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迅写的批判小说有哪些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是鲁迅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共计收录短篇小说33篇。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阿Q正传》读鲁迅的小说这篇是绝对不能错过的
《祝福》活生生的人是如何被封建礼教吞噬的
《肥皂》写大事吸引人容易,写小事吸引人难!一块肥皂引发的风波!看鲁迅是如何写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的,观察入微啊
《伤逝》一篇不是爱情的爱情小说
《孤独者》一个知识分子的死亡
《娜拉走后怎样》演讲
2.如何写讽刺小说
讽刺小说,要去发现那些具有讽刺意味的事件或者人,本人要具有一定的幽默感。
首先关注题目,鲁迅的《友邦惊诧论》按照国民政府的说法把瓜分中国的列强称为“友邦”本身就含有一定的讽刺效果。
注意多种手法的运用,比如归谬法,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中加以引申、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归谬法主要用于驳论文章中。这种论证方法常和泼辣、犀利的语言相配合,产生辛辣、有力而富有于幽默感的表达效果。再举一个鲁迅的例子,
1934年,国民党北平市长衰良下令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
鲁迅先生听到这件事,对几个青年朋友说:“男女不准同学、同
泳,那男女一同呼吸空气,淆乱乾坤,岂非比同学同泳更严重!
袁良市长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后男女出门,各戴一个防毒
面具。既免空气流通,又不抛头露面。”
还比如马克·吐温在《竞选州长》中一个对手污蔑他贪污了一块香蕉园,他说自己根本不知道香蕉园和一只袋鼠有什么区别。通过自己对于香蕉园的无知来达到辩解和讽刺对方的效果。
在讽刺小说里夸张也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手法。再举《竞选州长》中对手为了污蔑“我”的私生活紊乱,竟然在“我”做讲演的时候安排了各种肤色的小孩子来抱住“我”的腿喊爸爸。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这样一写,就显示出竞争对手的卑鄙无耻无所不用其极。
文笔再好,讽刺再强,缺少立意和对于生活的关注,尤其是对于当前社会现象的关注都不会是好的讽刺文章。先立意,再动笔,用幽默犀利的语言达到讽刺教育的成果才是最重要的。
看不平事,发不平文,出不平气,祝福你能写出好的讽刺小说
3.如何写文学批评
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一)阅读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是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阅读范围。从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看,阅读既要做到点面结合,又要做到深浅结合。
所谓点面结合的“点”,是指作品。所谓“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家的作品等。
在这里,作品的阅读是最重要的,这是获得评论权的最重要的依据。只有阅读作品,才能使自己对评论的对象了如指掌,评论时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
所谓深浅结合,是指作品的阅读要深一点,钻得透一点,深到能产生真知灼见为止。为了深,就要多读几遍。
恩格斯为了对拉萨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一剧本进行评论,先后将作品至少读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说:“为了有一个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态度’”,为了“在读了之后提出详细的评价、明确的意见”,所以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我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如,列宁为了对小说《怎么办》进行评论,在一个夏天把这部小说读了五遍,“每一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
(《列宁论文学艺术》第897页)**也说过,《红楼梦》要读五遍,不读五遍就没有发言权。这说明,浮光掠影、晴蜓点水式的阅读是不行的。
对于被评论的对象,一定要研究得透彻一些,对作品象对人一样,要知心、知音。对其他作品和材料的阅读不妨浅一点,浏览一遍,有一个直觉印象即可,否则,不能保证“点”的深。
2.阅读方法。一般采取“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
一、总体,就是从头至尾 通读。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
二、部分,是要对重要部分仔细地读,分析研究,加深印象,发现特色(或发现问题),初步形成观点。三、总体,是要获得完整的本质的认识,对作品的倾向和艺术性作出自己的判断。
在阅读过程中,要及时做好摘记工作。有一种“评点法”的评论,就是一手拿笔,一边阅读,一边评点的。
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三国演义》。还要通过阅读培养复述节录作品内容的能力。
这是因为评论中常要概述作品内容,以作评论的依据。 (二)定题所谓定题,就是在读书、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并确定评论的题旨(中心)。
定题也称为“选题”。 初学写作文学评论的人在定题时常犯以下几种毛病:第一种,为评而评,无的放矢。
评论者随便拿一篇作品,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未经过认真思考,就去评论。第二种,贪大求全,面面俱到。
一开始就写《论***的小说创作》这样大的题目,往往无从下笔而流于一般、平庸、肤浅。第三种,缺乏新意,老生常谈,步别人的后尘,拾人牙慧。
应该怎样定题呢?首先要选准作品。应该选择什么人的哪一篇作品,这是有标准的。
标准就是: (一)作品的价值。一篇作品拿到手,要掂一掂份量,权衡一下,问问自己:这作品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评?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假使你要做一个彻底的人,那么就应该特别注意作品的价值,而不必拘泥于你以前觉得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还是坏。”
(《谈批评中的坦率精神》)这说明:文学评论要评的是文学作品,作品本身的价值才是我们确定评论与否的重要依据。所谓作品的价值,指的是它的美学价值,也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的水平应是很高的,或比较高的;另外,是某一种作品代表着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或者就是坏作品。
这两类作品都是值得评论的。因为,评论好的,可提高读者的审美水平,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也可使作者认识到自己的特色,向好的方面发展,提高一步;评论坏的,可以防微杜渐,给作者敲警钟,使读者也能认识假、恶、丑。
(二)现实的需要。现实的需要指的是:国家事业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凡是现实需要评论的作品,我们作为评论者,就应该负起评论的责任。(三)个人的专长。
选作品要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来定。也就是说,要选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把握的,有心得的,能评论的来评。
尤其是初学评论写作的,更要扬长避短,否则评起来困难,也不容易评好。其次要定好中心。
要确定评的论中心,有两个原则要遵守:第一、不同体裁,区别对待。体裁不同,确立评论中心的角度也应有所不同。
如:叙事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信笺于人物塑造、矛盾冲突等方面。抒情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偏重于艺术意境、感情抒发等方面。
第二、应有真知,贵在创新。评论的中心,必须从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真知灼见出发来确立。
由于是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可避免雷同,就能创新,评出新水平。对一篇作品,是评人物形象,还是评情节安排,是评某一细节,还是评全篇结构,是评思想意义,还是评语言风格,都需要评论者具有一双慧眼。
培养“眼力”,可以采取两个办法:一是选取。选取作品有意义之点来评。
因为作者在写作时就是这样选材的。鲁迅说:“选取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格外分明,扩大,那是正确的批评家的任务。”
(《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应该使自己能够熟练地从评论的作品中选取有意义。
4.怎么写一篇文学批评
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一)阅读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是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阅读范围。从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看,阅读既要做到点面结合,又要做到深浅结合。
所谓点面结合的“点”,是指作品。所谓“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家的作品等。
在这里,作品的阅读是最重要的,这是获得评论权的最重要的依据。只有阅读作品,才能使自己对评论的对象了如指掌,评论时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
所谓深浅结合,是指作品的阅读要深一点,钻得透一点,深到能产生真知灼见为止。为了深,就要多读几遍。
恩格斯为了对拉萨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一剧本进行评论,先后将作品至少读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说:“为了有一个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态度’”,为了“在读了之后提出详细的评价、明确的意见”,所以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我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如,列宁为了对小说《怎么办》进行评论,在一个夏天把这部小说读了五遍,“每一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
(《列宁论文学艺术》第897页)**也说过,《红楼梦》要读五遍,不读五遍就没有发言权。这说明,浮光掠影、晴蜓点水式的阅读是不行的。
对于被评论的对象,一定要研究得透彻一些,对作品象对人一样,要知心、知音。对其他作品和材料的阅读不妨浅一点,浏览一遍,有一个直觉印象即可,否则,不能保证“点”的深。
2.阅读方法。一般采取“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
一、总体,就是从头至尾 通读。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
二、部分,是要对重要部分仔细地读,分析研究,加深印象,发现特色(或发现问题),初步形成观点。三、总体,是要获得完整的本质的认识,对作品的倾向和艺术性作出自己的判断。
在阅读过程中,要及时做好摘记工作。有一种“评点法”的评论,就是一手拿笔,一边阅读,一边评点的。
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三国演义》。还要通过阅读培养复述节录作品内容的能力。
这是因为评论中常要概述作品内容,以作评论的依据。 (二)定题所谓定题,就是在读书、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并确定评论的题旨(中心)。
定题也称为“选题”。 初学写作文学评论的人在定题时常犯以下几种毛病:第一种,为评而评,无的放矢。
评论者随便拿一篇作品,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未经过认真思考,就去评论。第二种,贪大求全,面面俱到。
一开始就写《论***的小说创作》这样大的题目,往往无从下笔而流于一般、平庸、肤浅。第三种,缺乏新意,老生常谈,步别人的后尘,拾人牙慧。
应该怎样定题呢?首先要选准作品。应该选择什么人的哪一篇作品,这是有标准的。
标准就是: (一)作品的价值。一篇作品拿到手,要掂一掂份量,权衡一下,问问自己:这作品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评?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假使你要做一个彻底的人,那么就应该特别注意作品的价值,而不必拘泥于你以前觉得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还是坏。”
(《谈批评中的坦率精神》)这说明:文学评论要评的是文学作品,作品本身的价值才是我们确定评论与否的重要依据。所谓作品的价值,指的是它的美学价值,也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的水平应是很高的,或比较高的;另外,是某一种作品代表着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或者就是坏作品。
这两类作品都是值得评论的。因为,评论好的,可提高读者的审美水平,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也可使作者认识到自己的特色,向好的方面发展,提高一步;评论坏的,可以防微杜渐,给作者敲警钟,使读者也能认识假、恶、丑。
(二)现实的需要。现实的需要指的是:国家事业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凡是现实需要评论的作品,我们作为评论者,就应该负起评论的责任。(三)个人的专长。
选作品要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来定。也就是说,要选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把握的,有心得的,能评论的来评。
尤其是初学评论写作的,更要扬长避短,否则评起来困难,也不容易评好。其次要定好中心。
要确定评的论中心,有两个原则要遵守:第一、不同体裁,区别对待。体裁不同,确立评论中心的角度也应有所不同。
如:叙事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信笺于人物塑造、矛盾冲突等方面。抒情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偏重于艺术意境、感情抒发等方面。
第二、应有真知,贵在创新。评论的中心,必须从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真知灼见出发来确立。
由于是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可避免雷同,就能创新,评出新水平。对一篇作品,是评人物形象,还是评情节安排,是评某一细节,还是评全篇结构,是评思想意义,还是评语言风格,都需要评论者具有一双慧眼。
培养“眼力”,可以采取两个办法:一是选取。选取作品有意义之点来评。
因为作者在写作时就是这样选材的。鲁迅说:“选取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格外分明,扩大,那是正确的批评家的任务。”
(《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应该使自。
5.文学批评怎么写
论文学接受的性别倾向——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例【内容提要】文学接受中的性别倾向,是文学理论中的深层次问题,也是文学基础理论建构必然要充分阐发的现实难题。
本文主要通过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读者接受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强调了性别因素在开放式的文学阐释空间中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理论界,文学接受中的性别倾向问题遭到忽视,女性主义批评对读者接受理论的拓展得不到重视。
在汗牛充栋的读者接受批评著述,以及当下流行的文艺理论教材关于读者接受的相关内容中,皆未涉及接受者的性别倾向问题。毫无疑问,文学接受中的性别倾向确实存在,其扩大了作品内涵,丰富了审美感知。
本文主要围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相关建树展开讨论。 一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迄今已有30多年的发展史,其对于文学接受主体性别倾向的强调,以及世纪之交一些理论家对阅读中性别化过程的关注,不乏现实意义。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顺应了重视读者反应的世界文论大趋势。文学作品具有绝对的客观性,是60年代以降的文学理论首先要颠覆的观念。
读者接受理论通过重新调整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使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文学及其历史。无论是罗曼?英伽登、汉斯?罗伯特?姚斯、沃尔夫冈?伊瑟尔还是其他接受理论家,首先要解构的便是作品具有客观的凝固不变的价值观念。
他们指出,一行字、一页字或一本书似乎都是显而易见地客观存在在那里的,其实是一种骗人的假象,作品的结构是与具体的阅读、评价无关的绝对而永恒的模式也是无稽之谈;作品的意义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与读者密切相关。 从时间上看,读者接受理论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几乎同一时期,可以说读者接受理论从逻辑上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颁发了通行证。
不论承认与否,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呼之欲出的。意义是历史的产物,它在解构和重构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作品实际上意指了不同的读者类型,读者不同的主体规定也导致了对作品的不同理解,文学意义的实现既非全在于本文,亦非全在于读者,而在于双向交互作用的动态建构。
此看法使女性主义批评与读者接受理论处于同一层次,是其复合叠加之处。可女性主义批评步步逼进,既摈弃传统文学理论的绝对客观论,又质疑其具备纯粹的科学性,认为传统作品和理论绝大多数是大男子主义的,是男性压抑女性的一种转换形式,文学领域充斥着陷阱。
如果读者接受理论或阐释学是在问“我们怎么知道?”这一问题的话,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则进而追问:我们要知道什么?初期的一部女性主义评论集《经验的权威》(TheAuthorityofExperi-enceMaurianneAdamsed.1977),便是将作品与读者反应联系起来,将其置于特殊的文化背景上进行性别剖析的尝试。紧接着的另一本女性主义批评论著《抗拒的阅读》(JudithFetterley,TheResistingReader,1978),集中探讨那些男作家如华盛顿?欧文、霍桑、诺曼?梅勒等人的作品,认为这些所谓的文学经典是建立在男性经验之上的,与女性读者的体验相悖,从而倡导妇女读者对传统作品的怀疑与反叛。
许多女性主义批评家指出,把文学作品看成是传递真实的、“人”的体验的观点,是西方父权制人文主义传统所强调的骗人鬼话。就连莎士比亚那样对女性较友善的作家,也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表现了对女性的蔑视。
譬如,在《哈姆雷特》中,作者通过哈姆雷特对索菲利亚的指控,表现了自己的“厌女症”: 哈姆雷特对索菲利亚行为的理解,全凭他关于女性的男性定见,而索菲利亚的行为也完全受两名潜在男性的监控,其贞洁或淫荡全取决于哈姆雷特的态度。如果他爱她,她接受了他的礼物与爱抚,那她便是贞女;如果他只想引诱她而并不爱他,那她便是低贱的淫妇,因为哈姆雷特蔑视并嘲笑她,咒她该进修道院。
① 父权文化一直将妇女排斥在外,传统的叙事手法和阐释话语,以及“在一代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补充和丰富的”审美感受(姚斯语)是男性的。女性读者在穿越这种男性框架的历程中被不自觉地变得更加被动和可悲,所谓“填补未定点”的运作仍是男性框架的行为。
因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首要任务是,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审视那些带有偏见的作品在阅读中反对多于赞同②。阅读应是对现存准则的挑战,女性读者是一名“抗拒的读者”,存在于由性别因素模塑的“诠释集团”(interpretivecommuni-ties)中。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这座大厦便是建立在“抗拒的阅读”这块基石之上,是对读者接受理论的进一步具体化和公然冒犯③。 在姚斯等人看来,文化语境的事实和成规的消失,只不过有利于我们在一些经典作品中获得新的解释,一部作品的艺术特点在其初次显现中不可能被立即与全部感知。
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则认为,绝大多数经典之作是大可质疑的,对经典的重新阐释可能往往意味着对经典的颠覆与消解,以及发现许多属于“亚文化群”的“非经典”作品。语言不是把人们与现实隔离开来的囚牢,作为一个系统,它总是存在于历史的、特定的叙述中,是政治斗争的一个场所。
只从语言符号系统不能解释为什么妇女的语言是“无权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