潮湿。
7.书法技巧:如何理解字中有阴阳
转自 李式标在书法中,经常听到有人说“字中有阴阳”,那何为“阴阳”呢?方块汉字中真的有“阴阳”吗?回答是肯定的,字中确实有阴阳,不过要看如何理解了。
稍微有些国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自古“一为阳,二为阴”,“单数为阳,双数为阴”。非但在书法中,即使在我们的手中,都有阴阳。
一手五根手指为阳,双手十根手指为阴。日常吃饭用的筷子,上头的方的,下头是圆的,所谓天圆地方,筷子为一双为“阴”,一手控之为“阳”。
故古人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天下万物皆有阴阳之说。书法中何为“阴阳”?其实如果懂得看“阴阳”,就会明晰为何王羲之的字是“集大成”,是最值得学习的。
因为“字中的阴阳”并非是直观的,而是从“一阴一阳之谓道”说起的,所谓“一阴一阳”实则指的就是对比矛盾。老子在《道德经》中解释“道”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高下相随,恒也。
意思就是这些矛盾的对比,都是相生相克的,故而说“书法中有阴阳”,并非是直观的,而是在说“长短,粗细,轻重,黑白,奇正,连断”等等对比矛盾。题外话:王羲之书最得中和之气,是阴阳调和最好的,所以学其书可得无数风格。
迅捷之有米芾,肥媚之如松雪,闲散之如王宠,跌宕如王铎,狂放刚正如平原。意思就是说,把握好字中的阴阳矛盾,只要寻一点变化,就可自成一格,故王羲之的书法引后世人追捧,千年无有人能撼动其地位,至于都说李世民捧,估计是没看过晋人书录了,上至魏晋同宗,下到南北朝初唐皇室士大夫,皆求王氏墨迹。
阴阳把握的最为平衡,所以是更近于“道”的,至于前文说米芾,得之迅捷,但失之稳健,如同阴盛阳衰,所以没有一个好的基础,学米都会盲目的表现“风樯阵马”这种快意,注意不到米芾“不失稳健”之处。都说赵孟頫的字肥丑,俗。
确实赵松雪的字得之肥媚,失之纤瘦。但这只是表象,如此说的人是因为没有在赵字中“见其骨”。
后世中书家,各以不同的方式学王,能者也各得一处。所以“书法中的阴阳”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根据个人理解的高低,性格开阖,能各得一处。
把阴阳调的最为中和,这是王羲之难以被逾越的地方。当然,上述个人只是笔势,气韵中的取舍,层面较高,大多数人学不到那个层面。
基础一些的层面就要从简单的法说起。“笔法”“结字”“章法”中的“阴阳”如笔法中一条线“曲直”“藏露”“向背”比如这个“二”字,只有两笔,但是两个横,一长一短,一直一曲,上歪下正,一藏一露,上取“向”,下去“背”。
这些都是变化,如初学,肯定是只在乎两横的位置,大体上不会关心这么多。这也就是所谓的矛盾了。
当然,每个人写“二”都有不同的手法,有些人两个横都是藏锋,或者露锋。有些人把两个横写的都是平的。
这个也有可能,因为矛盾对比太多了,阴阳变化多种多样,不是每个人都能表现全的,都是依据个人的习惯而定,至于用出多少,就看个人追求了。写字是一件下意识的事情,所以这些矛盾变化都是出于无意之间,非常能看出这个人的书法技巧的水平,但是不代表书法水平。
但是也有些高手,比如王羲之本人,就常常只去两三种变化,故而比较平和。“连断”“提按”“转折”“虚实”看其中连断的变化,包括一些转折的应用,王羲之大题上海保持在“121212”这个感觉,比如书谱,连断就会有“123123”的感觉。
这种感觉并非定律,只是一个大题的规律,而且也未必全准确,只做辅助理解。这些变化,其实是检验一个人笔法能力的标准,临帖时,只有做到像,创作时只有无意之中用到很多,才能说明吃的比较透。
比如二王中部分转笔很肥,也不多。但是我临帖的时候,会让“转”多一些,偶尔也会让“折笔”多一些,这些都是自己控制来的。
包括其中的“连断”,有人写字“油滑”意思就是不懂得断笔,到笔势尽时断,到意尽时断,才能有“绕梁三日余音不绝”的美感。再比如结字上,左奇右正,也是一种对比,一个字左右结构的两部分就有对比变化,这就是所谓的“阴阳”变化。
再比如左边点画之间比较密,右边比较散。中间一大块空白可谓“中空外实”,这些都是一些潜在的变化。
至于用笔上,细节里还有一些笔势上的变动,非常灵活,是有违日常书写习惯的,很难把握。这就是王羲之表现的比较突出的地方,王羲之在“阴阳”矛盾对比变化上,字里是最全面的,而我们学字,一学形,二学理。
“理”才是根本,颜真卿就是得了“理”所以即使字形与王羲之非一路,用笔也与王羲之非一路,但是在字的处理上却也异常精妙,这就是学了“理”。其实只要看到这些“阴阳变化”,学字就容易了些。
所有的对比矛盾都是“阴阳”,至于看到多少,就需要自己去一点一点发掘了。字形上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容易发现的,难处就在刚才所提及的笔势的转变,如按习惯,味道就不对,如不按习惯,写起来就很有违习惯,这个是比较难的,我个人也是偶尔才能察觉,这个需要对帖临的非常熟悉,才能体会运笔中这种变化。
即使发觉了这些,也还有一些高手更关注的事我们没看到,所以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唯一能做的就是笔耕不辍,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