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息导语的写法有哪几种
9种,叙述式、评论式、提问式、描写式、谈话式、引语式、对话式、对比式、感叹式。
导语常采用以下几种写法:
1、叙述式。简明扼要地写出主要事实、经验,或对全篇事实材料进行综合概括,揭示主要内容。
2、提问式。把消息中要解决的问题或要介绍的经验、做法以设问的形式提出,然后再用事实作答。
3、描写式。对富有特色的事实或有意义的一个侧面,用简练的笔墨进行形象描绘,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4、评论式。是对所报道的事实先作出评论性结论,然后再用具体事实来阐明。
5、引用式。引用消息中人物深刻而富有意义的语言作为导语。
导语一般情况下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扩展资料:
导语的一些写作技巧:
1、一语道破法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例如: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
3、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 “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导语
2.消息导语的写法有哪几种
9种,叙述式、评论式、提问式、描写式、谈话式、引语式、对话式、对比式、感叹式。
导语常采用以下几种写法:1、叙述式。简明扼要地写出主要事实、经验,或对全篇事实材料进行综合概括,揭示主要内容。
2、提问式。把消息中要解决的问题或要介绍的经验、做法以设问的形式提出,然后再用事实作答。
3、描写式。对富有特色的事实或有意义的一个侧面,用简练的笔墨进行形象描绘,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4、评论式。是对所报道的事实先作出评论性结论,然后再用具体事实来阐明。
5、引用式。引用消息中人物深刻而富有意义的语言作为导语。
导语一般情况下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扩展资料:导语的一些写作技巧:1、一语道破法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例如: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3、化静为动法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 “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
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导语。
3.新闻导语怎样写
新闻导语——是就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的开头部分。
我是新闻系的学生,我们老师说最好的导语就是一件简单的消息,也就是说,你的导语一定要是你新闻最重要的内容,最主要的事件。新闻的结构比较传统的是倒金字塔形式,即导语最重要,接着是正文第一段,而新闻最后一段几乎是可有可无的。
新华社驻美国记者任毓骏王如君报道:9月11日上午9时48分,一架飞机撞到了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飞机把大楼撞了个大洞,在大约距地面20层的地方冒出滚滚浓烟。就在楼内人员惊惶失措之际,18分钟后,又有一架飞机撞上了世贸大楼,这架飞机是从大楼的一侧撞入,由另一侧穿出,并引起巨大爆炸。
4.信息报道怎么写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s0304j 【新闻报道怎么写】写好新闻报道要善抓五个特点: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从字面上分析,新闻具备“实、真、新、强、短”的特点,要想写好新闻报道,就必须善抓这五个特点。所谓“实”,就是用事实说话,这是写好新闻报道的立足点。
新闻报道必须选择那些激荡生活中活生生的、能反映事实本质的、能说明问题的事实加以叙述。写失实的报道,不仅是违背新闻准则的,对一个通讯员来说,也是有失新闻道德的。
新闻报道在强调用事实说话的同时,还要注重面上综合介绍与点上具体分析相结合。当然,新闻报道也可适当地加入一些符合事实的、简洁的、精炼的、画龙点睛的评议,这对提醒读者对报道内容引起重视和注意也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胜利日报》11月28日一版刊登的《黄河机修公司为制造国内领先水平钻机引进T6216D/2型落地镗床》一文,在对引进设备的背景、设备性能进行简要叙述之后,在结尾加了一段这样的评论:“它(T6216D/2型落地镗床)的投产将结束了东营地区不能精加工大型加工件的历史。”效果就很好。
所谓“真”,就是指新闻报道的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及列举的数字,甚至所用的每一个词都要力求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新闻报道的“真”,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力之所在,新闻事件和人物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它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不能无中生有,虚构杜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都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事件的过程、细节、起。
5.信息报道怎么写
会在写会议报道时,应该把重点放在会议本身的内容上.如果领导不是很重要的话,不应该把领导放在重要位置. 议报道的价值应当在于传递有价值的信息,所以不要为了会议而报道,建议你多看看优秀的会议报道 进一步改进会议报道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不仅中央非常关注,而且各家媒体也都在想方设法进行探讨和改革。
我们从编者和作者两个角度来思考,觉得会议报道搞得不好,各有各的责任和问题。 首先,造成会议报道雷同、老套、乏味和缺乏创新,编者把关不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作者与编者同为一人时,有稿件放行权的领导层应负责任)。
一篇会议报道从"习作"变成"铅字"的过程中,编者握有版面安排处理大权。 现在会议多,会议报道也多,为了不影响与作者的关系,不"辜负"领导和组织出名挂号的愿望,相当多的编者对会议报道把关不严。
现象有三:一是怎么写怎么编。这部分编者过分地尊重和信任作者,认为反正会议报道是例行公事,只要如实反映事实就行了,不愿下气力精编细雕。
二是写多少编多少。会议不断,会议报道也随之"繁荣"。
会议报道要不要搞,回答是肯定的。但要有取舍标准,不能逢会必报。
重要会议进行报道不但必要,而且要妥善处理好。而一般性的会议(指没有新闻性的),一律亮绿灯则值得商榷。
三是不计效果如何。"编者出力,作者出名"。
会议报道好,作者声誉高;会议报道差,挨批的也是作者。而编者始终作为幕后无名英雄,出力多少无人知晓不说,况且还有"文责自负"进行约束,因而一些编者不关心宣传效果。
编者把关不严,大量的俗套的会议报道才有机会充斥版面,这是会议报道受议论的直接原因。强调编者用好手中权力不是有意为难作者,而是本着对工作的尽职尽责为出发点,这也是能否成为名编辑的重要条件。
编者是把关人,其地位非同小可,要真正地履行好编者职责,就要牢固地树立新闻意识,做到认稿不认人,没有新闻的会议报道坚决不放行,使"劣质产品"没有可乘之机。 其次,造成会议报道往往无人愿看,无人愿读的状况,作者也难脱其咎。
应当承认会议报道既好写又难写,标准取决作者对会议报道的认识和把握。 会议报道好写,好在容易应付。
会议报道嘛,时间、地点,参加会议领导,以及会议主题,甚至连会议各类材料应有尽有。简单地对会议有关材料改造或摘录便成为一篇"不折不扣"的会议报道。
版面上某些会议报道,不是在什么什么思想指导下,就是与会者一致认为;不是会议议程的照录,就是首长活动的排列;不是文件的翻版,就是讲话稿成段摘引,于是会议报道出现了空话多、套话多、引话多、领导名单排列多,使会议报道失去了更大的读者群。究其原因:一是为了完成任务写作。
不少作者参加会议任务非常明确,就是来写会议报道的,只要动笔就算完成任务。于是图省事的作者便成了"文抄公",简单地抄一抄、编一编应付了事。
二是模仿别人写作。文无定势,但有共同规律可求。
一部分作者不愿在会议报道上下功夫(是应景的,很难挤进获奖之列),倒在走"捷径"上动脑筋。为了完成任务,找来别人的会议报道进行简单模仿,结果会议报道真的成了有固定模式的文体。
会议报道难写,难在突破条条框框,突破难有作为的观念。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就改进会议报道这项工程来说,作者是内因,编者和读者是外因。作者自己能否把握写作关尤为重要。
应该承认,造成一些水平低下的会议报道之所以走上版面,作为编者也是无奈放行。好稿在编,但写是基础。
过分地依靠编者不是长远之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编者人为地编造一些精彩的会议报道有违新闻真实性原则。每一位作者,特别是承担会议报道的记者或通讯员更应发挥作用,力争通过捕捉会议中亮点写出会议报道精品来。
捕捉会议中的新闻,改进会议报道,作者应树立一个新观念,那就是会议报道不一定总是写会议本身。善于捕捉会议中的"花絮"新闻往往更能赢得读者,不仅反映会议,而且深化会议。
1983年初,四川省召开第四次党代会,选出新的领导班子。紧接着召开中共四川省委四届一次全委会,新当选的省委书记杨汝岱发表长达五六千字的重要讲话,就四川省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
两名与会的省报记者没有全面地报道会议,他们选择会议中最有价值的信息发了一篇134字的消息。《各种业务会议书记一般不到会讲话》一文见诸报端,立即引起反响,并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跳出会议写新闻。参加会议受到各种信息的碰撞,可以目睹一些反常事实,只要作者及时把握,往往会有意外的惊喜。
某单位召开年度表彰会议,只有两名相关首长到会,联想到长期形成的逢会主席台必有长长一排首长,与会作者采写了一篇反映这个单位改进会风不搞领导陪会的报道受到好评。丹东日报记者任传义参加市劳模、先进代表会,会议本身可写的东西很多,当他了解到30多个单位因计划生育超指标被取消出席会议资格,他便以失去参加会议资格单位为报道对象,写出一篇消息,结果获了奖。
这件事虽然发生在1982年,但对今天改进会议报道仍然有。
6.给一篇校园新闻,导语怎么写,结语怎么写请举例说明
一、什么是校园新闻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所作的报道.那么校园新闻也就是学校里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意义的事实所作的报道.它具有一般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二、校园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校园新闻同一般新闻一样,结构一般由五部分组成,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不可缺少的三部分.背景和结语有时隐含在主体当中. 例文: 崖子初中开展“学案导学”观摩课活动 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崖子初中开展了“学案导学”观摩课活动. “学案导学”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完成“学案”.由同年级同学科教师集体研讨制定上课学案,然后,同年级教师互相听评课,排出名次.第二阶段,优化“学案”.教导处组织有关人员,对在第一阶段听评课中取得第一名的教师进行二次听课,并通过评课,进一步完善、优化教案.第三阶段,应用“学案”.教导处对优化的学科学案,进行统一安排,由相关教师在相关班级实讲,其他教师进行观摩 .第四阶段,研讨总结.每节课后,学科组便组织本学科全体教师,进行交流研讨,在肯定优点、分析缺点的同时,也讨论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学案导学”,调动了学生预习、掌握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案导学” 观摩课活动促进了教师课堂授课水平的改进,从而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崖子初中的素质教育又迈出了新的步伐. 1、标题浓缩核心内容. 新闻的标题就如人的眼睛,要能传情达意,表达出新闻的核心内容,帮助读者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以吸引读者了解详情.例框内的标题是“崖子初中开展‘学案导学’观摩课活动”,有的新闻还有主标题和副标题,但不可缺少的是正标题,一般情况下,我们写校园新闻采用一个正标题也就足矣.现在很多读者爱浏览新闻的标题,标题新颖别致,就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标题对新闻来说,非常重要,“题好一半文”,也就这个道理. 2、导语扼要揭示核心内容,先声夺人.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主要是告诉读者这条新闻的内容是什么,制造适当气氛,使读者乐意读下去.它要求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把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前面,以便先声夺人.例如框内的新闻第一段就是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开展了一项什么活动及其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性. 3、主体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语言简明. 主体是新闻的主干,它要承接导语,用实在的、典型的、具体的材料,印证导语中的提示,对导语的内容作进一步的扩展和阐释.例如框内新闻的第二段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阶段叙述了“学案导学”的进行过程,可以说内容详实,条理清晰,语言简明. 4、背景烘托和深化主题,不喧宾夺主. 任何新闻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这就是它的背景.好的背景,能烘托和深化主题,同时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帮助读者理解新闻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背景只是新闻的从属部分,不能喧宾夺主,也不是每条新闻都一定有背景,要根据需要而定.例如框内的新闻就没有出现背景. 5、结语注意简要概括,进行评论或提出希望. 结语是整篇新闻的收笔之处,它的作用是阐明事实的意义或指出事件发展的趋向,给读者以完整的感觉,也可给读者留下思索的余味.一般有对事实结果简要概括,对主要内容进行评论和根据报道的内容提出希望三种形式.例如框内新闻的最后一段就是结语,它阐明了开展“学案导学”这项活动的事实意义.可以说语言简洁明了,一语点破在素质教育下“学案导学”的实效价值. 三、如何写好校园新闻 1、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可以说在校园里,我们开展的各项活动非常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捕捉活动中的重要信息,便可以撰写成一篇新闻. 2、所选角度要新颖.同样都是思想大解放,我们就不能人云亦云,我们要抓住我们单位独树一帜的做法,标新立异地真实报道出来,这样叫别人看了,就知道我们单位在家是如何做的,以及所取得的效果.尤其现在提倡创造,我们就应该从“新”的角度出发,报道出这则新闻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3、要有“磨劲”.新闻写好以后,要经得起考验,不能为这则新闻而胡编乱造,给人一种虚假之感. 4、要有反复修改的毅力.新闻写好以后,一定要多读几遍,避免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例如“驾驭能力”就不能写成“驾御能力”,这样给读者易造成歧义,理解不透你所要表达的意思. 5、要勤于练笔.作为我们老师来说,都不是一个专业的新闻记者,想写出一篇优秀的通讯报道,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平时多练练笔,就会潜移默化地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7.导语词怎么写
、导语是新闻中消息所特有的,处于文章开头部分,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
1、导语的任务是开门见山,尽快地告知新闻事实。吸引读者,使读者继续往下读。导语一般是文章全篇的重点,对材料进行提炼,总结出的重要信息,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2、消息的导语要炼字炼句,力求简短,尽量避免冗长拖拉。还要避免简单重复标题。
3、历史上著名的一句话导语:
1、欧洲大战于昨天拂晓爆发!
2、日本投降了!
3、肯尼迪总统今天遭枪击身亡。
二、硬新闻(Hard News):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包括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时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等。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 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是时效性极强的刚发生、正在发生或马上要发生的事件。
硬新闻必须回答,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如:1、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今天宣布,由于他关于德国军事行动和商业利益的言论遭到广泛批评,他辞去总统职务,此决定立即生效。
2、苹果市值周三超越微软,跃居全球科技业之冠。
三、软新闻: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社会花边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形式上通俗,注重趣味性。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它主要出现在大众化通俗报纸。人们一般在硬新闻获得满足后才需要软新闻。软新闻导语中并不需要完全具备所有要素,可以只有其中两个或三个要素。
如: 一位穿着炭灰色套装的老年妇女抬头扫视戴高乐机场的信息显示屏幕,奇怪为什么TWA800号航班被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