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既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的翻译
既然自己使心灵受形体的奴役,为什么还要独自惆怅伤悲?
仅供参考: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摇摇以轻殇,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尤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眇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翘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山由〕,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兮,将有事乎西畴。或命巾车,或〔木卓〕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胡为惶惶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耔。登东坳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翻译:回去喽!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归!既然自己使心灵受形体的奴役,为什么还要独自惆怅伤悲?我明白了,以往的不能挽救;我知道了,靠将来还可以补回。真的,走入迷途还不算远,我觉得今是而昨非。船儿轻轻地摇荡着前进,风儿飘飘地吹着我的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恨晨光还是这样隐约依稀。终于看到了家里的屋檐,一边奔跑着一边怀着满腔的欢欣。僮仆跑出来迎接,小儿子等候在家门。园子里象征隐土生活的“三径”已经荒废,可是我心爱的松菊却还幸存。拉着幼子的手走进屋门,已准备了美酒盛满酒樽。高高地举起酒壶和酒觞自酌自饮,悠闲地看着庭园的树枝露出了笑颜。依靠着南窗(窗外有傲天的孤松)寄托自己傲世的情怀,确实感到这小小的空间就可以使人心安。每天在庭园散步已经养成乐趣,虽然安了家门却常常把它闭关。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昂首观看远方的青天。白云无心地飘出山去,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归还。夕阳暗淡将坠人大地,我仍抚着孤松盘桓流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人,抚孤松而盘桓。
回去喽!愿停止断绝那世俗的交游。既然这社会和我的愿望相违,我驾车出采又有什么可以追求?我喜欢的是亲戚间知心的交谈,或者是弹琴读书以消解忧愁。农人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将要耕种去到那西边的田畴。有时我振策驱车,有时我划桨行舟。有时沿着幽深曲折的溪水进入山谷,有时也崎岖坎坷地走过山丘。树木啁欣欣向荣,泉水啊涓涓始流。我赞美万物的得时,感慨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算了吧!寄身天地之间还会有多久,为什么不听任自己的心愿以决定去留?为什么栖栖惶惶地,还想到哪里去!富贵不是我的愿望,仙境又不可预期。趁着这大好的时机独自走了吧,或者就像古代的隐士那样把手杖插在地上躬耕耘籽。登上东边的高地放声长啸,靠近清澈的溪流尽情赋诗。姑且顺着生命的变化走到尽头,高高兴兴地接受天命还有什么怀疑
2.既自以心为形役什么意思
《归去来兮辞》一文中有句话“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我找遍能找到的翻译材料,几乎一致地把它翻译成:“既然自己让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这句话里有两个字“既”、“以”我觉得值得探讨。对“既”字,我比较倾向于浙江教育出版社的《词语手册》的解释,即是“已经”之意,也更符合古汉语的习惯意思;而“以”我则倾向于翻译成“认为”,引申为“认识到”。这样,整句话应该翻译成:“在我自己已经认识到我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的情况下),我为什么还要失意和独自伤悲?”意思是说我不该悲伤,而该庆幸欣喜才对。(“奚”句当为反问句)
但是课文中把“心为形役”解释为“本心不愿出仕,为免于饥寒,却违背自己意愿做了官”之意,言下之意是已经意识到了违背本心出仕是不好的事,只是为了免饥寒,那么这本是让人愁悲失意的事,何来一个反问句?似乎是要劝自己对这种违心之举,不要愁悲之意,这在本段语境和语法理解上,都是不妥的。
如果要顺着教参及其他参考书对此句翻译的思路,我认为有一种解释:本来违背本心为免饥寒而去出仕,是一桩对他这样的人来说“迷陷”其中的事,是“心为形役”了,即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丧失了自我觉醒和反抗意识了,只会一味地麻醉堕落下去吧;但这次怎么会悲苦伤感起来呢?原来自己内心那点觉醒还是有的,于是反问:奚惆怅而独悲,是为了肯定自己的觉醒意识的。这样后面紧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顺理成章了。如果上述成立,那么“心为形役”解释为“本心不愿出仕,为免于饥寒,却违背自己意愿”是否欠妥?既然是迫于无奈,自然会自觉并觉醒吧?所以我认为应该把意思指向“失去了独立判断精神的,只剩下四肢外形”的“行尸走肉”才是。陶渊明对官场的厌恶,对官场束缚人性的感悟,把官场中人看作“行尸走肉”我认为并不为过,但要让“行尸走肉”终于觉醒是难上之难事,陶渊明为自己的迷途知返深深庆幸:我还能意识到这是值得悲愁的事,这说明我所陷不深,来得及自拔!“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真是一个文人觉醒时代的代表人物。
所以我觉得还是要取开头提到的一种解释,我觉得,应该把“以”解释为“认为”,很多参考书避开了这个字,或者解释成“让”,即靠“把”意,带有主动色彩,是不恰当的。而如果把“以”解释为“认为”,“既”字解释为“已经”之意,那么就是说陶渊明已经觉醒了,从官场中幡然醒悟了,可以抽离污浊而返璞归真了,这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吗?一个反问句,奚惆怅而独悲?有什么可以悲伤失意的?这又和前句“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反问句式构成了句式语气上的一致!两个反问使一个自觉的文人形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此后一“悟”一“知”顺理成章。也许这样的理解更显得合理吧。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⑴既然自己让心灵被形体所奴役,又为什么还要伤感失意而独自悲伤呢?(“役”“奚”各1分)⑵世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责备他,他也不会因此更加沮丧。(“劝”“非”各1分)
⑶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又不被准许。(“苟”,“告诉”各1分。)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役”解释为奴役,“奚”解释为为什么,同时注意“既自以心为形役”是一个被动句,翻译时要体现;第二句时注意“劝”解释为奋勉,“非”解释为责备;第三句注意,“苟”解释为姑且,“告诉”为古今异义词,解释为申诉。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4."既自以心为形役"是什么意思
意思:既,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此处可做“曾经”解;形,形体,指身体;役,奴役;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
出处:《归去来兮辞·并序》魏晋·陶渊明
节选: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翻译: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
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扩展资料
赏析: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
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以心为形役的英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