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毛笔书法持笔现在基本上都是五指握笔法,而不是古代的二指单
现在基本提倡五指双勾握笔,二指单勾不太容易掌握,并且不适合写楷书。
但是用三指单钩的人也不少,尤其写行书和草书的。“五指执笔法'是用右手五个手指全派上用场,用“按、压、钩、顶、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
具体的握笔方法是:大拇指的第一书内侧按住笔杆靠身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
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
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
同样是五指执笔法,又因手格的张开和并拢、笔执在指尖处还是手指第二关节处而形成多种形式,古人称之为“凤眼”、“虎口”、“鹅头”等五指执笔的不同态势。 扩展资料执笔要点:1、手指实:手指要实在地压在笔管上,使握笔稳。
2、手心虚:手掌不要握紧,放松自然,掌心有一定空间,能够自由运笔即可。3、手背圆:是形容执笔时,手掌背呈自然圆弧且上竖的样子,不要刻意。
4、手掌竖:手掌竖起,能使手把笔拿直。腕法要点:1、枕腕:手腕枕在桌上写字,只靠手掌来运笔,因为活动范围较小,适宜写小字。
2、提腕:把手肘枕于桌上写字,范围变大,宜写中字。3、悬腕:将整个手臂提起,手肘不要高于肩膀,用手掌及肩膀的力度运笔,活动范围大,适宜写大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笔执笔法。
2.历史上最会用笔的书法大家们都是如何执笔的
历史上最会用笔的人非“书圣”、“画圣”莫属,他们是如何执笔的呢?在数百幅古画中,整理出国人执笔的变迁。东晋的王羲之、唐代的吴道子可能玩的都是“二指禅”。
汉朝人拿毛笔,如同攥着拳头
握管式的执笔法。[东汉]《仓颉》(局部)
以手指接触笔杆的数量来加以区分,如“二指”、“三指”、“四指”、“五指”,同时看无名指、小拇指是否悬空,又有单钩、双钩之分,如“二指单钩”,可谓变幻无穷。
大名鼎鼎的王羲之怎么拿笔?
“二指禅”!
与他同时代的大画家顾恺之所绘的《斫琴图》中,人物执笔清楚显示为二指单钩;而宋代梁楷的《王右军书扇图》中王羲之的执笔方式也是二指单钩法。庄天明介绍,二指执笔法其实是一种以食指为主、以大拇指为辅的执笔方法,是一种最简单灵活的执笔方法。庄天明原先用三指法,练习二指单钩法数月后发现“笔不但不掉了,笔与指的敏感性与灵活性凸显出来。”
王羲之的二指单钩法。[东晋]顾恺之《斫琴图》(局部)
今天我们五指拿笔,有问题?
五指法
研究发现,五指执笔历史很短,仅50多年。是近现代配有五指执笔图像的书法基础教材的陆续发行;同时,人们写毛笔字由悬腕书写改成腕臂枕桌书写,五指法才成为了主流。普遍流行于现代的五指执笔法,其缺点尤为明显。简言之就是复杂而繁难,死板而不方便。
问题来了:我们该怎么握笔?
于是,是这样说的:“二指“单钩”写毛笔字最漂亮,五指握笔法赶紧丢了吧。”
最近鼓吹
“五指执笔错误论”,千万别不以为然,这会影响到无数书法学习者,其实是非常非常糟糕的事。
如果该错误的观点被广为流传,很多书法老师都否定五指执笔法这一最适合现代毛笔书写规律的执笔方式,其影响会有多恶劣?
我们都知道,从初入门时选择最科学的执笔法对于以后的书法进步尤为重要,形成适合自己的执笔方式也需要一段时间,如果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不符合现代书写规律的执笔法,等以后想改回来,都来不及了。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应该得到正视。这也是我专门撰文并呼吁大家广为传播的原因。
我们再汇总书法君的观点
一、执笔无定法,但有一定法。比如吃饭,你可以侧身吃饭,但是不会在地上拣饭团吃。
二、书写条件决定握笔。王羲之书法水准高,因为他是二、三指执笔法,所以五指执笔法不适合我们,这明显也是不合逻辑的。他采用的执笔法,是受制于他当时的创作条件(没有桌椅,而是执纸书写),在书写小幅尺牍作品时作出的合理选择。而现代创作条件、创作形式已经大不相同,不同生搬硬套一概而论。
三、适合自己的是最好的。让自己的书写习惯,建立在符合当代书写习惯的科学执笔法之上,才是适合自己的最好的执笔法。
3.五指执笔法习惯了,但是字写的没有劲,再改为三指执笔,能有效吗
我国书法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中国文化精髓。但其执笔方法也很讲究,错误的执笔方法,不但会影响书法艺术的提升,同时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近视、颈椎突出等等问题。自古至今,执笔的方法五花八门,可以说应有尽有。据已故的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从古画上书写者的执笔姿势考证认为,古人是用三指执笔法写毛笔字的。因为那时候的人都盘腿坐在地上,也有双膝着地跪坐的,屁股坐在跪着的双腿上。那时候没有板凳也没有桌子,只有像茶几之类的机于,因为机子很低,写字时手都得悬起。此法传到日本,一直沿袭至今。到来代桌椅板凳开始大兴,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变更,执笔方法也变为五格执笔法了。宋代大书家苏东坡却仍用三指执笔,当时有人指出他执笔方法不对头,他却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就是说执笔没有一定的标准方法,只要手心虚空,执得灵便就行。再如握管法,用手掌将笔杆整把地抓住书写。撮管法是将五个手指的指尖并拢在一起,捏住笔杆的尾部书写。古人执笔方法众多,但使用最广泛,也可以说普遍接受的是“按、压、钩、顶、抵”五指执笔法。 写毛笔字是用手指、手腕或臂肘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的。纯粹用手指的拨动来完成点画的书写的叫“运指”。由手腕的运动来完成笔画书写的叫“运腕”。由手臂和肘部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笔画书写的叫“运肘”。 写小楷或寸楷(一寸见方的楷书字)时,手腕(手拿根部与胳膊下端相连的可活动部位)枕于桌上,握笔的拇指和食指均斜立于笔旁,手掌也尽量竖起,手背与桌面形成70度或80度的夹角,古人称其为“脱平掌竖”,握笔的食指与拇指间形成如“凤眼”状的扁圈,这种执笔法叫“凤眼”。写二三寸见方的大措字,不能用枕腕法来写了,一则手指拨动的范围很小,写不了大楷字,二则手指拨动大了笔就倾倒,会出现病笔,应该用运腕法来写。运腕法,手腕必须悬起,手掌自然放松,手背与桌面呈45度左右的夹角。如果写再大些的字用悬腕法,因为肘关节枕在桌上写竖画时很容易写歪了。所以,写大字时,手臂一定要悬起,即使是写二三寸见方的大楷,悬起手臂练也是相当有益的。写斗大的大字,不仅手臂要悬起而且人要站立起来书写,这时执笔的手掌也随之而平缓放松,手背和手臂呈一平面,与桌面成平行状。古人称之为“平覆式”。这时手腕完全放手,可以自由灵活地左右上下运动,写大字时是以运肘与运腕相结合来完成的。 除了小楷以外,我们不赞成纯粹用运指法来写毛笔字。有的人练悬肘写大楷,手臂、手腕虽然悬起来了,但仍处于静止僵死的状态,书写时还是用手指的拨动来完成,而且笔杆倾倒得很严重。这就失去了悬肘的意义。悬肘应该尽量少运手指,而以腕、肘的运动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笔杆也不是一定要始终垂直于纸面,在书写的过程中,笔杆可以略作自然的倾侧,但幅度要小,一般写楷书时笔杆应经常保持垂直状态。
4.书法的5指执笔法
五指执笔法又称五字执笔法:擫、押、钩、格、抵擫:用拇指的第一节紧贴笔杆内侧,拇指关节捻动笔杆向外稍弯。
押:用食指的第一关节紧贴笔杆的外侧,与大拇指配合起来,将笔杆捉住。钩:用中指的第一、第二节弯曲如钩地钩住笔杆的外侧。
格:用无名指的指甲根由内向外顶住笔杆的右外侧,把中指钩向内的笔杆挡住,而且向外推着。抵:小指紧贴无名指,依托在无名指的下面,不接触笔杆。
无名指力量小,不能单独推着中指的钩,还要小指托在下面,加一把劲。但我现在认为执笔无定则,怎么舒服怎么执笔是对的。
5.毛笔五指执笔法(图)
一、五指执笔法
“五指执笔法'是用右手五个手指全派上用场,用“按、压、钩、顶、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具体的握笔方法是:大拇指的第一书内侧按住笔杆靠身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同样是五指执笔法,又因手格的张开和并拢、笔执在指尖处还是手指第二关节处而形成多种形式,古人称之为“凤眼”、“虎口”、“鹅头”等五指执笔的不同态势。
6.怎样握笔写字最好
好的书法家 书法家的他们那一行家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 自己感觉哪个握法舒服 就用哪种握法
应采用三指执笔法。具体要求是:右手执笔,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捏住离笔尖三厘米左右的笔杆下端。食指稍前,大拇指稍后,中指在内侧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地放在中指的下方并向手心弯曲。笔杆上端斜靠在食指的最高骨处,笔杆和纸面呈50度左右。执笔要做到“指实掌虚”,就是手指握笔要实,掌心要空,这样书写起来才能灵活运笔。
至于毛笔的执笔方法,有很多提法。下面介绍一种初学者适用的:
擫,是用手指按的意思,是指用拇指指肚前端在笔管左侧按住笔管。
押,通压,是从上而下用力的意思,是指食指第一节在笔管右侧从上而下用力与拇指相对夹住笔管。
钩,是弯曲,钩住的意思,是指中指弯曲如钩,用第一节指肚前端钩住笔管前面。
格,是抗拒的意思,是指无名指用甲肉相连之处从后向前推挡笔管。
抵,是推,抵抗的意思,是指小指紧靠无名指辅助它向前推挡笔管。
五字执笔法是用擫、押、钩、格、抵五字来概括说明五个手指的作用,它强调五指各司其职,又通力配合,执笔稳健,使笔能上下左右灵活运动。在运用五字执笔法时,注意用手指第一节的中上部分执笔,掌心自然空虚,即可符合"执实掌虚'的执笔要求。
7.书法初习者怎么执笔
至于如何执笔,由于古今生活习惯的变化和每个人在艺术实践中的认识不同,古代书法家对执笔方法有种种的主张和方法。如有以大指和食指执笔的两指执笔法;有以大指、食指、中指执笔的三指执笔法;有不讲究指法,以拳握笔执笔法;还有回腕法、吊臂法等等。我们认为,不管什么执笔法,都必须符合人的手腕生理特征和用笔规律,做到既“稳”又“活”。所谓“稳”,就是笔管在手中要稳定,所谓使笔灵活自然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掌握“指实掌虚,管直腕平,松紧适度,高低相宜”这四项执笔要领。
一、指实掌虚
“指实”,即五旨齐力,力聚管心;“掌虚”,即手掌空虚,形同握卵。实践证明:指实就能和稳定;掌虚就会用笔灵活。有些不正确的执笔姿势,就因为不合乎上述要求:或手指分散,掌虚指不实;或形同握拳,指实掌不虚。而要做到指实掌虚,最好采取人们常用的“五字执笔法”。
“五字执笔法”,也称“五指执笔法”,据说是唐陆希声传下来的,他以“ 按、押、钩、格、抵”五字诀阐明了五指的作用:
按,即按的意思。指用拇指的上节端按在笔管的内侧。这是拇指 向外的作用力。
押,即约束的意思。指用食指第一节前端压在笔管的外侧,与大拇旨内外相对配合,捏住笔管。这是食指由外币中内的作用力。
钩,指用中指的第一节钩在笔管的左外侧。这是中指从工前侧朝掌心方推挡的作用力。
格,取挡住的意思。指用无名指指甲根部挡在笔管的右内侧,这是无名指从掌心朝左前方推挡的作用力。
抵,即垫着、托着的意思。因为无名指力量较小,小指便抵托在它的下面,使各方面力量平衡。这是小指给无名指的辅助作用力。
这样五个手指根据各自的生理机能,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对立而统一于笔管,巧妙自然地把笔上于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都是以第一指节端接触笔管,这们虎口一张开,手指关节自然就会卷曲,成半握拳状而形成“掌虚”。掌心一空虚,筋骨肌肉便放松了,执笔就轻松自然,用笔也能灵活自如。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他这里虽说无定法,其实“虚而宽”正是“指实掌虚”这是一定法。“实践证明五指执笔法是比较合理的。我们在肯定它的优越性之后,还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允分发挥这种执笔法的作用。
二 、管直腕平
管直,指笔管与纸面垂直;腕平,指手腕与纸面平行。康有为说:“欲用一身之力,必平其腕,竖其锋”。因为管直则锋正,锋正则能够“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以利用笔四面势全,八方出锋;腕平肘则自然会提起。这样悬肘用笔,既灵活又有力。
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般认为掌竖则管直,因而强调执笔要竖掌。其实不然,管直并不取决于掌竖。从五指执笔法的各个手指的作力点来看,五个和指在笔管的上下左右均匀布点,四面八方平衡用力,这样自然将笔官执得竖直。如果将手掌竖起来,腕部肌肉便受到牵制,处于紧张僵硬状态,既容易疲劳,又不便于运腕,尤其是写大点的字,更加感 到不便当;倘若站着写掌则根本无法竖起来。因此我们认为,和不一定要掌竖,而以掌面同纸面成45.夹角为宜。为了便于掌扫这一要领,可先将右臂松驰,垂身侧,手指自然弯曲,成半握拳状,并保持原样,抬至桌面书写位置,然后,左手再将毛笔递给右手,按五字执笔法的要求执住。(并非每次执笔都要这样做)这样和,顺其自然,轻松如意。
三、松紧适度
执笔要不松不紧,灵活掌握。一般情况是:写大字或初学写字执笔宜紧些,但也不能过松过紧。执笔过松,运笔无力;执笔过紧,指死腕僵,转换不灵,甚至发抖。张旭给颜真卿传受笔法说:“妙在执笔,令得圆转,勿使拘挛。”世传王献之幼年练字,共父王羲之从身向后突然抽他手中的笔,竟没有抽动,因而得到他亲的称赞。不少人常以这个故事,作为传授笔法的要诀;也有些仿效此法以检验自已执笔的松紧程度,实不足取。且不说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如果执笔真的紧到了如此地步,怎好动笔写字?“不然,则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苏轼《论书》)
四、高低相宜
执笔高低可根据字的大小和不同字体灵活掌握,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一般说,写大字宜高些,写小字宜低些;写行草书宜高些,写楷书宜低些。总之,高则沉着;但太高影响力度,太低使转笨拙。所以不宜执得太高,拿着笔管顶端写字的方法,不可采用;也不可执和太低,无名指着力点以下的笔杆长度,应在一寸上。
8.写毛笔字执笔方法的八个字
比较公认的是五指执笔法:
五指执笔法又称五字执笔法:擫、押、钩、格、抵擫:用拇指的第一节紧贴笔杆内侧,拇指关节捻动笔杆向外稍弯。押:用食指的第一关节紧贴笔杆的外侧,与大拇指配合起来,将笔杆捉住。钩:用中指的第一、第二节弯曲如钩地钩住笔杆的外侧。格:用无名指的指甲根由内向外顶住笔杆的右外侧,把中指钩向内的笔杆挡住,而且向外推着。抵:小指紧贴无名指,依托在无名指的下面,不接触笔杆。无名指力量小,不能单独推着中指的钩,还要小指托在下面,加一把劲。
五指执笔法的要领是:指实、掌虚、掌竖、腕平、管直。
指实,就是手指执笔要有力量,外侧四指相互靠拢,骨节向外,密实而不松散。内侧拇指中部骨节尤其要注意使之向外凸起,使虎口圆如马镫形,这样五指一齐用力,执笔既坚实有力,又有助于运笔。使之松紧适度。太紧,运转不灵;太松,使不上劲。指实,才能做到“毫无虚发,墨无旁溢,力聚管心,执笔稳定。”
掌虚,就是执笔时掌心要虚空,不能曲指塞掌,无名指和小指都不要贴到掌心,好像手心里拿着了鸡蛋。大拇指和食指间的虎口要张开大些。这样,运笔就能稳实而灵活,容易把字写得健美。
掌竖,就是执笔时手掌要竖起来。掌竖才能笔直,笔直才能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运转自如。
腕平,是指手腕与桌面要平行。康有为说“欲用一身之力,必平其腕,竖其锋”。因为管直则锋正,这于运腕、掌声竖有密切关系,掌竖、腕平、管直锋正,加之悬肘用笔,既灵活又有力。
管直,执笔写字时要尽量保持笔管纸面垂直,使笔画容易保持中锋。但在具体的运笔过程中,笔管有时要有俯仰倾斜的情况,重要的是斜而能正,重心平稳。
9.二字怎么写才好
1.练字应从哪种字体练起呢? 学习书法的途径,传统观念认为应从唐楷入手,逆时而上,在写好楷书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南行、北碑、汉隶、秦篆。
另一种观念认为从青少年手部肌肉发育尚不成熟的特点出发,可以从变化较少的秦篆入手,顺时而下,由行草而后楷书。这两种观念自有其道理。
但我认为我们学习的硬笔书法与上文所述的毛笔书法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我们不能因循其练习方法,更不能受惑于先学毛笔后学硬笔的传统观念。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是硬笔,写不好毛笔字照样可以写好硬笔字,没有必要走弯路。
练习硬笔字应从哪种字体练起呢?我认为:从青少年的手部肌肉发育特点及硬笔书法笔画粗细均匀,变化较少的特点出发,应从不求运笔快慢和轻重变化的字体练起。最好是印刷体中的黑体字,这种字体的美感主要表现在其结构上,我们可以通过对黑体字的揣摩分析,掌握字的结构。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爱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体刻苦练习。 2.练字都应该练什么? 首先要练眼,即认真读帖。
宋代的书法家黄庭坚说:“古代人学习写字不都是依靠临摹,他们常常把古人的书法作品张挂在墙壁上,专心致志的观看它,看准了才下笔。”唐朝的欧阳询发现了晋代索靖写的碑,爱不忍离,索性坐下读碑三天。
读的帖越多,眼力就会越高,就知道了如何写才好,好在哪里。有一个成语叫“眼高手低”,我认为:眼高是手高的前提。
发现不了美,不知什么是美,就更谈不上创造美了。有不少同学以为书写潦草是所谓的行书,导致他们以丑为美的原因是他们“眼低手也低”。
其次要练脑或说练心。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还要把写得好的范字牢牢地记在心里,把其字形深深地刻在大脑里,无论何时,一旦提到这个字,马上就能想出这个字在字帖上的形状。
做到胸有成帖,脑有成字。 第三要练手。
练眼和练脑是为了搞清字该怎样写。心中能想出字的最好效果,手中不一定能写出这种最好效果,因为脑不一定能指挥得了手,手不一定能指挥得了笔。
练手就是要达到心手一致,手笔一致的境界,所以练手也是至关重要的。练手主要是练指力、练腕力、练手感。
写字的时间长了会感到手指发痛,手腕发酸,手不听使唤,多锻炼这一现象就会消失。经常帮老师在黑板上抄题的学生和办黑板报的学生写字往往又快又好,他们的指力和腕力就是如此练出来的。
还要注意练手感,让大脑能指挥手,感觉到笔变成了手的一部分,变成了手的延伸,手能轻松的指挥笔,想快则快,想慢则慢,想轻则轻,想重则重,想写出什么样的效果就能写出什么样的效果。 第四要练结构,因为练字的关键是掌握字的结构。
字的结构是指字的笔画的长短比例及笔画间的穿插避让关系。谢晓东在歌曲《中国人》中唱道:“最爱写的字啊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方方正正做人要象他……”“方方正正”概括了汉字的结构特点。
掌握了汉字的结构,写出了方方正正,结构美观的黑体字,将其笔画稍加变化就能写出宋体、魏体、楷体、仿宋体、庞体、司马体、隶书等各种字体的汉字。如果掌握不住汉字的结构,无论如何对字的笔画进行修饰,进行美化,都是难看的赘物,越变越难看。
所以掌握字的结构,写好黑体字是练好一切字体的关键和基础。 第五要练笔画。
不少同学练过书法,他们从楷书练起,许多运笔的规则都忘了,只记住了顿笔。结果写出来的字拖拉累赘,状如鬼画符。
我提倡大家从黑体字练起,抓住字形,取消顿笔。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笔画的写法和大多数同学在书写这些笔画时容易出现的毛病: ①点,由左上方向右下方运笔,有一个运笔过程。
注意“点”也是有长度的,不能厾成圆点。 ②横,由左至右平等运笔。
关键是“横要平”,不能一头高一头低,或顿笔顿成波浪形。根据方块字的字形需要控制长短,不要太短或太长。
③竖,从上往下垂直运笔。关键是“竖要直”,不能左右歪斜,更不能写成竖钩。
根据方块字的字形需要控制长短,不要太短或太长。 ④撇,从右上方往左下方运笔,不要写成点撇或横撇。
⑤折,写折笔时,折角宜方不宜圆。不要在转角处大肆顿笔,写成脱肩的两个钝角,要写成一个直角。
这样写出来的字,如用圆珠笔写,就是类似火柴棍的幼圆体美术字;如用钢笔书写,就是标准的黑体字。虽然笔画单调,但只要结构准确,照样美观好看。
就像蹲马步是练武术的基本功一样,横平竖直是写汉字的基本功。许多人写不好字的原因就是横不平竖不直、结构不准确。
如果结构不对,笔画的变化再丰富也写不出好字来。 3.练字的一般步骤 在练习黑体字,掌握字的结构,练好基本功的基础上,可以选定自己喜欢的字体进行练习。
选定字体的过程叫选帖,在选帖的基础上,还要经过读帖、描摹、临帖、背帖、创作五步。 第一步读帖。
帖上汉字的读音我们都知道,无需再读。读什么?读字形,读结构,读笔画,分析揣摩字的笔画特点及笔画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我们读黑体字的“中”,要读出“中”的一竖穿过了“口”的正中间,“口”字稍扁,横的长度是竖的长度的二倍,中间的长竖被“口”字的下横分成长度相等的两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上。