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生怎么读
当初我也和你一样 现在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偏离了原来的研究轨道 一般都是导师忙着做项目 学生帮导师打工 学到一些实际经验而已 但是理论水平没有实际的增加 和本科基本没什么区别
我建议你下载一些国外的你们专业方向的英文论文 多读一些 看人家怎么写 然后平时注重理论基础的学习 寻找创新点 尝试着自己写一些英语论文 往EI这样的地方投一投 这样不仅对你的英语水平有很大帮助 也能使你获得更多的知识 得到更多的收获
另外 如果老师脾气比较随和 尝试着和导师叫朋友 谈谈心 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研究生怎么读
这个问题很复杂,可以从三方面去考虑:一是读什么书,二是怎样阅读,三是要与时代和个人结合。
读什么书的问题,一关涉重点,二关涉时间。三年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信息爆炸,好书太多,经典也不少,我们尽可能多涉猎,但不可能都读,这就有个确定阅读重点的问题。
可以从两个层次考虑:专业层次和学科层次。前者的重点书目容易确定,后者则难,而且容易被忽视,但它是那么重要,以至于没有了它,你的思想的大树就缺乏广纳营养的深根,枝繁叶茂的理想如何支撑?学科层次的学科不等于科学知识分类学上的概念,它可以直抵人文自然科学的根本,实际上就是方法论层面甚至哲学层面的根本知识或知识根本。
希望帮到你。
3.研究生该怎么读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
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认识到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
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
我也在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
由于你是自发性的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所以你的态度和大学部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并学会悠游在这学术的领域。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得了诺贝尔奖。
他曾经在中研院的周报写过几篇文章,在他的言论集里面,或许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复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为读了一个叫做马亨教授的教科书而去美国柏克莱大学念书,去了以后才发现,这个老师只给他一张支票,跟他说你要花钱你尽量用,但是从来不教他任何东西。
可是隔壁那个教授,老师教很多,而且每天学生都是跟着老师学习。他有一次就跟那个老师抱怨:“那你为什么不教我点东西呢?”那个老师就说:“如果我知道结果,那我要你来这边念书做什么?我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要我们共同探索一个问题、一个未知的领域。”
他说其实这两种教法都有用处,但是他自己从这个什么都不教他,永远碰到他只问他“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的老师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长。所以这两方面都各自蕴含深层的道理,没有所谓的好坏,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两个方式结合起来。
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就是强调在这个阶段,学习是一种“self-help”,并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self-help”,而不能再像大学时代般,都是纯粹用听的,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要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这个领域。然而研究生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 Learn how to learn ,不只是学习而已,而是学习如何学习,不再是要去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学习拿起那一根针,学会绣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学习把目标放在一个标准上,而这一个标准就是你将来要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
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学去读书,你会觉得我这一篇论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个问题的人相比较。我想即使在非一流大学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心情,你的标准不能单单只是放在旁边几个人而已,而应该是要放在领域的普遍人里面。
你这篇文章要有新的东西,才算达到的标准,也才符合到我们刚刚讲到那张拉丁文的博士证书上面所讲的,有所贡献与创新。身为老师你要怎么训练研究生。
我认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训练,哪怕是自然科学的训练,到研究生阶段应该更像师徒制,所以来自个人和老师、个人和同侪间密切的互动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学部坐在那边单纯听课,听完就走人是不一样的,相较之下你的生活应该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识与解答相结合,并且你往后的生活应该或多或少都和这个探索有相关。(一)善用与老师的伙伴关系,不断Research我常说英文research这个字非常有意义,search是寻找,而research是再寻找,所以每个人都要research ,不断的一遍一遍再寻找,并进而使你的生活和学习成为一体。
中国近代兵学大师蒋百里在他的兵学书中曾说:“生活条件要跟战斗条件一致,近代欧洲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不一致者弱。”我就是藉由这个来说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条件与你的战斗条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着老师与同学共同成长的,当中你所听到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带给你无限的启发。
回想当时我在美国念书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随便在楼梯口碰到任何一个人,他都有办法帮忙解答你语言上的困难,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腊文…… 所以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不单只是你的老师,还包括所有同学以及学习团体。你的学习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
当我看到有学生呈现被动或是懈怠的时候,我就会用**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来跟他讲:“作研究生不是请客吃饭。” (二)藉由大量阅读和老师提点,进入研究领域 怎样进入一个领域最好,我个人觉得只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就。
4.读硕士,读什么
这些东西,我们称作经验的总结。
这些是通过积累得来的,而是和关注主要矛盾相比投入较少的精力而已。如果得到不到精确的数据,那分析数据的方法就是再科学也只能得到错误的结论而已,因为我们分析的对象已经是错误的了。
有通过联系武功而认识到大道的,有通过练习棋艺而求得心理宁静的,简直是不一而足。看的多了,我们的学习的知识得到丰富、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处理未知问题的素质得到锻练。
在我们为了获得这些的同时,而且有可能是对自己本专业更好的发挥,我需要的是进一步的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锻练自己在科研以及学术方面的素质。 就拿写做论文来说吧。
真正的工作不是去操作那些实验设备,所以不仅获得上述知识、能力等,还获得了工作。看多了武侠小说才知道这样也是正常的,它具有普遍的意义。
我这样说并不是认为实验操作的不重要。然而读硕士研究生,究竟是读什么,听老师们经常说的一个词汇就是“科学素养”。
然而当我去请教什么是科学素养,才能找到最近的那条路,有的时候碰巧能早点找对路,不是去强调哪些工作去做的如何精确、达到多少的误差(当然,十条路都走完了,对于未知,我们的这个思维方法都是适用的,由于我们付出了努力,是一个培养自己思想境界,终于能进行研究生学习了,而是如何在实验前期去设计实验、如何去获得实验设计的这种思想、思维境界的一个过程,只好效法古人“远取诸物。在这个过程当中、师友学习经验。
我们本来不必再浪费时间和精力去总结别人已经总结的经验、学位、名誉等光环。至此我更加理解了前辈的一句话“功。
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最处理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但那也仅仅是碰巧而已。当我们去作另外一件事情的时候? 实践的重要性也需要得到重视。
举一个例子来说,上届的师兄之所以强于下届的师弟不仅仅是在年龄上,也并不仅仅在于懂得的理论知识多,关键在于他提前接受了实验操作的训练对于一些常用仪器的操作更加了然于胸,又怎样培养科学素养呢?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回答,答案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没有办法。
它不再是事实,而是假象,当然也可以看书、爱因斯坦这样的伟大的科学家无不是如此。这些人,颇有些入道的感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否则仅仅是停住不前。不是有这样一句古训“学如逆水行舟。
读硕士期间最主要的是增加自己的理论深度,对于本专业本研究方向尤其如此,在哲学的领域也有建树。像牛顿、莱布尼茨,不进则退”么? 纵观许多的科学家都在自己研究的领域获得丰硕的成果的同时。
理论上的不明白之处需要自己查资料、看文献,慢慢去领悟;实验室中所缺少的东西。当然实践也能够得出理论,但是书本上的操作规程如果没有实际操作的话,那么对于人的本身来说仍然是纸上谈兵。
另外我们的学习级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包括向同学,不可能再去碰巧了。谁又能保证我们在人生的每一次转折都能碰巧找到适合我们的路呢?写作这一段只有一个目的,既然有的实践是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更好,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对这种理论深入学习并加以研究从而使得它更好的去指导我们的实践呢,而且理论本来就是来源于实践的。
但是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让实践走了太多的弯路,而且是在摸索和巧合中进行,需要自己去想办法置办。这些对于一个刚刚参加研究生学习的学生来说可能是必须的,我这是仅仅从我的角度出发,因为我已经经历了三年的训练),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去总结更为有用的东西。
写这一段就是为了说明我们应该勤于学习别人的经验,而且再前人的基础之上更近一步,近取诸身”了。 在上课和进入实验室的初期,有了问题需要自己解决、名。
在举个例子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目前有十条路可以走,我们只能一条一条试着去闯、禄是我们追求的结果而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当我们追求的东西获得的同时,我只是把实验操作当作次要的矛盾来处理。对于次要矛盾并不是不关注。
因此读硕士应该是物质和精神双丰收的,但是我有自己的特殊性:经过三年的工作、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我能深深感受到这一点。
三年的工作期间虽然也接受到一些理论上的训练,但是大多数时间还是不停地进行操作上的锻练、读得多了、再练习一下自己,才恍然大悟。原来硕士的学习,也不过是一个过程而已,功名利禄是自然而然就随之而来的。
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注意什么、利、以及在实验结束之后如何去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当然这些数据必须是准确的)。一旦获得了设计实验和分析处理数据的问题,我们就能够面对任何未知的课题,又怎么样读呢? 记得刚刚开学的时候力尽辛苦。
5.研究生该怎么读
研究生的拼音:[yán jiū shēng] 研究生学位可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两阶,标志着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了研究生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
学位制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表明被授予者具有何种学术水平和专业知识学习自理,具有一定得身份象征的意义。 【社会对学位证的认可度】 学历即毕业证书,是学生学习经历的证明,包括学习的时间和过程。
学位代表着学习能力和学术水平,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达到一定水平的认可。随着拥有高等学历的人越来越多,企业在用人的时候,往往更看重其实际能力。
此外,硕士以上的教育和本科教育存在着很大区别,教育形式也更加注重实际,有能力完成硕士教育的人,说明他的学术能力和个人素质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在国外,硕士都是只有学位而没有毕业证书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位的价值要高于学历。
研究生申请学位的同样需要通过学校考试与全国统考才能拿到学位。获得的硕士学位证书与在职硕士研究生获得的硕士学位证书是一模一样的,同样是具有国民教育序列。
不论是想要继续考博、出国深造、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及单位中评职称等,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在职研究生所获得的硕士学位与统招研究生的硕士学位在价值和用途上是完全没有差别的。
6.读硕士该怎么读
读硕士就是为了发几篇论文吗,我想不是的,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才是最重要的。
有些人在刚上研究生每天拼命地做实验、一次失败了再来一次、这种药品不行再换另一种、不知疲倦的尝试,精神固然可嘉,但这些事不是一个硕士应该去做的。有些人很早的发了论文,但不能认为这个人的能力就有多强,或许是因为比你有一条捷径,比如师兄的课题、导师的思路等等。
科研就好比探路,前面有十条路可以到达终点,我们只能一条一条的去闯十条路都走完了,才能找到最近的那条路,提前被告知哪条路最近最方便,走到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设计课题、如何入手、搭装置、做反应、分析实验数据、找问题、查资料、看文献,写论文,这个应该是做研究的正确流程,很多人把主要的经历放在了做反应这一步,虽然最后文章发出来了,但我想这个对于个人成长意义并不大,当换另一个课题时难道还是这样一个一个的试吗?知识的积累以及缜密的思维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即使面对新的难题也能轻易入手。
当然,理论也不能离开实践,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了。小谈一下,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