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屹字甲骨文怎么写
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
殷王武丁占卜用的龟腹甲
一、雄伟期: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二、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仅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三、颓靡期:
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四、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五、严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甲骨上细瘦的笔迹,也受到刀刻的影响。占卜时常用“是”或“否”刻于龟甲中央纵线两侧,自此中线向左右书写,故两旁对称和谐,具有行款对称之美。且契刻后,大小字分别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艺术之意味,堪称书史奇迹。
2.屹字甲骨文怎么写
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
殷王武丁占卜用的龟腹甲
一、雄伟期: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二、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仅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三、颓靡期:
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四、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五、严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甲骨上细瘦的笔迹,也受到刀刻的影响。占卜时常用“是”或“否”刻于龟甲中央纵线两侧,自此中线向左右书写,故两旁对称和谐,具有行款对称之美。且契刻后,大小字分别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艺术之意味,堪称书史奇迹。
3.绞丝旁一个屹的右边念什么
纥hé gē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纥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纥 hé 部首笔画 部首:纟 部外笔画:3 总笔画:6 五笔86:XTNN 五笔98:XTNN 仓颉:VMON 笔顺编号:551315 四角号码:2811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EA5 基本字义 1。
下等的丝。 详细字义 〈名〉 1。
下等丝 [inferior silk] 给,大丝。——《集韵》 2。
回纥 [the Huihe nationality]。古代民族名 3。
姓 4。 另见 gē 纥 gē 基本字义 1。
〔~繨〕同“疙瘩”,纱线绳等打成的结、小球形或块状物。 2。
(纥) 详细字义 1。 纥 gē 2。
—— 如:纥地(笑的声音);纥刺星(骂人的话。魔星,灾星) 3。
另见 hé。
4.谁能告诉我“屹”怎么念
[屹]拼音:yì繁体:屹部首:山部首笔划:3字意五行:土简体笔划:6台湾笔划:6康熙笔划:6拼音输入:yi五笔输入:MTNN吉凶寓意:吉笔顺:竖折竖撇横折详细解释:屹;屹yì(1)(形声。
从山,乞声。 本义:山势直立高耸的样子)(2)同本义。
后泛指耸立的[towering]屹山峙以迂郁。(迂郁:盘曲的样子。)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3)又如:屹仡(挺拔雄劲的样子);屹峙(耸立)(4)坚定不移的[firm]。如:屹若长城屹立yìlì[standerect]高耸挺立,比喻坚定不动摇巍然屹立屹然yìrán[towering;majestic]高耸;有威严;堂堂;威风凛凛屹然不动屹yìㄧˋ山势高耸,喻坚定不可动摇:~~(高耸的样子)。
~立。~然不动。
郑码:LLMY,U:5C79, 笔画数:6,部首:山,笔顺编号:;康熙字典解释:【寅集中】【山字部】康熙笔划:6部外笔划:3【?V】鱼切【集】逆乙切【?俊菊?】鱼乞切,??音仡。 屹??,山貌。
【正字通】山立?盐涿病!炯?】或作阣。
5.文言文翻译~急自新①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
(明)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1]。
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2]。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3],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性方简[4],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
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5],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髫龀丧父[6],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如捕风影,期望青紫[7],万不得一。
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8],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9],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10],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11],搒掠无完肤[12]。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13]?”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
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弱冠[14],授徒他所。
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 自新视豪势[15],眇然不为意[16]。
吴中子弟多轻儇[17],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18]。与之语,不答。
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
补学官弟子员[19],学官索贽金甚急[20],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21],欲弃去,俄得疾卒。 自新为文,博雅而有奇气,人无知之者。
予尝以示吴纯甫[22],纯甫好奖士类,然其中所许可者,不过一二人,顾独称自新。自新之卒也,纯甫买棺葬焉。
归子曰[23]: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24],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
笑骂纷集,殊不为意。 其自信如此。
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世之乘时得势,意气扬扬,自谓己能者,亦可以省矣。
语曰:“丛兰欲茂,秋风败之。”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自新家在新洋江口,风雨之夜,江涛有声,震动数里。野老相语,以为自新不亡云。
注释: [1]苏州昆山:今江苏昆山市,明时属苏州府。[2]绝出:非常突出。
[3]屹屹:耸立的样子。这里指呆呆地站立着。
[4]方简:方正诚实。[5]灯檠(qíng):灯架。
[6]髫龀(tiáo chèn):指童年时代。 髫,古代小孩下垂的头发。
龀,小孩子换牙齿。[7]青紫:代指大官。
汉代规定:丞相、太尉金印紫绶,御史大夫银印青缓。后因称贵官之服为“青紫”。
[8]且死:将死。[9]啸歌古人:吟咏古人的诗文。
[10]里长:谓一里之长。《大明律附例》四:“凡各处人民,每一百户内议设里长一名,甲首一十名,轮年应役,催办钱粮,勾摄公事。
”[11]催科:催租税。科,法令条律。
因租税有法令科条,故名。[12]搒掠:拷打。
[13]而:同“尔”,你。[14]弱冠:古代称二十岁为“弱冠”。
《札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15]豪势:指权豪势要的人。[16]眇然:蔑视。
[17]轻儇(xuān):轻薄浮滑。 [18]省:理会。
[19]学官弟子员:即生员,也就是秀才。[20]贽金:指入学的见面礼金。
[21]忽忽:恍忽,失意的样子。[22]吴纯甫:吴中英,字纯甫,昆山人,博学多才,但屡试不第,终生未仕。
[23]归子:作者自称。[24]俦人:同辈之人。
本文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张自新为作者友人,一位不得志的穷苦读书人。
他不仅悟性极高,而且极为勤学。他不以家贫为累,且耕且读,而且敢于眇视纨绔子弟。
他敢爱敢恨,爱其母,又甘愿代兄受杖;他敢恨,不容同舍生偷懒,也敢于“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 他极自信,相信“宰天下竟何如?”就是这样一位极有个性的人物,竟因交不出“贽金”,数被笞辱,忽忽不乐而死。
传记写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归有光好《史记》,尝恨自己为文不能像《史记》。
但这篇传记,就有《史记》的气势与精神。
6.七画的繁体字有哪些
步、汝、汐、池、私、
基本字义
1、步
步(拼音:bù)是现代汉语常用字,最早字形见于商代甲骨文。步是会意字,字上面的“止”是左脚。下面反写的“止”是右脚。“步”字的本义就是行走,如徒步行走的士兵称为步兵。
2、汝
汝,读音rǔ,基本含义是你,作名词时,指汝水。
3、汐
汐是一个中国汉字,读音为xī,形声。从水,从夕,夕亦声。“夕”指“黄昏时刻”。“水”与“夕”联合起来表示“黄昏时刻的涌水”。本义:晚潮。
4、池
池,汉字,意义有水塘、湖、护城河、旧时剧场中正厅前部。另有池姓。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
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步,行也。从止相背。凡步之属皆从步。
白话版《说文解字》:步,行走。字形采用“止、”会义。所有与步相关的字,都采用“步”作边旁。
组词解释:
1、进步
(人或事物)向前发展,比原来好
2、跑步
按照规定姿势往前跑。
3、脚步
指走路时两脚之间的距离
4、徒步
平民的代称。古时平民出行无车,故称。
5、碎步
幅度小而频率快的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