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析法定传染病疫情的根据和意义
分析法定传染病疫情的根据和意义如下:
1.病原体从已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传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bai传染的全部过程。传染病得以在某一人群中发生和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2.流行性 按传染病流行病du过程的强病原体度和广度分为。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zhi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一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dao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单位,在短期内突然出现众多的同一种疾病的病人。
3.传染病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灭停留在不同的传播媒介物上的病原体,藉以切断传播途径,内阻止和控制传染的发生。
4.其意义为:
(1)防止病原体播散到社会中,引起流行发生。
(2)防止病者再被其他病原体感染,出现并发症,容发生交叉感染。
(3)同时也保护医护人员免疫感染。
2.传染病论文怎么写
从建立传染病社会医疗保险起步
摘要:本文根据发展经济学中的社会保障理论,借鉴印度非正规经济部门医疗保险制度创新的经验,论证在中国大陆建立普及性传染病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传染病专项保险的作用,不仅在于从财务安排方面促使患者及。.
基层部队医院加强传染病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部队医院 【摘要】 目的 抓好基层部队医院传染病规范化管理,预防和控制疫情漏报。方法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的规定,以法律形式强化对传染病的监管,提高各科防治传。.
论传染病的国际控制与国家的国际法义务
摘要:19世纪中叶,传染病的国际性扩散迫使各国在传染病的控制上开始进行国际合作,并创建了传统的国际传染病控制体制。二战后,伴随着世界卫生组织的成立以及《国际卫生规则》的制定,现代传染病国际控制体制正式。.
传染病区危害因素对医护人员的影响及预防
作者:莫艳芬 张四。.
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
提要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两个影响因素(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疫源地、流行过程、流行强度;传染病的防制措施(综合措施、主导措施);预防接种、计划免疫;消毒。疾病监测。.
全球几种主要传染病流行及研究动态
目前,传染病仍是世界上儿童和年轻人生命健康的主要威胁。近几年,全球每年因传染病致死的人数约为1300万。在发展中国家,有半数死因是由传染病导致的。全球每小时约有1500人死于传染病且大多数发生在贫。.
“传染病临床教学”困境与对策
【摘要】 分析传染病临床教学遭遇的困境以及成因,探索教学医院如何管理及更好的开展传染病临床教学,寻求走出“临床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发布)的规定,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各级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因此临床医师在搞好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的同时,也应努力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传染病预防措施可。.
3.流行病调查报告及分析
下回最好留个邮箱,复制也累啊一起中学结核病爆发的流行病调查 2003年3月下旬—4月,高陵县某中学相继发生多例结核病,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及时掌握发生原因,阻断传染途径,于2003年3月25 日—4 月20 日,对该校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 1 ] ,依据调查资料、临床表现、X线诊断及实验室诊断结果,判定该校为1起结核病爆发。
1 调查方法及诊断标准制订结核病疑似病例调查表,按照调查表内容对病人及周围易感人群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病人诊断及筛查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要求进行。
2 调查结果2. 1 基本情况 高陵县某中学位于高陵县城关镇,在县城东南1 km处,该中学共设立高中一、二、三年级, 54 个班,全校有3 864名学生, 217名教职工。截止6月19日,共发现25例病例(14例肺结核, 11 例结核性胸膜炎) 。
其中学生23 例,教师2例。该校发病罹患率0. 61%。
2. 2 流行病学调查2. 2. 1 时间分布 2002年10月,高一教师某某出现咳嗽、低热症状,按感冒治疗。在12月18日左右教师健康体检时,发现某某患有肺结核,因症状不明显,继续任教(带高一年级化学) 。
2003年2月20日左右,原高一3班相继有4例病例发生,截止3月25日,该校陆续发病7例。在3月25日—4月1日结核病筛查( PPD、胸透)中发现5例,在4月底前的拍摄胸片中又发现13例。
2. 2. 2 空间分布 高陵某中学共有3栋教学楼, 1栋教学实验楼。每个年级各占用1栋教学楼。
23例学生发病,其中高一发病19例(82. 6% ) ,高二、高三发病各2例(8. 7% ) (原高一3班的学生,于2003年2月中旬分文理班后,分布在高一1、2、3、6、9班。)2. 2. 3 人群分布 25例病例中,教师发病2例( 8% ) ,学生发病23例(92% ) 。
2. 2. 4 年龄分布 学生发病年龄在16~18岁,高一教师某某年龄27岁,高二教师某某40岁。2. 2. 5 免疫史 25例病例中有卡介苗接种史11例,无接种史3例,不详11例。
对全校3 962名师生进行个案调查,有卡介苗接种史人数3 660名(接种率92. 38% ) ,未接种65人(1. 64% ) ,接种史不详237人(5. 98% ) ,有卡痕2 497人(卡痕率63% ) ,无卡痕1 465人(37% ) 。2. 3 临床表现 7例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胸痛、气短、咳嗽、发热等症状, 18例病例症状不明显。
2. 4 实验室检测结果 2例痰涂片阳性, 23例痰涂片阴性。2. 5 X线诊断 14 例继发性肺结核进展期, 11 例结核性胸膜炎。
2. 6 结核病筛查 对全校师生及教工进行普查: PPD 试验3 962人, PPD测试率97% ,其中阴性2 578人,阳性983人,强阳性401人(10. 12% ) 。见表1。
胸透3 962例,对PPD强阳性及胸透异常者拍片395例,拍片检查率98. 5%。经筛查新发现病例18例,经专科医院进一步确诊, 12例为肺结核, 6例为结核性胸膜炎。
2. 7 防治措施2. 7. 1 成立疫情处理领导机构 把控制结核病疫情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市、县疾控部门及学校成立了疫情控制领导小组,人员具体分工,责任到人。县疾控中心和学校认真配合并落实了各项防治措施,达到早日控制疫情的目的。
2. 7. 2 立即隔离治疗病人 所有患者及时送专科医院确诊治疗或在家隔离治疗,返校师生在校预防保健科医生的直接面视下继续规则用药。所有病例返校上课时持市级或市级以上医院“无传染性可返校上课”的证明,避免了再传播。
2. 7. 3 加强疫情监测 对病人的密切接触者且PPD强阳性的师生,县疾控中心和学校密切观察,发现可疑症状及时报告、治疗和管理。(对强阳性人群的药物预防,由于上级未下发文件,为了避免药物预防副反应引起的医患纠纷,我们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未开展药物预防工作。)
2. 7. 4 一般性预防措施 ①学校利用宣传讲座、广播等形式,加大结防知识宣传和教育,消除恐惧心理,保证正常教学秩序。②学校短期内停止大型集会、避免再传播。
③全校师生开展不随地吐痰、不面对人咳嗽、打喷嚏的良好卫生习惯活动。④学校湿式打扫教室、宿舍及环境卫生,保持教室通风、透气,坚持常晒衣服、被褥,用消毒药品及紫外线灯消毒教室、宿舍、教职工办公室及公共场所面积达13 480 m2 ,鼓励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加强户外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 2 ]。
⑤为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治疗病人,尽早控制疫情蔓延,高陵县疾控中心做到了“每日疫情报告”。⑥县疾控中心对病人家属进行了筛查,指导病人家庭做好消毒预防工作。
督导学校对病人返校后的规则服药及各项综合措施的落实。3 讨论3. 1 春季是结核病高发季节 此次疫情首发病例于2002年12月(确诊) , 24例病例发病时间集中在2003年1—6月份,近两年来,我市高校、中学发生多起结核病疫情均在3—6月份,表明结核病是以春季高发的呼吸道的传染病,尤其在春季易引起学校结核病的高发。
3. 2 乎视传染源的管理 本次疫情学生发病23例,高一年级发病19例,占82. 6%;且在高一年级的病例中,原高一3班发病8例(42% ) , 2003年2月文理科分班后,原高一3班的学生分布在高一的5个班,这5个班均有病例,说明原高一3班是结核病疫情的高发班。经调查,主要可能是由于高一3班的大部分学生,品学兼优,勤奋好学,与老师(。
4.传染病报告怎么写
卡片编号:报卡类别:1、初次报告2、订正报告患者姓名*:(患儿家长姓名:)身份证号:性别*:男女出生日期*:年月日(如出生日期不详,实足年龄:年龄单位:岁月天)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病人属于*:本县区本市其他县区本省其它地市外省港澳台外籍现住址(详填)*: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门牌号)患者职业*: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学生(大中小学)、教师、保育员及保姆、餐饮食品业、商业服务、医务人员、工人、民工、农民、牧民、渔(船)民、干部职员、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其他()、不详。
5.谁能帮我写一篇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报告
关注传染疾病 共创和谐新村 -----关于阳山县人民对传染病知晓情况的调查报告 公共卫生学院2007级 陈文忠 摘要:公共卫生学院三下乡阳山小分队通过为期9日的下乡调研、实地走访及义诊活动,收集普通市民、患者(传染病及非传染病)及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知晓情况的信息,汇总统计分析问卷数据和相关材料,得出阳山县人民对传染病知晓情况的调查报告。
目的:了解当地群众对传染病的认识情况以及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的通晓情况,通过图片展览,宣传单张的派发引起人们关注传染疾病,从而提升人民群众对传染病的认知程度,共创和谐新村。 方法:于2008年7月18日—24日对阳山县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抽取了阳山县人民医院,以及阳城镇和江英镇两个乡镇,抽取了部分医生,患者和市民进行传染病知识问卷调查,所得数据用于分析阳山县人民对传染病通晓的大致情况。
结论:人民对传染病有一定的了解,但途径不多,知识不足,存在不少误区。 关键词:市民 患者 医生 传染病知识 现状调查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
随着夏季的来临,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增加,进一步加大了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以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疟疾、乙型脑炎等为重点的鼠传疾病和虫媒传染病以及肝炎、结核、血吸虫病、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发生和传播的机会。⑴2008夏季,我省多处发生了洪涝灾害,洪水初起时,大量鼠类聚集到无水高地,使其在小空间中达到极高密度,与人的接触机会比平时大为增加。
洪水中期和过后,坑洼等地多处积水,会造成蚊蝇等大量孳生,由蚊蝇传播的传染病如乙脑、疟疾、登革热等发病率也会上升。由此看出,关注传染疾病,掌握传染疾病的防御措施,有利于工作,生产和生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的追求程度也相应地提高。不同地区的人民对传染病的认识情况各不相同。
为进一步贯彻和实施团中央有关大学生“三下乡”的批示精神,进一步落实2008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践行志愿者精神,积极服务于社会,宣扬“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理论,发挥大学生在当代社会的先进性作用,我们来到粤北的一个小山区——阳山,主办了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了解阳山县人民对传染病的了解情况,宣传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提高人们对传染病的防范意识,我们借着这次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机会,努力筹备了并开展了“关注传染疾病共创和谐新村”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活动项目。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调查项目,掌握阳山县医疗卫生状况的数据,向市民宣传我们对传染病所了解的情况,提高他们的警觉性。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在我们的调查中,按地理位置和经济水平,将阳山县划分为两个个不同的经济区域,分别从中选择一个镇作为不同区域的代表,主要以人流密集的阳山县城阳城镇和欠发达地区江英镇为主要调查对象,其中抽取了医疗卫生机构两间。
1.2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其中18~80岁居民和医务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市民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00份;其中抽样60%,即240份,其中无效卷20份,有效卷220份,其中男女各110人,各占50%;医疗机构共发放问卷10份,回收9份,回收率90%;患者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份,有效卷28份,无效卷2份。
其中男性13人,占46.4%,女性15人,占53.6%。 1.3 质量控制 现场调查时,调查员对每个调查对象填写的内容进行全面检查,如有疑问应重新询问核实,如有错误要及时改正,有遗漏项目要及时补填;对于有一定文化程度居民,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其自行填写问卷,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居民,由调查员问询并填写。
1.4 调查内容 1.4.1 自然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传染病疫情分析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