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文
非攻“非攻”反映了墨家学派反对发动不义之战的和平愿望。
“兼爱”主张天下人互爱互利,不要互相攻击,这就必然要主张“非攻”。当时兼并战争剧烈,农、工、商、士等庶人阶层和下层贵族都希望社会安定,墨家代表了他们要求停止战争的愿望。
攻战之害,“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而且不仅被攻的国家受害,攻人的国家也要受害;由于兼并战争,将会导致“兼国覆军,贼虐万民”,古代本有一万多国,“今以并国之故,万国有余皆灭”(《非攻下》)。
墨子主张弱小国家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大国兼并,这一理论是战国“合纵”的先声。而要求统治者“宽吾众,信吾师”,认为这样“则天下无敌矣”,既发展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又启迪了孟子的“王道”主张。
看来墨子是一个希望能和平统一天下的理想家。墨子“非攻”,但并不反对防御战,墨家的守御是有名的,被称为“墨守”。
《墨子·备城门》以下的十一篇中,记载着他们制造和使用防御战具的经验。他们帮助被攻的国家防御抵抗。
《公输》篇中记载,当时有名的工师公输般替楚国制造了攻城的云梯,楚国准备用云梯去攻打宋国。墨子在鲁国听到这个消息,急行十天十夜,去游说公输般和楚王。
并早派了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带着守御工具,帮助宋国守城。就这样墨子用实力制止了楚国攻打宋国,及时平熄了一场即将发生的战祸。
墨子“非攻”,却也不反对“汤伐桀,武王伐纣”那样的“革命”战争,认为“彼非所谓攻,谓诛也”。这显然汲取了《易传》思想,且直接启迪了孟子的“诛一夫”思想。
墨子还把无衣无食的穷人视为“僻淫邪行之民”,主张用兵禁止“寇乱盗贼”的“淫暴”行为,认为“有甲盾五兵者胜,无者不胜,是故圣人作为甲盾五兵”(《节用上》)。这一方面表示墨子主张用武力维护治安;另一方面也说明墨子并不站在下层穷苦民众的立场上,他只是上层平民的政治代表,他要维护其既得利益并保护私有财产。
2.关于兼爱的文章
墨子讲“兼爱”,不仅是超越亲疏、超越贵贱的普遍之爱,而且超越了种族、超越了国别。
于是,墨子直接要面对的,就是如何对待战争。 墨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空前的大震荡,大分化,大变动的局面,争霸战争接连不断,大国争相拓土开疆,掠夺兼并,战争频仍。
《春秋》所记载的242年间,就发生了300多次战争,结果灭者30,迁者10,弑君36,亡国52。墨子看到,国与国互相攻伐,家与家互相掠夺,人与人互相残杀,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老百姓因战争贻误农时,“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饥饱之不节”;战争之中,妇幼老弱一概难于幸免,《墨子·非攻中》:“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
墨子连用八个“不可胜数”,揭露了战争直接杀人和间接杀人的残酷性。墨子认为,人无贵贱,生而平等,“皆天之臣也”,国无大小,“皆天之邑也”。
指出战争乃天下最大的祸害,而人民群众则是最大的受害者。“非攻”成为“兼爱”在战争问题上的必然结论。
墨子主张非攻,是特指反对当时的“大则攻小也,强则侮弱也,众则贼寡也,诈则欺愚也,贵则傲贱也,富则骄贫也”的掠夺性战争。墨子以是否兼爱为准绳,把战争严格区分为“诛”(诛无道)和“攻”(攻无罪),即正义与非正义两类。
“兼爱天下之百姓”的战争,如禹攻三苗、商汤伐桀、武王伐纣,是正义战争。反之,大攻小,强凌弱,众暴寡,“兼恶天下之百姓”的战争,是非正义的。
非正义的战争“攻”要坚决制止。为此,他奔走呼吁,开展广泛的外交活动,宣传他“非攻”的主张,并开办军事学科,培养军事人才,派到各国做武官,目的是游说大国、强国的君王不发动战争,帮助弱小的国家打赢防御战。
墨子与众弟子多次成功地制止了大国侵略小国的不义之战,一些把墨学称为“贱民之道”的君王,不得不在墨子的游说下,承认攻占不义或者放弃攻战。止楚攻宋,止鲁阳文君攻郑,止齐太公攻鲁等,皆是“非攻”理论的实践硕果。
鲁迅先生曾以《非攻》为题写成著名的历史小说,赞扬墨子为中国的脊梁和传奇式的伟大英雄。 为了制止战争,让那些发动战争的暴君一无所得,墨子及其弟子精心研究守御之法,墨子“惟非攻,是以讲求备御之法”。
墨子深知,光讲道理,大国君主是不会放弃战争的,因而主张“深谋备御”,以积极防御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战争。这些研究防御作战的论述,集中在《备城门》以下十一篇,形成了一个以城池防守为核心的防御理论体系。
这也是“墨守成规”这个成语的由来。 作者按:为了写这篇文章,作者查阅了一些资料,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据《中国军事史》统计,从公元前22世纪夏朝建立起,至公元1911年的4000多年间,竟然发生了3786次战争,几乎每年一次!而从先秦到元明时期,发生在山东境内的战争,也有437次!真是触目惊心。
联想到元末明初,史载山东大地“白骨遍野,千里无人”,滕州现在大多数人都是当时山西迁徙者的后代,连我们上厕所的“如厕”,也因为迁徙者被捆绑而变成了“解手”;再看看现在高喊人权的美国所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已造成100多万人死亡,我们就只能仰视墨子,仰视他的人道主义,仰视他的和平思想,仰视他——一个大写的“人”。
3.对于墨子思想"兼爱 非攻"的具体阐述
兼爱:就是反对人对人的压迫,主张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尽力去帮助别人。
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掠夺式战争。
兼爱和非攻
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就是爱人,爱百姓而达到互爱互助,而不是互怨互损。不用说,这也是墨子根据尧舜时代设计出来的大同世界的模型。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现在看去,倒有点像我国提出和倡导的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外交原则了。莫非当年**和**等人也是读了《墨子》才受到的启发?这就无从考证了。
非攻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对防御战,墨子是支持的。他自己就曾经带人参加过好几次帮人守城的战争。
兼爱和非攻是体和用的关系。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而非攻则主要表现在国与国之间。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利都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而人与人之间的互怨互损将激发矛盾引发祸乱。儒家甚至孟子竟以此攻击墨家,说墨家无君无父,无异禽兽。由此可见墨家的进步和儒家的狭隘。
在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在美国高举霸权主义的今天,重读墨子,重读兼爱和非攻,就知道墨子思想有多么的可贵。
4.怎样才能做到兼爱非攻
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兼爱便必须非攻,非攻即反对攻战,即“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
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当然,非攻并不等于非战,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很注重自卫战争。
自卫是反侵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自卫就会等于不反侵略。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
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5.你们对墨家兼爱、非攻思想的看法
一、《墨子》中“兼爱非攻”思想的形成 (一)“兼爱非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先秦时期,墨子的兼爱思想独树一帜。
墨子的兼爱思想有着深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来 源,政治上,社会制度正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变迁中,这就为墨家“兼爱”思想的形成提供了 温和的土壤;经济上,当时社会正处在春秋向战国的过渡时期,社会出现了大变动,生产力的 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促使了生产关系内部的大幅度调整,旧的奴隶制度行将崩溃,新的封 建制度正在孕育萌生;文化上,墨子身处百家争鸣时期,不可避免地受到孔文化的浸润,同 时,墨家又同其他诸子一样,受到古文化的熏陶,特别是受尧禹舜古人文化的熏陶感染。由此 借鉴批判,最终形成了墨家的“兼爱”思想。
当时各诸侯国互相征伐兼并,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时 代,贫苦百姓因战争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时时、处处充满死亡的恐惧、人心惶惶。墨子倡导 “兼爱”的根本出发点就在于改善这种社会状况,所以墨家产生了兼爱和非攻思想。
他认为当时 社会的“大害”、“巨害”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由于人们的不相爱。因此,他主张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当“兼相爱,交相利”。
(二)“兼爱非攻”思想是墨子个人思想的集中体现 关于墨子,司马迁在《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 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生平年代模糊。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今人的详密考证,现 在学者大都赞同这种观点,即:墨子(约公元前 468—前 376 年),姓墨,名翟,生在鲁国, 曾在宋国做官,生平足迹遍及齐国、卫国,又屡次到楚国,后又长期居住在鲁国。 墨子出身于平民,自称是“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 爱类》),人称“布衣之士”(《吕氏 春秋· 博志》)或“贱人”(《渚宫旧事》)。
墨子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种之难”(《墨 子· 贵义》),据此可见墨子是一位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由于出身贫贱,墨子养成了 注重节俭、劳神苦志的可贵作风,“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
墨子是一个躬自操劳的古代知识分子。和儒家相反,他是庶民阶层利益的代表者,主 张身体力行,提倡自我牺牲的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属于平民阶层的墨子代表着平民 阶层的利益,而在战争只所有的受害者都是平民,因此墨子提出了“兼爱”与“非攻”的思想。所 以说,墨子是站在广大贫民的立场上为民请命,希望通过自己的“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改变黑 暗的时代环境,为人民创造“兼相爱,交相利”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实现天下兼爱的理想社 会。
6.谁有墨子的 兼爱\非攻的原文章
兼爱 墨子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父,君,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固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己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无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7.作文
非攻“非攻”反映了墨家学派反对发动不义之战的和平愿望。
“兼爱”主张天下人互爱互利,不要互相攻击,这就必然要主张“非攻”。当时兼并战争剧烈,农、工、商、士等庶人阶层和下层贵族都希望社会安定,墨家代表了他们要求停止战争的愿望。
攻战之害,“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而且不仅被攻的国家受害,攻人的国家也要受害;由于兼并战争,将会导致“兼国覆军,贼虐万民”,古代本有一万多国,“今以并国之故,万国有余皆灭”(《非攻下》)。
墨子主张弱小国家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大国兼并,这一理论是战国“合纵”的先声。而要求统治者“宽吾众,信吾师”,认为这样“则天下无敌矣”,既发展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又启迪了孟子的“王道”主张。
看来墨子是一个希望能和平统一天下的理想家。墨子“非攻”,但并不反对防御战,墨家的守御是有名的,被称为“墨守”。
《墨子·备城门》以下的十一篇中,记载着他们制造和使用防御战具的经验。他们帮助被攻的国家防御抵抗。
《公输》篇中记载,当时有名的工师公输般替楚国制造了攻城的云梯,楚国准备用云梯去攻打宋国。墨子在鲁国听到这个消息,急行十天十夜,去游说公输般和楚王。
并早派了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带着守御工具,帮助宋国守城。就这样墨子用实力制止了楚国攻打宋国,及时平熄了一场即将发生的战祸。
墨子“非攻”,却也不反对“汤伐桀,武王伐纣”那样的“革命”战争,认为“彼非所谓攻,谓诛也”。这显然汲取了《易传》思想,且直接启迪了孟子的“诛一夫”思想。
墨子还把无衣无食的穷人视为“僻淫邪行之民”,主张用兵禁止“寇乱盗贼”的“淫暴”行为,认为“有甲盾五兵者胜,无者不胜,是故圣人作为甲盾五兵”(《节用上》)。这一方面表示墨子主张用武力维护治安;另一方面也说明墨子并不站在下层穷苦民众的立场上,他只是上层平民的政治代表,他要维护其既得利益并保护私有财产。
8.兼爱非攻的详细内容是什么
兼爱“兼爱”可算是一种古老的“博爱”思想,由儒家的“仁”和“礼运”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发展而来。孔子将“爱人”含义的“仁”,加上了宗法等级制的内容,改造成了“忠恕”含义的“仁”;墨子主张“使天下兼相爱”,则又抽去了宗法等级制内容,因为庶人也是可以被举为天子的,等级制的界限已被打破了。所以,墨家的“兼爱”是对儒家“仁”的发展,更是对儒家“仁”的否定;在墨子看来,儒家不兼爱的“仁”,不能算是“仁”。“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上》),天下之乱,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君与父不慈,以及“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直至盗贼之害人,都是互不相爱的结果。如果天下人能“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那就天下太平了。墨子也讲“慈”、“孝”,但并不以“孝悌”为“兼爱”之本,更不主张有等差的爱,所以,其“兼爱”具有反宗法等级制的特点,因此孟子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墨子的“兼爱”还要禁止“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诈欺愚”,反对贵族、富人欺压下层民众。并且,“兼相爱”和“交相利”是相结合的,墨子吸收并发展了子思学派“义”、“利”合一的思想,摆脱了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只讲“义”不讲“利”的片面性。“兼爱”有利于自己,不“兼爱”则有害于自身,墨子将伦理道德和功利主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非攻“非攻”反映了墨家学派反对发动不义之战的和平愿望。“兼爱”主张天下人互爱互利,不要互相攻击,这就必然要主张“非攻”。当时兼并战争剧烈,农、工、商、士等庶人阶层和下层贵族都希望社会安定,墨家代表了他们要求停止战争的愿望。攻战之害,“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而且不仅被攻的国家受害,攻人的国家也要受害;由于兼并战争,将会导致“兼国覆军,贼虐万民”,古代本有一万多国,“今以并国之故,万国有余皆灭”(《非攻下》)。墨子主张弱小国家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大国兼并,这一理论是战国“合纵”的先声。而要求统治者“宽吾众,信吾师”,认为这样“则天下无敌矣”,既发展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又启迪了孟子的“王道”主张。看来墨子是一个希望能和平统一天下的理想家。墨子“非攻”,但并不反对防御战,墨家的守御是有名的,被称为“墨守”。《墨子·备城门》以下的十一篇中,记载着他们制造和使用防御战具的经验。他们帮助被攻的国家防御抵抗。《公输》篇中记载,当时有名的工师公输般替楚国制造了攻城的云梯,楚国准备用云梯去攻打宋国。墨子在鲁国听到这个消息,急行十天十夜,去游说公输般和楚王。并早派了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带着守御工具,帮助宋国守城。就这样墨子用实力制止了楚国攻打宋国,及时平熄了一场即将发生的战祸。墨子“非攻”,却也不反对“汤伐桀,武王伐纣”那样的“革命”战争,认为“彼非所谓攻,谓诛也”。这显然汲取了《易传》思想,且直接启迪了孟子的“诛一夫”思想。墨子还把无衣无食的穷人视为“僻淫邪行之民”,主张用兵禁止“寇乱盗贼”的“淫暴”行为,认为“有甲盾五兵者胜,无者不胜,是故圣人作为甲盾五兵”(《节用上》)。这一方面表示墨子主张用武力维护治安;另一方面也说明墨子并不站在下层穷苦民众的立场上,他只是上层平民的政治代表,他要维护其既得利益并保护私有财产。
"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兼爱便必须非攻,非攻即反对攻战,即“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当然,非攻并不等于非战,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很注重自卫战争。自卫是反侵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自卫就会等于不反侵略。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而非攻则主要表现在国与国之间。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利都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而人与人之间的互怨互损将激发矛盾引发祸乱。儒家甚至孟子竟以此攻击墨家,说墨家无君无父,无异禽兽。由此可见墨家的进步和儒家的狭隘。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兼爱非攻的论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