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欧体毛笔书法
有关欧体毛笔书法如下图像
欧体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一种楷书字体,其特点是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既欹侧险峻,又严谨工整。欹侧中保持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
欧体,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思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均,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被正。
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枯形,复不可肥,肥即质浊。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贞观六年七月十二日,询书付善奴授诀。
2.欧体楷书,横是怎么样回峰收笔的,我一直写不好,请教指点
欧阳询--欧体 欧阳询~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
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编辑本段欧体笔法口诀 《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1, 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 上面是宝盖的字,其余笔画应帽于其下。
如:宇、宙、定 2, 地载者有画皆托于其上 下面有底托状的字,其余笔画应托于其上。如:至、孟、圣 3, 让左者左昂右低 以左半部为主的字,左边要高,右边要低。
如:部、幼、即 4, 让右者右伸左缩 以右半部为主的字,右边要长,左边要短。如:绩、议、读 5, 横担者中画宜长 有横担的字,中横应该写得长些;如:喜、吾、安 6, 直卓者中竖宜正 有竖笔贯中的字,中竖应正直不歪。
如:甲、平、干、午 7, 勾拿法其身不宜曲短 以横折钩为主笔,且被包围部分笔画较多的字,横折钩宜长直而挺,折角正方。如:葡、萄、蜀、葛 8, 勾衂法不可直长其势 以横折钩为主笔,且被包围部分笔画较少的字,横折钩宜稍短而右 倾,折角内收。
如:句、匀、勿 9, 画短撇长 横短撇长;如:左、在、尤、龙 10,画长撇短 横长撇短;如:右、有、灰 11,画短直长 横画短竖画长的字,撇捺应延伸。如:木、本、朱 12,画长直短,撇捺宜缩 横画长竖画短的字,撇捺应缩短为相背的点,两相呼应。
如:乐、集 13,横长直短 在一个字中,横长则竖宜短,横长而细挺,竖短而粗健。如:十、上、下、士 14,横短直长 在一个字中,横短则竖宜长。
横短略粗,竖垂直下挺。如:才、斗、丰、井 15,上下有画,须上短而下长 上下有横画的字,应上短而下长。
如:丕、正、亚 16,左右有直,须左收而右展 左右有竖画的字,左边应收而右边伸展。如:目、自、因、固 17,左撇右直,须左缩而右垂 左为撇画右为竖画的字,应左撇短右竖长。
如:川、升、邦 18,左直右撇,左敛而右放 左为竖画右为撇画的字,左竖应收缩上靠而右撇应放展。如:伊、侈、修 19,点复者,宜偃仰向背以求变 有几点的字,各点方向要不同,使其有所变化。
如:亦、赤、然 20,画重者,宜鳞羽参差以化极 有数横或者数竖画的字,各横长短要不同,使其不显得呆板。如:三、冉 21,两平者,左右宜均 由两个相等部分组成的字,左右要均匀。
如:颜、顾 、騵 22,三合者,中间务正 由三部分组成的字,中间务正。如:御、谢、树 23,两段者,上下平分中微加饶减 由上下两部分构成的字,上下两部分各占一半,中间稍加变化。
需、留 24,三联者,头尾伸缩间仍要停匀 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的字,头和尾伸缩要得当,突出主笔,协调统一。如:章、意、素、累 25,左边小者宜齐上 左偏旁小的字,左边笔画要与右边笔画的上边取齐。
如:吸、呼、峰、峻 26,右边小者齐其下 右偏旁小的字,右边笔画应靠下或与左边下部齐平。如和、知、细 27,外四叠者,体格必整方 在字的四周出现相同的笔画,应排列整齐,大小相当,形成包围。
如:嚣、器 28,内四叠者,布置匀密 内为四叠的字,布置要均匀、紧密。如:爽、齿 29,斜勒者,不宜平平则失势 斜勒笔画不要写平,写平了则没有气势。
如:七、也 、乜、此 30,平勒者,不宜倚倚则无仪 平勒画若写斜了则不端正。如:云、去、且、旦 31,纵捺之字,必要攒头收尾 有斜捺的字,要藏锋入笔,回锋收笔。
如:丈、尺、史、又 32,纵戈之法,最忌力弱身弯 纵戈之字,最忌无力而又弯曲。如:武、成、或 33,横戈不厌曲 有卧钩的字,其卧钩要弯曲圆润,切忌细长直挺。
如:恩、息、必、志 34,伸勾贵抱持 有竖弯钩且呈下包上的字,其竖弯钩要尽量向右伸展,以便包住被包围的部分。如:勉、旭、抛编辑本段承上之人, 正中为贵 承上之“人”字,应恰在正中。
天、父、外、文 36,呈勾之势,退缩斯宜 左右结构的字中,竖弯钩居左时,应缩小让右。如:鸠、辉 37,马齿法其拏钩之锋注射四点之半。
马齿的钩锋,应对着四点之中。有横四点的字,横点的折钩的钩尖应指向二、三点之间。
如:鸟、马 38,上平之字,宜齐首 上边为平画的字,其顶应相齐。如:师、明、既、野、39,下平之字,宜齐足 笔画靠下的字,应与底对齐。
如:朝、故、辰 40,重捺者,须有缩有伸 有几个捺画的字,应有缩有伸。如:谈、茶、黍编辑本段叠趯者 当或挑或驻 有几个钩提的字,有的要挑起钩,有的要藏笔锋。
如:禁、林、森 42,上下钩趯者,下钩明而上钩暗 上下有钩提的字,下钩明显而上钩要隐藏。如:哥、柔 43,俯仰钩挑者,俯钩缩而仰钩伸 有俯钩和仰钩的字,俯钩要收,仰钩要放。
如;冠、寇、宅 44,上占地步者,听其上宽 以上部为主的字,应让上边宽。如:普、皆、齐 45,下占地步者,任其下阔 以下部为主的字,下部应宽。
如:表、禹 46,右占者,右不妨独丰 以右部。
3.我初练习毛笔 该‘临’或‘摹’什么样的帖
我国的书法艺术作品浩如烟海,能作为范本的各种书体,各种风格流派的碑帖也极为丰富。初学者究竟根据什么来选择作为自己学习书法起步的范本呢?
从字体来说,有篆、隶、草、行、楷书,还有一般所称的“魏碑体”,实际上指的是带有隶意的楷书,开始时应该先学哪种体?从字形讲,有大字、中字、小字,练习时应该选择哪号字合适?至于从风格流派来说,那就更多了。这当中有没有循序渐进的问题?有没有便于学习的规律?应该说是有的。任何一种学习,都要经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过程。这种过程就是循序渐进。它符合人们思想规律和掌握知识技能的规律,因此也是学习的科学规律。问题是如何运用到学习书法中来。这里且不谈在临写掌握结构和笔法过程中循序渐进的问题,只谈字体和字形的问题。
从字体上讲,有人主张从隶书或魏碑开始,认为学习隶书和魏碑对训练基本功有利。当然从学习魏碑开始未尝不可,因为它已经属于楷书范畴了。如果从隶书开始练习,只从掌握隶书体出发自然是可以的,但如果从隶书开始掌握结构、笔法的基本功力,成为掌握各体的基础来说,我认为不如从楷书开始,从目前初学者看,大多从学楷书开始,篆、隶、楷、行、草五体,楷书结构的排列正好是中间阶段。它是从隶书演变过来的,如果把楷书写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笔法即是隶书。将楷书写得简便流动一些即是行书,行书再写得简便草化即是今草。如果从隶书开始,就难以掌握楷书的笔法,因为楷书的笔法要比隶书丰富复杂。
可见,练好楷书基本功可以作为练写各体的基础。有了楷书的功底,掌握了楷书的间架结构和笔法,再写魏碑、隶书和行书、草书,乃至篆书,就可以事半功倍。楷书又可以使魏碑、隶书的结体笔法得以丰富和变化,如诸遂良的楷书;楷书渗人行书、草书笔法可以增加灵动,如赵孟頫的某些楷书碑字。有些初学者急于练习行书、草书,由于没有楷书的基本功力,虽然写得“龙飞凤舞”,但没有字型的基本规矩和点划的基本功力,结果事倍功半,走了弯路。
关于字型的大、中、小,初学者以何种为宜?一般讲以中字作为练习开始为好,即二寸见方的字,如柳公权的《玄秘塔》、《神策军碑》。初写小字,容易见效果,因为字型小,笔画间架间隔小,书写时容易掌握和控制。然而写惯了小字,遇到写大字,间架结构的笔法间隔距离大了,书写时对笔画的掌握和控制就不容易,很可能出现疏散松懈或紧密不匀等等现象。写二寸见方的字,写大字时有伸展的余地,写小字则更容易掌握。
楷书名家很多,风格流派也各异。有的丰厚雍容;有的紧密险峻;有的倚侧秀逸;有的挺拔刚劲;……。初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喜好,从有利于练习基本功力和今后自己发展的方向来选择,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来考虑练习哪种风格有利。现在许多人练习书法,往往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四家中挑选一家的作品来作为范本。另外,唐代的虞世南、诸遂良的碑帖,也常常被人作为练习基本功的范帖。初练楷书的基本功力自然不必拘泥这些家,墓志中有许多碑都写得很好,如隋代的《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等等也可以临习。
欧阳询是唐初书家,以擅长楷书出名。《旧唐书》说“询初学王羲之书,后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或以为楷模焉”。说明唐代时即把他的字当作范本来临习了。欧字结体以倚侧取势,即笔画安排右肩稍稍向上抬起,点划十分紧密、奇险。所谓奇险,即点划横竖斜正、长短粗细、虚实变化既巧妙又恰到好处,稍加变动就会破坏了它的完整性。笔法以方笔为主,转折顿挫,棱角鲜明,笔力劲挺。形成一种结体严密笔力森挺、高间肃穆的险劲风格。这对练习基本功是合适的。但是,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紧密险劲的结体和笔法,要在这种风格上变化也比较难。他的楷书作品以《九成宫醴泉铭》为最著名,另外《化度寺碑》、《皇甫炎碑》、《虞恭公碑》也都可以临写。
另外,必须说明的是初学者以临习楷书为主,但学无止境,怎样才算练好基本功力,才能学其他各体呢?这当然不能绝对化。学一家一体已经掌握基本笔法,信手写来初见规模,即可同时练习其他各体,这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和实际需要,如行书、隶书、魏碑,实用性较强,可用于书签题头、牌匾、对联等等。只是草书、篆书目前主要用于观赏。因为这两种书体不加释文,一般人难以辨认。
总的讲,各体的碑帖墨迹本,都可以临习参考,但对初学者说,宜选择适合练习基本功力和风格鲜明的作品,作为练习范本为好。各种书体和风格的碑帖墨迹很多,现列举一部分作为参考。
楷书碑帖除上述以外,尚有唐代诸遂良的《伊阙佛龛碑》,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以及其他如《王居士砖塔铭》、《孟法师碑》、《唐圭峰禅师碑》,宋代苏轼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金刚经》,黄庭坚的《松风阁诗》、《蜀主先庙碑》等。
4.我初学欧体 却不知道该临摹什么样的帖子
我国的书法艺术作品浩如烟海,能作为范本的各种书体,各种风格流派的碑帖也极为丰富。初学者究竟根据什么来选择作为自己学习书法起步的范本呢?
从字体来说,有篆、隶、草、行、楷书,还有一般所称的“魏碑体”,实际上指的是带有隶意的楷书,开始时应该先学哪种体?从字形讲,有大字、中字、小字,练习时应该选择哪号字合适?至于从风格流派来说,那就更多了。这当中有没有循序渐进的问题?有没有便于学习的规律?应该说是有的。任何一种学习,都要经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过程。这种过程就是循序渐进。它符合人们思想规律和掌握知识技能的规律,因此也是学习的科学规律。问题是如何运用到学习书法中来。这里且不谈在临写掌握结构和笔法过程中循序渐进的问题,只谈字体和字形的问题。
从字体上讲,有人主张从隶书或魏碑开始,认为学习隶书和魏碑对训练基本功有利。当然从学习魏碑开始未尝不可,因为它已经属于楷书范畴了。如果从隶书开始练习,只从掌握隶书体出发自然是可以的,但如果从隶书开始掌握结构、笔法的基本功力,成为掌握各体的基础来说,我认为不如从楷书开始,从目前初学者看,大多从学楷书开始,篆、隶、楷、行、草五体,楷书结构的排列正好是中间阶段。它是从隶书演变过来的,如果把楷书写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笔法即是隶书。将楷书写得简便流动一些即是行书,行书再写得简便草化即是今草。如果从隶书开始,就难以掌握楷书的笔法,因为楷书的笔法要比隶书丰富复杂。
可见,练好楷书基本功可以作为练写各体的基础。有了楷书的功底,掌握了楷书的间架结构和笔法,再写魏碑、隶书和行书、草书,乃至篆书,就可以事半功倍。楷书又可以使魏碑、隶书的结体笔法得以丰富和变化,如诸遂良的楷书;楷书渗人行书、草书笔法可以增加灵动,如赵孟頫的某些楷书碑字。有些初学者急于练习行书、草书,由于没有楷书的基本功力,虽然写得“龙飞凤舞”,但没有字型的基本规矩和点划的基本功力,结果事倍功半,走了弯路。
关于字型的大、中、小,初学者以何种为宜?一般讲以中字作为练习开始为好,即二寸见方的字,如柳公权的《玄秘塔》、《神策军碑》。初写小字,容易见效果,因为字型小,笔画间架间隔小,书写时容易掌握和控制。然而写惯了小字,遇到写大字,间架结构的笔法间隔距离大了,书写时对笔画的掌握和控制就不容易,很可能出现疏散松懈或紧密不匀等等现象。写二寸见方的字,写大字时有伸展的余地,写小字则更容易掌握。
楷书名家很多,风格流派也各异。有的丰厚雍容;有的紧密险峻;有的倚侧秀逸;有的挺拔刚劲;……。初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喜好,从有利于练习基本功力和今后自己发展的方向来选择,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来考虑练习哪种风格有利。现在许多人练习书法,往往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四家中挑选一家的作品来作为范本。另外,唐代的虞世南、诸遂良的碑帖,也常常被人作为练习基本功的范帖。初练楷书的基本功力自然不必拘泥这些家,墓志中有许多碑都写得很好,如隋代的《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等等也可以临习。
欧阳询是唐初书家,以擅长楷书出名。《旧唐书》说“询初学王羲之书,后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或以为楷模焉”。说明唐代时即把他的字当作范本来临习了。欧字结体以倚侧取势,即笔画安排右肩稍稍向上抬起,点划十分紧密、奇险。所谓奇险,即点划横竖斜正、长短粗细、虚实变化既巧妙又恰到好处,稍加变动就会破坏了它的完整性。笔法以方笔为主,转折顿挫,棱角鲜明,笔力劲挺。形成一种结体严密笔力森挺、高间肃穆的险劲风格。这对练习基本功是合适的。但是,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紧密险劲的结体和笔法,要在这种风格上变化也比较难。他的楷书作品以《九成宫醴泉铭》为最著名,另外《化度寺碑》、《皇甫炎碑》、《虞恭公碑》也都可以临写。
另外,必须说明的是初学者以临习楷书为主,但学无止境,怎样才算练好基本功力,才能学其他各体呢?这当然不能绝对化。学一家一体已经掌握基本笔法,信手写来初见规模,即可同时练习其他各体,这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和实际需要,如行书、隶书、魏碑,实用性较强,可用于书签题头、牌匾、对联等等。只是草书、篆书目前主要用于观赏。因为这两种书体不加释文,一般人难以辨认。
总的讲,各体的碑帖墨迹本,都可以临习参考,但对初学者说,宜选择适合练习基本功力和风格鲜明的作品,作为练习范本为好。各种书体和风格的碑帖墨迹很多,现列举一部分作为参考。
楷书碑帖除上述以外,尚有唐代诸遂良的《伊阙佛龛碑》,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以及其他如《王居士砖塔铭》、《孟法师碑》、《唐圭峰禅师碑》,宋代苏轼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金刚经》,黄庭坚的《松风阁诗》、《蜀主先庙碑》等。
5.我初练习毛笔 该‘临’或‘摹’什么样的帖
我国的书法艺术作品浩如烟海,能作为范本的各种书体,各种风格流派的碑帖也极为丰富。
初学者究竟根据什么来选择作为自己学习书法起步的范本呢? 从字体来说,有篆、隶、草、行、楷书,还有一般所称的“魏碑体”,实际上指的是带有隶意的楷书,开始时应该先学哪种体?从字形讲,有大字、中字、小字,练习时应该选择哪号字合适?至于从风格流派来说,那就更多了。这当中有没有循序渐进的问题?有没有便于学习的规律?应该说是有的。
任何一种学习,都要经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过程。这种过程就是循序渐进。
它符合人们思想规律和掌握知识技能的规律,因此也是学习的科学规律。问题是如何运用到学习书法中来。
这里且不谈在临写掌握结构和笔法过程中循序渐进的问题,只谈字体和字形的问题。 从字体上讲,有人主张从隶书或魏碑开始,认为学习隶书和魏碑对训练基本功有利。
当然从学习魏碑开始未尝不可,因为它已经属于楷书范畴了。如果从隶书开始练习,只从掌握隶书体出发自然是可以的,但如果从隶书开始掌握结构、笔法的基本功力,成为掌握各体的基础来说,我认为不如从楷书开始,从目前初学者看,大多从学楷书开始,篆、隶、楷、行、草五体,楷书结构的排列正好是中间阶段。
它是从隶书演变过来的,如果把楷书写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笔法即是隶书。将楷书写得简便流动一些即是行书,行书再写得简便草化即是今草。
如果从隶书开始,就难以掌握楷书的笔法,因为楷书的笔法要比隶书丰富复杂。 可见,练好楷书基本功可以作为练写各体的基础。
有了楷书的功底,掌握了楷书的间架结构和笔法,再写魏碑、隶书和行书、草书,乃至篆书,就可以事半功倍。楷书又可以使魏碑、隶书的结体笔法得以丰富和变化,如诸遂良的楷书;楷书渗人行书、草书笔法可以增加灵动,如赵孟頫的某些楷书碑字。
有些初学者急于练习行书、草书,由于没有楷书的基本功力,虽然写得“龙飞凤舞”,但没有字型的基本规矩和点划的基本功力,结果事倍功半,走了弯路。 关于字型的大、中、小,初学者以何种为宜?一般讲以中字作为练习开始为好,即二寸见方的字,如柳公权的《玄秘塔》、《神策军碑》。
初写小字,容易见效果,因为字型小,笔画间架间隔小,书写时容易掌握和控制。然而写惯了小字,遇到写大字,间架结构的笔法间隔距离大了,书写时对笔画的掌握和控制就不容易,很可能出现疏散松懈或紧密不匀等等现象。
写二寸见方的字,写大字时有伸展的余地,写小字则更容易掌握。 楷书名家很多,风格流派也各异。
有的丰厚雍容;有的紧密险峻;有的倚侧秀逸;有的挺拔刚劲;……。初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喜好,从有利于练习基本功力和今后自己发展的方向来选择,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来考虑练习哪种风格有利。
现在许多人练习书法,往往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四家中挑选一家的作品来作为范本。另外,唐代的虞世南、诸遂良的碑帖,也常常被人作为练习基本功的范帖。
初练楷书的基本功力自然不必拘泥这些家,墓志中有许多碑都写得很好,如隋代的《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等等也可以临习。 欧阳询是唐初书家,以擅长楷书出名。
《旧唐书》说“询初学王羲之书,后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或以为楷模焉”。说明唐代时即把他的字当作范本来临习了。
欧字结体以倚侧取势,即笔画安排右肩稍稍向上抬起,点划十分紧密、奇险。所谓奇险,即点划横竖斜正、长短粗细、虚实变化既巧妙又恰到好处,稍加变动就会破坏了它的完整性。
笔法以方笔为主,转折顿挫,棱角鲜明,笔力劲挺。形成一种结体严密笔力森挺、高间肃穆的险劲风格。
这对练习基本功是合适的。但是,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紧密险劲的结体和笔法,要在这种风格上变化也比较难。
他的楷书作品以《九成宫醴泉铭》为最著名,另外《化度寺碑》、《皇甫炎碑》、《虞恭公碑》也都可以临写。 另外,必须说明的是初学者以临习楷书为主,但学无止境,怎样才算练好基本功力,才能学其他各体呢?这当然不能绝对化。
学一家一体已经掌握基本笔法,信手写来初见规模,即可同时练习其他各体,这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和实际需要,如行书、隶书、魏碑,实用性较强,可用于书签题头、牌匾、对联等等。只是草书、篆书目前主要用于观赏。
因为这两种书体不加释文,一般人难以辨认。 总的讲,各体的碑帖墨迹本,都可以临习参考,但对初学者说,宜选择适合练习基本功力和风格鲜明的作品,作为练习范本为好。
各种书体和风格的碑帖墨迹很多,现列举一部分作为参考。 楷书碑帖除上述以外,尚有唐代诸遂良的《伊阙佛龛碑》,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以及其他如《王居士砖塔铭》、《孟法师碑》、《唐圭峰禅师碑》,宋代苏轼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金刚经》,黄庭坚的《松风阁诗》、《蜀主先庙碑》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欧体倚婵娟楷书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