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衢道中》中的'衢'字的拼音
读【qú】。
衢:
(1) (形声。从行,瞿声。行,本义是道路。本义:四通八达的道路);
(2) 同本义,泛指道路;
通衢[tōng qú] :四通八达的道路。
造句:路已经走到了尽头,萧婉婉望着眼前的通衢大道,忽然听到了一阵奇怪的声音。
衢处[qú chǔ] :处于四通八达之地。
出处:春秋 -齐 -管仲《管子 -国蓄》:“四面受敌,谓之衢处之国”。
衢国[qú guó] :地处要冲的国家。
出处:
衢,四达谓之衢。——《说文》
必于四面之衢。——《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何天之衢。——《易·大畜》
一兔走衢,万人逐之,一人获之,贪者悉止。——《三国志》裴松之注
填街盈衢。——柳宗元《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碣》
街衢相经。——张衡《西京赋》
(3) 树枝交错、分岔;
宣山,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山海经》
(4) 街道;
如:衢市[qú shì] :街市;
(5) 市 [city];
如:衢关[qú guān] :关市;
(6) 地名,指在浙江省西部;
出处:”唐置衢州,因境内有三衢山。民国改衢县。今为衢州”。
2.三衢道中的衢怎么读
读作qú,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为: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作者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便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衢道中
3.三衢道中 怎么写的
三衢(qú)道中
(宋)曾几(jǐ)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
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
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诗意
梅子黄的五月,正是江南的雨季,却遇上天天晴朗的日子。坐着小船游到了小溪的尽头,回程正好走山路,现在看到的是一路绿荫浓浓并不比以前看到的少,而绿荫深处传来的黄鹂的声声啼鸣,更增添了不少游兴。
这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4.三衢道中情景作文怎么写
三衢道中的作文怎么写
如何写好文章呢要牢记以下五点:
(一)交代来历 文章开头用一、两句话介绍物品的历来,自然地引出下文。
(二)具体描述 通过颜色、形状把物品外形准确勾勒出来,写出特点给人以鲜明的感觉。多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赋予它情感,就会使物品活生生地跃然纸上。
(三)动静结合 先写静态的外形特点,再写它的动态。这样会增添一些情趣,写出的文章也会更加生活。
(四)说明功能 每件物品都有它独特的作用,一般来说,这类文章要在结尾处说明一下物品的作用这样会更加突出这件物品的特点。
(五)融进感情 字里行间要流露出作者对所描述的物品的喜欢、珍惜之情,这样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三衢道中的衢字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